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彦娜  吴建 《解剖与临床》2008,13(4):234-236
目的:为鼻内镜中鼻甲手术提供相关解剖学资料。方法:对60具完整成年尸头标本中鼻甲的矢状位和冠状位进行解剖学观察,观察中鼻甲有无被筛窦气化、中鼻甲弯曲形态;以鼻前棘为标志点,测量鼻前棘与中鼻甲前缘顶点、与中鼻甲前缘与中鼻甲下缘移行处及与中鼻甲基板中点间距离,并以鼻腔底部为水平面测量其与上述三条测量线所成的夹角。结果:中鼻甲被筛窦气房气化率为34.1%,中鼻甲反向弯曲率为19.2%。鼻前棘至中鼻甲前端顶部距离为48 mm,两点连线与鼻腔底部成角75°;鼻前棘至中鼻甲前缘与中鼻甲下缘移行处的距离为35 mm,两点连线与鼻腔底部成角60°;鼻前棘至中鼻甲基板中部距离43 mm,两点连线与鼻腔底部成角55°。结论:中鼻甲是鼻内镜手术的重要标志,熟练掌握中鼻甲的应用解剖可以有效预防鼻内镜手术颅内及眶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背景:正确掌握蝶窦的断层解剖是临床经鼻-蝶入路的关键。 目的:观测蝶窦断层解剖结构,为经鼻-蝶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采用CT扫描技术和断层解剖方法,对60例CT扫描头颅和20例尸头进行观察。 结果与结论:①蝶窦冠状断面显示视神经和海绵窦,两侧视神经和两侧颈内动脉间距分别是(16.02±3.47),(17.23±3.64) mm。②正中矢状位,蝶窦口距离颅前窝底、蝶窦底、蝶窦后壁和前鼻棘分别是(9.57±2.51),(12.75±3.64),(23.42±4.36),(57.82± 3.94) mm。前鼻棘距离鞍底中心(71.98±6.12) mm。③CT扫描可见“3房”“4房”蝶窦。提示蝶窦的断层解剖能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应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3D-T2W-FFE、3D-STIR-TSE、DWIBS三种序列腰骶丛神经显示、影像解剖和3D重建效果。 方法 收集49名志愿者常规腰椎磁共振和腰骶丛神经成像数据,其中3D-T2W-FFE 序列48例、3D-STIR-TSE序列47例、DWIBS 序列43例。计算三种序列神经根和骨骼肌的对比度噪声比(CNRN/M)、右侧骶1神经根直径及神经节体积;分别采用各自4等级评分比较这三种序列对腰骶丛神经的显示效果和3D重建效果。 结果 三种序列的CNR N/M不全相同,其中3D-T2W-FFE序列与3D-STIR-TSE、DWIBS序列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序列的神经节体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0)。三种序列的神经根直径不全相同,其中3D-STIR-TSE序列与DWIBS序列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序列神经显示评分不全相同,其中DWIBS序列与3D-T2W-FFE、3D-STIR-TSE序列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序列神经3D重建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25)。 结论 3D-T2W-FFE 序列和3D-STIR-TSE FFE序列神经显示和影像解剖评分无差别,较DWIBS序列好。三种序列神经3D重建评分无差别,其中DWIBS序列重建过程最易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构建女性原位子宫动脉血管3D可视化模型和研究子宫动脉血管的结构特征。方法采用聚乙烯醇-氧化铈血管造影术进行2例女尸盆腔动脉血管灌注,X线平位摄影、64排螺旋CT扫描后采集数据,导入计算机Mimics10.01重建软件进行子宫动脉血管3D可视化模型构建,观察子宫动脉血管的形态及血供分布情况。结果①构建的子宫动脉血管三维模型图像清晰,管道饱满,立体空间感强,均能清晰地显示子宫动脉的4级以上血管,各级分支血管的形态、走行、分布及各血管间的吻合显影清晰,效果满意。2例子宫及附件无实质性病变,为正常子宫。②清晰显示子宫动脉血管网的构建特点:子宫动脉自主干依次发出膀胱支、输尿管支、上行支、下行支等分支动脉;上行支较粗呈弓状沿子宫体侧缘迂曲上行,至宫角处分为宫底支、输卵管支和卵巢支,主要向子宫体和子宫附件供血;下行支较细分布于宫颈及阴道上段,但分布于阴道的血管较少;子宫动脉通过其卵巢支与卵巢动脉相交通;同时子宫动脉的供血还存有着明显的同侧倾向,双侧子宫动脉在子宫的中轴线处有少量细小的交通支。结论采用聚乙烯醇-氧化铈血管造影术盆腔动脉血管灌注可构建理想的子宫动脉血管网3D可视化模型,为系统研究人子宫动脉血管网的形态结构和血供分布提供了血管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背景:脊柱术前三维影像有助于诊断和治疗,术中患者体位变化将引起脊柱形态改变,致使术前影像不能反映术中实际情况,无法确保手术的顺利实施。 目的:利用脊髓手术中影像校正术前脊柱模型形态。 方法:实验提出了一种基于2D/3D配准的脊柱术中校正方法,借助数字影像重建技术完成术前X射线图像与CT体数据的2D/3D配准,进一步完成术中、术前X射线图像中独立椎段的特征匹配,利用上述配准结果实现术前脊柱CT模型的术中快速校正。 结果与结论:采用附有标记的颈椎标本进行实验,校正后可基本消除术前脊柱模型与术中形态的偏差,其误差可控制在1 mm以内,能够满足医学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 针对术前三维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图像和术中二维X线图像的配准问题提出了精确高效的全自动配准算法,使得该算法能够适应不同X线图像的风格.方法 首先通过数字重建放射影像(digitally reconstructured radiograph,DRR)技术,把CT图像转换成DRR图像,从而将CT和X线图像的配准转换成DRR图像和X线图像的配准.然后在传统的归一化互相关(normalized cross correlation,NCC)和梯度差分(gradiant difference,GD)相似性测度指标基础上提出融合NCC和GD的归一化互相关-梯度差分(normalized cross correlation?gradient difference,NG)指标,并基于NG指标计算DRR图像和X线图像的相似性.通过Powell算法迭代求取相似性测度的极值,从而获得配准矩阵.最后在人体头颅CT数据上采用"黄金标准"判断法量化配准系统的精度,并通过脊柱CT和X线配准案例验证系统在实际场景的性能.结果 基于DRR及NG相似性测度的2D/3D图像配准系统的配准距离误差为0.51 mm,角度误差为0.40°.结论 基于DRR及NG相似性测度的2D/3D图像配准算法具有较好的配准精度,能适应不同风格的二维输入图像,基于该算法的配准系统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 3D打印技术: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虚拟手术计划:虚拟手术仿真系统是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领域的一个典型应用。虚拟手术是由医学图像数据出发,应用计算机图形学重构出虚拟人体软组织模型,模拟出虚拟的医学环境,并利用触觉交互设备与之进行交互的手术系统。虚拟手术系统为医生提供一个虚拟的3D环境及可交互操作平台,逼真地模拟临床手术全过程。与传统的手术教学相比,虚拟手术具有无损伤性、可重复性和可指定性等优点。 背景:髋臼骨折因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导致治疗难度加大,目前临床上仍以切开复位和内固定作为髋臼移位骨折的标准治疗方法。利用3D打印技术配合术前虚拟手术计划制作的患者专用预轮廓重建模板,可减少手术的侵袭性、简化手术流程。 目的:评价3D打印技术辅以虚拟手术计划与传统髋臼骨折复位重建治疗髋臼骨折的效果差异。 方法:选择2017-10-01/2018-03-01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5例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1-60岁。采用计算机随机分为试验组(n=12)和对照组(n=13),试验组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虚拟手术计划预轮廓重建钢板内固定,对照组采用骨折复位后术中手工轮廓重建钢板内固定。术后X射线、非对比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两组骨折复位情况;术后随访两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与Majeed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通过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批准号:LL007)。  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片显示试验组复位效果优于对照组(P=0.038);非对比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试验组手术前后复位位移差优于对照组[(12.43±7.58)mm,(9.408±8.27)mm,P < 0.05];②术后随访6-12个月,试验组末次随访时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1.6±0.6),(3.3±1.3)分,P < 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Majeed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79);③两组术后均未出现伤口迁延不愈、内固定失效或深静脉血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均未发生与植入器械相关的生物相容性不良反应;④结果表明,3D打印技术辅助虚拟手术计划在髋臼骨折固定中可提高复位质量,提高髋臼骨折手术效果,减少患者术后痛苦。 ORCID: 0000-0001-9039-8435(张忠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面神经及耳科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例成人头部标本,15例以眦耳线(CML)为基线,15例以CML相垂直的直线为基线,获得间隔为1.0mm,厚度为1.0mm的CT图像,扫描后的头部标本按原定位截取以耳颞区为中心的组织块并将其制成厚为1.0mm的连续横(冠)状薄层切片.标本切片与CT图像对照,对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及邻近结构进行观测.结果(1)横断层VFN距面神经隐窝、鼓室窦、鼓索神经、外耳道上棘距离分别为(0.63±0.15)mm、(2.17±0.12)mm、(5.16±0.10)mm和(16.80±1.19)mm;(2)冠状断层VFN长度平均值为(14.28±1.30)mm,VFN至鼓索神经、后半规管距离分别为(2.49±0.19)mm和(2.53±0.33)mm.结论耳颞区火棉胶横断和冠状薄层断面标本能良好显示VFN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可直接与HRCT扫描图像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其结果对耳科疾病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后外侧动脉在鼻内镜上颌窦口扩大手术中的影响以及鼻后外侧动脉的保护.方法应用10具(20侧)10%福尔马林防腐固定乳胶灌注之成人头部标本,观察中鼻道结构,解剖鼻后外侧动脉及其分支,观察鼻后外侧动脉的走行与分布,并测量其外径.观察鼻后外侧动脉与上颌窦口扩大手术的关系.结果鼻后外侧动脉在蝶腭孔处分出蝶腭动脉,向前下走行,在中鼻甲后端分出中鼻甲动脉,下鼻甲动脉,少数有上鼻甲动脉分支.鼻后外侧动脉外径(1.02±0.07)mm,中鼻甲动脉外径(0.89±0.06)mm,下鼻甲动脉外径(0.94±0.07)mm.鼻后外侧动脉下鼻甲分支在中鼻道的中点,.在中鼻甲后端前方的距离(10.35±2.06)mm.结论开放上颌窦开口时,在距离中鼻甲后端保留1~1.5 cm的距离,可以避免鼻后外侧动脉损伤,如果必须扩大要应用电凝彻底止血.  相似文献   

10.
踝关节的横及冠状断层影像解剖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为踝关节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①观测15例干性胫、腓及距骨的关节面。②成年男尸右足标本7例,先依骨性标志画线,新鲜2例画线后,各行轴位CT、MRI扫描及冠状位MRI扫描后冻硬,再切制横断层4例,冠状断层3例。结果:①距骨上关节面前、后宽为30.2、23.5mm;距骨内、外踝关节面矢状径与垂直径分别为30.8、14.9mm与27.5、23.7mm;外踝关节面前缘至距骨颈后缘间距为9.3mm。胫骨内踝与腓骨外踝关节面矢状径与垂直径分别为21.8、14.7mm和16.9、21.6mm。②观察了每一断层内关节及周围结构的形态、毗邻及其在连续断层的变化规律,并匹配相应CT及MRI。距骨滑车上关节面前宽32.9mm,距骨上、胫骨下关节面软骨厚1.7mm与1.8mm,胫距关节、内踝处及腓距关节腔径值分别为2.4、2.8、1.4mm,骨间韧带长1.8mm。结论:踝关节的断层解剖,为影像学诊断及关节镜技术等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蝶窦的CT与断层解剖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有关蝶窦手术提供解剖学和影像学资料。方法:采用CT技术和断层解剖方法对15例尸头和50例颅骨标本蝶窦的形态、类型、径线、毗邻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蝶窦的前后径大于上下径,上壁和前壁较苤,下壁和后壁较厚。在蝶窦CT水平层面上可清楚显示其气化类型,前、后壁,两侧壁及中隔的位置、厚度、毗邻;在冠状层面上可显示上、下壁的厚度及上壁与垂体、颈内动脉的关系。蝶窦内可见管型视神经管隆起和管型颈内动脉隆起,其出现率分别为23.8%和21.9%。视神经管隆起仅见于发育良好的鞍前型和全鞍型蝶窦。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的后壁较薄,最苤者仅为0.6mm。结论:蝶窦的气化程度差异较大,视神经、颈内动脉可向窦腔内突入。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与脑干间仅隔以纸样薄骨板。经蝶窦入路手术,应控制手术操作范围,避免损伤毗邻结构。  相似文献   

12.
枕下海绵窦MRI与薄层断面及三维重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枕下海绵窦MRI、断面解剖及三维图像,为临床开展颅颈交界区手术及影像学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MRI及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对枕下海绵窦及毗邻结构进行薄层断面解剖学研究,在SGI工作站上对其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结果:枕下海绵窦在MRI和标本薄层断面中具有良好对应关系,二者各组数据测量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计算机三维重建图像可提供三维立体视觉,显示复杂的空间结构。结论:MRI及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能够提供完整而精确的断面数据,三维可视化图像可较好显示枕下海绵窦正常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中国可视化人体数据对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进行断层解剖学和三维可视化研究,得到准确的后内侧复合体解剖学描述。方法选用CVH-1、CVH-2、CVH-5的双侧膝关节数据,对其后内侧复合体相关结构进行数据分割和三维可视化重建,并进行解剖学三维测量、断层与三维多角度观察以及骨性附着点检测研究。结果本研究成功构建CVH-1、CVH-2、CVH-5的双侧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相关结构的三维模型,测量得到各结构长度、宽度和厚度等几何参数,并进行解剖学描述。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结构浅层内侧副韧带为浅暗红色薄条带,长度为(107.54±15.98)mm,近端宽度为(31.48±3.70)mm,远端宽度为(10.14±0.82)mm,厚度为(1.09±0.13)mm;深层内侧副韧带为灰白色薄条带,长度为(26.05±2.32)mm,宽度为(19.11±2.93)mm,厚度为(1.37±0.11)mm;后斜韧带为深灰白色囊状,长度为(52.14±3.84)mm,宽度为(14.42±2.37)mm,厚度为(1.44±0.16)mm;半膜肌肌腱为浅暗红色扁圆柱体,长度为(60.94±5.04)mm,宽度为(14.04±1.54)mm,胫骨附着处明显增宽,为(19.20±3.29)mm,厚度为(6.08±0.75)mm;腘斜韧带为浅暗红色片状薄膜,长度为(48.99±5.44)mm,宽度为(24.51±3.44)mm,厚度为(1.38±0.22)mm;半月板后内侧角为灰白色“C”形柱,内侧边缘较厚处为(13.37±1.63)mm,中间较薄处为(8.96±1.22)mm。结论膝关节后内侧复合体主要由浅层内侧副韧带、深层内侧副韧带、半月板后内侧角、后斜韧带、半膜肌肌腱、腘斜韧带构成,加强对后内侧复合体的解剖学重建将有助于提高膝关节后内侧术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胸腰段脊柱在冠状、矢状和水平断面的解剖学特点,探讨薄层断层解剖学技术在观测胸腰段脊髓及脊神经根走行过程中各相关结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成人尸体胸腰段脊柱标本经改良火棉胶技术包埋后分别在冠状、矢状和水平位行250μm厚的连续切片,观察胸腰段中央椎管、侧椎管及椎间管内各结构的形态特征和毗邻关系,并同时测量相关结构指标。结果:可详细描述胸腰段各典型结构在不同方位标本切片上表现,借助三维重建软件可测量分析椎体和椎板等结构参数。结论:三个方位的断层解剖切片均可较好地显示腰骶膨大、脊神经根各结构的位置关系,为正确辨认其在手术视野中表现提供解剖学依据,对脊髓源性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心包窦及其相邻结构横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阐明心包窦、心包隐窝横断层解剖学特征,为CT、MRI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按CT、MRI扫描要求,冰冻、锯切30具经防腐固定的男性成年躯干,制成连续横断层标本。对每一断层下断面进行拍照,结合标本和照片对断层面的结构进行追踪观察、记录、分析处理。结果:对心包横窦及其隐窝的断层解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阐明其在CT、MRI中的应用意义;横窦体位于主动脉窦口稍上方,向右经右心耳和右心室壁之间通入固有心包腔,向左经左心耳与右心室壁之间通入固有心包腔,主动脉上隐窝在此平面开口于窦体;80%的主动脉上隐窝位于主动脉弓头臂干起始处,主动脉弓、胸腺、上腔静脉之间;上腔静脉后隐窝,出现率为20%;主动脉下隐窝位于主动脉无冠状动脉窦(右后窦)、左冠状动脉窦(左后窦)和左心房之间,出现率为100%。结论:掌握心包窦、心包隐窝及其相邻结构的横断层解剖学特征对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膝关节的横断层影像解剖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给膝关节伤病的横断层影像学诊断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成年男尸右膝部标本6具(新鲜4、经福尔马林固定2),先作膝关节横断层CT及MR扫描,冰冻后切制成11个横断层解剖标本。结果:观察了每一断层内各结构的形态特征、位置毗邻及其在连续断层的变化规律,并匹配同一断层的CT及MRI。①髌股关节显示于第5~8断层,其关节软骨均匀一致,表面平整光滑,但关节腔形态不尽相同,分别呈磨合紧密狭窄凸向后的弧形,前后径短的横位“X”字形及前小后大相通的“工”字形。②髌韧带显现于第9~11断层,其横断面最宽处为24.6mm,最厚处为4.85mm。③前、后交叉韧带显示于第8~11断层,其横断面之长、短径值,前交叉韧带为7.45mm与6.55mm,后交叉韧带为6.25mm与4.12mm。④第10断层可视为膝关节的代表断面,各主要辅助结构均可见,其中内侧半月板呈大的“C”字形。而外侧半月板呈曲度较大的小的反“C”字形,二者的前后角处,分别有前、后交叉韧带。结论:膝关节各横断层的解剖形态、结构对医学影像学诊断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海绵窦外侧壁冠状断层观察,了解海绵窦外侧壁的毗邻关系。方法选择30个成人尸颅,采用火棉胶包埋技术制作海绵窦冠状薄层切片,利用数码相机获取数字资料,观察其内部结构和毗邻结构。结果①海绵窦外侧壁为两层结构,外层是硬脑膜,内层是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三叉神经分支的神经鞘膜;②56%海绵窦外侧壁的内层不完整,发生在Parkinson三角后部或Mullan三角前部。结论冠状断面能清晰显示海绵窦外侧壁的毗邻结构,对该区域的神经外科手术和影像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髋关节的横断层影像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为髋关节疾患的影像学诊断提供横断层解剖学基础资料。方法 用成年男尸右下肢髋部标本6例(新鲜4例,经福尔马林固定2例),先作髋关节横断层CT及MR扫描,然后冰冻髋部标本,每具髋部标本再切制成6个横断层标本。结果 观察每一横断层标本内髋臼、股骨头、关节囊、关节腔、髂股韧带、股骨头韧带及滑膜皱襞结构的形态特征、毗邻关系及其在连续断层上的变化规律,并匹配同一断层CT及MR扫描图像。讨论了其形态结构与影像学诊断的意义。结论 其解剖形态、结构,对医学影像学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基于肝连续薄层冠状断面数据集的肝静脉和肝内门静脉的三维数字化可视模型。方法:应用数控冷冻铣削技术获取1例肝的连续薄层冠状断面数据集;采用体绘制和面绘制的方法,通过人工干预对数据集中肝内管道系统进行人工识别提取和图像数据分割;运用3D医学可视化软件实现三维重建,构建肝静脉和肝内门静脉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结果:肝静脉和肝内门静脉的可视化模型可清晰显示门静脉及其分支和肝静脉及其属支的空间构形,真实地再现了肝门静脉和肝静脉之间复杂的空间毗邻关系。模型中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可单独或总体显示,可在三维空间位置上绕任意轴旋转任意角度,并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血管分支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结论:高质量的二维图像、精确的数据分割和合适的三维重建方法保证了三维数字化可视模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