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穆春 《吉林医学》2013,34(18):3553-3554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肠内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儿营养支持中的疗效。随着围产医学及新生儿急救技术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也在不断的升高,喂养方式的选择对于早产儿的存活及生存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能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方法:选择5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与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取早期微量肠内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即生后24 h给予静脉营养,并同时经口胃管微量喂养,于3~7 d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辅助刺激排便。对照组于生后24 h给予静脉营养,并于3~5 d给予经口胃管喂养。密切监测体重及实验室指标,对体重增长、喂养不耐受、静脉营养持续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体重增长较对照组迅速,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黄疸消退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结论:早期微量肠内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利于早产儿尽早达到全肠道内营养及生长发育增长。  相似文献   

2.
孔蔚毅  张颖 《吉林医学》2011,(17):3416-3417
目的:随着围产医学及新生儿急救技术的进步,早产儿存活率的不断上升,喂养方式的选择对于早产儿的存活和生存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寻求合适的喂养方式,促进早产儿健康成长。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早产儿50例,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于出生后24 h给予静脉高营养,并经口胃管微量喂养,并于3~7 d给于非营养性吸吮辅助刺激排便。对照组24例,于出生后24 h给于静脉高营养,并于生后3~5 d给于口胃管喂养。结果:治疗组的生理性体重下降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的均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24,P<0.05;t=0.67,P<0.05)。治疗组静脉营养的应用时间,达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微量口胃管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及刺激排便,可以减少生理性体重下降的程度,尽快恢复出生体重;在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的同时,减少了静脉营养的应用时间,减少住院天数,进一步降低了住院费用,经济学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李月彦  彭君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118-119
目的:探讨喂养方式对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及疾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早产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微量喂养,对照组30例传统喂养。观察胎粪排出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天数、腹胀发生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体重增长快,住院日短。结论:微量喂养能够充分满足生长发育所需能量,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肠道并发症,改善喂养的耐受性,促进胃肠道成熟。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是指胎龄满28周而不满37足周的新生儿。据报道早产占分娩总数的5%~15%[1]。早产儿本身各器官发育尚不够成熟,而胃肠道发育不成熟对早产儿的成活率至关重要,所以如何喂养早产儿,促进早产儿营养的吸收是非常重要的。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选择2001年8月~2004年10月间我科收治的无任何其他疾患的早产儿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出生时体重1.5~2.6kg;胎龄30~37周。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2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方面无显著差异性。1.2方法入选早产儿均给予入暖箱保暖、特级护理。观察组给予部分静脉营养的基础上,于生…  相似文献   

5.
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1例早产儿中46例给予早期微量联合静脉营养,另外35例给予单纯经口喂养。观察体重变化、静脉营养的时间、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黄疸消退时间、住院时间,治愈率等,同时对相关指标进行监测。结果:(1)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组的体重明显增加;(2)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黄疸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单纯经口喂养组;(3)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经口喂养组。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明显增加体重,使早产儿尽早适应胃肠道喂养,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及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陈亚梅 《吉林医学》2010,31(16):2396-2397
目的:评价微量喂养与肠外营养联合治疗早产儿的疗效。方法:89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静脉营养的基础上早期微量喂养。对照组单纯静脉营养,生后72h开始喂养。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儿能尽快适应肠道喂养,静脉营养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缩短。结论:在早产儿治疗过程中根据患儿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同时运用,充足均衡的营养是保证早产儿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胡琴 《中外健康文摘》2012,(34):314-315
目的研究早期微量喂养对不成熟的消化道功能的促进作用,以增加胃肠道耐受性,尽早达到满足营养的足量喂养.方法出生后24h内按体质量的不同从小剂量开始实行微量喂养,逐渐增加奶量并伴以奶前非营养性吸吮.结果两组从4个指标做标准,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微量喂养可激活肠道酶系统,提高肠道防御机制,减少胃肠不耐受,缩短全胃肠道足量喂养时间,减少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8.
微量泵泵奶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宇  黎瑞兰  郑燕  杨林  鲁利群 《四川医学》2007,28(6):674-674
目的观察微量泵泵奶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诊断为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42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吗丁啉口服、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等常规处理。治疗组予微量泵泵奶。对照组常规胃管注奶,每2h1次。结果治疗组在残奶量、奶量、呕吐消失天数上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低血糖数上,治疗组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应用微量泵泵奶,可减少胃潴留、胃食管反流等喂养不耐受现象,使患儿奶量增长较快,效果优于胃管喂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量母乳喂养在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选择64例早产儿随机分成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2组均给予早产儿常规护理和微量喂养,实验组采用母乳微量喂养,对照组采用早产儿配方奶微量喂养;通过观察比较2组早产儿在完全恢复按需哺乳、体质量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日龄、恢复体质量的速度、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情况。结果:实验组在体质量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体重增长速度均早于对照组,且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P <0.01)。结论:微量母乳喂养可促进早产儿尽早过渡到按需哺乳,同时可促进早产儿的体质量尽快恢复至出生体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早期喂养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自制鼻—胃—空肠硅胶饲管置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最佳鼻饲管是肠内营养支持疗法成功的关键。本院自制的鼻-胃-空肠硅胶饲管(简称鼻饲管)可随吞咽动作和胃肠蠕动顺行入空肠,是供肠内营养患者长期使用的最佳鼻饲管。材料和方法 (1)材料和制作方法:采用国内生产的硅胶管(外径3mm,内径2.4mm),长度约1.2~1.5m,将7~8个直径为2mm的不锈钢珠塞入管腔尖端内,每个钢珠相互间隔1mm的距离,并用手术用4号中丝线将近端结扎,远端用双中丝线结扎留线尾约3cm,近端剪一椭圆形1mm×3mm的侧孔(孔径勿超过导管的半径,以免硅胶管折断),制成的鼻饲管入塑料袋内封装好,经环氧乙烷消毒后供患者一次性使用(本…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微量注射泵输注胰岛素与小剂量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将我科住院DKA病人随机分成微量注射泵输注胰岛素治疗N(MIP组)16例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组(对照组)15例,观察两组病人血糖、尿酮变化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糖经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达目标血糖值所需时间:对照组(4.4±2.1)h,与MIP组(5.6±3.2)h比较,P〉0.05。尿酮转阴时间(27.2±11.1)h,亦较对照组(42.2±9.2)h明显缩短,P〈0.01;MIP组低血糖发生率(0.9-0.3)次/人,较对照组(2.1±0.4)次/人明显减少,P〈0.01。结论:微量注射泵输注胰岛素治疗DKA较常规小剂量静脉滴注胰岛素法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微量泵泵奶鼻饲喂养早产儿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2月至2009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成立小儿ICU以来,对68例早产儿进行微量泵泵奶鼻饲喂养,经过密切观察与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颅脑损伤病人管饲护理的经验,减少和防止并发症。方法本院1999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颅脑损伤需管饲的病人93例,分析各种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由于措施得当,有效地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病人恢复。结论管饲护理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是关系到病人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选择最佳鼻饲管是肠内营养支持疗法成功的关键.本院自制的鼻-胃-空肠硅胶饲管(简称鼻饲管)可随吞咽动作和胃肠蠕动顺行入空肠,是供肠内营养患者长期使用的最佳鼻饲管. 材料和方法(1)材料和制作方法:采用国内生产的硅胶管(外径3 mm,内径2.4 mm),长度约1.2~1.5 m,将7~8个直径为2 mm的不锈钢珠塞入管腔尖端内,每个钢珠相互间隔1 mm的距离,并用手术用4号中丝线将近端结扎,远端用双中丝线结扎留线尾约3 cm,近端剪一椭圆形1 mm×3 mm的侧孔(孔径勿超过导管的半径,以免硅胶管折断),制成的鼻饲管入塑料袋内封装好,经环氧乙烷消毒后供患者一次性使用(本管专利号:8709987.3).(2)置管方法:开始置管时让患者做吸鼻动作,以免引线对鼻腔的刺激.当鼻饲管置入胃内后,首先将管远端留出2~3 cm的长度,用胶布固定于鼻翼皮肤上.当鼻饲管随胃肠蠕动进入鼻腔时,移去胶布,将鼻饲管远端再留出2~3 cm的长度,如此反复操作数次,直到鼻饲管远端剩余15~20 cm;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管饲方法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生长发育的关系,为早期合理选择管饲方法以促进早产儿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本院出生的早产儿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早产儿的出生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对其随机进行推注法、重力滴注法和间歇输注法三种管饲方法.观察三组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住院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微量注射泵输注胰岛素与小剂量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将我科住院DKA病人随机分成微量注射泵输注胰岛素治疗组(MIP组)16例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组(对照组)15例,观察两组病人血糖、尿酮变化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糖经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达目标血糖值所需时间:对照组(4.4±2.1)h,与MIP组(5.6±3.2)h比较,P>0.05。尿酮转阴时间(27.2±11.1)h,亦较对照组(42.2±9.2)h明显缩短,P<0.01;MIP组低血糖发生率(0.9±0.3)次/人,较对照组(2.1±0.4)次/人明显减少,P<0.01。结论:微量注射泵输注胰岛素治疗DKA较常规小剂量静脉滴注胰岛素法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胃镜介入在患者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5~2009年腹部手术后10例胃瘫患者进行胃镜检查,胃镜下放置鼻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观察患者胃动力恢复状况。结果胃镜检查后进行肠内营养10例患者中最快3d内恢复胃动力,最迟6w恢复。结论胃镜介入在治疗胃瘫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微量注射泵应用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玉贤  林梅  梁秋叶 《右江医学》2005,33(4):409-410
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相对的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易发生胃潴留、呕吐、胃食管反流、腹胀等不耐受现象,给患儿及早喂养造成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科对30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患儿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胃管喂养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不同胃饲方式对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营养不良是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而营养不良又可以引起呼吸肌肌力和耐力降低,损害通气驱动功能,同时由于伴有免疫功能低下,常易并发肺部感染,加重呼吸衰竭,使机械通气患者的撤机更加困难。因此。加强营养支持已经成为治疗危重症的重要组成内容。在营养支持中,首选胃肠内营养。早期肠内营养是有创机械通气危重症患者治疗方案中的关键要素之一。肠内营养可以保护胃肠黏膜的完整性,同时增强免疫功能。但不恰当的胃肠营养支持方法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呕吐、反流,诱发误吸等并发症。本研究观察比较持续胃饲和间断胃饲对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旨在为临床上选择适当的肠内营养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