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及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对2015年4-12月产检并被诊断为GDM的单胎妊娠孕妇进行随访。分析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结果:共590例GDM孕妇纳入本研究。根据BMI分类,10.6%(63/590)孕妇体质量偏轻,65.9%(389/590)体质量正常,17.6%(104/590)超重,5.9%(34/590)肥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348.6±465.4)g,巨大儿发生率为7.6%(45/590),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为2.4%(14/590)。随着孕前BMI增加,孕期增重过量的比例显著增加(P<0.01),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显著增加(P<0.01);随着孕期增重增加,巨大儿发生率显著增加(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及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有关,与孕期增重正常者相比,孕期增重过量显著增加巨大儿的发生风险(OR=2.57,P<0.01)。结论:GDM孕前超重及肥胖孕妇更易分娩巨大儿,应注意将计划妊娠妇女孕前体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特别注意加强对孕前超重和肥胖GDM孕妇孕期体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妇不同体质量指数( BMI)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极其适宜增重范围。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12月产检、分娩的897例孕妇,收集一般资料、孕前体格资料、孕期资料及新生儿资料等,根据孕妇BMI分级、新生儿体重分级分组,统计适宜孕期增重范围。结果:孕前BMI与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不同孕前BMI孕妇的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高BMI组明显少于低、正常B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BMI组的低出生体重儿明显多于正常、高BMI组,高BMI组的正常出生体重儿明显少于低、正常BMI组;三组巨大儿发生率随孕前BMI增加而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孕期适宜增重范围:低、正常、高BMI组的孕期适宜增重范围为13.0~18.0kg、12.0~16.5kg、8.0~13.5kg。孕期增重值分级与新生儿体重:不同孕期增重值分级的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增长过多组的巨大儿比较明显高于增长不足、正常组;增长不足组的低出生体重儿比例高于增长正常、过多组;增长不足、正常组的正常出生体重儿比例明显高于增长过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明确适合我国妊娠健康的孕妇孕期增重范围,可为备孕、孕期妇女实施健康教育及临床指导提供依据,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如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妊娠不同时期体质量增长与母体内脂素水平及新生儿体成分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7月-2015年7月分娩的妊娠足月孕妇,以年龄匹配原则,选取GDM孕妇及糖耐量正常(NGT)孕妇各130例,分为4组:NGT孕妇分娩适于胎龄儿(AGA)组 (NGT+AGA组,n =97 )、NGT孕妇分娩大于胎龄儿(LGA)组(NGT+LGA组,n =33)、GDM+AGA(n =69)和GDM+LGA(n =61)。收集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孕26周前、26~32周、32周至分娩3个阶段孕妇体质量增长情况;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ELISA)分析法检测孕妇血清内脂素水平;新生儿出生后24~48 h内进行人体成分测量。分析不同组别孕妇妊娠不同时期体质量增长情况;比较组间内脂素水平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BW)、体脂百分含量(F %)的差异。结果:GDM患者孕前体质指数(BMI)明显高于NGT孕妇 (F = 13.247, P <0.001);4组孕期增重存在显著性差异(F =5.501,P <0.001), GDM+LGA组明显高于NGT+AGA组(P <0.001)。 GDM组孕妇妊娠孕26周之前体质量增速明显高于NGT组;GDM+LGA组孕妇妊娠32周至分娩前的体质量增速也显著增加。4组内脂素水平分别为(90.69±18.94)、(116.28±46.96)、(112.88±44.66)和(208.15±81.89)μg/L(F =72.602,P <0.001),GDM+LGA组显著高于其余3组(均P <0.001)。4组新生儿F %存在显著性差异,任意2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孕妇内脂素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体脂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r =0.539,0.629,均P <0.001),孕前BMI、孕26周前体质量增速、32周至分娩前的体质量增速是其重要相关因素。结论:孕前BMI以及孕26周前体质量增速是GDM的相关危险因素;32周至分娩前体质量增速则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体脂含量增加密切相关。孕妇内脂素水平可能是联系孕期体质量增长与新生儿体成分的中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姓娠期糖尿病(GDM)孕妇的孕前体质量状况,评价GDM孕妇的孕期体质量增长,探讨其影响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有关原因,为GDM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1月至10月在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的59例确诊为GDM并经饮食干预治疗的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孕前体质量、身高、确诊为GDM时的体质量和分娩前的体质量、分娩出新生儿的体质量。选取同期在本医院定期检查的健康孕妇52例作为对照,回顾孕前体质量、身高、孕30周时的体质量和分娩前的体质量、分娩出新生儿的体质量。结果 GDM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和分娩前体质量指数随着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增大而增大,而总孕期增长值、确诊前的孕期增长值、确诊后孕期增长值对其没有显著影响。结论合理的饮食干预,降低孕前肥胖和(或)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快的GDM孕妇的体质量增长幅度,有利于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北京昌平地区分娩巨大儿的孕妇的并发症与孕妇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对300例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孕前、分娩前体质量的测量,分别计算孕前及分娩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BMI增加值,并分析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并发症与孕妇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结果孕前理想体重组的剖宫产率以及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GDM)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低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BMI≥28kg/m^2),其中肥胖组的剖宫产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而产后出血率低体重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其中超重组最高。结论孕前BMI在评价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以及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BMI的增加值。4组BMI的增加值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孕前和不同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增加对新生儿体质量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取341名单胎、头位且无妊娠并发症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产前BMI不同,孕12周BMI增加不同,孕28周BMI增加不同及孕期BMI增加不同各分为3组,以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观察指标,对各组进行随访分别比较不同孕期各组和新生儿体质量及分娩方式的关系.结果 孕前BMI分组不同与新生儿体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12周△BMI与新生儿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分娩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28周△BMI及孕期△BMI与新生儿体质量及分娩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前BMI及不同孕周△BMI和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分娩方式有关,合理进行孕期体质量管理,控制△BMI有助于控制新生儿体质量并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国人不同孕前BMI的孕期理想热能供给以控制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003年7月~2007年7月济南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既往无心、肝、肾疾病,无慢性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及遗传性疾病的单胎初产妇1003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1258例作为对照组,根据孕前或孕12周前体重指数(BMI)分组,分别为正常体重组(BMI18.5-22.9)、超重组(BMI23.0~24.9)、肥胖组(BMI≥25.0),研究组、对照组孕妇的年龄及BMI均无显著差异。根据孕前或孕12周前BMI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热能供给方案,对照组热能供给不限制。指导孕妇进行轻体力劳动,以上各组孕期进行系统的产前检查,定期B超检查,分别观察胎儿增长规律、孕期体重、孕期体重指数增加幅度、孕期并发症、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1)三组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结果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巨大儿的发生经单因素筛选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孕前体重、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幅度、孕期体重指数增长幅度与巨大儿发生有正相关性。结论对孕前不同BMI孕妇,给予不同的热能供给方案,可控制新生儿出生体重。  相似文献   

8.
俞巧稚  张文颖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8):1055-1056,1059
目的:探讨孕前及不同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对新生儿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 260例有完整产检记录并分娩的正常单胎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前、孕早期体质量超重组及肥胖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体质量正常组与消瘦组(P<0.01)。孕中、晚期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最高,而正常组或消瘦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前及孕期各阶段BMI均与巨大儿的发病率正相关。严格监测孕妇BMI,控制体质量增长在正常范围,有利于防止巨大儿的发生和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9.
陈红希 《海南医学》2014,25(1):89-91
目的探讨孕期综合干预对肥胖孕妇体质量指数与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24例首次受孕的肥胖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产检检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孕期综合干预,比较两组孕妇体质量指数变化、母婴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总体重增加、每周体重增加以及总BMI增加、每周BMI增加均低于对照组(P〈0.05);妊高征、GDM、剖宫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孕期综合干预可改善肥胖孕妇母婴预后,提高产科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正常孕妇糖化血清白蛋白(GA)的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变动趋势,初步建立妊娠期GA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3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产科门诊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妇,采用前瞻性研究,以1046名无并发症的正常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百分位数方法初步建立GA医学参考值范围;采用t检验、多元线性刚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其影响因素和变动趋势。结果①正常孕妇1046名,经简单相关性分析得出:在孕12~16、24~28和36~38周GA值与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及孕期体质量增长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年龄、孕产次、新生儿出生体质最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及孕期体质量增长是影响孕期GA的主要因素。②根据孕前BMI水平,将孕妇分为低BMI组、正常BMI组和超重肥胖组,3组在孕12~16、孕24~28和孕36~38周各组间G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GA值在各孕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1046名正常孕妇,以百分位数法取2.5%~97.5%作为孕期GA正常参考值,其范围为9.20%~14.60%;孕12~16、孕24~28和孕36~38周的GA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0.20%~15.18%、9.70%~13.98%和8.70%~13.20%。不同孕前BMI正常孕妇不同孕期GA值不同。结论随孕期进展GA水平逐渐降低,9.20%~14.60%可初步作为妊娠期GA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但在临床应用中需考虑孕前MBI、孕周和孕期体质量增加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产妇BMI及其变化对足月新生儿体重以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2—10在福建省立医院分娩的单胎足月头位的初产妇33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孕妇BMI及其变化与足月新生儿体重和分娩方式的关系。结果:孕前肥胖者与体重消瘦和肥胖者比较,其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019,28.952;P〈0.01,0.01)。产前肥胖者足月新生儿,与体重正常者比较,发生巨大儿的可能性和剖宫产率显著增加(x2=43.692,35.782;P〈0.01,0.01)。a组(妊娠期△BMI〈4)与c组和b组比较,其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527,28.133;p〈0.01,0.01)。结论:孕妇肥胖或妊娠期BMI增幅过大,足月新生儿体重较重,巨大儿的发生率高,剖宫产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孕前BMI及孕期BMI增长(BMI△)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观察1530例舟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围产保健的孕产妇孕前BMI及孕期BMI△不同组别妊娠结局、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差异.结果 超重肥胖组及孕期BMI△≥6 kg/m2时妊娠并发症、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均衡组及4 kg/m2≤BMI△<6 kg/m2组(P<0.05),消瘦组及BMI△<4 kg/m2组低体重儿发生率高于均衡组及4 kg/m2≤BMI△<6kg/m2组(P<0.05).结论 孕前BMI及孕期BMI△与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存在直接关系,要重视孕期体重增加的情况,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增长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1160例足月、单胎健康产妇,根据IOM指南对孕前BMI及体重增长情况进行分组,分析孕前BMI、体重增长情况及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结果:1160名产妇中,孕前体重正常820例,消瘦265例,超重及肥胖75例,32.8%孕妇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孕前消瘦及孕期体重增长不足产妇产下的低体重儿比例较高(14例及12例),孕前超重及肥胖、孕期体重增长过多产妇产下的巨大儿较多(11例及38例)。结论:孕前及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对新生儿体重有影响,控制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长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胡峥  徐莺  徐军  朱昊平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6):78-80,83
目的研究血清三酰甘油(TG)对交界性糖耐量异常(BGGI)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取2009年7月-2011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葡萄糖负荷试验(GCT)筛查阳性孕妇180例,依据糖代谢状况将对象分为妊娠期糖尿病(GDM)组36例、妊娠期糖耐量异常(GIGT)组23例和BGGI组121例三组。随访并记录其一般资料、妊娠结局、糖脂代谢状况,检测载脂蛋白E(ApoE)等位基因和基因型表达,统计分析糖脂代谢指标和新生儿体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GDM组血清TG水平[(2.47±0.77)mmol/L]显著高于BGGI组[(1.99±0.64)mmol/L]和GIGT组[(1.98±0.81)mmol/L)](F=15,99,P〈0.01)。ApoE基因多态性方面,ApoE3等位基因频率为86.21%,ApoE3E3基因型频率最高(72.78%,131/180),各ApoE基因型之间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99.P=1.20)。BGGI组巨大儿发生率为9.91%(12/121),大于胎龄儿发生率为14.05%(17/121),同另外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巨大儿发生率:X^2=4.01,P:0.13;大于胎龄儿发生率:X^2=3.67,P=0.15)。BGGI组中足月分娩的83例者,孕前体重指数(BMI)(占O.07,P=0.03)、孕期增重(r^2=0.06,P=0.01)、TG水平(r^2=0.09,P〈0.01)以及葡萄糖耐量实验(0GTT)2h血糖水平(r^2=0.04,P=0.03)和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均存在线性关系,多元线性回归模提示TG水平(F=4.07,P〈0.01)和孕前BMI(F:7.26,P〈0.01)是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独立因素。结论孕期TG水平是影响BGGI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独立因素,且不受ApoE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彭青莲 《中国现代医生》2014,(8):148-149,152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与母婴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孕期保健的孕妇884例的保健资料,根据孕妇BMI水平将孕妇分为健康体重组、轻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比较4组孕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重组和肥胖组孕妇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体重组和轻体重组(P<0.05或<0.01),而肥胖组在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宫缩乏力、相对头盆不称的发生率高于超重组(P<0.05或<0.01)。超重组和肥胖组难产儿、巨大儿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体重组和轻体重组(P<0.05),而肥胖组又显著高于超重组(P<0.05)。结论孕期体重影响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上应加强孕期保健和健康教育,从而控制孕妇体重在正常水平,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刘红源 《当代医学》2009,15(10):60-61
目的探讨年龄和肥胖对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的影响。方法选择226例体检健康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8~44岁)、中年组(45~59岁)和老年组(≥60岁)。根据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肥胖组(25BMI30)和严重肥胖组(BMI30)。用12导同步心电图记录方法测定P波离散度(Pd)和P波最大时限(P wave maximum,Pmax)。结果肥胖组和严重肥胖组的Pd和Pmax明显长于正常组(Pd:36.2±9.4msvs27.7±9.6ms,P〈0.05;41.4±11.2msvs27.7±9.6ms,P〈0.01;Pmax:119.3±10.7msvs105.1±10.4ms,P〈0.05;125.2±10.6msvs105.1±10.4ms,P〈0.01),而年龄变化对Pd和Pmax无明显影响。结论肥胖影响P波离散度和P波最大时限,年龄对两者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血清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动态变化对诊断新生儿窒息和判断窒息后脑损伤的价值。方法:30例临床诊断为窒息的新生儿,分别于生后12h、72h、7d取外周静脉血血清-70℃低温保存。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分别检测S100B、NSE的血清浓度。以20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结果:轻、重度窒息新生儿生后12h血清NSE、S100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重度窒息新生儿组间血清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血清S100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窒息新生儿组内各时间点(12h、72h、7d)血清NSE水平比较,只有12h和72h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S100B蛋白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窒息新生儿30例中有14例(重度窒息5例,轻度窒息9例)生后5~7d头颅CT示不同程度的缺氧缺血性改变。结论:S100B蛋白、NSE在窒息新生儿血清中显著升高。NSE、S100B蛋白血清浓度升高持续时间越长,预示发生新生儿窒息后颅脑损伤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肩难产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肩难产病例,根据肩难产时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助产手法及新生儿体重的关系进行分组,并进行分析。结果①肩难产的高危因素:新生儿体重≥3.45kg共44例,占62.0%;妊娠期糖尿病15例,占21.13%;巨大儿10例,占14.08%。②肩难产的母婴主要并发症:母体会阴裂伤28例,占39.44%,新生儿窒息5例,占7.04%。③巨大儿组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儿组(P〈0.05)。④助产手法:采用屈大腿法成功分娩7例(9.86%),明显低于屈大腿法+压前肩法成功分娩的64例(90.14%)(P〈0.05)。结论母婴并发症与新生儿体重密切相关。处理肩难产时以屈大腿法联合压前肩法为首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的临床特点及围产结局。方法:回顾分析江阴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妇产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30例孕妇及同期双胎正常妊娠30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纳入对象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包括孕妇一般情况、个人史、既往史及家族史、月经及婚育史、孕期情况和分娩结局等。结果: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组与双胎正常妊娠组孕前及分娩前BMI、孕期体重增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组中低蛋白血症、早产、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双胎正常妊娠组(均P<0.05);双胎正常妊娠组胎膜早破发生率高于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组(P<0.05);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组中血白蛋白、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双胎正常妊娠组,而血肌酐显著高于双胎正常妊娠组(均P<0.05);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组剖宫产率高于双胎正常妊娠组(P<0.05)。结论:临床资料分析显示,孕前BMI过高、孕期体重增长过多为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的常见表现;早产、低蛋白血症、产后出血为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较常见的并发症;双胎妊娠并发子痫前期可出现血小板减少、血肌酐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昆明市不同血糖情况孕妇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孕期保健及围生期结局,以期指导孕妇孕前准备及孕期保健,降低母婴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母婴结局。方法 收集2005—2013年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定期产检至分娩单胎的21 767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糖耐量(NGT)组、妊娠期糖尿病(GDM)组及孕前糖尿病(PGDM)组3组。比较3组人口统计学特征、孕期保健情况、新生儿一般情况及围生期结局。结果 GDM和FGDM组平均年龄高于NGT组,GDM组平均身高低于NGT组,GDM组孕前/OGTT时/分娩前BMI高于NGT组,FGDM组孕前/OGTT时/分娩前BMI高于NGT和GDM组、受教育年限低于NGT和GDM组(P<0.05);GDM组年龄≥35岁、孕前BMI≥25 kg/m2、有DM家族史者占比高于NGT组,FGDM组孕前年龄≥35岁、BMI≥25 kg/m2、有DM家族史、受教育年限≤12年者占比高于NGT和GDM组(P<0.016 7)。GDM组孕期增重、分娩孕周小于NGT组,PGDM组孕期增重、产检次数、分娩孕周小于NGT和GDM组(P<0.05);GDM和PGDM组由外院转入者占比高于NGT组(P<0.016 7)。GDM组出生体质量、身长小于NGT组,PGDM组身长小于NGT和GDM组(P<0.05)。GDM组母亲子痫前期、妊娠高血压疾病、新生儿大于胎龄儿、巨大儿、早产、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低血糖、黄疸需蓝光治疗、围生儿死亡者占比高于NGT组,PGDM组母亲剖宫产、新生儿大于胎龄儿者占比大于NGT组,PGDM组母亲子痫前期、妊娠高血压疾病、新生儿早产、入住新生儿重症病房、低血糖、黄疸需蓝光治疗者占比高于NGT和GDM组(P<0.016 7)。结论 即使给予PGDM组规范的治疗与干预,母婴结局的负面影响仍明显高于NGT和GDM组,因此应强调孕前保健及PGDM早期识别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