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引导放射性125I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瘤的方法、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11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患者行CT引导下放射性12sI粒子植入治疗,术前采用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计划,选择粒子活度:(1.11~2.96)×107Bq(0.3~0.8 mCi),术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3、6、12个月评价肿瘤局部控制率、疼痛缓解有效率.结果 术后出现气胸3例,气管瘘l例,肺部感染1例.随访1、3、6、12个月,患者局部控制率为81.8%、90.9%、72.7%、72.7%;疼痛缓解有效率,1周100%、1个月90.9%、3个月90.9%、6个月81.8%、12个月72.7%.结论 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转移瘤创伤小、并发症少、局部病灶控制率确切,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3D个性化打印模板联合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在颈部转移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颈部转移瘤患者2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0)与研究组(n=10)。研究组采取3D个性化打印模板联合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对照组常规实施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比较两组计划粒子植入数目及实际粒子植入数目、粒子植入优良率、手术时间、临床疗效。术后随访6~9个月,统计两组疾病复发率。结果 两组间计划粒子植入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实际粒子植入数目多于对照组(P<0.05),且对照组实际粒子植入数目显著少于计划粒子植入数目(P<0.05);研究组粒子植入优良为9例,高于对照组的4例(P<0.05);研究组总有效为8例,高于对照组的4例,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6个月及9个月疾病复发分别为1例,2例,低于对照组的3例和5例,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3D个性化打印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颈部转移瘤,实际粒子植入数目与计划数目较接近,粒子植入优良率较高,可有效提高疾病治疗效果、降低疾病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骨转移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将骨转移瘤患者54例分为两组,其中行125I粒子植入的30例患者为治疗组,植入粒子总数1 581粒,平均每例植入(52±6)粒,另24例患者行药物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疼痛治疗有效率(NRS评分)、功能状态改善有效率(KPS评分)、以及病灶治疗疗效的差异,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变化,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组的功能状态改善率为60%,高于对照组的29.2%;治疗组的镇痛显效率为36.2%,高于对照组的4.2%;病灶治疗的临床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ALP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 125I粒子植入能有效缓解骨转移瘤引起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人工气胸后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和局部疗效.方法 39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男26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4±10.6)岁.病灶大小为2~6.5 cm.全部患者均先行人工气胸,再行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结果 39例患者均成功行人工气胸,平均注入气体600 ml(400~1000 ml),人工气胸平均用时12 min(5~18 min).125I粒子植入平均用时95 min(60~150 min),平均植入125I粒子34粒(15~60粒),并发症发生率为2.6%.治疗后1、3、6个月有效率(CR+PR)分别为69.23%、74.35%、82.05%.结论 CT导向下人工气胸后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常用穿刺方法,为临床解决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特别是多发转移瘤的125I粒子植入治疗提供技术指导。方法对125I粒子治疗腹膜后转移瘤的穿刺方法进行总结。结果常用方法为平行针法、经脏器法、拓宽路径法和同轴针法。结论有效地联合本文提供穿刺方法,将125I粒子均匀植入病灶区,可提高125I粒子植入治疗疗效,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的临床治疗具有挑战性.主要采用全身结合局部治疗方式对其进行控制.125I粒子植入治疗已用于实体肿瘤治疗,在腹膜后转移瘤的局部控制和癌性疼痛的缓解方面有一定优势.本文就125I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放疗法治疗腹膜后淋巴转移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瘤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组织间内照射是新兴的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立体定位计划系统(TPS)设计方案,在现代影像引导下将放射性粒子按肿瘤大小、形态植入肿瘤内或受肿瘤浸润侵犯的组织中,通过微型放射源发出持续、短距离的放射线,使肿瘤组织遭受最大程度的杀伤,而正常组织不损伤或仅有微小损伤,最终达到治疗目的。我们对48例进行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部转移瘤的患者进行了护理,就其使用方法、安全性和护理体会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我院2003年10月至2005年2月接受CT导向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48例肺转移瘤患者,其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35~73岁,…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细胞癌(HCC)多发肺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微创介入与放射性粒子诊疗中心45例行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HCC 多发肺转移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随访观察肿瘤近期局部疗效及并发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粒子植入后的总体生存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 共对177个肺转移瘤进行粒子植入治疗,6个月后评估近期疗效显示46.3%的肺转移瘤为CR、32.8%的肺转移瘤为PR、11.3%的肺转移瘤为SD、9.6%的肺转移瘤为PD;DCR为90.4%。中位随访期为22个月,粒子植入后1年、2年和3年的OS率分别为71.1%、45.7%和25.7%。血管侵犯(HR=3.01,95%CI:1.26~7.21,P=0.01)、肺转移瘤的数量(HR=2.69,95% CI: 1.05~6.89,P=0.04)是粒子植入治疗HCC 多发肺转移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是HCC 多发肺转移瘤患者的治疗选择,且无血管侵犯及肺转移瘤数≤3的患者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的生存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对比经皮微波消融(MWA)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与单纯MWA治疗纵隔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接受治疗的纵隔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患者采用单纯MWA治疗(单纯MWA组),31例患者采用MWA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联合治疗组)。根据增强CT对比观察术后3个月两组的疗效。对比观察术后1个月内出血、气胸、胸水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3.9%,单纯MWA组为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MWA相比,MWA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肿瘤,疗效明显提高,且不会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应用共面模板(coplanar template,CPT)对4R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瘤进行 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的植入前、后剂量学符合程度及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经病理学明确诊断的伴有4R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晚期肺癌患者32例,对该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灶行CT引导下CPT辅助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术前行胸部CT扫描获得医学数据成像信息(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导入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brachytherapy 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BTPS)进行预计划,处方剂量(prescribed dose,PD)120 Gy。术中应用CPT控制针的穿刺和粒子的植入,CT扫描验证插植针及粒子空间位置分布,完成植入后即刻进行剂量评估,验证结果与术前计划的剂量参数进行配对t检验。术后定期复查胸部CT,根据术后第6 个月时复查的胸部CT,与粒子植入前进行比较,按照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判定疗效。结果 全部患者完成粒子植入治疗,术后剂量评估,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232.5±30.2)Gy,90%靶区体积的剂量为(150.8±16.6) Gy,100%靶区体积的剂量为(100.4±12.6) Gy,100%PD覆盖的靶区体积为(94.1±2.6)%,200%PD覆盖的靶区体积(33.0±5.7)%,适形指数(conformal index,CI)为0.75±0.06,靶区外体积指数(external index,EI)为(22.7±5.8)%,上腔静脉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19.3±7.2)Gy,主动脉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12.1±5.1)Gy。术后6个月判定疗效,有效率为84.37%。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明显肺部放射性损伤及大血管损伤、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应用CPT辅助对4R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瘤进行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可以较好地在术中实现术前BTPS计划目标、避免重要血管和脏器损伤,是一种精准、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放射性粒子治疗的规范化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腰淋巴结转移瘤的穿刺路径,为临床提供安全可靠技术指导.方法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腰淋巴结转移瘤,据转移瘤的不同位置:左腰、右腰、中间腰淋巴结病变部位采用相应穿刺植入方法,同时考虑规避危及器官,设计不同的进针路径.结果 左腰、右腰、中间腰淋巴结125I粒子植入常用穿刺方法分别为后入路即经皮经胸腰髂肋肌法、侧入路即经肝经十二指肠法或者是后入路经皮经胸腰髂肋肌法、前入路即经肠系膜同时采用同轴针法.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治疗腰淋巴结转移瘤采用不同穿刺路径是可行的,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评价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胃癌术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安全性与近期疗效.方法 对23例胃癌术后局限性区域淋巴结转移并接受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经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系统模拟布源,计算放射性粒子总活度与粒子数量.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术后2个月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近期疗效,采用寿命表法计算植入术后患者1、2和3年生存率;以单变量Cox模型检验相关因素对生存的影响;采用log-rank法比较组间(肿瘤最大径>3 cm组和<3 cm组)生存差异并绘制生存曲线.20例患者粒子植入术后接受了以氟尿嘧啶类药物为基础的全身化疗.结果 23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CR 14例(60.9%,14/23),PR 5例(21.7%,5/23),PD 4例(17.4%,4/23).患者粒子植入术后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7±7)%、(47±11)%与(13±9)%,中位生存时间为(22.1±5.1)个月.单变量Cox分析,肿瘤最大径是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x2=9.752,P=0.002),>3 cm组和<3 cm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0±5.0)和(30.0±5.1)个月,2组总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828,P=0.016).结论 CT引导1251粒子植入术治疗胃癌术后局限性区域淋巴结转移创伤小且并发症少,并能取得较高的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肾上腺转移瘤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8例肾上腺转移瘤行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明确诊断,可评价病灶19处,病灶最大径为4~7 cm,平均(5.55±0.79) cm.应用治疗计划系统(TPS)三维粒子植入制定治疗计划,在CT引导下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于治疗后6~8周随访观察客观缓解率,按照WHO实体肿瘤评价标准评价病灶.结果 术后6~8周随访,评价病灶完全缓解(CR)5/19,部分缓解(PR)11/19,疾病稳定(SD)3/19,疾病进展(PD)O/19.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恶性高血压、大出血,肾脏、肺、胰腺等周围脏器损伤等.结论 CT引导下放射性12I粒子植入治疗肾上腺转移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置入和无水乙醇碘化油混合液介入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复发或转移性腹膜后恶性肿瘤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案和临床资料.19例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腰、腹部疼痛,按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法)分级,轻度疼痛8例、中度疼痛8例、重度疼痛3例,均拒绝再次手术治疗,并且病理证实为软组织来源的肿瘤,对化疗及外照射治疗欠敏感.因此,对患者采用CT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置入及无水乙醇碘化油混合液注射治疗.粒子置入之前采用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模拟布源或遵循Halarism的125I经验公式,求出术中所需125I粒子的总活度及算出治疗粒子的数量.在螺旋CT导向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置入腹膜后肿瘤内.对于进针路径受限,粒子不能完全按计划分布的患者,采用无水乙醇碘化油混合液(比例为9:1)注射弥散的方法,覆盖病灶,确保最大范围杀灭肿瘤组织.首次治疗1个月后,按疼痛缓解4级法评价疼痛缓解情况;首次治疗后6个月以增强CT扫描结果作为评价依据,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影像评价.结果 19例患者,首次治疗后1个月疼痛症状获得不同程度缓解,所有轻度疼痛患者完全缓解;中度疼痛患者6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重度疼痛患者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轻度缓解各1例.首次治疗后6个月影像评价肿瘤治疗效果: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7例,稳定2例.19例目前全部存活.随访时间7.0~31.0个月,平均生存期13.5个月.结论 CT导向下的粒子置入联合化学消融是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CT导向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内照射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方法、疗效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选择21例术前活检证实为NSCLC的患者,根据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布源,于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粒子活度0.5~0.8mCi,间隔1.0~1.5cm多层面植入肿瘤内。术后即刻CT扫描验证,2~6个月复查CT观察粒子在瘤体内的分布、疗效及有无并发症,随访12个月。结果随诊CT复查,2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12例;稳定(无变化)2例。1年生存率90.5%(19/21)。并发症包括术中气胸6例,咳血2例。未见严重并发疗和治疗相关的放射损伤。结论CT导向下^125I粒了植入治疗NSCLC安全、有效,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