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颅底与近颅底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前颅底区肿瘤58例(良性8倒,恶性50倒)采用鼻骨移位进路前颅底大块切除和附加前额开窗,颅面联合切除;侧颅底区肿瘤27例(良性12例,恶性15例),良性肿瘤采用乳突切除和颈侧切开进路切除,恶性肿瘤分别采用颞骨次全切除一高位颈侧切开进路、颅中窝进路和颢下窝-颈侧切开一下颌骨外旋联合进路等三种进路切除;鼻咽部3例巨大良性肿瘤,采用鼻腔上颁窦与软腭切开进路切除。结果:23例良性肿瘤经1—3年随访,除1例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切除外,其余均无复发。65例恶性肿瘤经5年以上随访。前颅底区恶性肿瘤三年生存率为64%。五年生存率为46.8%;侧颅底区恶性肿瘤三年生存率为46.7%,五年生存率为26.6%。远期疗效较低与本组多为晚期病倒有关。结论:本组病倒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侵犯范围和病理类型所采用的手术方式,能充分暴露病变,有利于肿瘤的切除,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手术径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至2011年收治的16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中,以神经源性肿瘤居多,约占93.7%。高分辨CT、MRI及彩色Doppler对临床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作用。经口径路切除4例;颈侧切开切除10例;颈外及下颌骨裂开1例;鼻侧切开连同上颌骨次全切除1例。结论:经口径路仅用于较小(小于3cm)的良性肿瘤切除;颈侧切开径路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安全有效的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治疗的入路。方法:5例咽旁间隙肿瘤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性质、来源分别采用颈侧入路、颈-腮腺入路和颈-下颌骨入路切除。结果:不同的手术入路有不同的手术视野,可使咽旁间隙内和相邻神经、血管、结构得到较好的保留。结论:对腮腺深叶来源、非哑铃状良性肿瘤和位置较低的茎突后间隙神经源性肿瘤,宜采用颈侧入路,对来自腮腺深叶、哑铃状良性肿瘤,宜采用颈侧-腮腺入路;对位置靠上、较大的茎突后间隙的神经源性肿瘤,宜采用颈侧-下颌骨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手术径路和愈后.方法:对15例咽旁间隙肿瘤进行临床分析,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38.3岁.术前常规行增强CT扫描,并有6例接受MRI扫描,所有手术均采用颈侧入路,其中有7例患者切除部分下颌骨.术后4例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放射治疗.结果:15例患者中良性肿瘤11例(73.3%),恶性肿瘤4例(26.7%),肿瘤主要为腮腺和神经来源.14例肿瘤完整切除,姑息性切除1例,术后随访3年,恶性肿瘤中,死亡2例,1例复发后再次手术,1例无瘤生存至今,良性肿瘤中术后均未复发.结论:颈侧入路可以切除大部分咽旁间隙肿瘤,对一些常规切口难以暴露的肿瘤可以采用切除部分下颌骨的方法,无需截断下颌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内镜辅助下颈侧径路手术切除位于颈动脉不同位置的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采用内镜辅助下颈侧入路手术切除位于颈动脉不同位置的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肿瘤与颈鞘的位置关系及手术方式、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神经、血管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随访1~3年,观察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成功切除肿瘤。术中无一例损伤颈动脉,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大出血。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感染及神经功能损害。术后随访1~3年,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内镜辅助下颈侧径路颅底-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能够完整切除肿瘤,并较好的保留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中窝-侧颅底沟通性晚期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6例颅中窝-侧颅底沟通性恶性肿瘤分别采用了①耳后“C”形切口,颗骨次全切除进路与高位颈侧切开联合进路行颅中窝一侧颅底和腮腺区肿瘤切除;②颗侧舌形切口,颅中窝进路颅内外肿瘤切除;③颞-耳-下颌骨外旋进路行咽旁、颞下窝、颅中窝肿瘤切除等三种手术方法治疗。其中13例术后补充放射治疗。结果:16例中11例术后存活3年以上,5例术后3年内死亡。按生命表法统计,3年生存率为68.75%。结论:所采用的三种手术方式,能较好地暴露颅内外病变,进行肿瘤切除。对颅底区晚期恶性肿瘤采用手术及术后放射治疗等积极措施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方法,进一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手术治疗的42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肿瘤36例,恶性肿瘤6例。采用了4种手术入路。结果全部患者肿块均完整切除,肿瘤的复发率16.7%(7/42),其中良性肿瘤复发率8.4%(3/36),恶性肿瘤复发率66.7%(4/6):术后并发症17例(38.1%)。结论咽旁间隙肿瘤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颅神经功能障碍,根据肿瘤的性质、来源、位置、范围,采用不同的手术进路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选择提供资料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9例咽旁间隙肿瘤作了回顾分析。术前32例病人作了针吸活检,50例作了CT检查;全部病人均行手术治疗,主要采用经腮腺和经颈部入路手术,术后全部标本作病理检查。结果在32例针吸活检病人中27例诊断正确,50例CT检查中46例可准确判断肿瘤的位置;组织学检查见良性肿瘤72例(81%),恶性肿瘤17(19%),以混合瘤最为多见,共37例(42%)。结论显示针吸活检和CT对咽旁肿瘤的术前诊断和评估十分重要,经腮腺和经颈部入路是最常用手术进路,咽旁肿瘤术的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切除的最佳手术路径。方法:回顾分析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及手术路径。46例中,11例经口咽路径,23例经颈侧路径,2例经颈侧腮腺路径,7例经颈-下颌骨正中裂开外旋路径,3例经颞下窝路径切除肿瘤。结果:43例完整切除肿瘤,3例大部切除。2例术中并发面神经损伤致不完全性周围性面瘫;2例术后出现Horner′s综合征,均于术后半月内恢复;1例术中发生大出血;术后复发3例,1例为经口咽路径切除的良性肿瘤,2例为恶性肿瘤。术后随访3~5年,2例死亡,余均健在。结论:手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应根据位置的不同正确选择手术路径,充分暴露术野,辨清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临床对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认识。方法:报告近二十年来收治的7例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4例,全部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口内径路2例,颈侧切开径路5例。结果:所有病例经随访2-8年,均无复发。结论:该病应早期诊断,CT应列为常规检查;手术切除要彻底,颈侧切开为一安全,彻底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点,包括诊断、病理、治疗选择和疾病预后。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7年5月我科收治的118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18例患者手术路径包括:经颈侧入路96例,经颈-下颌骨裂开入路9例,内径辅助下经鼻入路7例,经口入路6例,经颈-腮腺入路3例;(2)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良性占85.6%,恶性占14.4%;(3)11.9%(14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声嘶最常见。118例患者随访6个月~8年,2例失访,101例良性肿瘤中3例出现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后治愈,17例恶性肿瘤在术后均采用综合治疗,其中2例失访,2例术后1年内因复发而死亡,其余无复发。结论咽旁间隙肿瘤的最佳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具有复发率低、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临床对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认识。方法: 报告近二十年来收治的7 例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男3 例,女4 例,全部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口内径路2 例,颈侧切开径路5 例。结果: 所有病例经随访2 ~8 年,均无复发。结论: 该病应早期诊断,CT 应列为常规检查;手术切除要彻底,颈侧切开为一安全、彻底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3.
咽旁间隙肿瘤2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报告28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良性肿瘤24例,其中神经源性肿瘤10例,涎腺混合瘤9例,其它5例;恶性肿瘤4例。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结论:颈侧切开为一较好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下咽肿瘤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和手术进路 ,回顾分析 7例经手术治疗的下咽肿瘤病人 ,其中良性 2例 ,恶性 5例 ,均先在局麻下行气管切开插管全麻后 ,从颈侧切开进路切除肿瘤 ;恶性肿瘤者 ,2例以颈部肌皮瓣修复缺损 ,3例通过松解梨状窝外壁及前壁粘膜后拉拢缝合。结果所有病人术后无喉功能损害 ,无咽部狭窄 ,恶性肿瘤者术后随访 8~ 2 6个月 ,1例术后不接受放疗于术后 13个月死于颈部复发 ;4例术后加半量放疗 ,未见复发 ;2例良性肿瘤病人随访 2年以上未见复发。认为局麻下行气管切开安全可靠 ;颈侧切开进路切除下咽肿瘤方法简单 ,“路径”短 ,损伤小 ,视野宽 ,能较好地切除肿瘤并修复缺损 ;术后放疗有利提高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颈下颌骨升支"箱盖式"入路手术方式及其适应证。方法采用经颈下颌骨升支"箱盖式"入路手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6例,其中神经鞘瘤2例,涎腺混合瘤1例,血管纤维瘤1例,腮腺深叶恶性混合瘤1例,恶性神经鞘膜瘤1例。结果6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颈下颌骨升支"箱盖式"入路具有术野暴露好、副损伤少及切口外形影响小等优点,适用于来源于腮腺深叶的良、恶性咽旁间隙肿瘤及其他来源的咽旁间隙良性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6.
经蝶和经额底入路显微切除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28例大和巨大型垂体腺瘤采用不同入路的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较理想的治疗原则。方法:28例分经蝶组及经额组各15、13例。经蝶组采用经唇下蝶窦入路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术中配合PEEP使鞍上部分肿瘤塌陷达到完整切除。经额组采用经额底入路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结果:28例肿瘤中,手术全切经蝶组为11例,经额组为10例,只行大部切除经蝶组3例,经额组4例,原因均为肿瘤侵袭人鞍膈上及海绵窦内无法全切。结论:经蝶入路手术创伤小,患反应轻,并发症少,有广泛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诊治咽旁间隙肿瘤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咽旁间隙肿瘤89例。术前为32例患者行针吸活检术,50例行CT检查;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经腮腺入路29例,经颈入路45例,经颈-下颌骨外旋入路15例,术后全部标本作病理检查。结果:针吸活检32例中27例诊断正确,CT检查50例中46例可准确判断肿瘤的位置;组织学检查良性肿瘤72例(81例),以恶性肿瘤、混合瘤多见37(42%)。良性肿瘤术后10例复发(14%),恶良肿瘤12例复发或转移(74%)。结论:术前针吸活检和CT检查对诊断咽旁肿瘤有意义,经腮腺和经颈部入路是最常用手术进路。  相似文献   

18.
下颌骨外旋入路切除咽及咽旁间隙肿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咽及咽旁间隙肿瘤切除的最佳入路。方法:采用下颌骨外旋入路切除咽及咽旁间隙肿瘤12例,其中鼻咽部肿瘤2例,口咽,喉咽部肿瘤5例,咽旁间隙肿瘤5例。对其中的3例恶性肿瘤同期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对咽部缺损明显的3例行前臂游离皮瓣修复2例,胸大肌皮瓣修复1例。结果:12例病变均获得彻底的切除。疗效满意,未见明显的功能受损及严重的并发症。结论:下颌骨外旋入路切除咽及咽旁间隙肿瘤,具有视野开阔,操作安全方便,便于修复缺损,后遗畸形轻微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咽及咽旁间隙特殊病变如血管瘤的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两种入路显露鞍区不同部位及不同类型肿瘤48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露,经翼点入路晕露,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颅中窝底鞍旁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内及鞍上肿瘤。手术入路根据肿瘤具体位置而定,颅中窝底鞍旁多采用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1],鞍内及鞍上肿瘤则经翼点入路。结果:全切除47例,1例脊索瘤向海绵窦颅底生长行次全切除。结论: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显露及翼点入路,鞍区肿瘤显露良好,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是提高全切除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切除蝶窦区病变的良好手术径路。方法:根据病变种类的不同,分别采用:(1)用鼻内窥镜经单侧鼻腔入路治疗双侧蝶窦病变;(2)腭部粘膜“T”形瓣翻揭 硬腭开窗入路;(3)扩大的鼻侧切开 鼻锥翻揭入路;(4)颅面联合径路;(5)骨折外移鼻中甲行鼻中隔蝶窦入路。结果:本组50例,术中视野较为开阔、清晰。因减少了手术盲目性,本组未出现医源性并发症。蝶窦区良性病变37例中,术后随访3年未见复发。蝶窦区恶性肿瘤13例中经随访,3年存活率为61.5%(8/13),5年存活率为46.1%(5/13)。结论:为了减少手术并发症,根据蝶窦的不同病变而采取不同的手术径路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