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国医学现存的、最早、最完备的一部经典文献,与西方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斯(Hippocrates)的文集的著作时代差不多相同,其内容的丰富却胜过希氏文集。黄帝内经在当时世界医学上是领先的,不仅总结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丰富经验,而且为世界医学奠定了基础。 但是,对这样一部重要的古代医学文献现在各国出版的世界医史书藉中却没有详细的介绍。这是因为我们对祖国的文化宝藏发掘不够。应当认真研究它,把它介绍给世界医史学界。现在各国出版的世界医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陆圻的医术特色。[方法]以文献学研究方法,整理陆圻医著《医林新论》和《恭寿堂诊集》,分别从医学理论、诊疗方法、方药运用、临证经验等方面总结陆圻医术特色。[结果]陆圻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医术特色为:取法诸家,师古不泥;望色为先,脉诊为重;寒热虚实,辨证施治;天行疾疫,推明运气;循因种子,广嗣有方;防病祛疾,饮食宜忌;初学戒行,以正医德。[结论]明末清初钱塘医家陆圻,医理崇尚经典而每多发挥,医术取法诸家而讲求实用,对后世钱塘医家学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医古文》教学一向被看作是中医专业本科教学的一块重要基石 ,同时又是从传统语文过渡到祖国医学殿堂的一座桥梁。它的内容既涵盖了古代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训诂学、句读等知识 ,又广泛涉及到中医经典医学理论、医家传纪等多方面知识。其文大都较为艰难晦涩 ,如果没有坚韧不拨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 ,很难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这势必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对经典医学理论的学习。基于此 ,笔者试图结合自己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 ,谈几点心得体会。首先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既遵循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 ,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医生的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第二届世界医学教育高能级会议决议:“为促进医学教育发展并促进全球性变革,应使医学教育在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和教育结果诸方面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为21世纪重新设计医生。人们或许会问,21世纪人们期待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医生?对未来的医生,医学界、医学教育界有着较为一致的要求,认为他们必须集以下品质与能力于一身:掌握计算机化的生物医学知识以及处理病人的计算机技术;能从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考虑医学、医疗全貌。融知识、技术和人道主义于一体;具有广泛的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能从伦理学、医疗费用及病人最终受益…  相似文献   

5.
胡群英 《医学与社会》2007,20(10):27-29
中国古代的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形成于战国末期的《黄帝内经》是现存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医学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实际上,早在《黄帝内经》之前的《管子》中,就已经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医学思想,尤其是它的精气生命观,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与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成书于二千多年前的《老子》,与先秦诸家思想一起,对古代医学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而在摄生方面,老子的思想可能起着特殊的作用。仅拟就管见所及,略陈个人的肤浅看法。舛误之处,望高明正之。  相似文献   

7.
<正>芝麻(Sesamum indicum)又名油麻、胡麻、脂麻,源于古代中国西域,祖国医学认为芝麻性平、味甘,具有滋养肝肾、润燥滑肠、明目乌发、止咳平喘、和血增乳等作用.许多经典中药书籍对芝麻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医学是以医学流派作为基本的单元而发展的。医学流派在中国古代医学的创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医学的总体结构基本特点与医学流派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医学史便是各个医学流派发展的历史。而形成、众多医学流派的特殊原因是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9.
李振华先生不仅是医德高尚的国医大师,也是出色的教育家。提出要学好中医,必须做到三通:文理通、医理通、哲理通。医家要通文理和哲理,是李振华先生通过自身成才的切身体会和历代名医成才的规律,总结出的符合中医人才培养规律的理念。因此他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认为文以载道,没有古文功底就读不懂古代经典。不懂哲理,则不能理解阴阳五行等中医基本理论。不谙熟经典,没有理论的支撑,临床就是无源之水。国医大师"三通"教育理念,对中医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域医学,有着"行政医学区域"和"地理医学区域"的不同属性。旴江医学,1988年由杨卓寅教授提出,他指出旴江医学地域分布于"旴江流域",应属于"地理医学区域"。经调查和考证,旴江的干支流涉及流域内的16个县市,有医家963人、医籍684种,江西古代10大名医中有8人出自旴江流域。认为,开展地域医学的区域属性及地域分布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至流域全境的各县市探寻其医学史,促进旴江全流域医家、医籍、遗迹等诸方面的发掘、整理、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最近,余田民同志在“引导中医按其内在规律向前发展的几点意见”一文中,提出“文史哲是学习中医的基础课”、“洞悉中国古代社会、哲学、语言文字……是打开中国古代医学宝库的金钥匙”,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很正确的,如以孙思邈的《千金方》为例,该书中的某些理论就受古代哲学的影响很深,特别是受《周易》的影响就更为突出,如果不懂《周易》,要想完全打开《千金方》这个宝库是很困难的。笔者论述本文就是想说明这个问题,并以此文表示对余田民同志上述看法的赞成与支持。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凡欲为大医,……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形成于战国末期的《黄帝内经》是现存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医学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实际上,早在《黄帝内经》之前的《管子》中,就已经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医学思想,尤其是它的精气生命观,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与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水地》、《幼官》等篇将“精气”看作是构成万物的本原,认为自然万物以及人的生命等都是由精气构成的,精气越充沛,人的生命力就越旺盛,四肢坚固,精神活跃,而人一旦丧失了精气也就失去了生命…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是彪炳古今的中医经典,它成功地创造性地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推动了后世医学的发展,所以,《伤寒论》的教学在培养中医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兹将笔者十年来教授《伤寒论》的一些体会浅述如下.不当之处,厚望诸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解剖长期不发达的历史事实及其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历史事实有人认为中医学根本没有人体解剖知识,这种认识显然错误,且不值一驳。假如从这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认为中国古代解剖很发达,中医也有自己的解剖学,那同样不正确。比较中、西医学的发展史,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代虽然不乏解剖活动  相似文献   

15.
医学健康价值是医学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它是医学古老的传统,也是医学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我国古代医学尽管技术水平不如当代社会,但却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医学的健康价值,使医学充分起到了治病救人的功能。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中仁爱、重义轻利、追求人格完善的核心成分对古代医学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古代医学健康价值维护和实现的重要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第一节 医学发展回顾、医学模式演进和全科医学的产生不同时期的医学 ,受不同医学模式的影响。了解医学发展史 ,把握医学模式的演进过程 ,则能更好认识全科医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1 古代经验医学与神灵主义、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古代社会医学经历过巫、医混杂阶段的神灵主义模式和经验医学发展时期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两个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开始对自然有所认识 ,产生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整体学观。西方以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为代表 ,认为万物由“四之素”组成 ,人体内有与之相对应的“四体液”组成 ,患病是体液平衡被破坏所致 …  相似文献   

17.
回溯中医学的发展史,难免不由衷钦佩对中医学乃至世界医学做出卓越贡献的古代先贤。葛洪、华佗、孙思邈、李时珍……他们光照千秋的伟大成就使古代中国医学领先世界,他们是中医学的优秀继承者和创新家,是子孙后代的光辉榜样。中医学发展至今,继承者已广泛至五洲,不同肤色不同国  相似文献   

18.
陈修园曾云:“医门之仲景,即儒门之孔子也”。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末年的伟大医学家,历代尊之为“医圣”,其不朽巨著《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是中医必读的经典。正如张仲景本人在自序中所云:“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之源。”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中华民族拥有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遗产。祖国医学是这份宝贵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医学史家研究,特别是有关军事医学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还远远不够。当然,中国古代既有庞大的军队,必然也要医学去服务,因而就有军队卫生工作和一系列人员组织机构。但有关中国古代海军卫生工作的资料还很缺乏。笔者不揣冒昧,将收集到的有限资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随着近年来免疫学内容的增加和课时的减少(原84学时减至58学习)如何讲授医学微生物学诸言课,成为微生物教研室教学人员谈论的热点话题。据笔者20余年的教学心得认为,绪言课讲授的成败,直接关系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