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2.
【摘要】 机械取栓可以改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临床预后,然而一部分患者虽然实现了成功再通,但无效复流并未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影响无效复流的因素很多,本文对影响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后无效复流的因素,如年龄、再通时间、梗塞体积、基线严重程度、血压等进行综合叙述分析。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评价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伴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影响机械取栓术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史分为肿瘤组与非肿瘤组。评估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取栓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90 d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等指标。再将肿瘤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术后90 d 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AIS伴恶性肿瘤患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的因素。结果 共入组219例患者(肿瘤组24例,非肿瘤组195例)。肿瘤组、非肿瘤组分别成功复流23例(95.8%)、183例(9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术后出血转化率(52.2%比41.5%,P=0.331)、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7.4%比12.0%,P=0.503)、90 d预后良好率(39.1%比42.1%,P=0.7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静脉溶栓后桥接机械取栓治疗是肿瘤组患者术后90 d临床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与非肿瘤组相比,肿瘤组桥接治疗后有更高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36.4%比10.9%,P=0.044)。结论 机械取栓治疗前循环AIS伴恶性肿瘤患者安全、有效。直接机械取栓治疗AIS伴恶性肿瘤患者比桥接治疗有更低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摘要】 机械取栓是近年来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最重要研究进展,特别是在2015年五大血管内治疗研究的阳性结果改写了临床指南,但是其研究的重点主要针对小核心脑梗死患者(small vessel infarction,SVI),其入选标准:ASPECTS≥6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卒中发作6 h内;卒中发作6~24 h内,梗死体积小于70 mL,且存在影像错配或存在临床与灌注影像不匹配。上述研究均排除了大核心脑梗死(large core infarction,LCI)ASPECTS<6分或梗死体积≥70 mL的患者,而随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血管内治疗研究的不断进展,机械取栓从“时间窗”跨向“组织窗”,同时也从小核心脑梗死跨向了最近非常热门的大核心梗死时代。对于大核心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是否有益,目前仍不确定。本文主要针对前循环大核心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比如大核心脑梗死影像判定及研究入选标准、术后血压管理、无效再通及预后影响因素等。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评估脑梗死进展速度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海德堡标准定义,将其分为取栓术后sICH组与无sICH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取栓术后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梗死进展速度预测sICH的效能。 结果218例患者中,sICH组23例,无sICH组195例,两组患者NIHSS评分、侧支循环状态、核心梗死体积及梗死进展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进展速度较快是机械取栓术后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梗死进展速度预测sICH的灵敏度为78.3%,特异度为69.7%,AUC=0.751,预测值为7.6 mL/h。结论梗死进展速度较快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sICH的预测因子。梗死进展速度大于7.6 mL/h时, 机械取栓后发生sICH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机械取栓治疗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效果及其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连续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根据90 d 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组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摘要】 脑卒中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致死性疾病和最常见致残性疾病,其中约85%为缺血性脑卒中。开通闭塞血管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关键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和机械取栓(MT)。随着溶取栓技术和器械不断发展,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取栓桥接治疗逐渐成为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首选治疗方法。MT治疗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MT也纳入相关指南。然而,目前尚缺乏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数据,以确定统一标准指导。该文就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MT器械发展、影像学评估、预后、并发症及补救措施等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对Web of Science中近10年国内外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领域的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探讨该领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学CiteSpace 5.8.R3软件,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检索源,对2012~2021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共现/共被引网络分析及图形可视化。结果 经筛选本研究共纳入4 946篇文献,近10年全球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中国发文量位居第3,美国处于核心领先地位,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文献的作者和发表论文数量前10位的作者均为国外研究人员;发文量前10位的机构中首都医科大学是唯一上榜的中国机构,位列第7;近10年研究热点聚焦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式和取栓器材上;发展趋势与前沿将继续集中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临床研究。结论 近年来全球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研究领域发展迅猛,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差距明显,未来的研究趋势可能仍为取栓装置的探索创新和疾病治疗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后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PCS)患者经机械取栓并完全恢复前向血流后部分患者临床预后仍然不佳的影响因素。 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于我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PCS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闭塞血管完全恢复前向血流定义为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达3级。90 d改良Rankin评分(mRS)> 2分则被定义为预后不良。将患者基线资料、治疗相关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来确定最佳界值。 结果共纳入39例经机械取栓治疗后完全恢复前向血流(mTICI 3级)的PCS患者。其中,预后不良患者共20例(51.3%)。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高(OR = 1.21,95%CI = 1.037~1.414,P = 0.016)、后交通动脉(PcomA)未开放(OR = 0.052,95%CI = 0.005~0.557,P = 0.014)为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762,截断值为20分,敏感度为70.0%,特异度为84.2%。 结论入院时NIHSS评分高、后交通动脉未开放,是后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并完全恢复前向血流后临床预后仍不佳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鉴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患者早期(24 h内)CT平扫所示脑实质高密度影(PTIH)为脑实质出血或对比剂外溢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急性大血管闭塞脑卒中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后早期CT平扫显示脑实质内高密度影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4~48 h复查CT平扫结果分为脑实质出血组(n=38,43处)和单纯对比剂渗出组(n=39,47处)。观察早期CT平扫图像上机械取栓术后PTIH直接征象(位置分布、最大CT值、体积、密度混杂征)和间接征象(局部占位效应、脑室内高密度、蛛网膜下腔高密度)。采用t检验、Mann-Whitney秩和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表现特征差异。 结果脑实质出血组患者比对比剂渗出组患者更容易出现占位效应(28/38比 9/39,P=0.003)及脑室内高密度(5/38比0/39,P=0.025)。新发PTIH灶90处中43处脑实质出血,47处对比剂渗出。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实质出血组、对比剂渗出组间PTIH体积、密度混杂征判断实质脑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R值分别为2.93、9.24。PTIH体积诊断脑实质出血的最佳界值为9.3 cm3。 结论占位效应和脑室内高密度可作为判断新发PTIH为脑实质出血的间接征象。PTIH体积≥9.3 cm3和密度混杂征可作为诊断新发PTIH为脑实质出血的直接征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介入取栓治疗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01至2019-07在医院神经内科接受介入取栓治疗的106例AIS患者,根据术后3个月患者改良Rankin评分评估预后水平,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预后的相关因素及危险因素,并对认知功能和预后血清神经相关因子表达水平进行对比。结果 患者年龄大、合并冠心病、术前血清CRP及Hcy高、阻塞血管再通时间较长、术后36 h存在部分再通均为AIS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P<0.05);预后良好组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均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后良好组血清神经相关因子表达水平均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后良好AIS患者各项功能与血清神经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状态均较好,对年龄较大、发病至就诊时间较长、合并冠心病,且术前血清CRP、Hcy、NIHSS评分偏高,阻塞血管再通时间较长及术后36 h内仅达到部分再通的患者应给予充分重视,对危险因素积极预防,提高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12.
A case of tandem occlusion consisting of righ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origin dissection and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thromoboembolism is reported. A 45 year-old male with right-sided neurological symptoms of emergent large vessel occlusion was treated with same-session angioplasty and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of the respective lesions. The complete neurological recovery and rad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re chronicled herein, and a review of the state of tandem occlusion management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支架取栓术首次成功再灌注(FPR)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首次支架取栓后闭塞血管再通程度是否达到改良溶栓治疗脑梗死(mTICI)血流分级2c/...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6 h时间窗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26例院内和167例院外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机械取栓治疗院内、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根据发病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年龄、性别,院内卒中与院外卒中按1:2进行倾向性配对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手术情况、术后90 d预后的差异。匹配后,26例院内卒中和52例院外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院内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比例低于院外患者(11.54%和46.15%;χ2=9.176,P=0.002)。院内卒中患者更常见合并心功能不全(19.23%和3.85%;χ2=5.022,P=0.038)。院内卒中和院外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成功再灌注比例分别为84.62% (22/26)和75.00%(3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8,P= 0.312)。院内外卒中患者90 d预后良好率分别为30.77%(8/26)和46.15%(2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6 ,P=0.145 )。院内外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5.38%(4/26)和17.31%(9/52),90 d死亡率分别为23.08% (6/26)和19.23%(10/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P>0.999;χ2=0.157,P= 0.692)。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卒中后6 h时间窗内,院内、外卒中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AIS-LVO)患者静脉溶栓后转诊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卒中防治中心静脉溶栓后转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机械取栓术的AIS-LV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机械取栓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共41例AIS-LVO患者纳入研究,其中预后良好组16例(39.0%)。将单因素分析中变量(P<0.05)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低、卒中症状发作至卒中防治中心就诊时间(ODT)长以及卒中防治中心就诊至股动脉穿刺时间(DPT)长,均为AIS-LVO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IS-LVO患者静脉溶栓后转诊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术前NIHSS评分、ASPECTS、ODT、DPT是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多项大型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发布,血管内治疗(或联合静脉溶栓)被推荐为颅内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选治疗措施.然而,血管内再通治疗预后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该文就影响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可能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

The study attempts to identify notable factors predicting poor outcome, death, and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undergoing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with stent retriever. These data could be useful to improve the selection of patients for thrombectomy.

Methods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eated with the Solitaire FR devic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rom a prospectively collected database. We assessed the effect of selecte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and imaging factors on poor outcome at 3 months (modified Rankin score 3–6), mortality at 3 months, and hemorrhage at day 1 (symptomatic and asymptomatic).

Results

From May 2010 to April 2012, 59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n acute ischemic stroke underwent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At 3 months, 57.6 % of the patients were functionally independent (modified Rankin Scale 0–2) and mortality was 20.4 %. Multivariate analyses revealed that a thrombus length?>?14 mm (p?=?0.02; OR 7.55; 95 % CI 1.35–42.31) and longer endovascular procedure duration (p?=?0.01; OR 1.04; 95 % CI 1.01–1.07) we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poor outcome. A higher baseline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ASPECT) score (p?=?0.04; OR 0.79 per point; 95 % CI 0.63–0.99) and successful recanalization (p?=?0.02; OR 0.07; 95 % CI 0.01–0.72)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good functional outcome. Baseline ASPECT score (p?<?0.01; OR 0.65; 95 % CI 0.54–0.78) independently predicted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t day 1.

Conclusion

Absolute baseline ASPECT score reflects early symptomatic hemorrhage risk and functional outcome at 3 months. Thrombus length measured on MRI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functional outcome at 3 months after thrombectomy. Further analyses are needed to determine its importance in the selection of patients fo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