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镁基合金生物可降解支架在血管领域的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镁基合金作为一种生物降解材料,比铁基合金和锌基合金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镁基合金的降解速度太快,无法与组织愈合的速度相匹配,而且还表现出不均匀腐蚀的特性。因此,研究者们从支架的表面改性、锻造工艺和成分配比等方面优化支架生物金属特性,并且逐步运用到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本综述主要围绕以下3个方面展开:镁基合金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国内外发展历程;镁基合金生物可降解支架的特性;镁基合金生物可降解支架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摘要】 颈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ISR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本文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对CAS术选择、ISR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选择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摘要】 食管狭窄为常见的消化类疾病,其中复杂性食管狭窄的患病比例逐年上升。支架置入术作为有效治疗手段已经成功应用于多数食管狭窄,但置入后不良反应限制了食管支架在治疗复杂性食管狭窄中的应用和推广。随着新技术及治疗方案日益进步,用于复杂性食管狭窄的食管支架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其中以高聚物线材为主体的生物可降解支架因其优异的组织相容性及可降解性有希望成为解决复杂性食管疾病的有效途径。文章从复杂性食管狭窄治疗现状、食管支架的临床使用情况以及新型技术的应用前景作介绍,以期为用于治疗复杂性食管狭窄的新型食管狭窄治疗方案提供研究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研究EXCEL支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8年1-10月,选择100例冠心病行PCI术并同意术后冠脉造影复查的患者,分为EXCEL组58例,Cypher组42例.观察介入治疗手术即刻成功率和住院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随访以及冠脉造影复查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以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类型、置入支架平均长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结果两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Cypher支架相比EXCEL支架MACE和支架内再狭窄率相似,均较低.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远程视频会诊在支架体外开窗腔内治疗主动脉弓夹层中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通过电子邮件将患者病史和DICOM格式主动脉CTA影像资料传送给会诊专家,会诊专家进行术前评估并制定体外开窗手术方案,术中通过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实时视频手术指导。结果 共对4个中心4例主动脉弓夹层且累及弓上分支血管患者实施远程视频手术会诊。手术技术均获成功,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手术医师均表示远程视频会诊可取得与现场手术会诊相同的效果,认为该方法加深了手术者对支架体外开窗技术要点的掌握。 结论 通过远程视频会诊方式实施主动脉弓夹层支架体外开窗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时效性,促进技术推广。不久的将来有望逐步取代现场手术会诊。  相似文献   

7.
生物可降解支架在良性管腔狭窄成形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支架成形术在介入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临床应用主要以永久性支架为主,具有炎性增生和再狭窄等并发症存在,难以在良性狭窄性病变及儿童病例中广泛应用。生物可降解支架从理论上克服了永久性支架的缺点,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生物可降解支架技术已经日趋成熟,通过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应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生物可降解支架在许多良性疾病中都将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成为永久性支架以外很好的补充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摘要】 门静脉高压症是终末期肝病的血管并发症。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通过支架植入建立分流道降低门静脉压力,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证实。目前TIPS术有多种支架可供选择,释放位置也不相同。该文就支架直径,裸支架、覆膜支架类型,是否充分扩张,初始支架位置及穿刺位置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何钰  王建波  王武 《介入放射学杂志》2021,30(11):1184-1189
【摘要】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随着脑血管介入治疗理念和材料不断发展,脑血管介入支架已成为ICAS首选治疗策略。但支架植入后支架内再狭窄(ISR)问题异常突出,其原因和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及再次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目前ICAS介入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仍然是术后ISR预防和治疗。该文主要综述ICAS支架植入术后ISR机制和血管内再介入治疗研究进展及展望,旨在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新思考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双支架技术在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中的初步临床应用及疗效。 方法 对3例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患者进行LVIS双支架平行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 结果 3例患者均取得成功,术后即刻均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患者1、3分别于术后7个月、6个月随访,复查造影分别显示为瘤颈复发、瘤体复发,其中瘤体复发患者再次栓塞后达到致密栓塞;患者2术后6个月电话随访结果显示,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 2分,较出院时明显好转。结论 LVIS双支架技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可能与双支架排列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1.
支架在食管良性狭窄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临床应用的支架主要为金属支架,可分为永久性支架和暂时性可回收支架。永久性金属支架长期植入易引起炎性增生、支架内再狭窄、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暂时性可回收金属支架植入后1周内需取出,以避免食管瘢痕修复及支架内组织增生导致其取出困难、远期食管再狭窄复发率高。药物洗脱支架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已处于临床使用阶段,消化道药物洗脱支架目前处于研制及动物实验阶段;镁合金可降解支架已经在心血管系统广泛应用。随着生物工程材料的发展,药物镁合金可降解支架已成为食管支架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本文对药物镁合金可降解支架研发的现状和展望进行全面详细阐述,重点介绍支架工艺:支架成型,覆膜改性,载药处理。  相似文献   

12.
13.
【摘要】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新型可降解防移位食管支架的安全性、降解性能及设计策略。 方法 采用医用聚对二氧环己酮[poly(p-dioxanone),PPDO]编制有“倒刺结”结构(实验组)和无“倒刺结”结构(对照组)的全覆膜分段式食管支架,分别植入巴马猪食管。术后每周1次胃镜检查,直至支架降解滑落。胃镜下观察支架移位、支架降解和食管黏膜增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n=9)、对照组(n=9)实验猪分别植入有“倒刺结”、无“倒刺结”食管支架各9枚,手术均获成功。未出现食管破裂出血、生命体征异常等并发症。术后1、2、4周两组支架移位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支架降解和黏膜增生反应相当,每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可降解防移位食管支架植入安全,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早期(1~4周内)防移位效果显著,不影响支架降解,不增加食管黏膜增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应用聚丙交酯(PLLA)和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LLGA)制备生物可降解性血管内支架(BIS)的性能。方法应用PLLA和PLLGA制备出PLLA(A型)、PLLGA(B型)、紫杉醇PLLGA(c型)3种BIS,每种15枚,并进行性能测试。结果A型BIS的径向支撑力为15.7%/0.006MPa、B型为16.3%/0.006MPa、C型为16.4%/0.006MPa。A型的径向支撑力略大于B型和C型(F=159.429,P<0.05)。A型支架的轴向收缩率(10%)和表面覆盖率(16%)低于其他2种BIS(B型和C型的轴向收缩率均为12%,表面覆盖率均为18%;P<0.05)。结论3种BIS构型、机械特性均符合血管内支架的要求,可用于血管内置入,PLLGA支架和紫杉醇PLLGA支架的机械特性略低于PLLA支架。  相似文献   

15.
16.
镁离子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年Mg2 在脑损伤中的研究进行综述。重点综述了Mg2 在创伤性脑损伤后的改变 ,及治疗和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使用的安全性、副作用 ,及Mg2 制剂的选择、用药时间、剂量、方法等。另外 ,指出目前Mg2 在临床上还很少应用于创伤性脑损伤 ,观察病例还太少 ,尚需要大量的实验与临床指标去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新型可降解镁合金支架——MPM植入兔腹主动脉后降解时间及血管内膜增生.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于距左肾动脉水平下1 cm腹主动脉处植入MPM支架各1枚.术后30、60、90、180 d分别复查腹主动脉造影,分离支架段血管进行观察.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4只实验兔在随访期间存活良好.植入支架逐渐降解,180 d时基本降解;血管内膜增生,90 d时达峰值,整个降解过程血管通畅.结论 可降解镁合金支架MPM完全降解时间为182 d,可满足血管正性重塑.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Our goal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CT angiography can reveal complications in pediatric patients and young adults treated with intravascular stents for obstructive vascular lesions. CONCLUSION: CT angiography can reveal complications in pediatric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travascular stents for obstructive lesions. Potentially, CT angiography could replace the more invasive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 currently used for intravascular stent placement and follow-up examinations.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in vivo patency of seven commonly used non-ferromagnetic plain stents as regards demonstration of the contained lumen at 3D gadolinium-enhanced MRA in a 0.5-T MR environment. Twenty-one patients with 22 stents (1 aortic, 18 iliac, 3 popliteal) were imaged with MRA. Stent-related artefacts were evaluated. Images were assessed for the presence and size of stent artefacts, luminal patency, and were correlated with stent metal mass, composition, configuration and angula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magnetic field.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stent (Symphony, Wallstent, Memotherm, SMART) showed major artefacts preventing assessment of intradevice luminal patency or restenosis, in two stents (ZAV stent, Intracoil) minor artefacts allowed assessment of high-degree stenosis, and only one type of stent (Strecker) was perfectly imaged. Based on our limited experience, Gd-MRA appears well suit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only a minority of MR-compatible st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