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丰所著《时病论》,根据时病辨治体系将泄泻分为飧泄、洞泄、寒泻、火泻、暑泻、湿泻、痰泻、食泻、饮泻,并对其病因病机证治条分缕析,认为泄泻包括因伏气致病与因时邪致病,病位主要在脾,涉及肝、肾,病理因素以湿为主,或夹痰、夹食、夹热等,治疗上强调健脾利水,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王莎莎  方国栋 《新中医》2022,54(4):213-216
泄泻病主脏在脾,病位在肠,且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有“五脏六腑皆令人泻”之说。现代医家多从五脏辨治泄泻,忽视从六腑论治之重要性。现通过整理分析《黄帝内经》中关于六腑与泄泻的相关论述,从脏腑辨证角度探讨六腑泄泻的中医诊治方法,分别从胃泻、胆泻、小肠泻、大肠泻、膀胱泻、三焦泻进行论述,认为:胃泻宜脾胃同治,参苓白术散为脾胃共治代表方之一;胆泻有虚、热、湿等之分,临证宜兼顾肝胆,安神定志;小肠泻有虚寒、湿热之别,甚或寒热错杂,治疗上可选五苓散、葛根芩连汤、乌梅丸等;大肠泻亦有寒、热、湿、虚之分,临证宜据证用方,如黄芪建中汤、白头翁汤等,甚或因肺热移于大肠而用清燥救肺汤;膀胱泻宜从气化失司着眼,临证可从肾、从肺论治;三焦泄泻则可辨位论治。六腑泄泻,宜用通降法,六腑虚证致泄亦不少见,临证当注重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3.
王立柱 《吉林中医药》2009,29(3):196-197
泄泻病名确立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脾、湿与泄泻的关系最为密切,无湿则不泄,湿胜则濡泻的病机理念影响至今。分析泄泻与湿的关系,五泄相乘而为五变,均离不开湿,所以不论急性和慢性泄泻皆与脾湿有关。泄泻治法较多,但运脾化湿是治疗泄泻之大法,从湿论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延平 《中医研究》2008,21(5):52-53
万全所著《幼科发挥》对泄泻一病的论述颇为周详,总结其论治思路,有“封仓廪”、“谨察病机,随证止泻”、“慎察津液,调津止泻”、“治泻必求于本”等,对后世临床治疗泄泻有一定的价值,遂浅析之。  相似文献   

5.
慢性结肠炎从痰论治曾宏翔,戴舜珍,王亚敏(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363000)关键词慢性结肠炎;中医药疗法;痰;辩证论治慢性结肠炎在祖国医学中属腹痛、泄泻、痢疾的范畴。尽管固多治广,但痰邪为患,不可忽视。痰之为病,正如清·林佩琴《类证冶裁·痰饮》所云:"...  相似文献   

6.
浅谈小儿泄泻的病机及治疗甘培尚甘肃省永登县中医院(730300)主题词泄泻/中医病机儿童辨证论治小儿泄泻其病程长短不一,长者可达2个月以上,病情较重,治疗较为棘手。祖国医学关于泄泻的述说颇多,《内经》有:“洞泻”之说,《幼科金针》云:“泄者,如水之泄...  相似文献   

7.
泄泻新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又称腹泻,在古医籍中名目繁多,分类不一。《内经》以大便性质分类,有飧泻、洞泻、水泻、濡泻等。《难经》则以脏腑立论,又有胃泻、脾泻、大肠泻、小肠泻等名。《伤寒论》、《金匮要略》称腹泻为“利”或“下利”,腹泻完谷不化者称“下利清谷”。里急后重者称“下利脓血”。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以“痢”称之,以与泄泻相区别,“天行毒病,挟热腹痛下痢”已经认识到痢疾有传染性。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痢疾论治》谓:“今之所谓痢疾者,即古方所谓滞下是也”,首次提出“痢疾”之名。而在《类证治裁.泄泻门》则以三焦论:“泻由水谷不分,病…  相似文献   

8.
文章旨在整理和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泄泻的辨治方法。通过分析其记载的泄泻医案,得出叶氏对泄泻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及遣方用药具有病因首重湿邪、治疗祛湿为先和病本以脾为主、同时兼顾肝肾两大学术特色。其辨治体系可分为从湿论治和从脏腑论治两大系列,对目前临床诊治泄泻仍具指导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王伟钢  董长宏 《新中医》1992,24(9):16-17
焦老认为治疗慢性泄泻不能只从健脾利湿论治。现从脾肾虚泄、肝郁乘脾和肠风飧泄三种证候来谈谈慢性泄泻的论治。一、脾肾虚泄证因泄泻年久不愈,中气渐虚,中虚则泻难止,久泻则中愈虚,关门不固,脾气随泻而虚  相似文献   

10.
方国栋  钦丹萍 《河南中医》2013,33(5):647-648
《素问》中有许多条文提及泄泻,其病因病机内容丰富,有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等,其中湿邪在发病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治则治法论述则相对浅显,后世在《素问》基础上,针对从湿治泻颇有发展,形成淡渗利湿、祛风胜湿、苦温燥湿、清热利湿及健脾利温等治法.本文就湿邪与泄泻发生的关系以及后世从湿论治泄泻做进一步的解析.  相似文献   

11.
泄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早在《内经》中就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的论述,此后历代医家对其的研究不断充实,逐步形成"以湿论治泄泻"的治则大法。先秦两汉时期是泄泻病研究的初始阶段,《内经》阐述了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即"湿盛则濡泻",但没有记载具体的遣方用药。金元时期是泄泻病研究的重要时期,认为各种证型泄泻都与湿邪有着密切关系,还提出"通利小便"为上策,此意"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明清时期对泄泻病的研究日趋丰富,可从湿热、暑湿、寒湿的角度来辨证施治,且不能过早使用固涩收敛之剂,常用茯苓、陈皮、厚朴、白术、泽泻等祛湿药,指出"无湿不成泄"。因此,利湿是治疗泄泻病的重要大法。诠析历代文献,旨为泄泻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介绍张庆祥教授从肝论治慢性泄泻经验。张教授认为慢性泄泻有小肠泻、大肠泻、脾泻与肾泻之分,主要病机为肝脾失调,多寒热虚实夹杂,临床治疗强调调和肝脾,随证加减。创抑木扶土方为主方,功能疏肝理气,健脾祛湿,在主方基础上根据临床常见的寒湿中阻、湿热内扰、脾肾阳虚3种不同证型辨证加减。  相似文献   

13.
泄泻的分类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对泄泻的辨证、分类方法颇多。如《黄帝内经》提出:“湿多成五泄”(歹食泄、溏泻、骛泻、濡泻、滑泻);《难经》中也有五泻(即胃泻、脾泻、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泻);此外还有痰泄、食泄、伤酒泄、暑泄、肾泄、以及脾肾泄、气泄、忧郁泄等多种。然而笔者结合泄泻之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认为主要有以下10种,现就特点及治法略述如下。1外因所致泄泻1.1食伤泻即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疼痛,泻前或泻时痛甚,泻后减轻,嗳腐酸臭,大便稀薄,色黄,有时味臭如败卵等。治法以消食导滞为主。方药一般用…  相似文献   

14.
中医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久病、怪病常责之于痰。笔者临证从痰论治颈部包块及慢性泄泻等病证,疗效显著。兹举验案2例如下。  相似文献   

15.
"心胀"病与扩张型心肌病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根据"补虚泻实"的原则,孟河医派从肺论治心胀病疗效确切,阐述泻肺法治疗心胀病的理论依据及辨证论治,结合临床验案分别从泻肺利水、泻肺痰瘀、温阳泻肺、养阴泻肺等4方面论述泻肺法治疗心胀病的具体运用及临床体会,为中医药治疗心胀病尤其是合并肺系病变的心胀病提供了治疗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总结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泻九法,为临床治疗泄泻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医宗必读》相关文献,结合《内经》相关理论,收集临床运用治泻九法治疗泄泻的相关病例,进行阐述.结果:淡渗法、升提法、清凉法、疏利法、甘温法、酸收法、燥脾法、温肾法、固涩法均以相应的《内经》理论为指导,运用此九法辨证治疗泄泻病疗效肯定.结论:《医宗必读》治泻九法及《内经》相关理论,对辨治泄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治久泻不可拘泥于虚郭素珍华中理工大学职工医院(430000)主题词腹泻/中医药疗法;医案泄泻乃临床常见病,一般初泻属实,久泻属虚。临床上见久泻者,常用温补之药,然径我十余年临床观察,泄泻日久未必均属虚证亦术必均用补法。病本湿热.上壅木郁,而连投补涩...  相似文献   

18.
朱星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5):1250-1251
泄泻为消化系病常见病,主要是指大便稀薄,排便次数增多,甚或泻物为水样。中医认为其病因不外外感与内伤,但总与脾湿有关。历代医家对泄泻均有不同认识。现仅将朱丹溪对泄泻的认识进行整理,并探讨于后,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1论泄泻病因有五:湿、火、气虚、痰积、食积朱丹溪认为,泄泻发病原因主要有湿、火、气虚、痰积、食积,这在其诸多著作中均有论及。如《丹溪心法·卷二·泄泻十》  相似文献   

19.
南新记  汪成书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1):37+39-37,39
目的:从痰、瘀、虚论治癌痛。方法:痰、瘀、虚即是癌痛形成的原因,又是癌痛的结果。结果:从痰、瘀、虚论治癌痛符合癌痛的病因病机。结论:祛痰活血,补虚泻实是治疗癌痛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泄泻治疗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而言。时作时止,来势犹缓,称“泄”;大便直下,如水倾注,叫“泻”。二者虽有区分,但病情性质一致,故合称泄泻。《内经》关于“濡泻”、“洞泻”、“注泻”、的记载,《难经》所述的“五泻”,汉唐医书称为“下利”,都包括了本病,宋以后,统称为“泄泻。”现代医学所指的急慢性腹泻病,包括肠易激综合症、炎症性肠病、各种感染性腹泻、脂肪泻等,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