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2.
3.
目的分析比较螺旋CT引导下射频消融和氩氦刀冷冻治疗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为肝癌的临床治疗优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试验研究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2009年9月~2010年12月接受氩氦刀冷冻和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患者75例,分为两组(AHC组38人,RF组37人),治疗后对患者进行3年定期随访。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可比性好,AHC组肿瘤完全消融率为97.37%;RF组完全消融率为91.89%;AHC组患者发热发生率为2.63%,肝区疼痛发生率为26.32%;明显低于RF组患者(16.22%,59.46%);AHC组患者3年随访期间肿瘤复发率低于RF组患者;AHC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6月,RF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0月,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肝癌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9,P0.05)。结论氩氦刀冷冻和射频消融两种治疗方法各具优势,在肿瘤治疗方面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但氩氦刀冷冻治疗在治疗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复发率、患者生存率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是一种相对更加安全、可靠、创伤小的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氩氦刀靶向治疗的机制及在肿瘤消融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氩氦刀是一种新兴的靶向冷热消融治疗技术,分别使用氩气和氦气对冷冻探头进行加热和制冷。在持续的影像引导和监测下,经过两次冷热循环,氩氦刀能够完全有效地摧毁肿瘤细胞组织。目前,氩氦刀已单独或与其他的治疗方法一起广泛地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超声引导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近期疗效。方法1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在静脉化疗或靶向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超声引导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锁骨上转移的淋巴结,观察其近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14例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成功实施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整体有效率为78.6%,患者局部受压症状好转,QLQ-C30生命质量量表评估得分较治疗前有所提高。术后发热和穿刺局部的疼痛作为氩氦刀冷冻治疗常见的伴随症状,在对症治疗后数天内症状会减轻或消失。结论超声引导氩氦刀冷冻消融是一种有效的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进行局部姑息治疗方法,并能对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短期临床症状可在术后得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肝癌氩氦刀冷冻治疗的CT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肝癌氩氦刀冷冻治疗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氩氦刀治疗48例肝脏恶性肿瘤病人。其中40例为原发性肝细胞癌,8例为转移性肝癌。术后1~4个月复查CT。结果:对<3cm的小肝癌冷冻治疗后CT检查,肿瘤完全坏死,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病灶不强化,但对>5cm的肿瘤疗效欠佳。结论:氩氦刀冷冻治疗肝癌(特别是<3cm的小肝癌)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但对较大的肿瘤(>5cm)并不完全适合,需结合其他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氩氦刀在颅内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12例较大的颅内肿瘤(胶质母细胞瘤7例,脑膜瘤3例,星形细胞瘤2例,最大径为5.5~12cm。)的治疗中,依肿瘤大小选择合适的冷冻刀进行冷冻,在20s内达到-140℃左右,维持5min后快速复温达37℃。如此冷冻-复温重复进行2~3次。然后按冷冻范围切除肿瘤。术后常规放、化疗,并予跟踪随访。结果 肿瘤全切11例,大部切除1例,术中出血极少。3例胶质母细胞瘤和1例垦形细胞瘤分别于术后第7个月(2例)、9个月、12个月复发,其中2例已死亡。其余8例已随访11~13个月,尚无复发迹象。结论 在颅内肿瘤切除术中应用氩氦刀进行冷冻处置,可以极大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风险,延缓恶性肿瘤的复发。但其远期疗效尚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序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商品名为恩度,以下简称恩度)治疗复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化、放疗无效的Ⅲ和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两组:一组18例接受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恩度治疗;另一组12例单纯行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以胸部CT动态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随访患者生存时间.结果 治疗结束后1个月CT复查:两组患者的临床受益率基本一致.而术后3个月及6个月CT复查后进行疗效评价则显示:氩氦刀联合恩度治疗组临床受益率明显优于单纯氩氦刀治疗组.远期生存分析:氩氦刀联合恩度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79 d,单纯氩氦刀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58 d,前者中位生存期明显延长(P<0.01).结论 氩氦刀联合恩度治疗晚期复治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癌氩氦刀冷冻治疗的方法,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8年1月内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68例,分别于术前1周和术后1个月行常规CT平扫和增强检查,测量肿瘤病灶最大直径和CT值,并比较冷冻治疗前后的变化.其中30例患者自愿接受CT灌注成像扫描,测量灌注参数并比较术前、术后灌注参数变化.应用Log-rank法计算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并绘制生存期曲线图.结果 所有患者肿瘤最大直径的平均值由(5.61±3.13)mm缩小至(5.15±3.00)mm,依据实体瘤评价标准(RECIST)好转率10.29%,总有效率98.52%.肿瘤直径最大层面病灶CT平均值平扫由术前(42.01±7.66)Hu减少至术后(25.61±2.06)Hu,增强由(66.99±7.65)Hu减少至(29.66±2.06)Hu,CT值明显降低.30例接受CT灌注成像检查患者的灌注参数改变分别为血流量(BF)由术前(48.32±8.41)ml·100 ml-1·min-1减少至(28.73±8.92)ml·100 ml-1·min-1,血容量(BV)由(65.38±10.49)ml/l 000 ml减少至(37.8±10.71)ml/1 000 ml,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由(13.08±3.41)s减少至(10.01±3.38)s,渗透性(permeability,P)由(91.79±22.80)ml·100 ml-1·min-1减少至(44.62±34.26)ml·100 ml-1·min-1.以上所有结果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患者随访至2009年4月30日的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结论 氩氦刀冷冻是治疗肺癌安全有效的方法.CT灌注成像能在早期反映氩氦刀冷冻治疗的疗效,配合常规的检查和评价方法,可以在术后及时发现肿瘤复发和残留的病灶,对肿瘤的进一步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技术在治疗不可切除性胰头癌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自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35例伴有梗阻性黄疸以及部分十二指肠梗阻的不可切除性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行胆肠吻合加胃肠吻合手术联合胰头癌冷冻消融治疗(冷冻组),20例行胆肠吻合加胃肠吻合手术(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血清CA199及癌胚胎抗原(CEA)值、免疫学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胃排空障碍、胰瘘、胆瘘、消化道出血、胰腺炎)发生率。结果术后3个月CT复查显示,冷冻组有效率及控制率均高于手术组(P<0.05)。术后1个月肿瘤标记物检查发现,冷冻组CA199及CEA水平均低于手术组(P<0.05)。术后14 d免疫指标检测发现,两组组间CD4、CD8、CD4/CD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冻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0.0%(12/15),显著高于手术组的25.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氩氦刀冷冻消融技术治疗不可切除胰头癌患者是安全、可行的,可有效提高患者免疫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肺癌氩氦刀冷冻治疗中气胸的预防及对策。
方法对457例肺癌行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术中密切观察,分析气胸发生的原因,并总结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气胸处理对策。
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死亡,并发气胸71例,发生率15.54%(71/457);37例气胸范围>20%,给予反向体位法抽气引流后35例一次治愈,有效率94.59%(35/37);术后采用反向体位法可预防气胸发生。
结论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采用合理的术式时气胸发生率较低且轻微,反向体位法防治气胸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I在氩氦刀冷冻治疗前列腺癌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系统回顾2012年3月—2014年10月16例超声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术前术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对比术前术后 MRI 资料,观察消融效果,包括有无术后残留、转移等。结果术后1个月MRI 提示所有患者冷冻消融范围满意,均表现为长T2信号,DWI及DCE-MRI未见明显异常复发,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轻度下降。术后6个月MRI提示前列腺明显缩小,PSA明显下降,未见明显复发征象。术后无尿道坏死、尿道狭窄、尿道直肠瘘发生。1例患者随访6个月时因其他原因死亡。结论 MRI在评价氩氦刀低温冷冻治疗前列腺癌消融范围、术后复发或转移等疗效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阿帕替尼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L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PubMed、Cochrane library、NCKI、万方、维普(VIP)数据库中阿帕替尼联合TACE(实验组)和单纯TACE(对照组)治疗PLC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并分别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中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相关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均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研究,其中随机对照文献6篇、回顾性分析文献3篇,未描述文献2篇;累积720例患者,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363例、357例。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客观缓解率(ORR)(OR=3.26,95%CI=2.22~4.79,P<0.001)和疾病控制率(DCR)(OR=3.72,95%CI:2.51~5.52,P<0.001)显著提高,尤其是3个月后;患者6个月(OR=2.89,95%CI=1.36~6.15,P=0.006)、12个月(OR=3.06,95%CI=1.69~5.53,P=0.002)生存率显著提高;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OR=-2.56,95%CI=-3.05^-2.06,P<0.00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OR=-3.59,95%CI=-6.0~1.14,P=0.004)及甲胎蛋白(AFP)(OR=-0.69,95%CI=-0.99^-0.40,P<0.001)表达水平降低。但在3个月内,两组间ORR(OR=1.37,95%CI:0.63~3.02,P=0.43)和DCR(OR=1.52,95%CI:0.49~4.68,P=0.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栓塞后综合征(肝区疼痛、食欲下降、发热、恶心呕吐)无明显增加(P>0.05),但药物不良反应(手足综合征、高血压、蛋白尿、腹泻、皮疹)显著增加(P<0.05),无乏力、口腔黏膜炎、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P>0.05)。结论阿帕替尼联合TACE治疗PLC比单纯TACE更能提高远期临床疗效、延长生存时间,且未增加栓塞后综合征。但也应注意手足综合征、高血压、蛋白尿、皮疹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4种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方法选择122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培美曲塞+顺铂(PP)组(n=35)、吉西他滨+顺铂(GP)组(n=29)、多西他赛+顺铂(DP)组(n=28)和紫杉醇+顺铂(TP)组(n=30)。比较4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 4组(PP组、GP组、DP组、TP组)化疗方案有效率分别为42.9%、41.4%、42.9%、23.3%(P>0.0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4.3%、93.1%、92.9%、83.3%(P>0.05);骨髓抑制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5.7%、89.6%、71.4%、76.7%(P>0.05);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2.8%、86.1%、96.4%、96.7%(P>0.05);花费成本分别为40 510.48元、5 819.44元、7 323.48元、3 490.56元。结论 4组化疗方案中,PP组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最佳,但4组总体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PP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最低,DP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最低,但4组总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组花费的成本最高,TP组最低,根据最小成本分析法,TP组最为经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体部伽玛刀旋转聚焦照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情况及临床救治特点.方法 对367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行体部伽玛刀旋转聚焦治疗,其中153例PTV(计划靶区)体积<60 cm3,60%~70%等剂量曲线4.5~5.5 Gy/次,8~10次,总剂量45~55 Gy; 132例PTV体积60~100 cm3,55%~60%等剂量曲线4.0~4.5 Gy/次,8~10次,总剂量40~50 Gy;82例PTV体积>100 cm3,50%~55%等剂量曲线3.5~4.0 Gy,10~12次,总剂量35~45 Gy.结果 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为6.5%(24/367),治疗缓解率为91.7%(21/24).结论 体部伽玛刀旋转聚焦照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所致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较低,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较好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125I 粒子支架置入在中晚期食管癌姑息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万方数据库建库至 2019 年 4 月有关125I粒子支架置入姑息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相关研究文献。2名研究者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独立评价质量,采用Stata12.0、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1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文献共862例患者,其中试验组418例(置入125I粒子支架),对照组444例(置入普通支架)。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普通支架,125I粒子支架显著提高术后3个月生存率(RR=1.38,95%CI=1.17~1.62,P<0.001),延长术后平均生存时间(WMD=4.20,95%CI=3.76~4.64,P=0.001),改善术后2个月(WMD=8.45,95%CI=5.14~11.77,P<0.001)、3个月(WMD=6.92,95%CI=2.71~11.13,P<0.001)Karnofsky行为状态(KPS)评分,降低死亡风险47%(HR=0.53,95%CI=0.35~0.80,P=0.003)、降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RR=0.53,95%CI=0.34~0.83,P=0.005);两组术后6 个月生存率(RR=2.26,95%CI=0.96~5.34,P=0.060)、生存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RR=0.95,95%CI=0.69~1.31,P=0.750)、术后3个月吞咽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25I粒子支架置入治疗中晚期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18.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lung tumors close to the heart or aorta: evaluation of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guchi T Hiraki T Gobara H Mimura H Fujiwara H Tajiri N Sakurai J Yasui K Date H Kanazawa S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 JVIR》2007,18(6):733-740
PURPOSE: The authors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lung tumors close to the heart or aorta. MATERIALS AND METHODS: Forty-two tumors (mean diameter, 25 mm +/- 16; range, 5-73 mm) located less than 10 mm from the heart or aorta were treated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47 sessions. Lung tumors were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distance from the heart or aorta: group A (n = 27) comprised tumors at a distance of 1-9 mm; group B (n = 15) comprised contiguous tumors (distance, 0 mm). The safety and techniqu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cedure, defined as no evidence of local tumor progression, were evaluated. RESULT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was feasible for all the 42 tumors. Procedural complications included asymptomatic pleural effusion (n = 5), small pneumothorax (n = 11), pneumothorax that necessitated chest tube placement (n = 4), and lung abscess (n = 1). No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the specific tumor location, such as the accidental insertion of the electrode into the heart or aorta, pericardial effusion, arrhythmia, or cardiac infarction, occurred. The overall primary technique effectiveness rate was 75.8%, 45.9%, and 45.9% at 6, 12, and 24 months, respectively. This rate in group A (94.7%, 69.3%, and 69.3% at 6, 12, and 24 months, respectively) was significantly (P < .001)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 (42.9% and 8.6% at 6 and 12 month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lung tumors close to the heart or aorta was safely performed. The local control of tumors contiguous to the heart or aorta was considerably lower compared with the tumors that were close but not contiguous to these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9.
《临床军医杂志》2015,(6)
目的探讨铂类联合化疗方案在高龄(≥80岁)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9例患者行顺铂联合化疗治疗,其中,年龄≥80岁作为高龄组(n=27),年龄≤69岁作为对照组(n=42)。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并观察高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的不良反应。结果高龄组总有效率40.7%,生存期11个月;对照组总有效率35.7%,生存期12个月;两组疗效及生存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高龄组Ⅲ度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铂联合化疗方案对高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取得较好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人治疗胃癌的有效性及该方法能否提高患者生存率.方法 选取同时期Ⅱ、Ⅲ期胃癌患者76例,按单纯随机分为根治性手术组(34例,仅行根治性手术,D2、D3术式)和根治性手术+125I粒子组(42例,行根治性手术+125I粒子治疗).治疗效果分CR(治疗后肿瘤完全消失达1个月以上)、PR(肿瘤较治疗前缩小50%以上至少1个月)、NC和PD,CR+PR为治疗有效,据此计算有效率.随访并计算患者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根治性手术组总有效率50.00% (17/34),根治性手术+125I粒子组总有效率为73.81%(31/4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78,P<0.05).根治性手术+1251粒子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1.90%(26/42)和42.86% (18/42),均高于根治性手术组[11.76(4/34)和0(0/34);x2=19.771和19.094,均P<0.001].2组毒性和不良反应均较少.结论 根治性手术+125I粒子植入治疗Ⅱ、Ⅲ期胃癌较单纯根治性手术更有效,能进一步提高远期生存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