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合并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伴有斜视11例,所有患者均根据中间带位置、代偿头位、斜视角度和注视眼的关系进行中间带的移位以及斜视的矫正。结果9例术后代偿头位完全改善,1例术后残留15°面转角,1例残留10°上斜视,所有患者原在位视力均提高两行以上。结论通过中间带移位及斜视度叠加矫正斜视,可以明显改善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的代偿头位及外观,并能提高第一眼位的双眼视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合并斜视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手术设计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合并斜视的先天性眼球震颤19例.分别应用Anderson法,Parks法,并添加斜视手术量.手术设计既要考虑到其静止眼位的位置、方向和度数,又考虑到斜视的性质、和斜视度,在主导眼上矫正代偿头位,在非主导眼上矫正斜视.结果 代偿头位治愈17例,好转2例.斜视矫正:正位18例,外斜欠矫1例.视力提高19例.前方眼球震颤消失9例,好转10例.部分双眼视功能有所好转.结论 合并斜视的先天性眼球震颤在主导眼上矫正代偿头位,在非主导眼上矫正斜视.采用合理的手术设计,可获得较好地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特发眼球震颤合并斜视手术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天性特发眼球震颤(CIN)合并斜视手术设计方案及手术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66例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斜视患者,其中合并共同性内斜视22例,内斜视V征5例,共同性外斜视5例,外斜视A征4例,间歇性外斜视3例,麻痹性斜视11例,眼球后退综合征2例,垂直分离性斜视3例,Helveston综合征1例.方法 手术方式设计综合考虑患者的双眼视的状态、注视眼、视力是否平衡、麻痹性斜视的代偿头位和眼球震颤中间带的代偿头位,在改善代偿头位的基础上矫正斜视.主要指标代偿头位扭转角,第一眼位的双眼视力.结果 手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头位消失占70.8%,明显改善占29.2%;在第一眼位术后视功能获得改善的患者占89.3%.结论 合并有斜视的先天性特发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既要解决斜视问题也要解决代偿头位.合理的手术设计是获得较好结果的前提.(眼科,2009,18:55-58)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天性水平冲动型眼球震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先天性水平冲动型眼球震颤8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中间带位置,代偿头位进行中间带移位。结果 6例代偿头位消失,1例术后残留10°扭转角,1例术后残留15°扭转角。所有患者原在位视力均提高。结论通过中间带移位,可以明显改善先天性水平冲动型眼球震颤的代偿头位及外观,并能提高第一眼位的双眼视力。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合并水平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合并水平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7例合并水平斜视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患者,采用主导眼中间带移位术联合斜视眼斜视矫正术。结果:在27例患者中,所有患者主导眼第1眼位视力均提高2行以上,22例代偿头位消失,明显改善5例,术后25例患者眼位映光基本正位(±5°以内),2例患者眼位映光在±5°~±10°,部分患者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有所好转。结论:对合并水平斜视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行主导眼中间带移位术联合斜视眼斜视矫正术,不仅能改善原在位视力,矫正代偿头位和斜视,还有利于双眼视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眼球震颤病因不明。其临床特点是:眼球震颤是冲动型。有快慢相之分。病人有明显的代偿头位,面部转向与视线方向相反,有较稳定的中间带。常合并有水平斜视,且视力在代偿头位时常较第一眼位视力提高。手术治疗是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先天性水平冲动型眼球震颤的手术设计和效果。方法采用Parks法手术治疗先天性水平冲动型眼球震颤24例,观察术后疗效。结果绝大多数患者原在位眼震基本消失,21例代偿头位基本消失,原在位视力提高1~4行。结论Parks法适合于矫正代偿头位>15°的先天性水平性冲动型眼球震颤。  相似文献   

8.
合并水平斜视的特发性眼球震颤手术探讨(附二例报告)徐国锋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除眼球震颤外双眼无明显眼球局部异常,可与斜视合并存在。视力障碍是因为眼球震颤妨碍双眼平稳注视所致。眼球震颤多呈水平冲动型,具有代偿头位。病情随年龄的增长有好转趋势。手术目的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并分析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我院2004至2011年14例眼球后退综合征合并斜视患者的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和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9例患者为Duane征Ⅰ型合并内斜视,5例患者为Ⅱ型合并外斜视。内转时同时伴有眼球上/下转现象者10例,有明显代偿头位者4例。根据斜视类型,斜视度数以及内转时是否伴有眼球上/下转现象选择内外直肌后徙或加下斜肌减弱术。以术后斜视度≤±10△为正位。结果 12例患者术后眼位正位,斜视度≤±10△,占总数86%。所有患者术后眼球后退及睑裂变小体征均得到改善。6例患者眼球的上/下转现象消失,4例改善。4例有明显代偿头位患者术后头位消失。结论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方法与常规斜视手术不同,其斜视度与手术量无明显对应关系,原则上不主张在患眼行加强术,当眼球内转时伴有明显上转或下转现象时可行内外直肌同时后徙术,必要时可考虑下斜肌手术。术前牵拉试验及术中彻底消除牵制因素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合并水平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27例病人,面转角矫正术后在注视眼上施行,斜视矫正术在斜视眼上施行。结果24例(88.89%)面转角完全矫正;3例面转角基本矫正,残留原方向10°以内头位扭转角;24例病人斜视矫正达到临床治愈,3例达到不完全功能治愈;所有病人原在位眼震减轻或消失,第一眼位双眼视力均得到改善,较术前提高超过2行。结论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合并水平斜视,在明确注视眼、面转角方向、斜视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可一次手术同时解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斜视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斜视手术24例.手术的设计根据中间带位置、代偿头位、斜视角度和主导眼的关系进行综合考虑,代偿头位矫正在主导眼上施行,斜视矫正在非主导眼上施行.结果 手术后随访3 ~12个月,平均(6.38±2.18)月.20例(83.33%)术后代偿头位消失,3例(12.50%)代偿头位明显改善,残留原方向15°以内头位扭转角,1例(4.17%)过矫.18例(75.00%)术后眼位达到正位,5例(20.83%)达到轻度欠矫或过矫,1例(4.17%)明显欠矫.所有病例原在位眼震减轻或消失,原在位双眼同时视视力均较术前提高2行或2行以上.术前术后双眼同时视视力及头位扭转角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83,-3.37,P <0.01).结论 合并有斜视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手术既要矫正斜视又要解决代偿头位,合理的手术设计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讨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手术治疗设计方法与效果。方法28例患者采用改良parks5-6-7-8法加减的原则,对头位扭转角、合并水平斜视和垂直斜视一次矫正,而转角的手术量设计在注视眼上,而转角矫正后带来的斜视度变化与原斜视度叠加或抵消后,把矫正斜视的手术量设计在斜视眼上。结果28例患者术后观察324个月,原在位双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2-4行,原在位眼颤明显减轻或消失,代偿头位基本消失者26例(92.8%),所有伴斜视的患者外观矫正效果满意,结论我们的体会足手术前明确注视眼,中间带位置,而转方向及角度,斜视性质及斜视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设计手术前提。parks法适合矫正代偿头位15°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手术前后的近立体视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患者采用Parks法手术治疗前后的近立体视锐度变化。方法用颜少明等研著的《立体视觉检查图》(下文简称颜氏图)测定15例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患者术前第一眼位、静止眼位和术后第一眼位近立体视锐度。结果第一眼位双眼最佳矫正视力和近立体视锐度在术后较术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患者经Parks修正法手术治疗后,症状改善,视力提高,近立体视觉也得以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14.
手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手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疗效方法对我院24例有代偿头位的先天性眼球震颤病人根据中间带、头位扭转角、斜视的性质以及主导眼之间的关系设计手术. 结果 24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 手术效果与处理好中间带、扭转角、斜视度及主导眼之间的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术治疗的儿童先天性水平性眼球震颤43例。冲动型29例采用Anderson法矫正;钟摆型14例行双眼内、外直肌后巩膜固定术,其中7例合并斜视者,联合双眼内直肌或外直肌后徙术。结果手术后正前方眼球基本不颤12例(27.91%),减轻29例(67.44%),无变化2例(4.65%)。代偿头位消失11例(39.29%),减轻17例(60.71%)。41例视力提高。11例外斜视5例矫正为正位,6例欠矫;2例外上斜无改善;1例内斜视欠矫。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儿童先天性眼球震颤,根据不同的眼震类型可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钟摆型采用直肌后巩膜固定术,冲动型采用Anderson法矫正,大多数病例可获得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为常见的一种冲动型眼震,手术治疗相对复杂。本院收治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合并水平斜视的患者12例,均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arks理想眼位矫正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设计和效果。方法 对19例先天性水平性眼球震颤均采用Parks理想眼位矫正法手术治疗,并追踪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绝大多数患者相对休止眼位移至正前方,头位改善,视力提高。结论 采用Parks理想眼位矫正术,适合于伴或不伴斜视的先天性水平性眼球震颤。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特发性水平眼球震颤伴斜视21例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分析先天性特发性水平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伴斜视病例21例,既往无眼外伤史和眼部手术史,男15例,女6例,年龄8~25岁.手术方法采用Parks法联合斜视矫正术.结果 21例患者术后原在位双眼同时视视力均提高2行或2行以上;18例患者头位面转角完全矫正,3例存在15°以内的面转角,其中2例欠矫,1例过矫.19例眼位正位,1例欠矫,1例过矫.结论 对于伴有头位和斜视先天性水平性冲动型眼球震颤患者,手术治疗是首选,可以有效地提高视力,改善头位,同时矫正斜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6例先天性眼球震颤采用parks(部分调整)法手术,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时进行斜视矫正手术。结果26中代偿头位消失21例,明显改善5例,建立双眼单视功能19例。结论采用parks(部分调整)法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不仅可以矫正代偿头位和斜视,还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眼皮肤白化病(OCA)合并婴儿型眼球震颤综合征(INS)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在山东省立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OCA伴INS儿童。患儿均行详细眼科一般检查、眼球运动描记等检查。手术方式及手术量根据患儿伴或不伴代偿头位、斜视、集合阻滞等设计。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术后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斜视度、代偿头位、眼球震颤强度的变化。结果收集符合条件的患者87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2.41±1.78)岁。平均随访(13.6±12.7)月(3-41月)。伴代偿头位者77例,其中下颌内收型最多见(63例)。合并斜视者38例,其中共同性内斜视26例,共同性外斜视12例。存在集合阻滞现象者2例。术后观察,无一例出现视力下降。较大年龄患儿BCVA较术前平均增加0.1logMAR。代偿头位均明显改善,眼球震颤强度均明显减低。斜视患者眼位均正位。结论对OCA合并INS的儿童进行眼球震颤手术能提高视功能,改善代偿头位,减轻眼球震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