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髓过氧化物酶是由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部分巨噬细胞分泌的,是中性粒细胞活化的标志物。髓过氧化物酶及其氧化产物具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并参与斑块的不稳定,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髓过氧化物酶可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预测因子,并可预测其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炎症已经成为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因素,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含量有明显变化。而MPO具有促炎、促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影响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并通过增大氧化应激而引起ACS。本研究旨在探讨在ACS患者中MPO活性变化以及与肌钙蛋白I(TnI)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近期心脏事件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和非冠心病组患者的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浓度,比较各组之间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浓度的差异;常规治疗,随访半年,记录心脏事件。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浓度(30.26±30.65μg/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15.00±11.36μg/L)和非冠心病组(14.34±9.25μg/L)(P<0.001),稳定型心绞痛组与非冠心病组之间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浆髓过氧化物酶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心肌肌钙蛋白I及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不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OR=16.92);血浆髓过氧化物酶高浓度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结论血浆髓过氧化物酶可能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生物化学标志物之一;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升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Li L  Zhang Y  Chen YG  Li GS  Wang Y  Ma X  Li JF  Zhong M  Zhang W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2):1106-1108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体循环和冠状循环内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浓度梯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5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20例、稳定性心绞痛(SA)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同时抽取股静脉、主动脉根部及冠状静脉窦血测定中性粒细胞MPO浓度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1)冠心病各亚组均较对照组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P均〈0.05).(2)UA组冠状静脉窦血MPO门内百分数显著低于主动脉根部(P〈0.01),MPO门内百分数在冠状循环显著低于体循环(P〈0.001);AMI组冠状静脉窦血MPO平均荧光强度显著低于主动脉根部(P〈0.05),MPO平均荧光强度在冠状循环显著低于体循环(P〈0.001);而对照组和SA组股静脉、主动脉根部和冠状静脉窦血中的MPO和hs-CRP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UA组MPO门内百分数与hs-CRP呈正相关(r=0.78,P〈0.01);与LDL呈正相关(r=0.52,P〈0.05);AMI组MPO平均荧光强度与hs-CRP呈负相关(r=-0.80,P〈0.05);与LDL无相关性(r=0.22,P〉0.05).结论 MPO是反映冠状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炎症的较好指标;通过MPO途径使LDL成为氧化型LDL,可能是斑块不稳定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髓过氧化物酶是一种白细胞衍生的酶,由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及特定的组织内(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的亚群分泌,可催化多种活性氧的形成。髓过氧化物酶及其氧化产物具有强大的促动脉粥样硬化特性,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易损斑块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它可通过促进脂质过氧化、斑块破裂、内皮脱落、斑块糜烂、内皮功能不良等机制促进易损斑块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与其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共入选ACS患者132例,测血浆MPO和心脏肌钙蛋白(cTnT),并对患者进行以缺血性胸痛、再发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血管原因的再住院、心血管原因的死亡为终点事件的30d随访;按cTnT水平分为cTnT无升高组和升高组,继之按MPO水平分别行二分位数分组。结果:cTnT无升高组的ACS患者中,MPO较高亚组(2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MPO较低亚组(1组),比值比(OR)=8.09,95%置信区间为[1.03,71.87],P<0.05;cTnT升高组的ACS患者中,MPO较高亚组(B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MPO较低亚组(A组),OR=4.00,95%置信区间为[1.06,16.38],P<0.05。逻辑回归分析表明MPO是ACS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浆MPO水平与ACS的近期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是ACS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浓度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及其早期识别ACS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MPO浓度。 结果: ACS组患者血浆MPO浓度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血浆MPO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浆MPO浓度与中性粒细胞、肌酸激酶同工酶及受试组呈正相关,与年龄、高敏感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空腹血糖、乳酸脱氢酶、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依据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临床诊断ACS 41例, 非ACS组37例,绘制ROC曲线(A=0.927,P=0.000)。MPO诊断界值为212.59 μg/L,MPO≥212.59 μg/L为阳性,诊断为ACS,MPO<212.59 μg/L为阴性,诊断非ACS。临床诊断ACS 41例中,MPO阳性39例,阴性2例,非ACS组37例中,MPO阳性5例,阴性32例,MPO诊断ACS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86%,准确度为91%,假阴性率(漏诊率)为5%,假阳性率(误诊率)为14%,阳性预测值为89%,阴性预测值为94%。本法与临床诊断ACS方法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值为0.819,P=0.000,说明两种方法的吻合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两法一致性较好。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为MPO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建立预测模型,MPO预测ACS总正确率为95%,提示MPO对ACS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 MPO能有效地早期识别ACS。  相似文献   

8.
髓过氧化物酶参与体内许多病理生理过程,其表达及活性增加可促进粥样班块内脂蛋白的氧化、损伤内皮功能、降解细胞外基质而诱发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MPO活性。结果(1)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UAP/NSTEMI)和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MPO活性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STEMI患者血清MPO活性高于UAP/NSTEMI(P<0.001)。(2)SAP血清MPO活性高于Control组(P<0.001)。(3)ACS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MPO活性较术前显著升高(P<0.001)。(4)ACS患者血清MPO活性与白细胞计数(WBC)呈正相关(r=0.619,P=0.001),与年龄、性别、高敏感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无相关性。结论血清MPO活性升高可能与ACS的发生有关。MPO是一种预测ACS的炎症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ACS患者32例(ACS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其首诊时及入院后(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异常升高时)MPO水平,并与健康体检者(38例,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CS组首诊与入院后MPO水平均显著升高[(85.5±11.5)IU/ml比(101.6±35.5)IU/ml、(95.7±26.1)IU/ml,P<0.05]。结论:血清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升高可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髓过氧化物酶是一种预测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炎症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随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研究的深入,骨髓过氧化物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主要论述骨髓过氧化物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患者74例,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47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7例),以同时期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24例)。分别检测血清MP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并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分组后比较上述指标水平。结果 ACS组外周血MPO、hsCRP、NT-proBNP和cTnI水平高于SAP组,但SAP组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冠状动脉病变不同狭窄程度分组之间,MPO浓度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而hs-CRP、NT-proBNP和cTnI无显著差异。结论血清MPO可能是ACS的标志物之一,其浓度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髓过氧化物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髓过氧化物酶参与体内许多病理生理过程,其表达及活性增加可促进粥样班块内脂蛋白的氧化、损伤内皮功能、降解细胞外基质而诱发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髓过氧化物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髓过氧化物酶(MPO)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7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按MPO的值四分位法分组,观察各组之间临床事件、理化指标等差异;用多元逐步回归法计算MPO与多因素的相关性;以MPO水平四分位中位数62.9AUU/L为界限(n=176),MPO水平≥62.9AUU/L和MPO水平〈62.9AUU/L两组数据中,用卡卜兰.迈尔图方法比较6个月随访终点事件的累计发生率。结果(1)MPO血清水平最高四分位数(MPO水平≥82.5AUU/L)组中ACS患者为36.2%(42/116),是最低四分位数(MPO水平〈48.1AUU/L)组[5.2%(6/116)]的7倍(P〈0.01)。(2)MPO血清水平最高四分位数组中Gensini积分(65.6±30.3)明显高于最低四分位数组(17.3±10.2,P〈0.01);最高四分位组中白细胞计数为(7.7±1.6)×10^9/L,明显高于最低四分位组的(6.6±1.8)×10^9/L,P〈0.05。(3)TnI≤0.05ng/ml时,血清中MPO活性水平和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321,P=0.002);与白细胞数呈正相关(r=0.230,P=0.025)。(4)卡卜兰-迈尔图显示,MPO水平≥62.9AUU/L和MPO水平〈62.9AUU/L两组数据中,比较6个月随访终点事件如死亡、非致死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和冠状动脉搭桥的累计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5,P=0.01)。结论MPO的活性水平对于ACS危险性评估及初步诊断,是一个很好的指标,尤其是对急性胸痛患者6个月内患心肌梗死或再梗死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有一定的辅助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髓过氧化物酶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与冠状动脉慢血流(CS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将随机入选60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无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并筛查出冠状动脉慢血流的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另外无冠状动脉慢血流的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并测定血浆髓过氧化物酶及血液生化指标,分析两组之间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筛选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基线值相似;冠状动脉慢血流组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3.70±37.75μg/L比26.76±6.20μg/L,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慢血流有独立相关性(OR=1.23,P=0.001)。结论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与冠状动脉慢血流发生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影响冠状动脉慢血流的重要血液生物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资料:(1)病例组:2004年6月至2005年1月期间收入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共98例。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ST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STEACS)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41~79(65.0±10.1)岁;无ST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组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45~90(68.011.5)岁;SA组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44~86(66.±8.7)岁。(2)对照组:健康人55例,男34例,女21例,年龄45~79(64.5±8.2)岁。(3)排除条件:严重或活动性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近年有关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关系临床证据的回顾,讨论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的重要性,探讨采用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方法来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总病死率的可行性。临床证据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高危人群,其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的临床应用有助于识别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提高对血管和血管外活动性炎症反应的认识。炎症干预的临床证据同样也说明,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对高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患者有效,即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理想或接近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浆过氧化物酶5(Prx5)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8月接受救治的148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随访时间为21.97(8~24)个月.以Prx5评价ACS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点(44.12 μg/L)为界,将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循环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5例冠心病患者(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5例稳定型心绞痛)及27例对照者冠状动脉循环(冠状静脉窦-主动脉根部)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比较其水平变化与不同冠心病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静脉窦和主动脉根部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l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动脉循环(冠状静脉窦与主动脉根部的差值)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冠状静脉窦、主动脉根部和冠状动脉循环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受累支数无关.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浓度显著升高,冠状动脉循环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变化反映冠状动脉炎症活动程度,细胞粘附分子参与斑块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CC趋化因子19(CCL19)、21(CCL21)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17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109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65例),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血清CCL19、CCL21和MPO水平.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CCL19、CCL21和MPO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