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的病程大致分为慢性期(稳定期),加速期(急变早期)和急变期。75—85%慢粒患者经过1—5年的慢性期转入加速期进而急变期。一、临床与血液学特点约50%病例的急变是逐渐发生的,也有突然发生的。如骨髓及外周血中原始细胞大量迅速增高,进展快,病程短(<6周)这类急变可称原始细胞危象,约占急变病例中5—10%。  相似文献   

2.
何谓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粒),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率约占白血病的18%~20%。大多数患者常因左上腹胀就诊,血象检查发现白细胞数增高,分类可见幼稚粒细胞。慢粒的自然病程分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一旦到了急变期,患者已属疾病晚期,预后极差。所以我们应在疾病的早期及时有效安全的用药,使患者达到血液学甚至是生物学缓解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达沙替尼对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进展期患者的疗效.方法 16例服用达沙替尼治疗的CML进展期患者(加速期3例,急变期13例),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率,副作用及生存时间.结果 16例CML进展期患者中有9例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omplete hematologic remission,CHR),达到CHR的中位时间为3个月,其中3例加速期患者中2例获得CHR,13例急变期患者中7例获得CHR,(4例急淋变患者均获得CHR,5例急粒变患者有3例获得CHR,4例急单变患者均未获得CHR);急变期患者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omplete cytogenetic response,CCyR)和CHR的比例较加速期无统计学差异(P=1.000),急变期患者疾病进展的发生率较加速期患者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36).急变期患者Ⅲ~Ⅳ级血液学毒性的发生率较加速期患者有所升高(P=0.518);患者2年生存率是37.5%(6例/16例),中位生存时间是12个月(95% CI:0 ~ 24.9).结论 达沙替尼治疗CML进展期患者疗效较好,是加速期、急淋变及急粒变的患者的一个优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86年~1995年收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粒)33例,其中疾病变异(包括加速期和急变期)14例,发生率为424%。14例患者均采用联合化疗,其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4例均系我院住院病人。加速期3例,急变期11例(其中急粒变5例,...  相似文献   

5.
张建 《工企医刊》2013,26(4):328-329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b、低剂量阿糖胞苷及羟基脲联合治疗慢粒的疗效。方法治疗组Hu+IFNα-2b+LD-Ara-C治疗慢粒慢性期20例,对照组18例。结果治疗组6个月CHR率和总CHR率分别为80.00%和90.00%,高于Hu治疗组(P﹤0.05)。结论 Hu+IFNα-2b+LD-Ara-C治疗慢粒疗效明显,急变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可合并血栓形成及出血倾向等出凝血方面的改变。但有关慢粒时血栓性指标变化的报道并不多见,我们观察了43例不同分期的慢粒患者血浆vWF:Ag、GMP-140,t-PA:A、PAI:A的变化,报道如下。1 材料及方法11 研究对象 43例均系住院患者,其中男30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6岁(17~66岁),依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慢粒诊断及分期标准[1],分为慢性期29例,加速期及急变期14例。其中合并脾脏血栓形成2例。无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正常对照组46…  相似文献   

7.
白血病患者外周血铜 锌 铁 镁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了 45例正常人、1 2例慢粒白血病慢性期 ( CML- CR)、1 0例慢粒白血病急变期 ( CML- AP)、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ALL)和 2 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M2 型 ( ANLL- M2 )患者外周血铜、锌、铁、镁含量及铜 /锌比值 ,结果表明所检病例外周血铜含量及铜 /锌比值均高于正常对照 ,锌、铁及镁含量则均降低 ,提示外周血铜、锌、铁、镁含量及铜 /锌比值可能成为临床诊治各类白血病的有用参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和p53蛋白在大肠腺瘤、大肠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大肠腺瘤和42例大肠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PTTG、p53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以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TTG在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14%(3/42),p53蛋白未见阳性表达;PTTG、p53蛋白在大肠腺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00%(41/50)和90.00%(45/50),表达强度均未达到过度表达标准;PTTG、p5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10%(37/42)和95.24%( 40/42),其中部分呈过度表达,过度表达率分别为45.24%(19/42)和69.05%( 29/42).PTTG和p5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及大肠腺瘤组织,且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低于大肠腺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大肠腺瘤组织中,PTTG与p53蛋白的阳性表达密切相关(P<0.05),但在大肠癌组织中,两者之间的阳性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 0.05).此外,PTTG的过度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1),p53蛋白的过度表达则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PTTG、p53蛋白的阳性表达在大肠腺瘤组织中密切相关,两者联合观察可以作为大肠腺瘤癌变的分子指标;PTTG、p5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呈过度表达,PTTG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TTG的过度表达可以作为判断大肠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9.
薛芙蕖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366-3368,3370
[目的]观察尼勒替尼联合12-氧-十四烷酰佛波醇-13-乙酸酯(TPA)治疗伊马替尼(格列卫)耐药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变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选择常规剂量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急性期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尼勒替尼或尼勒替尼联合TPA治疗,每周复查肝肾功能,1个月后每周复查外周血涂片、血常规,每月1次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每3个月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观察其血液学缓解率、细胞遗传学缓解率。[结果]尼勒替尼治疗组完全血液学缓解(CHR)6例,部分血液学缓解(PHR)12例,返回慢性期12例,无效6例,血液学缓解率(包括CHR和PHR)50%。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R)6例,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CR)10例,总遗传学缓解率(包括CCR和PCR)50%率达44%。尼勒替尼联合TPA治疗组完全血液学缓解(CHR)8例,部分血液学缓解(PHR)18例,返回慢性期8例,无效2例,血液学缓解率(包括CHR和PHR)72.2%。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8例,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PCR)16例,总遗传学缓解率率达67%,均高于单独用尼勒替尼治疗组。两组间血液学缓解和细胞遗传学缓解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尼勒替尼联合TPA是治疗伊马替尼耐药CML急变期患者可行的治疗方案,其治疗慢粒急变期患者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10.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chronicmyelogenousleukemia,chronicmyeloidleukemia,CML) ,既往认为它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granuloyticleukemia,CGL)是等同语 ,但现认为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包括CGL ,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CML即Ph -BCR -的慢粒 )、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CNL)及幼儿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JCML)五个类型。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所提出的治疗方法主要为CGL的治疗。1 治疗现状1 1 化学药物1 1 1 羟基脲 正在替代白消安成为CML慢性期治疗的首选药。在加速期和急变期亦可使用。本…  相似文献   

1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myelogenousleukemia.CM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根据疾病的临床进展可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急变时异常克隆细胞产生不同的亚型.文献报道约70%的病人发生急非淋变,20%~30%的病人发生急淋变。目前国内未见大样本关于CML急非淋变时较全面的报道。本文通过对61例CML急非淋变患者治疗前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KAI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滤泡癌组织中表达及其在PTC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58例PTC患者(PTC组)、17例甲状腺滤泡癌患者(滤泡癌组)和30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PTC组织、甲状腺滤泡癌组织和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中KAI1蛋白的表达.结果 KAI1蛋白在PTC组阳性表达率为48.3%(28/58),滤泡癌组为47.1%(8/17),对照组为86.7%(26/30),PTC组、滤泡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TC组与滤泡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C组KAI1蛋白表达在患者性别、年龄及原发病灶直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I1蛋白在肿瘤的TNM分期Ⅰ期的阳性表达率为88.9%(8/9)、Ⅱ期为60.9%(14/23)、Ⅲ~Ⅳ期为23.1%(6/26),不同TNM分期的KAI1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AI1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的PTC组织中和无淋巴结转移的PT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3%(10/31)和66.7%(18/2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AI1蛋白表达可反映PTC的转移能力以及临床演进程度,KAI1蛋白可能对PTC的浸润和转移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尼洛替尼对伊马替尼耐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和加速期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CML慢性期患者12例,加速期患者11例,采用尼洛替尼治疗后分别对疗效、LDH及a-HBDH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12例慢性期患者6例获得CHR,获得缓解的中位数时间为35 d;加速期11名患者中3例获得CHR,获得缓解的中位数时间为41 d。慢性期患者治疗后LDH及a—HBDH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加速期患者经治疗后LDH及a—HBDH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慢性期及加速期患者治疗期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Ⅲ~Ⅳ级PLT、WBC、HB下降,非血液系统并发症主要体现在发热、皮疹及胃肠道反应。结论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CML患者具有较好的缓解率且不良反应多可耐受。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对人宫颈癌(cervical carcinoma)和慢性宫颈炎(chronic cervicitis)组织内的P_(53)基因5-6、7-8、9外显子(exon)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5例宫颈癌组织中8例出现了异常电泳带,总变异率22.86%(8/35)。其中,5-6外显子2例,变异率为5.71%(2/35);7-8外显子5例,变异率为14.29%(5/35),是变异率最高的基因片段;9外显子1例,变异率为2.86%(1/35)。8例变异标本中3例P_(53)5-6、7-8外显子同时发生突变,占变异标本的37.5%(3/8),占宫颈癌组织总标本的8.57%(3/35)。17例慢性宫颈炎组织P_(53)5-6、7-8、9外显子均未出现异常。提示:PCR-SSCP技术能有效地检出宫颈组织P_(53)基因5-9外显子变异的情况;P_(53)5-9变异是人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和生物学行为;宫颈癌组织P_(53)变异多发生在5-8外显子,有不同外显子同时变异的现象;慢性宫颈炎组织无P_(53)5-6、7-8、9外显子变异现象,说明该病的发生发展与抑癌基因P_(53)外显子变异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肿瘤细胞特异性生长因子(tumor specific growth factor,TSGF)在恶性血液病(malignant hemoblastosis,MH)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SGF专用试剂盒检测MH患者86例。结果 MH患者血清TS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恶性淋巴瘤(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TSGF明显高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P<0.010);慢性白血病(慢淋〈CLL〉、慢粒〈CML〉恶化/加速/急变期血清TSGF水平明显高于慢性期(P<0.005);急性白血病(AL)、完全缓解期(CR)、骨髓纤维化(BMF)、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血清TSGF水平基本正常(P<0.050)。结论 血清TSGF水平与患者体内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潜能及负荷量呈正相关关系,可以作为判断预后、观察疗效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乳腺癌中Twist、p53和E-钙黏附蛋白mRNA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初次就诊的30例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及1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的正常乳腺组织,分别应用RT-PCR的方法检测Twist、p53和E-钙黏附蛋白mRN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Twist mRNA表达与分化程度[高中分化93.33%(14/15),低分化53.33%(8/15)]、淋巴管浸润[是93.75%(15/16),否50.00%(7/14)]和TNM分期[Ⅰ~Ⅱ期46.15%(6/13),III~Ⅳ期94.12%(16/17)]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年龄、肿瘤直径、外膜浸润、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无明显相关性(P>0.05).乳腺癌组织中Twist和p53 mRNA表达较癌旁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明显升高[(112.36±12.53)%比(101.37±9.12)%和(98.03±9.04)%、(101.73±13.32)%比(91.43±7.43)%和(90.83±6.58)%,P<0.01],而E-钙黏附蛋白mRNA表达较癌旁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明显降低[(55.43±12.49)%比(69.39±5.63)%和(72.73±7.93)%,P<0.01],癌旁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Twist mRNA表达与p53 mRNA呈正相关(r=0.526,P=0.004),而与E-钙黏附蛋白mRNA表达呈负相关(r=-0.500,P=0.000).结论 Twist和p53在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而E-钙黏附蛋白呈低表达.Twist可能通过上调p53的表达,同时下调E-钙黏附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乳腺癌的浸润、转移,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癌组织环氧合酶-2(COX-2)、p53、上皮细胞钙粘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10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恶性组,同期46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组)、34例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正常组)进行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织COX-2、p53、E-cadherin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探究COX-2、p53、E-cadherin蛋白表达相关性;随访5年,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COX-2、p53、E-cadherin蛋白表达与患者生存预后关系。结果:恶性组COX-2(73.1%)、p53(58.7%)阳性表达率均高于不典型增生组(15.2%、6.5%)和正常组(8.8%、0),E-cadherin阳性表达率(38.5%)低于不典型增生组(89.1%)和正常组(97.1%)(均P<0.05)。恶性组COX-2表达与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有关,p53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有关,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53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宫颈癌病变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5例宫颈癌患者、1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和16例正常宫颈患者宫颈组织P53和CyclinD1蛋白表达,分析P53和CyclinD1蛋白在宫颈癌病变中的作用。结果 P53蛋白在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正常宫颈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86%(29/35)、55.56%(10/18)和0.0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D1蛋白在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正常宫颈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43%(32/35)、61.11%(11/18)和6.25%(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和CyclinD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宫颈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χ~2=9.052、4.844、3.147、4.375,P<0.05),P53和CyclinD1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无关(P>0.05)。宫颈癌病变患者P53和CyclinD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52,P<0.05)。结论宫颈癌病变患者P53和CyclinD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呈正相关,其过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Sox2、p53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台州医院保存的宫颈癌组织92例为宫颈癌组,正常宫颈组织68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宫颈组织Sox2、p53表达情况,运用SPSS19. 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宫颈癌组Sox2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中低分化患者Sox2蛋白和p53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高分化患者(P<0. 05);有淋巴转移患者Sox2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 05);临床分期Ⅱ期和Ⅲ期患者Sox2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期患者(P<0. 05)。Sox2与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 05)。结论宫颈癌组织Sox2、p5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临床病理特征有关,且两者表达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P53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宫颈癌发生和发展、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二步法检测P53及VEGF在50例宫颈慢性炎(CC)、30例宫颈尖锐湿疣(CA)、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50例宫颈鳞癌(ICC)组织中的表达,并对其中50例宫颈癌患者进行随访分析。结果:1P53及VEGF-C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00%(37/50)和82.00%(41/50),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75%(22/50)和18.00%(9/50),在宫颈尖锐湿疣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33%(4/30)和10.00%(3/30),在宫颈慢性炎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50)和0%(0/50),4组间3种指标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2宫颈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相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P53蛋白高表达患者3年内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VEGF蛋白表达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而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P53及VEGF蛋白作为肿瘤相关蛋白主要表达在宫颈癌及与癌发生相关的癌前病变CINⅢ级中,其表达与癌变过程呈递增关系,该蛋白表达促进癌演进,并与癌细胞转移、患者预后密切相关。P53及VEGFC的表达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具有协同促癌作用。VEGF和P53在CINⅢ及ICC中有明显的表达,是监测CIN及ICC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