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12例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颅内动脉及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的分布情况.结果 DSA显示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狭窄或闭塞均以颅内动脉为主[分别占59.57%(56/94)和61.90%(26/42)];而颈内动脉系统TIA以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为主(68.75%,22/32).椎一基底动脉系统TIA以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为主(61.70%,29/47).结论 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是脑梗死(包括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及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脑动脉颅外段闭塞或狭窄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全脑血管造影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64例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脑动脉颅内段、颅外段病变分布情况.结果 164例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阴性53例(32.32%),动脉硬化性改变23例(14.02%),血管狭窄或闭塞84例(51.22%),非动脉硬化性改变(烟雾病)4例(2.44%).颈内动脉系统TIA以颅内段血管狭窄为主,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以颅外段血管狭窄为主.结论 颅内段血管病变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颅外段血管病变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CT血管造影(CTA)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6例,其中拟诊后循环缺血31例.运用多平面重建(MPK)、曲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技术进行重建,轴位像测量血管直径.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标准进行血管狭窄度分级.所有患者均进行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进行评价.结果:(1)96例患者192支椎动脉,颅外段、颅内段成像无伪影血管分别为168支(87.50%)、156支(81.25%),成像质量优良血管分别为188支(97.92)%、188支(97.92%);96支基底动脉,无伪影血管81支(84.38%),成像质量优良95支(98.96%).(2)31例后循环缺血患者,CTA与DSA比较总符合率95.6%.Kappa值:0.935(p<0.001)(K≥0.75,一致性极佳);CTA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总敏感性100%,特异性97.78%,阳性预测值97.87%,阴性预测值100%.结论:64层CTA对椎基底动脉总体成像质量较高,在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分级的判定中,64层CTA与DSA相比有很高的一致性,可作为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脑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分析73例缺血惟脑血管病行全脑DSA检查的诊断情况及安全性,观察其脑动脉血管颅内、外血管有无狭窄、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 结果 73例中发现66例有血管狭窄(90.4%),7例正常(9.6%),颅内段狭窄占35.6%,颅外段狭窄占54.8%;所有受调查者末发生明显的并发症及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 结论全脑DSA可以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方案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MRI)联合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某院自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0例TOBS患者的MRI和DSA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MRI显示的病变部位的分布范围和DSA显示的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结果:梗死部位主要有中脑、丘脑、枕叶、脑桥、颞叶内侧面、胼胝体压部、基底节、侧脑室旁等。其中23例出现3处及以上病灶(23/30,76.7%),7例出现2处病灶(7/30,23.3%);20例出现双侧病灶(20/30,66.7%),10例为单侧病灶(10/30,33.3%)。DSA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多表现为基底动脉(B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小脑后下动脉(SCA)的狭窄或未显影。结论:MRI联合DSA检查可以为临床提供较为完整的诊断信息,能够作为TOBS筛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申军梅 《药物与人》2014,(6):182-182
目的: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痛患者的血管学资料,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64例TIA患者行仝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前循环组共有血管狭窄222处;后循环组共有血管狭窄206处。前循环组全脑血管造影阴性例数为10例,后循环组为4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循环责任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虹吸部和大脑中动脉的水平段为多;后循环狭窄病变则以推动脉起始部、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较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CD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或是闭塞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经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对观察者进行床头TCD检查,观察颅内血管的情况,并与DSA结果进行对比。结果:TCD对不同类型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性存在差异。其中,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诊断准确性最高,最高达92.9%,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的准确率为70.6%,且TCD能够显示某些DSA不能提供的血流信号,如盗血和栓子雨的形成。结论:与DSA比较,TCD在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或是闭塞的准确性较高,尤其是对于颈内动脉系统,同时TCD能提供DSA所不具备的实时血流动力学信息辅助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患者出现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病率、血管病变的部位及SAHS严重程度与血管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 选取42例经多导睡眠图(PSG)监测证实的SAHS患者,轻度12例,中度24例,重度6例,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析血管狭窄的部位、狭窄程度及狭窄血管支数.结果 DSA诊断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37例(88.1%),其中颅内动脉占51.8%( 43/83),颅外动脉占48.2%( 40/83).12例轻度SAHS患者中2例未见动脉狭窄,3例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为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24例中度SAHS患者中除2例未见动脉狭窄外,9例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9例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为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6例重度SAHS患者中除1例未见动脉狭窄外,2例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2例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1例为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结论 SAHS患者易合并中、重度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累及颅内动脉较多见,其中以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受累更显著;SAHS严重程度与血管病变是位于颅内还是颅外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支架成形术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从2013年5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2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血管造影后实施经皮血管支架成形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00例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率从术前的(85.2±2.2)%降至(23.5±1.8)%,术后均未发生缺血性卒中;193例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7例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均未出现支架移位和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通过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时,应用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可显著改善患者缺血症状与脑卒中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68例拟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A检查,并行图像处理,观察患者的CTA特点,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作对比.结果 68例患者共检查376条血管.CTA发现112条病灶,诊断正常血管数264条;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分布于颈内动脉(53条),大脑前、中、后动脉(共39条)及椎-基底动脉(20条).狭窄动脉段中,狭窄伴钙化的斑块32条,大部分位于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的海绵窦段及床突上段、椎动脉的颅内段.对于非钙化斑块,CTA显示模糊.DSA共显示128条病灶,诊断正常血管248条.CTA显示中重度狭窄率[9.31%(35/376)]与DSA[9.31%(35/376)]一致.38例患者临床诊断正确.结论 CTA为一种微创伤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方法,检查耗时少,费用低,且空间分辨率高,适合临床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初步探讨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轴位分布特点及其与脑梗死灶的相关性。方法:对20例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DSA、颅脑MRI及基底动脉高分辨MRI检查。根据DSA对所有患者的基底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组,颅脑MRI对脑内的缺血软化灶进行统计。统计基底动脉管腔最狭窄的层面斑块在4个90o扇形角的分布情况。分析不同基底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斑块分布特点,评价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存在缺血病变的斑块分布。结果:轻度及中度基底动脉管腔狭窄的患者有12例,斑块分布以左侧和腹侧者为主,而重度管腔狭窄者有8例,斑块分布差异不明显。椎基底动脉供血区MRI异常的患者有9例,斑块出现在腹侧最多。结论:轻度及中度管腔狭窄的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以左侧和腹侧为主;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存在缺血梗死灶者的基底动脉斑块较多分布在腹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联合诊断椎动脉(VA)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对134例临床怀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TCD和CDFI常规检查,其中34例患者确定为椎动脉狭窄或闭塞,通过CDFI对颅外段椎动脉的走形、管径、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进行检测,通过TCD确定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将TCD、CDFI及这两种方法联合应用的检查结果分别与脑血管造影(DS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SA提示VA狭窄或闭塞为31支,阴性37支,CDFI、TCD和综合结果与DSA符合分别为60、59和67支,敏感性分别为87.1%、83.8%和100%,特异性分别为89.2%、89.1%和97.3%,准确率分别为88.2%、86.8%和98.5%。两者的综合结果明显提高了准确率(P〈0.05)。结论TCD、CDFI的联合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对椎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可以作为筛选椎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性(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的发病机制。方法对临床表现为TIA的90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并对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90例TIA患者中有7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共198支动脉狭窄或闭塞,总异常率为86.67%(78/90),其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共145支,占73.23%(145/198),颅外动脉狭窄共53支,占26.77%(53/198),颅内-外多发病变11例,共累及54支颅内外血管。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DSA检查有助于明确VB-TIA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而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发病原因,约79%的脑梗死患者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1].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是目前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2].现将我院64例脑梗死患者的数字DSA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为参照,观察64层螺旋CTA在颈内动脉检出方面的价值。方法对148例怀疑前循环缺血发作的患者施行64层螺旋CTA检查,其中79例同时行DSA检查,并将CTA与DSA结果相对照,比较两者之间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行CTA检查的148例患者中有119例患者颈内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79例行DSA检查的患者颈内动脉有不旧狭窄,CTA与D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00%。结论64层螺旋CTA对颈内动脉系统病变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具有微创伤性,能用于颈内动脉的诊断,并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广东省佛山市社区中老年人群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以居委会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采集相关资料和临床指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双侧颅内大动脉的狭窄情况.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在1405名研究对象中,163例(11.6%)存在颅内动脉狭窄,104例(7.4%)存在单一颅内动脉狭窄,59例(4.2%)存在2条及以上动脉狭窄,标化患病率为10.3%.颈内动脉虹吸段狭窄率最高(9.89%),其余依次为基底动脉(3.05%)、大脑中动脉(2.29%)、大脑前动脉(1.59%)、椎动脉(1.38%)、大脑后动脉(0.89%).年龄分层分析显示,70岁以上年龄组标化患病率(27.8%)显著高于70岁以下组(7.5%)(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史在狭窄组(8.6%)显著高于非狭窄组(2.7%)(P=0.000);平均收缩压在狭窄组显著高于非狭窄组(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糖尿病史和收缩压升高是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史OR=2.362,95%CI:1.194~4.674,收缩压升高OR=1.024,95%CI:1.016-1.031).结论 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在中国南方地区中老年人群中有较高的患病率,尤其是70岁以上人群,累及颈内动脉虹吸段、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为多.糖尿病史和收缩压升高是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在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血液系统疾病等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月在武威医学科学院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2周,在治疗期间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分析患者血管病变类型和部位。对照组患者经常规治疗+3.0T核磁MRA检查。结果观察组25例患者血管异常率为88.0%,其中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斑块形成血管局部狭窄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C1段和锁骨下动脉最多(19例,76.0%)。对照组25例患者血管变异率为48.0%,均为血管局部狭窄有12例。观察组血管变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在既往无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缺血性卒中病因诊断上具有重要作用,明显优于3.0T核磁MRA检查,可清晰地显示颅内动脉血管的分布、管腔狭窄程度及侧枝循环建立情况,对确定病变部位,预后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程乾  杨春华 《现代保健》2009,(22):52-52
目的回顾性分析50例中青年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TIA)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对临床诊断为TIA、的中青年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全脑血管造影(DSA)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该组患者表现:感觉障碍9例、运动障碍20例、运动感觉并存12例、视觉障碍3例、言语障碍并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9例。所有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颈内动脉系狭窄或闭塞占31例(62%),椎-基动脉系狭窄占8例(16%),moyamoya占4例(8%),颈内动脉发育不良2例。结论血流动力学异常为中青年TIA患者的主要发病因素,DSA在探讨中青年TIA患者发病机制及指导治疗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椎动脉单侧狭窄健侧椎动脉代偿时的MRA直径。方法测量椎动脉MRA,分两组(1)正常组50例。(2)椎动脉型颈椎病组26例,26例患者中筛选出13例单侧狭窄直径小于1.6mm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并做了统计学检验。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健侧与正常人椎动脉直径比较,健侧直径明显大于正常人椎动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侧椎动脉出现了代偿,MRA表现为椎动脉直径增宽,椎动脉血流丰富。结论当头颈不运动时,一侧椎动脉严重狭窄闭塞后健侧椎动脉可出现代偿,缓解椎-基底动脉血供的不足;但并不能代偿头颈运动不慎时狭窄侧椎-基底动脉系的缺血,而由此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的发作。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20.
核磁共振在后循环缺血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在后循环缺血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8例后循环缺血住院病人,回顾性分析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及颈椎、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RI)、椎-基底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资料。结果颈椎MRI:69/(40/58)有不同程度的脊椎退变,颈椎曲度变直;31/(18/58)椎间盘膨出或突出,主要集中在脊椎5~脊椎8(C5~8)。椎-基底动脉MRA:82/(48/58)双侧椎动脉不对称,粗细不均;24/(14/58)一侧椎动脉起始段(V1)不同程度狭窄,其中2例闭死;3/(2/58)椎动脉第二段(V2)迂曲;17/(10/58)颅内段椎-基底动脉狭窄或分支减少。颅脑MRI:脑干、小脑、枕叶共发现梗死灶52个,其中38/为新鲜梗死灶,其余为陈旧性梗死(包括腔隙性梗死);新鲜梗死灶中腔隙性梗死灶60/(12/20),责任病灶75/(9/12),均位于脑桥、延髓、小脑,40/(8/12)新鲜病灶为无关病灶。结论核磁共振在后循环缺血诊断、诊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