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用da Vinci S机器人系统完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robotic-assisted laparoscopic radical cystectomy,RARC)加尿流改道术的临床可行性,并总结技术特点和临床效果. 方法 2007年12月至2012年3月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22例,男20例,女2例.年龄37~ 72岁,平均62岁.体质指数22.5 ~ 30.1 kg/m2,平均26.1 kg/m2.麻醉评分1~2分.术前肿瘤活检病理诊断为浸润性或高危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痛,术前检查均未发现有其他邻近脏器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均低于T2N0M0.全麻下行RARC加尿流改道术,其中行体外尿流改道术15例(原位新膀胱2例,回肠膀胱术13例),行完全腹腔镜下尿流改道术7例(回肠膀胱术2例,原位新膀胱5例). 结果 本组2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300 ~ 667 min,平均480 min;出血量100 ~ 1200 ml,平均550 ml;淋巴结清扫数目6~ 25枚,平均15枚.术后2~3d下地活动,3~4d肠功能恢复,术后住院时间8~35 d,平均16d.行原位新膀胱的患者术后1个月行膀胱造影确定无吻合口漏后拔除尿管和双侧输尿管支架管.术后随访4 ~ 49个月,平均32个月,复发2例,死亡1例,出现肾积水2例,其余病例肾功能均正常,尿控较满意. 结论 根据初期的手术操作过程和随访结果,RARC加尿流改道术在临床上是可行的.更多的操作经验、长期和随机的对照研究将有助于对这一技术进行评估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膀胱癌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4位,在女性恶性肿瘤居10位以后[1].我国膀胱癌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处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且呈逐渐上升趋势[2].根治性膀胱切除(radical cystectomy,RC)加盆腔淋巴结清扫(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PLND)一直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的标准治疗.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开展与完善,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cystectomy,LRC)已有逐步取代RC的趋势.我国泌尿外科医师在LRC和尿流改道术(urinary diverison,UD)上也不断探索,现将LRC和UD的应用现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尿流改道术后尿路结石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例既往因膀胱癌接受尿流改道的尿路结石患者(肾结石6例,输尿管结石5例,储尿囊结石9例),接受个性化的治疗:其中经皮肾取石术8例,经皮肾顺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3例,储尿囊流出道入路手术5例,经皮膀胱穿刺人路手术3例,开放取石1例.结果 手术时间60~130min,平均104min;术后结石清除率90%(18/20);术后发热4例(20%o),其中l例经皮肾镜技术(PCNL)术后液胸,行胸腔闭式引流.结论 针对尿流改道术后的尿路结石患者,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能够有效的清除尿路结石.  相似文献   

4.
虽然开放根治性膀胱切除术(open radical cystectomy,ORC)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金标准,但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obot-assisted radical cystectomy,RARC)的应用报道目前越来越多。RARC在达到和ORC一样的瘤控手术效果的同时更为微创。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巨大优势是开放和传统腹腔镜无法比拟的,例如手术视野、灵巧性、精确性和稳定性。因此,RARC在背深静脉复合体缝合,新膀胱和尿道吻合,神经血管束的保留等操作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应用也使完全体内尿流改道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及Bricker术中采用体内与体外尿流改道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04例膀胱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接受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及Bricker术,其中采用体外尿流改道(ECUD组)82例,采用全腔内尿流改道(ICUD组)12...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体外协助尿流改道的腹腔镜全膀胱根治性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2006年6月~2012年6月施行体外协助尿流改道的腹腔镜全膀胱根治性切除术28例,全膀胱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标本自下腹部小切口取出,体外协助尿流改道采用回肠膀胱术(Bricker手术)和原位回肠新膀胱2种术式,其中Bricker手术22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6例.结果 均一次手术成功,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清除及全膀胱切除手术时间150~240 min,平均180 min;体外协助尿流改道时间90~270 min,平均150 min;术中出血200 ~900 ml,平均350 ml;肠功能恢复时间3~4d.6例原位回肠新膀胱2~4周拔除导尿管,能正常排尿,无尿潴留和肾功能损害发生.26例随访6~36个月,平均15个月,1例术后23个月死于复发及远处广泛转移,2例死于其他内科疾病,其余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体外协助尿流改道的腹腔镜全膀胱根治性切除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明确普芦卡必利(PRUC)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RARC)+尿流改道术围手术期对患者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4—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75例行RARC+尿流改道术(原位膀胱术/回肠膀胱术)患者,根据围手术期是否服用PRUC分为PRUC组(28例)和常规组(47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道通气时间、通便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首次进食半流食物耐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CRP)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变化。结果 PRUC组较常规组患者肠道通气时间和通便时间均更短[(47.14±16.31) h vs.(74.04±35.33) h,P<0.01;(86.14±30.47) h vs.(123.57±79.12) h,P=0.02]。PRUC组较常规组术后CRP(ΔCRP)和NLR变化幅度(ΔNLR)均较小[(79.99±29.71) mg/L vs.(127.75±56.98) mg/L;(9.24±6.43)vs.(16.11±9.90),P均<0.01]。所有...  相似文献   

8.
原位尿流改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膀胱全切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最有效的方法。尿流改道或膀胱重建一直是膀胱全切后面临的重要课题。近20多年来尿流改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可控式尿流改道就有40余种术式。新的尿流改道方法为提高肿瘤治愈率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20 0 0至 2 0 0 1年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及可控尿流改道 (MainzPouchⅡ ,乙状结肠直肠储尿袋 ) 11例。男 6例 ,其中尿道受侵 4例 ;女 5例。年龄 5 8~ 6 9岁 ,平均 6 4 .7岁。组织学检查 :侵及肌层膀胱肿瘤 9例 ,T1G3 复发和BCG治疗后原位癌各 1例。强调术前须行直肠、结肠镜检查 ,括约肌功能良好。操作技术参照JUrol,2 0 0 1,16 5 :186 3,使用Endo GIA处理切断膀胱血管蒂 ,标本自敞开的阴道 /直肠取出。乙状结肠和直肠侧侧吻合形成储尿袋后壁 ,使用粘膜下抗返流隧道法移植输尿管于储尿袋内 ,用 3 0Maxon连续缝合储尿袋前壁。结…  相似文献   

10.
正位排尿的尿流改道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位排尿的尿流改道术是由CameyⅠ式和可控膀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娄手术,本文就它的常见类型及其临床结果以及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这类手术疗效较好,术后可控率较满意,提高了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术后肾功能得到保护,并发症不多于其它术式,是可选择的一类术式。  相似文献   

11.
阑尾在尿流改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尿流改道中,寻找适宜的材料或器官作为可控尿流的输出道,一直是泌尿外科的热门课题。阑尾作为一个盲管,长约5~8cm,欧美国家报告为9~10cm,最长可达20cm,根部直径达0.6~0.8cm。由于其解剖上的特殊性及诸多优点,近10年来许多泌尿外科医师对其在控制尿流的机制方面产生了兴趣。早在1908年Verhoogen就设计了一种采用阑尾作输出道的方法,即将回盲部肠管代膀胱,保留阑尾行皮肤造口,以用于插管排尿,同时将输尿管植入盲肠,不幸的是,所作2例患者均于术后死亡。2年后,Makkas根据这一原理施行手术获得了满意效果。然而,真正将其应用于尿流输出道并…  相似文献   

12.
根治性膀胱切除是目前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最有效的手术方式.全膀胱切除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行尿流改道.尿流改道的主要形式有回肠通道术(bricker ileal conduit)、间歇性导尿可控性膀胱术(kock or indiana pouch)及原位新膀胱术(studer or sigmoid neobladder),尿流改道也应用于难治性的下尿路梗阻、尿瘘或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女性原位尿流改道术中控尿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对39例女性膀胱癌患者实施原位尿流改道术,术中注意保护尿道外括约肌、尿道括约肌支配神经及盆底支持结构,同时尽量保留阴道前壁及一定长度的后尿道并构建一低压去管化肠代膀胱,术后观察患者的控尿排尿情况,并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39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日间控尿率92%(36/39),夜间控尿率85%(33/39),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满意。结论 女性原位尿流改道术中综合应用相应控尿技术可使患者在术后获得满意的控尿排尿能力。  相似文献   

15.
Mitrofanoff可探性尿流改道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控性尿流改道术的应用使患者摆脱了尿失禁的痛苦和系集尿袋的不便,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插管导尿容易,而可控率高的尿液输出道是整个可控性尿流改道术的关键。1980年Mitrofanoff首次描述采用阑尾作输出道为一神经源性膀胱患儿行可控性膀胱造口术取得成功。此后人们将细管状结构作为输出道包埋于储尿囊壁达到控制尿液的原理称为Mitrofanoff原理。近20年的临床实践证明,Mitrofanoff可控性尿流改道术方法简单,尿液可控率高,对可控性尿流改道术临床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Mitrofanoff…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后三种不可控尿流改道手术期间、早期及晚期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2月至2012年7月为82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23例,平均(62.4±5.3)岁。34例行回肠膀胱术,21例行结肠膀胱术,27例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结果:回肠膀胱术患者术后平均住院(14.0±2.1)d,结肠膀胱术平均(15.8±1.9)d,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平均(13.6±1.8)d。平均随访(22.4±6.7)个月,回肠膀胱术组手术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早期并发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并发症回肠膀胱术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适于高风险的患者,且并发症与尿流改道术方法选择密切相关。相较结肠膀胱术、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回肠膀胱术的手术期间、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最高,而早期并发症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肠梗阻的诊治措施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分析5年来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及开放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发生肠梗阻,23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4例再次手术。腹腔镜与开放手术后肠梗阻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保守治疗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肠梗阻一般均表现为小肠梗阻,发生术后肠梗阻的10项防治策略为:(1)正确诊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腹膜化;(3)加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控制血糖;(4)减少腹腔引流管的放置,避免气腹压过高;(5)关注小肠坠入盆腔粘连成团的问题;(6)术后早期活动;(7)合理选择尿路改道术式;(8)减少尿漏,提高手术技巧;(9)胃肠减压,防治腹腔间隔室综合征;(10)正确使用相关药物,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8.
开放性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保持着非转移性膀胱癌肌肉浸润治疗的金标准。腹腔镜膀胱切除术早已被认为是治疗膀胱癌代一项可行性手术方法,但其仍处在被评价之中。因此,我们对有过腹腔镜外科手术初步经历的34例患者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膀胱重建与可控性尿流改道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浸润性膀胱癌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是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尿流改道.本文对各种常用的尿流改道和膀胱重建术及人工膀胱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对其发展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