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彦中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1):2532-2533
目的:探讨胃切除后食管癌的手术方法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年间在我科手术治疗胃切除后食管癌患者36例,其中食管残胃吻合20例(A组),食管结肠吻合16例(B组),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3、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食管残胃吻合术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为高龄、心肺功能差的残胃食管癌患者提供了接受外科治疗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食管癌患者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采取早期肠内营养(EEN);对照组50例,采取胃肠外营养(TPN),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胃肠功能和术后并发症、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48h的液体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 P>0.05),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花费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体重损失(-0.24±0.87)kg,对照组患者体重损失(0.79±1.23)kg,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ALB和PA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CD3+、CD4+和CD4+/CD8+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早期的肠内营养可以促进患者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G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0年1月—2010年1月诊治的5例PGS进行分析。结果:本组PGS发生率1.42%,3例术后(8~14)天恢复正常,1例术后(15~20)天恢复正常,再手术1例于术后23天恢复正常。结论:PG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X线钡餐检查和胃镜检查有利于本病的诊断,采取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管状胃治疗老年食管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老年食管癌患者5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给予管状胃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胃代食管治疗,根据食管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OES24)测定患者术后1、3、6、12个月的生活质量情况,并统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屁示研究组心律失常、胸部并发症、反流性食管炎、胸胃综合征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1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6、12个月,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治疗老年食管癌患者,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12月施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发生残胃胃瘫综合征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PGS组与非PGS组在年龄、性别、低蛋白血症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PGS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低蛋白血症无明显相关性.PGS组与非PGS组在胃肠吻合方式与术前流出道梗阻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GS的发生率与胃肠吻合方式和术前流出道梗阻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在术前流出道梗阻、胃肠毕Ⅱ式吻合的病人中发病率较高,患者经过6周的非手术治疗后,多数可以缓解恢复,从而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CS)的高危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7年1月-2009年1月752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18例胃瘫患者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和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PGS的发生率为2.39%,多发生于术后4-9d。毕Ⅱ式术、术前合并幽门梗阻和术后应用自控镇痛是发生PGS的高危因素,全部患者均经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等)治愈,其中术后2周内治愈7例,3周内治愈9例,4周内治愈1例,最长1例治愈时间为术后47d。结论 PG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上消化道碘水造影和胃镜检查是诊断PGS的有效方法 ,采用非手术疗法可治愈PGS,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7.
黄作勤  陈海英 《吉林医学》2014,(19):206-207
目的:观察消化道术后应用生长抑素对消化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60例行消化道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3例术后加用生长抑素治疗,对照组27例未用生长抑素治疗,其他处理方式相同,观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包括腹胀、腹痛发生率、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胃肠减压量,统计两组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腹痛、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胃肠减压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肠蠕动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化道手术后生长抑素的使用具有安全性、可行性,能促进消化道手术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PGS)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PGS病人的临床资料.本组所有病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均采用Child法,术后留置胃管、鼻肠管.PGS发生于术后的5~12 d,通过术后临床表现、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证实诊断.所有病人均行非手术治疗,予持续胃肠减压, 分阶段营养支持,改善胃动力等保守治疗.结果 8例中2例于2周内恢复,3例于4周内恢复,3例于6周内恢复,最长1例40 d恢复,平均病程25.8 d.所有病人均治愈,无再次手术病人.结论 PGS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结合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不难做出诊断.应采取积极保守治疗,包括分阶段营养支持、改善胃肠动力等,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全胃根治术治疗胃上部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该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胃上部癌患者143例,其中行全胃 Roux-Y切除术79例(TG组),行近侧胃切除术64例(PG组),对比两组患者1、3年及各分期之间的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TG组患者1、3年总生存率为91.8%、62.4%,PG组为90.2%、44.3%,两组之间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3年各分期生存率比较,两组TNMⅠ、Ⅱ期患者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N Ⅲ期患者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对胃上部癌患者行全胃根治术可明显提高中期疗效,同时不影响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胸腔镜食管癌手术与开胸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食管癌患者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开胸手术,治疗组采用胸腔镜食管癌手术。结果: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术后感染与吻合口瘘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开胸手术,胸腔镜食管癌手术属于微创型手术,术后恢复快,安全性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均于术后10~48天恢复胃动力,痊愈出院。结论:胃镜检查及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采用胃肠减压、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予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及中医疗法等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李跃成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463-2464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发生PG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原因,制订防治措施。结果 28例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恢复胃肠蠕动,经口进食,均治愈。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发生PGS多与手术操作和术后处理不当有关,及早发现后采取积极的非手术治疗措施临床是可以治愈的。  相似文献   

13.
胆胰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胆胰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的病因、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疗效。方法 对 8例胆胰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 ,诊断方法 ,治疗手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年老、恶性肿瘤、无胃切除的胃空肠吻合术的患者发病率较高 ,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 ,经保守支持治疗后胃肠动力一般可在术后 8周内恢复正常 ,手术治疗效果差。结论 保守支持治疗是治疗胆胰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有效手段 ,应避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初步探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同时伴发上消化道肿物的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自2010 年 1月至 2021 年7月经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18例上消化道肿物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上消化道肿物切除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包括早期食管癌4例,早期胃癌6例,胃增生性息肉8例。静脉曲张应用LDRf分型方法进行诊断,食管静脉曲张采用套扎术或硬化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采用栓塞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物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总结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内镜下治疗方法、病理结果、随访等情况。 结果 18例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5例,B级3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均小于1.5,所有病例中消化道肿物位于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之上或临近部位4例,8例患者曾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进行了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其中5例患者先行内镜下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在治疗后1~6个月择期复查胃镜,观察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好转后,对上消化道肿物采用EMR或ESD治疗,随访观察内镜下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治疗、EMR或ESD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病灶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均显示切缘干净,在上消化道肿物切除术后12个月的随访中,无患者死亡。结论 EMR、ESD对于肝硬化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伴发上消化道早癌、息肉等肿物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干预,可降低术后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超利用有回声助显剂检查胃溃疡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0例彩超诊断的胃溃疡性病变并通过胃镜活检或手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150例彩超诊断病例经胃镜检查发现溃疡性病变145例,诊断符合率96.7%,其中112例为胃溃疡,33例为浸润性胃癌。结论:彩超利用有回声助显剂在胃溃疡性病变的临床应用具有良好的胃镜符合率,可作为胃溃疡性病变的胃镜前筛查手段,同时与胃镜活检配合应用,可明显提高胃癌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本地区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特点.方法:对经胃镜诊断的上消化道疾病3 700例(占71.26%)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 70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1.22:1,其发病以慢性胃炎最多,其次为消化性溃疡,此后依次为息肉、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癌肿、食管裂孔疝、Barrette食管、憩室、贲门黏膜撕裂症、胃石、贲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与咽喉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LPR)的关系,以达到提高治疗疾病的效果。方法对118例诊断为慢性咳嗽患者进行详细询问病史、食管钡餐检查、间接喉镜、纤维喉镜、电子胃镜等相关检查,发现其中37例慢性咳嗽患者存在或疑似有咽喉反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40mg/d),胃肠促动力药(莫沙必利5mg,3次/d)治疗,对照组:应用H2受体阻滞剂(法莫替丁20mg,2次/d),胃肠促动力药(莫沙必利5mg,3次/d),对两组的咳嗽及咽喉部症状缓解及喉镜胃镜下病理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检出LPR37例(31.4%),治疗组19例,有效率92.0%(18例),对照组18例,有效率66.7%(12例),P〈0.05。结论 LPR是导致慢性咳嗽的重要病因,抑酸剂与促动力药联合使用,可缓解或改善咽喉反流的症状和病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42例残胃癌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0月我院收治的残胃癌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全部病例均随访3~5年,行全残胃切除术22例,生存3年者18例,生存5年以上者11例,5年生存率为50.00%。行部分残胃切除术8例,生存3年者4例,生存5年以上者1例,5年生存率为12.50%。采取保守治疗12例在3~11个月(平均6.5个月)内死亡。结论:胃十二指肠良性病变胃大部切除后应高度重视残胃癌发生,特别是采取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更应引起高度重视。对残胃患者进行必要的胃镜检查,5年内应每两年行一次胃镜复查,术后大于10年需要每年进行一次。对于有症状异常改变的也建议胃镜检查;若发现病变,能手术者则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用MPS对46例53个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结果:息肉22个,间质瘤12个,脂肪瘤4个,异位胰腺3个,囊肿3个,外压性改变3个,食管静脉曲张2个,胃黏膜脱垂2个,胃窦早癌1个,无病变者1例。部分选择治疗的病灶术后诊断与MPS诊断符合率为100.0%。结论:MP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准确、安全、简便、无创,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急诊胃镜检查在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来诊后或入院后立即进行胃镜检查,对生命体征不稳定及高龄患者建立静脉通道、补液、制酸、止血、输血、多功能心电监护,血压恢复后即行胃镜检查,用Forrest分类法作为判断出血依据。结果358例患者中消化性溃疡232例(65.0%),急性胃黏膜病变50例(14.0%),胃癌31例(8.6%),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7例(7.5%),Dieulafoy病7例(1.9%),Mallory-Weiss综合征4例(1.2%),7例未找出明确的出血灶。无一例病情加重或死亡。结论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Dieulafoy病,急诊胃镜检查可提高诊断阳性率,且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