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癫痫外科治疗中,外科医师通常注意的是术后癫痫发作次数的减少或消失.神经精神功能较术前的改善程度及患病率与死亡率有否下降。而对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讨论甚少。癫痫术后脑梗塞即是并发症中较为严重的一种。作者在癫痛手术治疗中,发现3例,现就其可能病因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3例患者年龄11~29岁,均为女性,颞叶癫病患者,在一侧前颞叶切除后出现局限性脑梗塞。全部病例都有一侧颞叶脑电图的异常改变在手术后即发现有一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育或言语障碍等持久性神经损害,经CK扫描均证实为远离手术部位局部发生了脑梗塞,与手…  相似文献   

2.
癫痫作为一种发作性脑部疾病,其发作具有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的特征,且发作期与间歇期交替,时发时止.对于癫痫发作的病机,历来并无统一说法.本文主要从伏邪致病、少阳枢机不利、中焦气机不畅、节律紊乱以及玄府病变五个角度论述癫痫发作的中医学病机,并探讨中西医发病机制间的联系,以期从病机的角度为癫痫的临床诊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脑梗塞继发癫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脑梗塞继发癫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神经科(北京100091)孙怡脑血管病继发癫痛临床较为常见,有人尸检88例脑血管病,生前伴有癫病发作的有33例(占37.5%),其中脑梗塞31例,有17例伴有癫病发作(54.8%)。脑血管病继发癫痛...  相似文献   

4.
王树炜 《四川中医》2004,22(5):53-53
老年人脑梗塞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梗塞后癫痫时有发生。自1992~2000年共收治脑梗塞后癫痫40例,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总有效率达85%。  相似文献   

5.
陈汉江  马融 《环球中医药》2013,6(3):189-191
儿童癫痫分为临床发作期、发作间期两个阶段。对于无临床症状的发作间期怎样进行治疗,本文从调节免疫功能紊乱、调节病理性体质、抗痫增智三个方面论述,探讨发作间期的中医药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临床用药种类的不断增加,药源性癫痫样发作呈上升趋势。针对1例脑梗塞患者癫痫样发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癫痫样反应,笔者对药物相关性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报道此案例,以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避免此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7.
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常易导致心脑梗塞和脑出血等严重疾患,笔者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和临床实践认为,本病病机在于气血瘀阻,与年龄、情志以及饮食等方面有关,故根据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从未病先防和疾病防变两方面进行论述,探讨中医治未病在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症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脑梗塞后癫痫持续状态 (ES)是神经科急症 ,本文报告了利多卡因与醒脑静联合应用治疗安定等控制不良的脑梗塞后ES1 1例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8例 ,女 3例 ;年龄 42~ 6 6岁 ,平均5 5 .5岁 ,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梗塞。顶叶脑梗塞 3例 ,顶枕交界处脑梗塞 3例 ,额叶脑梗塞 2例 ,枕叶脑梗塞 2例 ,其中 7例为迟发癫痫 ,4例为早发性癫痫 (发生于脑梗塞 2周内 )。发作类型 2例为单纯部分性ES ,9例为全身强直 -阵挛持续状态。合并慢性支气管炎 7例。全部患者接受利多卡因及醒脑静治疗前多次用安定静脉注射 ,其中…  相似文献   

9.
1995~1997年我们应用侯氏黑散联合706代血浆等药物治疗急性脑梗塞40例,并与706代血浆等药的常现治疗组对照,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根据病史、体征结合CT确诊的80例脑梗塞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脑梗塞(包括多发性脑梗塞)26例;腔隙脑梗塞14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8±11.4岁。对照组40例,脑梗塞(包括多发性脑梗塞)27例,腔隙脑梗塞13例,平均年龄62.9±8.3岁,根据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轻、中、重三型。治疗组:轻型16…  相似文献   

10.
风引汤治疗脑梗塞继发性癫痫的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冉  陈霞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6):464-464
急性脑梗塞 2 1例 ,首次发病 2周以内合并癫痫患者 ,予风引汤 5 0ml,日 3次口服或鼻饲 ,局灶性发作不予西药 ,大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合并用安定、鲁米那及对症处置。结果总有效率为 95 2 3%。提示风引汤为治疗脑梗塞合并癫痫之较好方剂  相似文献   

11.
大连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张万琴教授等完成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海人酸诱发癫痫反复发作的分子机制”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明,海人酸癫痫模型具有癫痫敏感性长期增强特征;以这一特征研究癫痫反复发作的分子机制是阐明癫痫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本项研究用海人酸...  相似文献   

12.
癫痫病变累及大脑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可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行为和自主神经等障碍,病情错综复杂,误诊较多,我们报告3例误诊病例。  相似文献   

13.
醒脑开窍法针药治疗脑梗塞并发癫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脑梗塞并发癫痫的病人为数不少,观察针灸醒脑开窍法,并配合中药化痰通络治疗继发性癫痫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针刺加中药)和对照组(单纯采用中药)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加中药是治疗脑梗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降低再发率和继发脑梗塞的效果。方法:17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8例,给予观察组患者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随访3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再发率和继发脑梗塞的发生率,以及两组患者在干预后的遵医性和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知识的知晓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再发率、脑梗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遵医性及对疾病知识知晓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改善遵医性,有助于预防疾病发作。  相似文献   

15.
短暂脑缺血发作是一时性脑缺血引起的局限脑功能丧失,通常24小时完全缓解,不遗留重要神经功能缺陷。笔者现将幼年时期反复发作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性,13岁。因与同学闹矛盾,次日晨起发现左侧肢体瘫痪,当时血压14/9kPa,神清,表情淡漠,对答流利正确,心肺正常,左上、下肢肌力O级,深浅觉正常,无病理征。拟为“右侧脑梗塞”,给予脉通丹参治疗20小时缓解,3年内均以情绪改变同样发作2次,给予654-2、安定、澡酸双酯钠后均在24小时内缓解,前2次缓解后头颅CT检查正常。笔者随访3年,控制情绪变化,同时给抗凝治疗,未见复发。讨…  相似文献   

16.
1病历介绍 例1:男,24岁,因突然四肢抽搐约20min于2003年12月7日入院。患者亲友代诉,患者因腹泻1d于7日早到一私人诊所诊治,诊断为感染性腹泻,予庆大霉素、病毒唑注射液静脉滴注,当静滴庆大霉素注射液(5%葡萄糖液250mL+庆大霉素注射液16万IU)约1/3后,突然出现四肢抽搐、两眼上视、呼之不应等。该诊所予盐酸肾上腺索注射液0.5mg皮下注射,未见缓解,约20min后送人我院。入院症见:四肢抽搐(非强直性),口中少许痰液,无呕吐、  相似文献   

17.
穴位埋线治疗全面性发作型癫痫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庄礼兴  张静  李玉竹 《中国针灸》2006,26(9):611-613
目的:寻找治疗全面性发作型癫痫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给予穴位埋线,穴取大椎、筋缩、丰隆等;对照组50例,给予丙戊酸钠口服。结果:两组治疗后癫痫计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4.0%,对照组为82.0%,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全面性发作型癫痫疗效肯定,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语言和肢体康复护理脑梗塞的效果。方法:脑梗塞恢复期患者36例采取语言和肢体康复护理,观察其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ADL评分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结论:系统康复护理的基础上根据脑梗塞患者病情特点强调语言及肢体康复护理,对于改善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冯英菊  杨甫昭 《陕西中医》2004,25(10):948-949
本试验以皮层电图 (ECoG)的痫样放电频率、波幅 ,海马电图 (EHG)的痫样放电频率、波幅为指标 ,观察癫痫定胶囊对海马内微量注射ZnSO4造成的实验性癫痫发作的影响。结果表明 :癫痫定胶囊大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因ZnSO4注射引起的ECoG电位持续性棘慢波的频率和波幅 ,减少EHG持续性痫样放电的频率 ,降低海马痫样放电电位的波幅增加值。提示 :癫痫定胶囊具有明显的抗癫痫作用 ,可能是加强了脑的抑制过程 ,使皮层和海马电活动出现同步化趋势 ,从而抑制了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耳针对戊四氮致癫痫大鼠发作的抑制效应。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耳尖组、耳外缘组、耳垂组、耳甲艇组、耳甲腔组,每组各10只。将直径为50μm的金属微电极移植到大鼠躯体感觉皮层,待大鼠清醒并恢复后进行实验。腹腔注射戊四氮(60mg/kg)造成大鼠癫痫模型。除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分别给予外耳不同部位电针刺激30min。观察第1次癫痫发作潜伏期;癫痫发作行为学评分根据Racine分级标准进行;癫痫发作根据皮层体感区场电位的幅度(超过基础值的5倍)确定,记录60s内癫痫发作总的持续时间。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除耳尖组外其它各耳针治疗组大鼠癫痫发作潜伏期延长(均P<0.01);与其它治疗组相比,耳甲艇组和耳甲腔组大鼠癫痫发作潜伏期延长(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耳针治疗组大鼠癫痫发作行为学评分和癫痫发作时间均减少(均P<0.01);与其它治疗组相比,耳甲艇组和耳甲腔组大鼠癫痫发作行为学评分和癫痫发作时间均减少(均P<0.01)。耳甲艇组和耳甲腔组大鼠第1次癫痫发作潜伏期、行为学评分和癫痫发作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耳针能抑制大鼠癫痫发作,电针耳甲(包括耳甲腔和耳甲艇)抑制癫痫发作的效应较电针外耳其它部位显著,这可能与刺激了迷走神经耳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