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膀胱副神经节瘤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目的:总结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报告5例膀胱副神经节瘤诊治情况,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5例膀胱副神经节瘤中4例为有功能性,1例为非功能性,病理均见肿瘤细胞排列成“细胞球”结构,周边血窦围绕形成器官样结构。3例行肿瘤切除术,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效果满意。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是膀胱肿瘤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2.
脊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神经嵴细胞[1]。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头颈部最常见。脊柱副神经节瘤是一种极为少见的肿瘤,主要位于硬膜内髓外间室,大部分发生在马尾[2、3]。我中心近期收治3例脊柱副神经节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又称异位嗜铬细胞瘤或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神经嵴细胞,可发生于头颈部、胸部、腹部、盆腔[1-2].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约占所有副神经节瘤的10%,相对于其他部位的副神经节瘤而言,其少见且具有更高的转移倾向.我们收治腹膜后副神经节瘤1例,现报道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诊疗方法,以提高其诊疗技术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21年8月徐州市中心医院和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均提示膀胱副神经节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志物突触素(Syn)、瘤细胞嗜铬素A(CgA)均为阳性。术后随访3~126个月,平均59.3个月,8例患者均存活,术后无明显并发症,7例无复发,1例复发。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临床易诊断,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膀胱镜可初步诊断,病理诊断可确诊。手术是治疗膀胱副神经节瘤的有效手段,术后并发症少,不易复发,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膀胱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疾病,因多位于黏膜下层和肌层之间,且具有潜在恶性,故极易误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本例报道1例27岁女性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该患者因“大量血尿”入院,彩超、CT、MRI均提示膀胱占位。全身麻醉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手术,术后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提示副神经节瘤。出院后2周再次发生无痛性肉眼血尿,全身麻醉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痊愈出院。正确地诊断膀胱副神经节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尤其是影像学检查对诊断至关重要。手术是膀胱副神经节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膀胱部分切除术是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主要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膀胱副神经节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 ,本文总结近年国内外相关报道 ,论述了膀胱副神经节瘤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响改变、病理特点及其治疗与预后。  相似文献   

7.
正副神经节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的罕见神经源性肿瘤[1]。人体正常的副神经节分布区域均有可能发生,但多见于头、颈、纵隔、肾上腺及腹膜后等有副神经节聚集的部位,其中发生于腹膜后者占9%[2],副神经节瘤发生于回肠系膜的临床类型非常罕见,国内外亦罕见报道。现将笔者医院收治的1例巨大回肠系膜副神经节瘤破裂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疗效。方法:对5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男2例,女3例,平均46(36~77)岁。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2例,开放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5例患者随访1~7年,1例术后3年肿瘤复发行TURBT,术后病理诊断为移行细胞癌1~2级。1例术后6年复发,伴有左肾重度积水,左肾无功能,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左肾输尿管切除加右输尿管皮肤造口。3例患者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对于排尿时伴有相应副神经节瘤临床表现的患者应除外膀胱副神经节瘤的可能,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9.
前列腺副神经节瘤(附二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前列腺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 报告前列腺副神经节瘤2例,肿瘤组织均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A和PSA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 2例前列腺副神经节瘤均为无功能性。病理检查符合副节瘤组织学特征,NSE和嗜铬A阳性,PSA阴性。1例发生局部转移,行销内动脉栓塞加化疗术,肿瘤萎缩,现病情稳定,另1例伴发良性前列腺增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疗效满意。结论 前列腺副神经节瘤是极罕见的前列腺肿瘤,其临床和病理特征具有特殊性治疗宜采用手术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0.
正副神经节瘤是一种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发生于自颅底至盆腔任何有副神经节的区域,但发生于胰腺的副神经节瘤少见。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胰腺副神经节瘤1例。现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女性,42岁。因"反复上腹部胀痛3个月"于2014-9-10入院。查体:上腹部轻压痛,无其它阳性体征。既往无高血压、头痛及心悸病史。辅助检查:肝肾功能正常,空腹血糖7.4 mmol/L;血清肿瘤标记物:癌  相似文献   

11.
2022年11月11日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1例38岁男性病人,以阵发性上腹痛为主要症状,入院后实验室检查及肿瘤标志物均未见明显异常,行上腹部增强CT提示十二指肠降段富血供结节;超声内镜检查示:十二指肠降段乳头下方肿物,中心黏膜溃疡,直径约1.7 cm,起源于肌层。内镜活检未能明确肿物性质,于2022年11月16日行外科手术局部切除,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符合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gangliocytic paraganglioma, GP)。病人术后第6天顺利出院,院外随访未见异常。GP主要发生于十二指肠降段,临床发病罕见,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局部切除即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只有侵犯周围血管及淋巴组织才推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医师需加强对此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而导致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中枢神经系统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Wu J  Zhou L  Chen H  Mao Y  Zhang F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2):931-934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 1976-999年手术治疗17例副神经节瘤,其中厮静脉球瘤11例,椎管内转移性副神经节瘤2例,颈动脉体瘤、鞍区副神经经节瘤、颞骨副神经节瘤及顶叶转移性副神经节瘤各1例。术中采用系统动脉压降压3例,亚低温麻醉1例;术前行血管内栓塞治疗7例;术后联合普通放疗5例,联合γ-刀治疗2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10d死亡1例,远期随访6个月-6年,1例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其余均4-5分。结论 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手术全切除肿瘤为治疗首选方案,术后复发率低;术前栓塞应作为常规辅助治疗,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术后放射治疗可控制残留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赵兴  范顺武  赵凤东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60-1360
副神经节瘤是一类少见的肿瘤,尤其是发生远处转移的恶性副神经节瘤更加罕见,本文报告一倒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术后14年发生肋骨转移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对该病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前列腺副神经节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报告确诊前列腺副神经节瘤1例,肿瘤组织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A、突触素(Syn)、S-100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病理和治疗情况。结果:这1例前列腺副神经节瘤以血精就诊。行前列腺根治切除术,病理检查符合副神经节瘤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NSE、嗜铬A、Syn、S-100阳性,PSA阴性。随访42个月,排尿和排便通畅,疗效满意,无转移和复发。结论:前列腺是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极少见的位置,临床非常罕见。前列腺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具有特殊性,需病理确诊,治疗宜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5.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是以分泌儿茶酚胺类激素为主的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表现多样,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良恶性的判断有别于传统的病理学证据.本文就目前鉴别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良恶性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 报告2例膀胱副神经节瘤诊治情况,并复习国内外有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女性,1例为功能性副神经节瘤,予苯苄胺控制血压至正常后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血压正常,排尿无头痛等;1例为非功能性副神经节瘤,经常规术前准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病理报告为副神经节瘤。术后效果均满意,分别随访2年和1年余,无复发。结论 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膀胱副神经节瘤各有其特点,病理及免疫组化是确诊的唯一手段,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4例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结果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41-57岁,高血压患者2例,其中1例在排尿时血压明显升高,血尿1例,1例发现尿VMA升高。3例行部分膀胱切除,1例行膀胱镜下肿物切除术。镜下如肾上腺的嗜铬细胞瘤。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CgA、Syn、NES阳性,CK和Vim阴性,支持细胞S-100阳性。结论副神经节瘤除好发于肾上腺外,膀胱也是一个发病部位,但较少见,掌握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典型的镜下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对以后的诊断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63岁。因无痛性终末血尿伴排尿不畅1年入院。无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尿中找到腺癌细胞。B超提示膀胱壁实质性占位病变,IVP见膀胱区前上方有一较大充盈缺损,上尿路未见异常。于1989年12月4日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病理检查:内眼观:肿瘤7×5×2cm,表面呈多个大小不等之结节,切面呈灰白色;镜检:肿瘤组织呈小巢状、片状分布,血管丰富,间质纤维增生。瘤细胞为多边形,较一致,胞浆丰富、红染,核圆,侵犯肌层。诊断: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后复查尿脱落细胞三次均阴性,3个月后膀胱镜检未见异常。讨论副神经节瘤起源于副神经节。副神经节  相似文献   

19.
副神经节瘤是指体内散在分布的、与交感或副交感神经有联系的嗜铬或非嗜铬的神经上皮样细胞团,是一类少见的软组织神经内分泌肿瘤,属APUD瘤,起源于神经嵴细胞[1]。1908年Alezai’S和Pey-ron首先报道了一组副神经节瘤病例。1912年Pick建议将肾上腺内嗜铬细胞瘤命名为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而肾上腺外嗜铬性肿瘤称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列腺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报道前列腺副神经节瘤1例,患者男,39岁,主因"反复血精1年余"入院,误诊为前列腺癌后,行耻骨上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完整切除肿瘤。结果:术后病理确诊为前列腺副神经节瘤,本例前列腺副神经节瘤为无功能性,免疫组化:NSE(+)、CGA(+)、S100(+)、CK(-)、Desmin(-)。术后血压平稳,2周后拔尿管出院。随访48个月至今未复发。结论:前列腺副神经节瘤缺乏特异的临床特征表现,易误诊,只有靠切除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才能确诊。由于其非常罕见,相关治疗缺乏成熟的经验,故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