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伤寒论》与“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三个问题。一个坏病的概念。坏病一般认为是因医生误治而致的变证,实际内涵还应包括各种疑似难辨难治的病证。二是《伤寒论》关于坏病的辨治原则及其具体例证,并通过对这些具有例证的分析探讨,揭示辨证方法。这是《伤寒论》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伤寒论》理论的精髓所在。三是辨治坏病的方法和规律。因其能有效地指导疑难病的辨治,因而最有临床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简明中医辞典》解释“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促使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医学家们创造和使用这一概念,旨在提示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过程中一些过去未尝为人所探及的规律。理解异病同治的依据和原理,讨论其运用规律,对于掌握和深化辨证论治法则,对中医临床而言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适应的意义。因此以《金匮要略方论》中肾气丸的运用为例,仅就个人的理解对“异病同治”作一简要讨论,以就教于同道。1《金匮要略方论》中肾气丸的运用肾气丸又名“崔氏八味丸”、“八味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方出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炮附子八味药物组成。该方于原书中分别用于治疗脚气、虚劳、痰饮、消渴以及妇人转胞等五种病证。其一,《金匮要略方论·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此条仅载“脚气上入,少腹不仁”。未列其他症状,然从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卷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崔氏八味丸”条下“肾之脉起于足而入于腹,肾气不治,湿寒之气随经上入,聚于少腹,为之不仁。是非驱湿散寒之剂所可治者,须以肾气丸补肾中之气,以为生阳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辨证与辨病的角度出发,试将脾病证治和现代医学中有关疾病作了有机的结合,从而扩大了脾病的证治范围,发展了中医临床医学,这对于脾病的探讨和探索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纪立金 《中国医药学报》2003,18(11):643-645
本文从表里同治、表里分治、表里独治、表里和治的不同方面,对《伤寒论》表里辨治法进行了探析,以期提高对表里病的辨治能力。  相似文献   

5.
湿阻单独作为一种疾病,尚未在《中医内科学》教材中提出诊治方法。其实,湿阻所导致的疾病在临床中常常见到。湿性黏滞、重浊,易阻滞气机,湿阻是指湿邪阻滞脾胃,以全身重着、倦怠、胸闷痞闷、腹胀纳呆、口黏、苔腻为主要临床病证,湿阻病以胃肠疾病多见。导致湿阻病的病机主要是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亦有外湿过盛、情志不遂、肝脾失和、脾肾阳虚等,湿阻病辨治分为以下7型。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涉及咳喘等肺系症状的条文163条。《伤寒论》重要集中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金匮要略》包括:咳嗽上气、支饮、肺萎、肺痈、肺胀。  相似文献   

7.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均有发黄的论述。《金匮要略》设专篇“黄疸病脉证并治”加以详述 ,病因不同 ,治法各异。现将仲景退黄七法简要归纳如下。1 泻下退黄法《金匮》曰 :“黄疸腹满 ,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 ,此为表热里实 ,当下之 ,宜大黄硝石汤”。本条是论述热盛里实的证治。“表热里实”一句 ,对本证病机作了高度概括。因为表如无病 ,里热成实 ,汗出更易损耗津液 ,故治当攻下 ,通腑泻热以退黄。大黄硝石汤以栀子、黄柏清泻里热 ,大黄、硝石攻下瘀热 ,共奏泻热通便 ,利湿除黄之功。栀子大黄汤所治酒疸是里热太重所致 ,…  相似文献   

8.
论《金匮要略》灵活用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金匮要略》的部分方药及与《伤寒论》的比较出发,探讨了仲景灵活用方之规律,是以《伤寒论》某些原方及化裁方治杂病,以《金匮要略》某些原方及化裁方治不同的病证,从而适应纷敏复杂下的治疗需要;其化裁组成新主的有加减药味、增减药量、增减药味及药量、变更剂型。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痹,大多沿用教科书的风、寒、湿、热痹分型辨治.这种重病因、轻病位的辨证论治方法,束缚了中医痹证学的发展.笔者按照病证规律,确立了病位分证、扶正祛邪、重视理筋治骨的辨证思路,临床疗效显著.为此,试予分析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0.
伤寒論原有二十二篇(根据明代赵开美复刻宋代高保衡等校正本) ,卽:①辨脉法;②平脉法;③伤寒例;④辨痙湿喝病脉証;⑤辨太阳病脉証并治上;⑧辨太阳病脉証并治中;⑦辨太阳病脉証并冶下;⑧辨阳明病脉証并治;⑨辨少阳病脉証并治;⑩辨太阴病脉証并治;(11)辨少阴病脉証并治;(12)辨厥阴病脉証并治;(13)辨霍乱病脉証并治;(14)  相似文献   

11.
作者认为中医学的特点应是整体观念与辨病辩证论治,即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论论治。其理由有7:1、辨病辩证论治是《伤寒杂病论》的本意;2辨病辩证论治源于《内经》;3、辨病与辩证是《诸病源侯论》探索病源和归纳证侯的方法;4、温病学运用和发展了辨病辩证论治;5、辨病辩证论治是临床实践的需要;6、辨病辩证论治能促进中医对病的认识;7、辨病辩证论治有助于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12.
络病研究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桂芝  仝小林 《首都医药》2005,12(16):45-47
络病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络中营卫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及渗化失常,最终出现络脉瘀滞,痹阻不通的一类病证。有关络病学说络病理论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其首次提出络脉概念,初步论述络脉分布、生理及病理。至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创制旋覆花汤,大黄广虫虫丸、鳖甲煎丸等络病治疗方药,首先提出辛温通络、虫药通络用药。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络以辛为泄,“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其理、法、方、药,广泛运用于疼痛、卒中、积、痹证等病证,发展了络病学说。近10年来,一些学者对络病理论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  相似文献   

13.
外感病蓄血证治源流及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述《伤寒论》、《温疫论》、《温病条辨》等医著所论外感病之蓄血证,表明伤寒蓄血证起源较早,温病蓄血证是伤寒蓄血证的深化和发展,两者共同构成外感病蓄血证。此证程度有较重之别,病势有缓急之分。临床辨治需抓住感受外邪、邪毒深入血而致血热血瘀、瘀血渗入下焦或自下流而不走三条病因病机,治法不外清热、逐瘀、攻下。  相似文献   

14.
张士舜主任医师提出的“三辨治癌”,是在传统的辨证论治基础上加辨病论治,即辨病理论治与辨病位论治。在此理论指导下,与现代医学、药学相结合,应用中药有效部位提取物,靶向给药抗胃癌,疗效颇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病证脉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金匮要略》中痉病、疟病、胸痹病、水气病和黄疸病的脉法进行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出其纲脉、可见脉、变脉和死脉,并结合后世医家杂病脉诊运用的有关论述进行分析,使仲景杂病脉候病机思想具体化,以有利于临床辨证方法的充实,对临床诊治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奔豚病辨治详述于《金匮要略》,后世医家对此病亦多有新论,是一种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发作性疾病,其气攻冲,如豚之奔状,发作后即如常人[1]。其状多变,常反复发作,且时代变迁,发病有异,治疗多有疑难。笔者临床以“奔豚汤”治愈此病1例,心有所悟,记述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13岁,学生,2020年11月7日初诊。主诉:自觉左侧腹部有虫爬行感及牵拉感,伴口唇麻木15日。患者自诉,2020年10月23日学校打扫卫生后感口唇麻木,  相似文献   

17.
梅国强老师从医四十余年,早年曾师从湖北名医洪子云,受益匪浅。其治学尤对《伤寒论》、《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研究精深,擅长运用经方辨治临床各科疑难杂病,用药精纯。笔者有幸成为梅老师学术经验继承人,现将梅老师辨治消化系统疾病经验总结一二,以馈于同道。  相似文献   

18.
《伤寒杂病论》对肺系喘咳的辨治法则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肺系喘咳的基本因素、辨治大法(首辨虚实、善辨表里、宣降并举)以及仲景汤方在肺系喘咳中的应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久治难效,可从肝论治;痰饮久伏,可着眼于瘀)等方面进行阐述,对于临床指导肺系喘咳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士卿 《中医儿科杂志》2020,(2):7-10,F0002
《内经》五郁之治,是针对五气太过而致五脏气郁所提出的治疗法则,从五郁治法概述以及相应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五法进行了理论阐释和临床运用举例。指出五郁之治不仅适用于内科常见病证的辨治,对于儿科临床常见病证的辨治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金匮要略》一书中的反脉现象,反脉亦即脉反,实为逆证状之脉。针对书中6篇共11条出现的反脉,结合原文加以综合分析,归纳出反脉在原文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鉴别病证,阐述病机,指导治疗,判断予后等4个方面。反脉的发现,体现了肿景辨脉之严谨精细,同时也说明仲景十分重视观察脉象的演变,善于从反常之脉中发现疾病的本质,把握疾病的发展方向。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