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皮质发育障碍(DCD)大鼠模型空间学习记忆及离体海马长时程增强(LTP)变化,探讨DCD大鼠模型认知功能损伤的机制。方法:建立DCD大鼠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对DCD大鼠模型和正常对照组进行空间学习、记忆的行为学检测,应用膜片钳技术研究DCD大鼠模型海马脑片CA1区LTP的改变。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中DCD大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过原平台位置次数和在原平台象限探索时间百分率下降;DCD大鼠模型海马脑片CA1区LTP诱出率、幅值增加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40%vs100%,P〈0.05;(108±5.6)%vs(132±15.4)%,P〈0.05)]。结论:DCD大鼠模型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海马突触可塑性也发生降低。  相似文献   

2.
[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d(GsRd)对氯化锂一匹罗卡品点燃慢性白发性颞叶癫痫(TLE)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苔藓纤维发芽(MFS)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氯化锂一匹罗卡品点燃TLE大鼠模型,将24只造模成功的TLE大鼠随机分为单纯TLE组(生理盐水10ml/kg腹腔注射)12只及加用GSRd干预组12只(GsRd2mg/kg腹腔注射),另选6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行为观察以了解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取脑进行Timms染色作病理学观察以了解海马MFS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LE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下降,海马齿状回MFS明显增多(P〈0.05);与TLE组相比,GSRd干预组可显著提高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减少MFS(P〈0.05)。结论:GSRd可能通过抑制MFS减轻TLE大鼠的认知功能损害,有助于阻断慢性自发性TLE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杏仁核电点燃癫癎鼠模型脑内谷氨酸(glutamate,Glu)表达及海马单位细胞放电(unit cell discharge,UCD)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制作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单纯对照组、癫癎模型组和尼莫地平组,各组10只大鼠,均进行海马UCD的记录,然后分别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鼠脑内Glu的表达并进行方差检验分析。结果:①癫癎模型组Glu灰度值在杏仁核、海马、颞叶分别为(92.5582±13.9345)、(94.0579±12.8117)和(100.5922±16.1048),与对照组的相应值(113,1562±36.7147)、(124.4130±29.6738)和(126.5704±35.8527)比较有明显降低(注:灰度值越高Glu的表达越少;灰度值越低Glu的表达越多)(P〈0.05);尼莫地平组中,Glu灰度值与模型组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海马UCD频率癫癎模型组(164.55±74.708)较单纯对照组(70.925±44.125)明显增快,尼莫地平组(82.175±35.046)与模型组比较,海马UCD频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不能抑制Glu的表达,但可抑制海马UCD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针对海洛因成瘾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递增法建立海洛因成瘾大鼠模型,设对照组、成瘾组、成瘾+电针处理组(电针组),三组大鼠跳台实验测试大鼠学习记忆,并取三组大鼠脑海马组织,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跳台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成瘾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降低(P〈0.01),电针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有所改善(P〈0.01);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成瘾组大鼠海马细胞凋亡率增加(P〈0.01),电针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较成瘾组降低(P〈0.05)。结论:海洛因成瘾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增加;电针针刺治疗可抑制海洛因引起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海洛因引起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可能是海洛因损害学习记忆的机制之一,电针针刺治疗可改善海洛因成瘾大鼠的学习记忆,其机制可能与针刺可抑制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通络方剂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大鼠模型的神经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影响,从而分析其治疗作用。方法:取35只SD大鼠,其中8只作为正常对照(NC)组,27只利用链脲佐菌素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导DPN大鼠模型,成功造模24只,再分为三组:小剂量通络方剂治疗(TL—CR1)组,大剂量通络方剂治疗(TLCR2)组和只造模不治疗的模型对照(DM)组,每组8只。对大、小剂量组分别予2g/kg和0.5g/kg通络方剂加2ml双蒸水配制成的溶液灌胃治疗8周,观察其对体重、血糖和尾神经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CV、SCV)、潜伏期、波幅等神经电生理的变化,以及有髓纤维阳性面积、髓鞘面积、轴突面积等病理定量指标的影响。结果:两通络方剂治疗组与DM组的体重、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潜伏期、MCV、运动与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两治疗组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M组比较则有显著改善(P〈0.05);两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潜伏期、SCV,大剂量组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M组比较则有极显著改善(P〈0.001);小剂量组与DM组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但又不及NC组和大剂量组(P〈0.05)。两治疗组有髓纤维阳性面积较DM组显著增加(P〈0.001),大剂量组较小剂量组更显著增加(P〈0.001);小剂量组有髓纤维髓鞘面积较DM组显著增加(P〈0.01),大剂量组较DM组更显著增加(P〈0.001),且与小剂量组比较也显著增加(P〈0.05);两治疗组有髓纤维轴突面积较DM组显著增加(P〈0.01),两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方剂对DPN大鼠模型的周围神经病变的电生理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减轻了周围神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水迷宫实验观察愈痫灵颗粒(YXLG)对戊四氮(PTZ)致痫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70只清洁级SD大鼠,从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大鼠用PTZ造模。将符合模型标准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YXLG组、丙戊酸钠组和模型组。以大鼠水迷宫实验的学习、记忆成绩来评价YXLG对致痫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学习成绩差,具有显著意义(P〈0.01),记忆成绩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提示癫痫可导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与模型组比较,YXLG组学习成绩差,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记忆成绩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YXLG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YXLG可明显改善癫痫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损害。结论:癫痫大鼠存在学习、记忆能力下降,YXLG可以改善癫痫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对海洛因成瘾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1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海洛因成瘾组(简称成瘾组)和海洛因成瘾后作电针治疗组(简称电针组)。进行跳台实验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鼠脑海马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和磷酸化CREP(P—CREB)的表达。结果:成瘾组大鼠学习记忆下降(P%0.01),电针组大鼠学习记忆有所改善(P〈0.01);成瘾组大鼠海马CREB、P—CREB表达较对照组增高(P〈0.05),电针组更高(P〈0.01)。结论:电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海洛因成瘾大鼠所致的学习记忆下降,其机制可能与海马内CREB、P—CREB表达变化有关;CREB、PCREB参与学习记忆及海洛因成瘾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V)对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e,PTZ)慢性点燃大鼠行为及脑电图(EEG)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PTZ致癎组(B组)、RV干预组(C组),每组20只。B组和C组通过腹腔注射PTZ建立慢性癫癎动物模型,观察大鼠行为、脑电图及海马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腹腔注射RV可明显抑制大鼠的癎样放电,延长发作潜伏期、缩短发作时间,与PTZ致痂组相比重型发作率降低(P〈0.05);同时在病理学上还能减轻海马神经元的损伤程度。结论:RV可明显抑制PTZ诱导的大鼠癫癎发作,对致癎海马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复合应激性学习记忆增强大鼠海马结构各亚区神经细胞数量变化,以及突触后致密物酪氨酸激酶(Fvn)在海马内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39只大鼠随机分为复合应激组、单一应激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复合应激组动物进行6周的垂直旋转、睡眠剥夺、捆绑(6h/d)和夜间光照等慢性复合性应激实验;单一应激对照组进行6周的单一捆绑对照,6h/d。实验结束后,所有动物分别进行3d的Morris水迷宫测试,记录其学习和记忆成绩:并运用尼氏染色方法观察海马各区神经细胞数量的变化;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方法检测Fvn在海马CA3区的表达变化以及海马Fyn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单一应激对照组动物学习记忆成绩受损(P〈0.05);复合应激组的学习与记忆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复合应激组和单一应激组动物海马各区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Fyn在复合应激组海马CA3区辐射层阳性表达比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但单一应激对照组的则减弱(P〈0.05);同时复合应激组动物的Fyn mRNA水平明显上调(P〈0.05),而单一应激对照组的则明显下调(P〈0.05)。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与Fvn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6周慢性复合性应激使大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加强;海马各区神经元数量增多;Fyn在海马中的表达和FynmRNA转录水平均增加。提示Fyn参与了慢性复合性应激增强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对慢性应激海马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模型组大鼠连续接受21d各种不同的应激,平均每种应激使用2~3次。电针组模型建立后中止刺激,给予电针“三阴交”穴和“百会”穴.连续电针21d。对照组不给予刺激和电针。第42天将3组大鼠处死取脑。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区nNOS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nN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减少(P〈0.05),染色变淡;电针后海马nN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有所增加(P〈0.05)。结论电针可上调nNOS在大鼠海马内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具有学习、记忆功能改变的血管性痴呆小鼠P300电位的测定、变化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并设正常组、假手术组,利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将正常组、假手术组与血管性痴呆组P300测定结果相比较。结果: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成绩较假手术明显降低(P〈0.05),N2、P3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P3波幅下降(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成绩下降,水迷宫完成时间显著延长,错误次数显著增多,P300潜伏期也显著延长;血管性痴呆小鼠认知功能与P300的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皮质发育障碍(DCD)大鼠模型海马CA1区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及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的变化,探讨DCD大鼠模型的致痫机制。方法:选取出生10~20dDCD幼鼠模型和正常对照组,应用可视法脑片膜片钳记录方法,记录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NMDA受体及AmPA受体介导的eEPSC幅度及衰减时间常数。结果:DCD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MDA受体介导的eEPSC的幅度有明显增高r(119.54±10.97)pAVS(83.69±10.23)pA;P〈0.053;衰减时间常数明显延长[(154.59±3.92)VS(117.18±4.04);P〈0.05]。而AmPA受体介导的eEPSC的幅度[(139.99±23.41)pAVS(135.50±26.44)pA;P〉0.05]及衰减时间常数[(47.23±2.28)VS(48.68±2.20);P〉0.053无明显改变。结论:NMDA受体介导的异常突触后反应在DCD的致痫机制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海人酸致痫大鼠脑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8)、癫痫组(EP组,n=12)、地塞米松干预癫痫组(DEX组,n=12).后两组采用海马注射海人酸方法制作癫痫模型,DEX组癫痫造模前30 min给予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4 mg/kg.分别记录各组大鼠达到Ⅲ级和Ⅴ级发作时所需的时间(潜伏期),初次至第6次≥Ⅳ级发作的间隔时间作为评价癫痫发作严重程度的指标;大鼠术后24 h处死,使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各组海马CA3区、齿状回、杏仁核复合体区P-gp表达及脑损伤情况.结果:①Sham 组未见癫痫发作;DEX组与EP组达到Ⅲ级发作的潜伏期分别为(87.92±45.80)min和(67.50±22.91)min,达到Ⅴ级发作的潜伏期分别为(103.33±51.27 )min和(75.60±22.10)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P组相比,DEX组样发作严重程度降低(P=0.004);②与EP组相比,DEX组于所观察的脑区损伤均减轻,以海马CA3区和杏仁核复合体区较为显著;③与Sham组比较,EP组各观察脑区P-gp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EP组相比,DEX组海马CA3区和杏仁核复合体区P-gp表达显著减少(P〈0.05),而在齿状回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结论:地塞米松可降低海人酸致痫大鼠发作严重程度和脑损伤,抑制P-gp表达上调,其中以海马CA3区和杏仁核区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耐丙戊酸钠(VPA)、耐卡马西平(CBZ)大鼠惊厥模型探讨癫痫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腹腔注射戊四氮(PTz)21d的点燃方法,建立大鼠惊厥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以CBZ及VPA灌胃14d,建立耐CBZ及耐VPA大鼠惊厥模型。实验分4组:正常对照组、惊厥对照组、耐CBZ组及耐VPA组,每组8只鼠。以惊厥潜伏期和Racine行为学分级作为评定药效指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内P-糖蛋白(Pgp)的表达变化;统计分析各组大鼠脑内Pgp表达量,探索癫痫大鼠的耐药机制。结果:①24只大鼠在连续腹腔注射PTZ21d达点燃标准,成功建立惊厥模型;②取16只惊厥大鼠分两组各灌胃CBZ及VPA14d后,两组大鼠惊厥潜伏期(5.84士2.94和6.23土2.57min)较惊厥对照组的惊厥潜伏期(3.32±1.83min)显著延长(P〈0.01),提示耐CBZ及耐VPA模型制备成功;③惊厥对照组PgP的表达(12.40±10.35)比正常对照组(1.62±0.85)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耐CBZ组(38.67±17.28)及耐VPA组大鼠的PgP的表达(42.33±15.54)较惊厥对照组(12.40±10.35)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而耐CBZ组与耐VPA组之间PgP的差别则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①大鼠腹腔注射PTz21d,建立惊厥模型,再进一步分别灌胃CBZ及VPA14d,成功建立耐CBZ及耐VPA模型;②CBZ和VPA可显著诱导Pgp的表达,而长期惊厥发作对其表达也可能有一定的诱导Pgp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