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ASO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48~79岁,中位年龄66岁。所有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患肢静息痛,其中10例(47.6%)伴有不同程度足部溃疡和坏疽。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患肢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DSA检查。PTA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并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于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分别检测患肢跛行距离、足趾皮温、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并作CTA 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19例患者共38条病变肢体,54支血管为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动脉闭塞病变,分别为胫前动脉25支(46.3%)、胫后动脉18支(33.3%)、腓动脉9支(16.7%)、腘动脉2支(3.7%);肢体PTA技术成功率为89.6%,单血管PTA技术成功率为85.2%。术后所有开通成功的患肢皮温改善明显,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1、3、6、12个月患者跛行距离、足趾皮温、ABI、TBI等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12个月肢体血管再狭窄率为39.5%(15/38),肢体血管通畅率为55.3%(21/38),肢体保全率为81.6%(31/38)。结论 PTA治疗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的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远期再狭窄率虽较高,但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并缓解临床症状,有助于提高缺血肢体的保全率。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血管成形术治疗孤立性腘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近期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经DCB成形术治疗的孤立性腘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主要研究终点为靶病变1年初期通畅率,次要研究终点1年二期通畅率、保肢率和临床症状改善等。 结果 共入组31例患者36条患肢(左侧19条),其中男20例;平均年龄72.7岁。14例患者16条患肢表现为重症肢体缺血(Rutherford分级4~6级)。手术技术成功率为83.3%(30/36)。6例患者靶病变需植入补救性支架,支架辅助技术均获成功。无患者发生远端动脉栓塞和腘动脉损伤,无死亡。平均随访7.8个月,有7例腘动脉再闭塞,其中3例系补救性支架植入患者,补救性支架再闭塞率为3/6。术后1年靶病变初期通畅率、二期通畅率分别为73.2%、83.6%,保肢率为86.1%,截肢/趾均发生于Rutherford分级6级患者。患肢平均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43上升至术后0.76,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DCB成形术治疗孤立性腘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安全,近期效果满意。补救性支架似并不能显著提高靶病变通畅率。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评估微弹簧圈栓塞治疗下肢创伤性假性动脉瘤(TP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南京中大医院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例下肢TPA患者临床资料。术前CTA和术中DSA造影评估TPA形态学特征、载瘤动脉解剖特点及侧支循环情况,术中造影明确诊断后以微弹簧圈栓塞载瘤动脉和瘤体。术后复查CTA评估瘤体栓塞效果,TPA有无复发,弹簧圈有无移位,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 4例患者下肢TPA均经术前CTA和术中造影明确诊断,瘤体栓塞术均获成功,术后即刻复查造影见瘤体消失,未见弹簧圈异位栓塞。术后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出现,随访复查CTA均未见假性动脉瘤复发。结论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下肢TPA患者安全有效,优势明显,可作为优选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桡动脉入路(TRA)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TRA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前循环动脉瘤10例,后循环动脉瘤11例。观察记录指引导管到位情况、手术成功率、桡动脉痉挛和穿刺点并发症、术后桡动脉搏动和闭塞情况、围手术期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导引导管均到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均获成功。2例出现穿刺后桡动脉痉挛,其中1例严重痉挛引起撤导管鞘困难。术后4例发生轻度相关并发症,均自行缓解。无一例出现与穿刺点相关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桡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显示,21例患者桡动脉血流通畅。围手术期无一例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结论 TRA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可行,是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的40例颅内远端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动脉瘤共43枚。动脉瘤辅助支架栓塞治疗32例(34枚),血流导向装置治疗8例(9枚)。颅内远端动脉瘤定义为位于前循环中A2/M2段、后循环中P2段及其远端动脉瘤。随访期采用Raymond分级评分评估动脉瘤栓塞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临床预后。结果 34枚动脉瘤成功完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末次影像随访结果显示31枚(91.2%)动脉瘤Raymond评分Ⅰ级,3枚Ⅱ级。4例(12.5%)患者发生手术相关缺血性并发症。中位随访6.5个月,31例(96.9%)患者mRS评分为0~2分,获得良好预后。9枚动脉瘤成功完成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末次影像随访结果显示5枚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3枚Ⅱ级,1枚失访。1例患者发生缺血性并发症。中位随访9个月,6例患者mRS评分为0~2分,获得良好预后。结论 血管内支架辅助栓塞颅内远端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小口径支架应用提高了颅内远端动脉瘤治疗闭塞率,血流导向装置是用传统方法治疗具有挑战性的远端动脉瘤的有效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评估ExoSeal血管封堵器在肱动脉“高位”穿刺点止血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53例肱动脉高位穿刺患者[女17例,男36例,平均年龄(75.7±8.9)岁],按不同止血方法分为ExoSeal血管封堵器止血组(ExoSeal组,n=37)和手按压止血组(MC组,n=16)。分析两组间止血时间、术后制动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9.8±2.9)个月。 结果 ExoSeal组平均止血时间[(3.3±1.4) min]与MC组[(12.7±3.0) min]相比显著缩短(P<0.05),术后平均制动时间[(3.2±1.2) h]与MC组[(5.9±1.4) h]相比显著缩短(P<0.05)。围手术期ExoSeal组出现皮下血肿(<6 cm)1例,穿刺点渗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4%;MC组出现皮下血肿(<6 cm)1例,穿刺点处假性动脉瘤(瘤径3 mm)1例,穿刺点渗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8%。 结论 ExoSeal血管封堵器应用于肱动脉高位穿刺术后止血安全有效,可明显缩短穿刺点术后止血时间和制动时间。  相似文献   

7.
血管腔内技术在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PTA和支架置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外周血管疾病,并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对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主要病因、病理、最新分型及其血管腔内技术在治疗该类疾病中的研究现状、进展及常见并发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近肾主髂动脉闭塞病变(JAIOD)患者腔内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 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2例近肾主髂动脉闭塞行腔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患者符合腔内治疗适应证,采用双侧股动脉和肱动脉入路,先给予置管溶栓术,溶栓3 d后造影,开通病变,肾动脉预置球囊保护后,行对吻支架植入术。结果?19例患者开通成功,技术成功率为86.4%。无一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患者症状、ABI及疼痛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均给予规范的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出院指导,并着重进行置管溶栓相关护理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及时有效地避免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是需要重视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同时创建两点入路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周围动脉完全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2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收治的18例急性周围动脉完全断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腔内修复术组(A组,n=10)和改良两点入路腔内修复术组(B组,n=8).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杂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的特点。方法回顾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治疗的92例复杂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病变特点、腔内手术治疗成功率、联合入路应用、术后症状改善等。结果将复杂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分为3型:Ⅰ型为左侧锁骨下动脉长段闭塞,Ⅱ型为右侧锁骨下动脉开口处狭窄或闭塞,Ⅲ型为伴有椎动脉开口病变或影响椎动脉开口的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本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82.6%。27.2%患者选用股动脉和肱动脉联合入路,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术后患者症状改善率为81.6%。结论上肢动脉入路能够提高左侧锁骨下动脉长段闭塞的开通率,保证右锁骨下动脉开口处支架的准确定位。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手术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椎动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5年8月在我院行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AFARI)治疗的32例下肢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术后治疗成功率为100%,术后Fontaine分级I级5例,II级27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93,P<0.05),术后ABI为(0.86±0.13),与术前(0.41±0.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3,P<0.05)。32例患者术后13~29个月,失访2例,1年保持通畅20例,2年保持通畅16例,经Kaplan-Meier曲线分析1年、2年通畅率分别为60.93%、45.28%。 结论: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导管溶栓治疗(CDT)中,常用插管技术失败情况下采用辅助性插管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采用经右股静脉或/和右侧颈静脉等常用技术途径插管失败的35例LEDVT患者,6例采用同轴插管技术、8例采用翻山鞘技术、19例采用左(患)侧股静脉插管技术、2例采用微导管技术等4种辅助性插管技术。结果:同轴插管技术,插管成功率83.33%(5/6),翻山鞘技术:插管成功率75.00%(6/8),(患)侧股静脉插管技术:插管成功率89.47%(17/19)。微导管技术:插管成功率100%(2/2);四种方法总插管成功率85.71%(30/35)。经过3~14天导管溶栓治疗后血栓均基本溶解,下肢肿胀消退,未发生与插管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LEDVT导管溶栓治疗中,在常用技术插管失败情况下,上述辅助性插管技术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能有效提高插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低温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狭窄与闭塞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低温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5例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患者(共27条动脉),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低温球囊组及普通球囊组,分别行下肢动脉球囊成形术。低温球囊组10例,病变长度(6.7±0.9)cm,狭窄程度(91±6)%,Fontaine分级Ⅱ级7例、Ⅲ级3例,按泛大西洋介人学会协议(TASC)分型A型8例、B型2例,踝肱指数(ABI)0.46±0.07;普通球囊组15例,病变长度(6.5±0.7)cm,狭窄程度(89±7)%,Fontaine分级,Ⅱ级13例、Ⅲ级2例;TASC分型,A型13例、B型2例,ABI 0.48±0.08,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症状和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Rutherford治疗后肢体状态7级评估法,评估术后临床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术后2d及30 d疗效。结果 低温球囊组10例技术成功,术中未发生血管壁损伤,术后30 d临床症状显著改善8例,中度改善2例;ABI 0.84 ±0.04;狭窄程度(29±4)%。普通球囊组15例技术操作均成功,其中1例发生血管壁夹层,术后30 d临床症状显著改善13例,中度改善2例;ABI 0.84 ±0.05;狭窄程度(32±4)%。两组术前与术后的ABI(P <0.01)、狭窄程度(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的ABI(P =0.20)、狭窄程度(P=0.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温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狭窄闭塞安全并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常规顺行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失败时使用透视引导下逆行开通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股浅动脉长段和(或)腘动脉闭塞患者,经股动脉入路顺行开通失败时,在透视引导下用21 G穿刺针逆行穿刺远端动脉,以0.018英寸导丝配合支持导管通过闭塞段并超选择性插入近端导管,贯穿导丝后对病变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踝肱指数与经皮氧分压的变化。结果全部患者逆行穿刺技术均获成功,闭塞段股浅动脉、腘动脉均获开通,术后6个月踝肱指数与经皮氧分压较术前显著提高分别为(0.27±0.17)比(0.56±0.22),P=0.004,(19.0±4.2)mm Hg比(44.0±6.5)mm Hg(1 mm Hg=0.133 k Pa),P=0.001。未出现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瘘,血栓形成等并发症,1例患者2个月后再发间歇性跛行症状。结论在顺行开通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失败时,透视引导下远端动脉逆行开通技术是一种高成功率与安全性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治疗   总被引:55,自引:7,他引:55  
目的 评价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性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介入性深栓术,对其中39例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18例作导管血栓抽吸术、26例作下肢深静脉腔内成形术、12例作stent植入术。结果 总有效率为96.2%,无效3.8%,平均住院日为10.5d。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处理疗效较好,可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07年12月间收治的42例(47条肢体)采用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的以膝下动脉病变为主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患者的43条肢体闭塞病变治疗获得成功,成功率为91.5%(43/47),术后平均随访5月(1~10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例介入治疗后1月行膝下截肢术,截肢率为2.1%。结论: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膝下动脉病变可行性强、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近期疗效确切,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我院32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患者,经非顺应性球囊导管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进行介入开通治疗。 结果32例患者术后6、12和24个月的初次通畅率分别为(83.6±5.1)%、(56.4±6.8)%、(48.3±8.2)%,二次通畅率为(89.3±4.1)%、(78.6±5.7)%、(64.8±7.3)%,肢体保存率为(89.3±5.1)%、(85.7±4.8)%、(82.2±5.5)%。均随随防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结论经皮血管再通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创伤小,并发症及死亡率低,已成为一种替代外科血管旁路移植手术治疗慢性下肢缺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采用双侧股静脉入路介入插管溶栓方法治疗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方法 对18例从右股静脉或右颈静脉入路行左髂股静脉插管失败的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左侧股静脉顺行法穿刺,注射埘比剂证实穿刺成功后将导丝插入至下腔静脉,将导丝从右侧股静脉或颈静脉穿出或拉出后建立导丝轨道,冉沿导丝将导管自右向左逆行插入左侧髂...  相似文献   

19.
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陵 《放射学实践》2002,17(2):107-109
目的:探讨介入方法在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1例经过内及钡剂检查来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通过显示对比例外溢、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来确定出血原因及部位。同时对出血处用胶海棉栓塞或用保留导管灌注血管加压素止血。结果:全组11例,其中10例见对比剂外溢1例同时见肿瘤染色,7例显示病理血管。1例未能明确诊断。3例用明胶海棉栓塞治疗,8例采用保留导管灌汪血管加压素治疗,均达到止血效果。结论:介入治疗下消化道出血,可以快速作出定位诊断,且止血效果好,见效快,并发症少,既安全又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的介入腔内治疗。 方法收集37例LEASO患者,共进行40次手术,处理病变血管56支,其中狭窄病变39处(39/56,69.64%),闭塞病变17处(17/56,30.36%),其中髂动脉病变19处(19/56,33.93%),股动脉病变30处(30/56,53.57%),胫动脉病变7处(7/56,12.50%)。 结果支架植入6处,球囊成形(PTA)9处,PTA+支架植入38处,手术成功率为94.64%(53/56),术后30天内无死亡病例。手术成功病例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前踝肱指数(ABI)为0.35±0.05,术后明显升高(0.73±0.14,P<0.01)。 结论介入腔内治疗LEASO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