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脱钙骨基质为骨组织工程支架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骨组织工程原理对节段性骨缺损进行修复,探讨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方法:从兔股骨分离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经体外诱导分化、条件培养、5-溴-2′-dexyouridine,5-BrdU)标记后,接种到兔海绵状脱钙骨基质(sponge of DBM ,SDBM)支架上,然后分别植入兔背部肌肉内及兔桡骨中段10mm长的骨膜骨缺损内。对照组为缺损内单纯植入SDBM及空白组。术后观察6周。结果:经条件培养的BMSCs可在体外表达Ⅰ型胶原、碱性磷酸酶,并形成钙结节;体内异位植入组织工程骨块可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组织工程骨块及单纯SDBM在术后6周完全修复骨缺损(6/6);极限压缩强度测量显示,组织工程骨块植入组新生骨与正常桡骨段差异无显著性(P=0.623),单纯SDBM植入组新生骨在生物力学方面低于正常桡骨段(P=0.038)。结论:脱钙骨基质在骨组织工程中是一种有效的生物活性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孔钛(titanium, Ti)支架材料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切除兔双前肢桡骨中下段1 cm连同骨膜的骨质造成骨缺损,选择左侧前肢为实验侧,右侧前肢为对照侧。实验侧缺损区植入多孔钛,对照侧缺损区植入多孔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于术后8、12、24周行组织学和组织形态学观察,进行图像分析,测其新生骨面积,术后12、24周时行力学测试。 结果:组织学显示:两组孔内长入大量新生骨质,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在12、24周时实验侧新骨细胞长入量和骨重建效果与对照组接近。两组种植体均与骨组织实现骨紧密结合,未见纤维间隔。组织形态学结果也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新生骨面积(S bone)占植入区总面积(S total)的百分比(S)在新生骨质长入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24周时3点弯曲实验显示,12周时最大承载负荷(N)分别为107.34±27.44(Ti组)和93.42±21.18(HA组);24周时最大承载负荷分别为118.56±24.65(Ti组)和102.15±23.37(HA组)。实验组力学性能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02)。结论:多孔钛支架材料可以促进新骨的形成并有利于长段骨缺损的修复,其促进新骨生成能力和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效果与多孔羟基磷灰石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珊瑚/ 骨髓复合人工骨( 简称复合骨) 的成骨效应。方法: 将复合骨植入兔背部肌袋和颅骨缺损, 以单纯珊瑚植入作对照。取材后通过组织学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 检测其成骨情况。结果: 复合骨植入肌袋后4 周, 局部有骨组织形成, 而单纯珊瑚植入区未见骨组织成分。复合骨植入骨缺损后6 周, 局部形成的骨组织量明显多于同期的珊瑚植入区( P< 0-01) 。术后12 周, 复合骨完全被成熟的骨组织取代, 而单纯珊瑚植入区则表现为不完全性骨修复。结论: 复合骨具有良好的骨再生和骨修复能力, 是一种较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于脱钙骨基质,以骨形成蛋白进行成骨化诱导。日本大耳白兔45只,随机分为3组,A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脱钙骨基质+骨形成蛋白;B组:脱钙骨基质+骨形成蛋白;C组:空白组。行兔15 mm桡骨缺损修复。术后12周取桡骨标本,大体观察并手法评估3组桡骨缺损修复情况,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测定植入材料融合情况。结果:术后12周,大体可见A组基本骨性愈合,融合组织质地硬,形态不规整;B组见少量骨痂形成,尚有部分缺损未愈合。C组骨缺损处见肉芽组织充填,未见骨痂形成。组织学观察Masson染色示A组大量软骨形成,靠近连接处可见新生骨小梁形成且处于成骨活跃期,软骨与骨组织之间过渡自然。B组可见部分新生骨小梁形成,材料骨小梁变细较少,断裂明显。C组未见新生骨小梁形成。生物力学测定A组的最大载荷、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87.8±9.8)N、(8.4±0.9)MPa及(187.5±8.2)GPa,均低于健侧组([112.3±11.2)N、(9.5±0.2)MPa及(210.5±15.9)GPa],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优于应用脱钙骨基质和骨形成蛋白,早期生物力学强度低于正常骨组织。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一组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结果,所用试验材料为骨基质明胶片、脱钙骨片和不脱钙骨片。在大鼠颅顶骨上制成8mm直径的圆形骨缺损,作为骨折不连接的动物模型。在此骨缺损内分别植入上述三种材料。结果表明它们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诱导作用,其中骨基质明胶片的骨诱导作用最强,脱钙骨片次之。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植入片在吸收的同时释放出骨形成性蛋白,诱发来源于硬脑膜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形成新生骨组织,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6.
组织工程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修复兔颅骨缺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兔颅骨缺损的实用价值及合理应用BMP的方法。方法 将自体成骨样细胞即刻种植在复合BMP的胶原包埋的聚羟基乙酸(PGA)的基质材料和不含BMP的基质材料上,然后将不同的复合体或单纯基质材料移植到兔颅骨的一侧全层骨缺损区,作为实验侧Ⅰ、实验侧Ⅱ或实验侧Ⅲ。对侧设对照,不作任何植入。将60只新西兰兔分别于术后2,6,8及12wk处死,标本行大体组织学检查,X线摄片及灰量测定检查。结果 表明实验侧Ⅰ成骨量明显大于实验侧Ⅱ或实验侧Ⅲ(P<0.01),而对照侧仅为纤维组织修复。结论 组织工程骨可修复自体的兔颅骨缺损,应用外源性BMP可促进骨再生,为组织工程化骨在颅面外科及整形外科领域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脂肪来源的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为基础构建组织工程生物材料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离、培养ADSCs,并进行成骨、成脂、成软骨三系分化。制备壳聚糖多孔支架,扫描电镜观察接种ADSCs前后的微结构变化,以细胞活力试剂盒测试ADSCs接种于壳聚糖多孔支架后的细胞活力。取15只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予手术制备颅骨缺损模型,将缺损留空或植入壳聚糖支架,壳聚糖支架表面预先种植低密度(2.5×105)或高密度(1×106)ADSCs。术后8周收集样品用于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随后脱钙,石蜡包埋切片后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成骨指标骨涎蛋白。结果:ADSCs可以成功诱导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肪分化;扫描电镜和细胞活力测试结果提示壳聚糖支架呈现多孔结构,ADSCs可黏附于支架并增殖,增殖效果与普通培养板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在大鼠颅骨缺损模型中,高密度ADSCs/壳聚糖支架组骨组织体积百分数分别比空白对照组和低密度ADSCs/壳聚糖支架组升高140.8%(P=0.014)和37.4%(P=0.036)。与空白缺损对照组相比,低密度ADSCs/壳聚糖支架组和高密度ADSCs/壳聚糖支架组骨密度分别升高29.4%(P=0.123)和64.1%(P=0.022)。组织学结果表明,骨缺损区新生骨组织的分布和数量与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结果一致。成骨分化指标骨涎蛋白在高密度组表达有增高趋势。结论:高密度ADSCs复合壳聚糖支架可有效修复大鼠的颅骨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α-半水硫酸钙人工骨对犬股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18只健康成年雄性家犬,建立双侧股骨下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A 组:右侧植入自制α-半水硫酸钙,左侧植入Osteoset®片;B 组:右侧植入自制α-半水硫酸钙,左侧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C组:右侧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对照,左侧植入Osteoset®片,分笼饲养,分别于术后4、8、12周处死动物,行大体观察、X 线观察、HE染色组织学观察、骨密度检测、骨组织计量分析。结果 X线观察显示,骨缺损处植入的α-半水硫酸钙和Osteoset®人工骨逐渐降解吸收,被新生的骨组织取代,同期空白对照侧仅在骨缺损边缘处仅见少量新生骨组织。组织学观察显示,各期α-半水硫酸钙和Osteoset®人工骨植入区边缘可见分布密集的骨小梁和较多核深染的骨细胞,而同期空白对照侧缺损处骨小梁较稀疏,骨细胞数量较少。骨密度检测显示,各期两种人工骨植入部位骨密度无明显差别,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骨组织计量分析显示,各期两种人工骨材料植入区新生骨量无明显差别,但均显著多于同期空白对照组新生骨量。结论 α-半水硫酸钙人工骨成骨能力与Osteoset®人工骨一样,能够修复包容性骨缺损,是一种理想的人工骨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9.
兔脂肪源性干细胞在颅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钦  马真胜  刘建  孟国林  张望  李毅  张志敏 《医学争鸣》2008,29(19):1776-1779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在修复兔颅骨缺损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提取兔脂肪源性干细胞,成骨诱导并检测,将成骨诱导前后的脂肪源性干细胞种植到自制松质骨支架上,将细胞-支架复合物和单纯支架材料分别移植至兔颅骨缺损部位.结果:与未诱导的脂肪源性干细胞复合支架、单纯支架以及空白处理对比,成骨诱导后的脂肪源性十细胞复合支架修复骨缺损面积最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源性干细胞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其成骨诱导后与自制松质骨复合植入体内,能显著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BMP复合体在牙槽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①目的 观察狗下颌牙槽骨缺损区植入天然骨形成蛋白 +Ⅰ型胶原 +天然珊瑚复合体 (BMP复合体 )后新骨形成情况。②方法  4只成年狗右侧下颌牙槽骨建立 5mm× 3mm× 2mm大小骨缺损区作为实验侧 ,植入BMP复合体 ,左侧建立相同骨缺损作为对照侧 ,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 8周处死动物并进行放射、组织学 (光镜及扫描电镜 )检查。③结果  4只狗中的 3只实验侧较对照侧牙槽骨愈合更佳 ,1只狗实验侧与对照侧骨愈合无明显差别。光镜检查实验侧可见大量的成骨细胞 ,骨缺损区被新生骨充盈 ;对照侧则见大量的纤维母细胞 ,新生骨量较少。电镜下实验侧可见大量位于骨陷窝内的成熟的成骨细胞。④结论 BMP复合体可促进狗下颌牙槽骨缺损的修复 ,有可能成为临床治疗牙槽骨缺损的一种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以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陶瓷为支架材料复合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rabbit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ADSCs)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rADSCs接种于β-TCP支架上,构建rADSCs/β-TCP骨组织工程复合体,并进行体外培养。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桡骨中下段造成2 cm长度的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B组:单β-TCP人工骨对照组;C组:rADSCs/β-TCP复合体实验组。在手术后2周、4周、6周和8周时进行X线检查,然后每组各选2只兔处死后取出标本,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以及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骨修复情况,并观察是否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结果  rADSCs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具有成骨细胞分化潜能,复合β TCP后对其生长分化无影响。X线检查结果发现,A组有稍多的骨组织形成,未见髓腔及正常骨影像学表现;B组虽然骨连接性基本恢复,但骨髓腔尚未完全再通;C组骨连接性完全恢复,骨缺损基本修复,骨髓腔再通。术后4周,C组可观察到骨缺损周围开始形成新生骨,并随着时间的延长新生骨量逐渐增多。术后6周,材料逐渐降解,材料孔隙内有新生骨长入。术后8周,C组材料降解明显,材料孔隙基本消失,髓腔已基本再通;B组部分骨髓腔再通,而A组未发现骨髓腔再通。新生骨组织面积比较,各时间点C组的面积最大,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检测未见免疫排斥现象。结论  rADSCs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具有成骨细胞分化潜能。ADSCs有望成为理想的修复骨缺损、促进骨折愈合的组织工程骨所需要的种子细胞,为大段骨缺损组织工程的修复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案,为临床治疗大段骨缺损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在自体骨修复山羊颅骨缺损中的作用,验证自体骨与富血小板血浆混合物的修复效果.方法 制作山羊颅骨缺损模型,设空白对照组,分别用自体骨渣、自体骨渣与富血小板血浆混合物修复颅骨缺损,12周后行病理学检查,16周后行生物力学检查.结果 颅骨修复后12周的标本组织学检查示实验组成骨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加.自体骨/PRP组缺损完全修复.生物力学测试最大载荷、最大负荷对应挠度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自身最大载荷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5).结论 PRP对骨形成有促进作用,PRP/自体骨渣混合物是一种优良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DBM)骨泥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修复家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作用。方法:日本大耳白兔54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A组:空白组(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B组:对照组(缺损区植入金世植骨灵),C组:实验组(缺损区植入DBM骨泥)。建立家兔单侧桡骨骨缺损模型,采用同种异体骨DBM骨泥复合BMP进行修复,复合骨泥中加入骨胶原作为塑形剂,术后4、8、12周观察新骨生成情况,通过形态学、X线、组织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等观察指标,并与对照组及空白组进行比较,客观评价骨泥诱导成骨及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DBM与BMP复合骨泥易根据骨缺损大小塑形,术中操作简单。术后A组骨缺损未获骨性修复,B、C组骨缺损均获得骨性愈合,且新骨面积测定显示B、C组间成骨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比A组快(P〈O.01)。结论:异体DBM骨泥复合BMP具有良好的骨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4.
手法治疗对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手法治疗对兔膝关节软骨浅层和深层缺损修复的效果。 方法: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手法组和对照组。分别在24只兔双侧膝关节的股骨内侧髁造成直径2mm的浅层软骨缺损,在股骨髌面造成直径3mm的深层软骨缺损。造模4周后,手法组采取手法治疗,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分别于治疗后4、8、12周取材,对缺损区域的修复组织进行外观形态、苏木精和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番红O染色以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采用O’Driscoll软骨组织形态学评分评价软骨缺损的修复质量。 结果:治疗后,手法组软骨浅层缺损和软骨深层缺损渐渐修复。修复组织质地稍软,表面光滑,外观与正常软骨类似,大部分区域与周围正常软骨界限模糊,与周围软骨整合良好。对照组浅层缺损虽然有部分被修复,但所修复组织与周围软骨界限清晰;深层缺损只是缺损面积略减小.未见到缺损修复,或以纤维样组织填充。HE染色显示手法组修复组织内有大量的透明软骨细胞,番红O染色显示手法组修复组织基质染色接近周围正常关节软骨,对照组无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手法组浅层缺损和深层缺损的修复组织Ⅱ型胶原染色与正常软骨相比染色正常甚至较深;对照组浅层和深层缺损的修复组织无染色,修复组织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晰。O’Driscoll评分结果显示,手法组的浅层缺损和深层缺损的评分均高于同一时间段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手法组无论浅层缺损还是深层缺损,各时间点O’Driscol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手法治疗能有效地修复兔膝关节的浅层软骨缺损和深层软骨缺损,修复物质与透明软骨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制理想的,能够修复大段骨缺损的人工骨材料。方法采用乳液共混法将消旋聚乳酸(PDLLA)、羟基磷灰石(HA)、脱钙骨基质(DBM)结合,制成PDLLA/HA/DBM人工骨,并将PDLLA/HA/DBM和PDLLA进行兔桡骨大段骨缺损修复的对比研究。术后2、4、8和12周时摄X片及病理形态学观察及新骨形成定量分析。结果PDLLA/HA/DBM人工骨内新骨形成量明显多于PDLLA及空白对照组(P<0.01),且能够有效修复骨缺损。结论PDLLA/HA/DBM人工骨能促进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较理想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取健康家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每只兔右侧桡骨以桡骨隆凸处为中心造成10mm长的完全骨-骨膜缺损。实验组于手术当日及术后第7天、14天、21天往骨缺损处局部注射100μl含游离bFGF50ng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局部注射100μl的生理盐水。术后2周、4周、8周通过大体标本观察、X线摄片、骨密度测定、组织学检查等相关指标检测,分析两组骨缺损处的骨痂生长情况。结果(1)X线检查:术后4周与8周实验组桡骨骨缺损断端出现骨痂并相对生长,骨缺损断端间骨痂逐步增多,骨缺损断端间的距离逐步减小,而对照组骨痂较少。(2)单光子骨密度(BMD)测定:术后4周与8周实验组桡骨断端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与8周,实验组新生骨组织的形成量逐步增多,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动物体内骨缺损局部应用显示良好的成骨作用,对骨缺损的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强  孙正义  王栓科  刘文忠  张钦 《医学争鸣》2004,25(15):1375-1378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复合脱钙骨基质(deminerized bone matrix, DBM)修复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的疗效. 方法:MSCs取自4~6 mo龄2.5~3.5 kg的青紫兰兔,体外分离培养后种植于DBM支架上体外培养,再移植于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模型处. 实验动物选用健康的青紫兰兔36只,随机分成A, B, C 3个处理组各12只,A处理组(MSCs/DBM)双侧股骨髁间窝软骨缺损处植入DBM吸附体外分离培养的自体MSCs复合物;B处理组(DBM)单纯植入DBM;C处理组(对照)不作任何植入. 分别于术后4, 8和12 wk各处死4只兔子,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根据关节软骨组织学计分标准进行评分,数据输入SPSS 10.0软件统计分析,比较各组的评分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MSCs复合DBM所修复组织为透明软骨样修复;而单纯DBM移植组和对照组为纤维性修复. 对术后12 wk大体及组织学形态进行评分. 按完全随机设计进行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结果显示,SMCs/DBM组明显优于DBM植入组和对照组(P<0.05);DBM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运用软骨组织工程的原理,以DBM为支架材料的自体MSCs移植是一种修复软骨缺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HLA—A2表达沉默的MSCs对兔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  郑仕杰  秦书俭  李霞  邓桂  梁届东 《热带医学杂志》2013,13(7):824-827,F0004
目的探讨沉默人白细胞抗原-A2(HLA-A2)基因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兔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将HLA-A2沉默后的MSCs经体外诱导成骨后,与羟基磷灰石(HA)复合培养,形成MSCs/HA复合体,并植入骨缺损中。将日本大耳白兔24只分为2组:HLA-A2沉默后的MSCs/HA复合体修复桡骨缺损为实验组(n=12),自体MSCs/HA复合体修复桡骨缺损为对照组(n=12)。于术后2、4、8周比较两组饮食与伤口的愈合情况、X线检测、HE染色结果,综合评价HLA-A2沉默后的MSCs/HA复合体对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伤口无明显渗出、红肿,愈合好;X线结果显示,2、4周骨缺损处有纤维骨痂形成,8周骨缺损处密度增高,骨痂形成;两组细胞钙结节数量、X线评分、组织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A2沉默后的MSCs免疫原性低,不影响其成骨能力及骨缺损的愈合,为同种异体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脱钙骨基质/纤维蛋白凝胶复合体在新西兰大白兔骨关节软骨损伤修复中的意义。方法 12只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观察组兔膝关节内植入复合支架材料,另对照组6只体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结果 实验组兔软骨缺损区充填充分,修复后的软骨组织呈现半透明、乳白色,色泽圆润、表面光滑,且Wa-kitan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脱钙骨基质/纤维蛋白凝胶复合支架可用于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评价两种(结构型和颗粒型)不同自体骨移植形式修复不同长度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3组,制作成不同长度双侧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0.5 cm 缺损组,1.0 cm缺损组,1.5 cm缺损组),取自体髂骨以不同形式分别植入左右两侧.术后4、8、12及16周进行一般情况,大体解剖,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4、8、12及16周3组兔结构型植骨侧与0.5 cm缺损组颗粒型植骨侧缺损逐步修复,1.0 cm缺损组及1.5 cm缺损组颗粒型植骨侧修复效果差,1.5 cm缺损与1.0 cm缺损组结构型植骨侧影像学评分高于颗粒型植骨侧(P<0.05),组织学观察结果与之一致.0.5 cm缺损组两侧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结构型植骨修复中大段骨缺损优于颗粒型植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