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封闭与手术方法治疗腰骶部筋膜脂肪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2-10/2005—04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骨科收治的腰骶部筋膜脂肪疝患者31例,男:女比例为1:9.3;病程平均4年零1个月。单侧23例,双侧8例。31例患者均有腰骶部痛性结节,单纯下腰部疼痛者9例,下腰痛伴患侧臀部及大转子部放散痛者18例,下腰痛放散至患侧臀部及大腿后外侧者4例;本组均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①封闭疗法:31例均采用封闭治疗。采用醋酸氢泼尼松混悬液25mg+20g/L利多卡因注射液5~10mL+生理盐水稀释1倍后,注射于痛性结节的(扳机点)基底部及周围,1次/周,4次为1个疗程。封闭1个疗程后即停药随访6个月。②手术方法:封闭后6个月内复发者行手术治疗,31例均复发并行手术将肿物和与蒂部相连的筋膜下脂肪组织广泛切除。③观察封闭1个疗程、术后1个月、封闭1个疗程随访6个月、术后随访6个月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可、差;封闭停止后6个月及术后6个月疗效评价达到优和良者为临床治愈。 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时失访2例,其他各时间段疗效评估31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封闭与手术治疗效果:术后1个月时总有效率与封闭1个疗程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96.7%(30/31),93.5%(29/31);x^2=0.35,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封闭1个疗程随访6个月时[93.1%(27/29),6.9%(2/31),x^2=45.05,P〈0.05]。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腰骶部皮肤痛觉减退4例,均为无蒂型脂肪疝,术后6个月随访时,3例恢复正常,1例明显改善。所有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局部瘢痕粘连。术后6个月随访时局部瘢痕粘连明显减轻。 结论:封闭同手术治疗近期有效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临床治愈率明显优于封闭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封闭与手术方法治疗腰骶部筋膜脂肪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2-10/2005-04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骨科收治的腰骶部筋膜脂肪疝患者31例,男:女比例为1∶9.3;病程平均4年零1个月。单侧23例,双侧8例。31例患者均有腰骶部痛性结节,单纯下腰部疼痛者9例,下腰痛伴患侧臀部及大转子部放散痛者18例,下腰痛放散至患侧臀部及大腿后外侧者4例;本组均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①封闭疗法:31例均采用封闭治疗。采用醋酸氢泼尼松混悬液25mg 20g/L利多卡因注射液5~10mL 生理盐水稀释1倍后,注射于痛性结节的(扳机点)基底部及周围,1次/周,4次为1个疗程。封闭1个疗程后即停药随访6个月。②手术方法:封闭后6个月内复发者行手术治疗,31例均复发并行手术将肿物和与蒂部相连的筋膜下脂肪组织广泛切除。③观察封闭1个疗程、术后1个月、封闭1个疗程随访6个月、术后随访6个月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可、差;封闭停止后6个月及术后6个月疗效评价达到优和良者为临床治愈。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时失访2例,其他各时间段疗效评估31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封闭与手术治疗效果:术后1个月时总有效率与封闭1个疗程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96.7%(30/31),93.5%(29/31);χ2=0.35,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封闭1个疗程随访6个月时93.1%(27/29),6.9%(2/31),χ2=45.05,P<0.05。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腰骶部皮肤痛觉减退4例,均为无蒂型脂肪疝,术后6个月随访时,3例恢复正常,1例明显改善。所有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局部瘢痕粘连。术后6个月随访时局部瘢痕粘连明显减轻。结论:封闭同手术治疗近期有效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临床治愈率明显优于封闭治疗。  相似文献   

3.
臀肌筋膜挛缩症自 1967年 Valderrama首先报告以来,至今有关其病因、诊断和治疗已有较多报道.但存在手术方式各异,未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病例详细区别,以至影响治疗效果等问题.现对本院自 1997年 3月~ 2002年 5月收治的 45例病例分型、手术方式、功能锻炼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骶髂筋膜脂肪疝是腰腿痛常见的原因之一。在诊断治疗方面。文献报道不多,我院自97年11月份开始系统收集并注意随访观察,经80例总结,我们认为效果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腰骶部筋膜脂肪疝,既往又称为骶髂筋膜脂肪疝[1,2]。腰部施膜脂肪疝,好发于体型肥胖的中年妇女,近几年来呈逐渐增长趋势。由于认识不足,临床上常被忽视。我们自1989年9月~1998年9月收治腰骶部筋膜脂肪疝患者139例,经手术治疗临床均获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39例,男7例,女132例;年龄27~66岁,平均43岁,其中体型肥胖的中年妇女占87%;病程2月~19年,平均39月;有明显外伤史者37例,占26%,临床表现为单纯腰痛101例,腰臀痛26例,腰腿痛12例(仅放射至膝部及大腿后外侧);单侧发病86例,双侧53例,其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多功能液针刀在腰骶筋膜脂肪疝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腰骶筋膜脂肪疝的患者随机分为液针刀组(治疗组)和电针组(对照组),分别进行12个疗程的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多功能液针刀治疗腰骶筋膜脂肪疝能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张义 《中国疗养医学》2011,20(4):353-353
目的探讨针刀综合治疗骶髂筋膜脂肪疝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2例骶髂筋膜脂肪疝患者采用针刀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22例患者全部有效,无不良反应。结论针刀综合治疗骶髂筋膜脂肪疝,创伤小,治愈率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下腰痛的临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跃  白跃宏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0):140-142
目的:综合分析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的临床诊断方法。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6/2005-07有关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临床诊断方面的文献,检索词“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慢性腰痛,诊断”,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Ovid 2000-06/2005-07有关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临床诊断方面的文献,检索词“chronic,low back pain,compartment syndrome,diagnos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 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有关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临床诊断方面的有关信息进行整理,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章。 资料提炼:共检索到36篇相关文献,其中26篇文章符合要求,排除10篇,其中4篇系重复同一研究。 资料综合:目前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下腰痛的临床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临床症状与体征。②实验室检查:均属非特异性。③影像学检查。④超声多普勒检查。⑤骨筋膜间隔内压测量。⑥近红外线分光镜检查。⑦骨骼肌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的变化。⑧其他:如肌电图检查、骨密度测定等,但均为非特异性。 结论:目前临床症状与体征检查和骨筋膜间隔内压测定是诊断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的主要标准,同时,一些无创性、无痛性检查如近红外线分光镜等已运用于诊断,但应用仍有限,而且现在依然缺乏有助诊断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背景:端粒的长度与细胞老化、永生化、痛变有密切的关系.目的:探讨端粒长度变化在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中的意义.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7/2008-02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对象:25份竖脊肌组织标本取自2007-05/09,年龄29-49岁,平均(34.7±12.6)岁,其中10份为正常人标本,15份为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患者标本,根据年龄正常标本分为30-37岁和38-45岁2个对照组;非正常标本分为29~34岁、35~43岁和44~49岁组,每组5例.方法:取各组标本提取DNA,采用Southen Blotting杂交技术,测量各组标本竖脊肌组织骨骼肌细胞端粒长度.主要观察指标:患者竖脊肌组织与jF常组织端粒酶长度.结果: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患者竖脊肌细胞平均端粒长度明显比正常人竖脊肌细胞平均端粒长度短,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44~49岁组最短,29~34岁组其次.结论:端粒的异常状态参与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发生.在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病变的过程中,端粒长度明显变短,与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合分析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的临床诊断方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6/2005-07有关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临床诊断方面的文献,检索词“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慢性腰痛,诊断”,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Ovid2000-06/2005-07有关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临床诊断方面的文献,检索词“chronic,lowbackpain,compartmentsyndrome,diagnos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有关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临床诊断方面的有关信息进行整理,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检索到36篇相关文献,其中26篇文章符合要求,排除10篇,其中4篇系重复同一研究。资料综合:目前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下腰痛的临床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临床症状与体征。②实验室检查:均属非特异性。③影像学检查。④超声多普勒检查。⑤骨筋膜间隔内压测量。⑥近红外线分光镜检查。⑦骨骼肌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的变化。⑧其他:如肌电图检查、骨密度测定等,但均为非特异性。结论:目前临床症状与体征检查和骨筋膜间隔内压测定是诊断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的主要标准,同时,一些无创性、无痛性检查如近红外线分光镜等已运用于诊断,但应用仍有限,而且现在依然缺乏有助诊断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骶髂筋膜脂肪疝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北辰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8例骶髂筋膜脂肪疝患者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 18例在腰骶部皮下组织探及形态规则、椭圆形或不规则实性中等及低回声结节,内部回声较均匀,边界清晰,后方回声稍增强,直径在1~5 cm之间,此时疝内容物为脂肪组织,还纳时仔细扫查可见疝口大小,无疝囊。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骶髂筋膜脂肪疝准确率为100%。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观扫查骶髂筋膜脂肪疝疝口大小及是否还纳,可明确其发生区域及临床分型,有利于早期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2.
在以往髌骨骨折诊断治疗的基础上,根据髌骨骨折后的部位、移位程度及骨折块的大小与数量等,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将髌骨骨折分为Ⅰ~Ⅲ型3种类型。根据分型标准对56例髌骨骨折进行分型,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并与非手术治疗对比优势。全部病例均随访5个月~3年,髌骨骨折均已愈合,愈合的时间为4个月~7个月。按照贺建新等[1]所报道的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优30例,良21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91.07%。髌骨骨折的分型标准具有简单实用的优点,对髌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治疗髌骨的基础上,提升整复的质量,制定更加合适的固定措施,保证早期的骨骼活动。  相似文献   

13.
慢性胃炎临床分型及治疗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兆华 《新医学》1998,29(5):231-232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病变。临床分型随着对慢性胃炎检查方法的进步和对其病因发病机制认识的提高,对慢性胃炎的临床分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早在1947年,Schindler根据半屈式胃镜所见和胃粘膜盲目活检的结果,将慢性胃炎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腹横筋膜重叠缝合治疗膜股沟斜疝的体会。方法:1999年以来笔者采用腹横筋膜重叠缝合修补腹股沟管后壁的方法:治疗腹股沟斜疝126例,男121例,女5例,年龄16—74岁。结果:均治愈。随访1—7年。复发2例。结论:认为腹横筋膜重叠(Shouldiee)缝合治疗腹股沟斜疝较传统的方法更能有效地修补和加强腹股沟管和内环,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5.
踝关节骨折在创伤骨科中发病率较高 ,处理不当易造成关节疼痛 ,甚至创伤性关节炎。此多因早期处理中对外踝骨折及下胫腓关节分离认识不足所致[1]。本院按Denis -Weber分型[2]治疗外踝骨折 ,取得了较好疗效 ,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7年8月~1999年8月共有外踝骨折患者53例 ,其中男32例 ,女21例。年龄21~67岁 ,平均41岁。致伤原因为 :车祸30例 ,摔倒扭伤16例 ,高处坠下7例。就诊时间为伤后1周以内。按Denis-Weber分型 :A型12例 ,B型21例 ,C1型11例 ,C2型…  相似文献   

16.
腹股沟斜疝是外科常见疾病,外科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已有100余年历史了。然而术后疝复发仍困扰着我们每一位医生和患者,这说明传统的手术方法存在较多的弊端。自1992年以来我院在手术方法上作了一些改进,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经腹股沟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是小儿斜疝的传统治疗方法.2000年1月至2001年1月间,作者应用改良的器械和方法施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33例,并经过40个月的随访,证实效果可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腹横筋膜在腹股沟斜疝修补中的解剖和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总结泰州白马人民医院35例以充分解剖内环及其周缘腹横筋膜为基础进行修补的斜疝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1~6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充分解冲内环及其周缘腹横筋膜对斜疝修补意义非常大,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9.
黑热病临床分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孝泉  白红秀 《华西医学》1993,8(4):384-385
  相似文献   

20.
褥疮的临床分型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 目的:探讨褥疮临床分型和形成原因,以及相应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分析总结 2000年1月―2007年11月间收治的29例54处褥疮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依据褥疮形成的部位、组织坏死程度、形成时间的长短及创面的特点,将褥疮分型为:溃疡型、全层组织坏死型、窦道型和囊袋肉芽肿型,经手术治疗全部愈合。结论:不同的分型,有利于合理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溃疡型应用游离植皮,全层组织坏死型和窦道型选择皮瓣、肌皮瓣移植修复。囊袋肉芽肿型选择彻底清除囊壁和增生肉芽组织后直接缝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