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后患者肝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10例,所有患者经TACE治疗,分析术后患者肝功能损伤发生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ACE前肝功能Child分级、TACE次数、超选择栓塞肿瘤供血支及肝硬化分级的相关性。结果11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发生肝功能损伤共19例,未发生肝功能损伤91例;肝功能损伤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及Child分级无相关性( P>0.05);与TACE次数和超选择栓塞肿瘤供血支及肝硬化分级呈显著性相关( 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经TACE术后患者发生肝功能损伤与TACE次数、超选择栓塞肿瘤供血支及肝硬化分级呈显著性相关,术前应严格掌握患者的个体情况,尽量超选择和减少TACE次数,以减少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2.
贾晨 《实用癌症杂志》2015,(3):423-425,441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热学疗法高能聚焦超声(HIFU)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95例肝癌晚期患者,按照实际实施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实验组(TACE+HIFU)50例和对照组(TACE)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TACE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TACE联合HIFU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AFP水平变化情况、病灶影像学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复查肝功能,对照组患者治疗后ALT水平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ALT、AST、AFP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ALT、AST、AF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行TACE治疗后CT平扫图像可见肿瘤区域内出现大量碘油沉积,肿瘤体积有不同程度缩小;TACE术后行HIFU治疗后MRI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区域有明显凝固性坏死灶出现;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联合HIFU治疗晚期肝癌,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和AFP,促进肝癌病灶缩小和坏死,临床疗效显著,可作为治疗晚期肝癌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3.
探讨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并发碘油肺栓塞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分析肝癌行TACE术后发生碘油肺栓塞7例患者的术前肝脏CT、术中DSA检查、术中所用的碘油量及化疗药物剂量、术中术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临床治疗情况。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咯血、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胸片可见片状密度增高影。给予吸氧、扩张支气管、必要时呼吸机辅助呼吸及其他支持治疗后好转。随访观察20d~2个月,复查胸片正常。7例病例病灶直径约>10cm,存在肝动脉-肝静脉瘘的5例,碘油用量>20mL的5例。初步研究结果提示,碘油肺栓塞常发生在巨块型肝癌,且多存在肝动脉-肝静脉瘘,碘油用量多>20mL,术中正确处理可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行多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多次TACE术(≥8次)后的肝功能改变、肝硬化CT分级及疗效。[结果]多次TACE后与第一次TACE前比较,Child-Pugh分级有显著性差异(Z=-4.415,P〈0.001),肝硬化形态显著加重(Z=-6.323,P〈0.001)。中位生存时间自第一次TACE术始为4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首次TACE术前肝癌BCLC分期(χ2=15.267,P〈0.001),肝硬化CT分级(χ2=17.176,P〈0.001),门脉瘤栓(χ2=3.388,P=0.049),碘油沉积类型(χ2=17.895,P〈0.001)为生存率影响因素。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肝癌BCLC分期(χ2=7.646,P=0.006),肝硬化CT分级(χ2=12.609,P〈0.001)是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多次TACE术治疗肝癌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但会加重肝硬化。肝硬化CT分级结合Child-Pugh分级在评价TACE术后的预后和肝储备功能的变化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综合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u YM  Qin H  Wang CB  Fang XH  Ma QY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3):232-23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综合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2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TACE后射频消融(RFA)治疗、TACE或经导管肝动脉化疗灌注治疗(TAI)后辅以中药和生物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癌灶影像资料和生存率等,比较各种综合介入治疗的价值。结果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7.8%、28.7%和18.8%。其中术前TACE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7%、41.4%和36.9%,术后TACE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9%、40.4%和37.5%;TACE RFA组的近期有效率为93.4%,1、3年生存率分别为74.5%和36.8%;TACE组的近期有效率为83.2%,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9.3%、21.7%和8.4%;TAI治疗的近期有效率为27.5%,1、3年生存率分别为11.6%和0。TACE RFA组和TACE组间肝功能Child降级、瘤内与瘤周血流信号消失和甲胎蛋白转阴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ACE RFA组、TACE组与TAI组肝功能Child降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前后TACE效果最佳,手术前与手术后行TACE疗效相近;TACE RFA疗效优于TACE;TAI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微球(DEB)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HC)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间武警湖北总队医院收治的92例中晚期PHC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DEB-TACE组和C-TACE组,每组46例。DEB-TACE组给予阿霉素DEB的TACE治疗,C-TACE组给予阿霉素碘油乳剂的TAC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和2个月的肝功能、甲胎蛋白(AFP)水平及肿瘤病灶直径变化。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2年生存情况。结果 DEB-TACE组术后1个月和2个月时肿瘤病灶直径和血清AFP水平,均低于C-TACE组,肝功能指标改善均优于C-TAC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EB-TACE组患者术后临床总有效率(82.6%)和术后2年生存率(69.6%)均明显高于C-TACE组患者(60.9%和43.5%),并发症发生率(15.2%)明显低于C-TACE组患者(3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EB-TACE治疗中晚期PCH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行,近期临床疗效优于C-TACE。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肝细胞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血液指标的改变与栓塞综合征的发生关系,分析血液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10-01-2013-09-30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283例TACE术后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法对患者术中应用碘油的剂量、术前及术后第1次血液检测指标的结果与栓塞综合征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栓塞综合征发生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用ROC曲线评估血液指标对判别栓塞综合征的预测性能。结果肝细胞肝癌患者TACE后发生栓塞综合征240例,发生率84.81%(240/283)。发生栓塞综合征的患者应用碘油的剂量(z=-3.675,P<0.001)、术后白细胞(z=-2.570,P=0.010)、术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z=-3.867,P<0.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z=-2.051,P=0.040)显著高于未发生栓塞综合征的患者;术后血清白蛋白(z=-3.342,P=0.001)、总胆红素(z=-1.992,P=0.046)、血清Na+的指标(t=-2.842,P=0.005)显著低于未发生栓塞综合征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栓塞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25,95%CI为1.006~1.044,P=0.009),血清白蛋白是栓塞综合征发生的保护因素(OR=0.979,95%CI为0.961~0.998,P=0.030)。碘油既可以通过直接作用导致患者栓塞综合征的发生,亦可通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白蛋白、ALT和血清Na+等血液变化成为栓塞综合征发生的一个间接作用因素。肝癌患者TACE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白蛋白和ALT对栓塞综合征的发生有预测作用(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651、0.673和0.596)。结论肝细胞肝癌患者TACE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白蛋白、ALT、血清Na+对患者术后栓塞综合征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作为栓塞综合征发生的评估和预测指标,有助于肝癌患者介入术后护理计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TACE对肝癌MMP-2、MMP-9的表达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肝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术前TACE组、直接手术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术前静脉血中MMP-2、MMP-9的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患者术中所取肝癌及癌旁组织中MMP-2、MMP-9的表达;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3年的生存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直接手术组患者血液中MMP-2、MMP-9水平明显高于术前TACE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癌组织中MMP-2、MMP-9表达阳性率均较癌旁组织高,且直接手术组肝癌组织中MMP-2、MMP-9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术前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TACE组1、2、3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明显优于直接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分级、MMP-2、MMP-9表达、门静脉癌栓、行TACE术均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因素(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AFP、肿瘤大小、肿瘤数目无关(P>0.05).结论 TACE术能够降低肝癌患者血液及组织中MMP-2、MMP-9的表达,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期,且患者生存期的长短受Child-Pugh分级、MMP-2、MMP-9的表达、出现门静脉癌栓以及行TACE术的影响,MMP-2、MMP-9可能成为评价肝癌治疗效果及预后的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细胞型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索拉菲尼联合胸腺法新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54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并均接受了TACE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后三天,开始口服索拉菲尼,以及皮下注射胸腺法新,观察患者的肝功能,计算治疗的有效率以及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8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观察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3.8个月,对照组为10.2个月,可认为观察组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P=0.021);治疗前两组AST、ALT以及白蛋白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AST和ALT均得到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白蛋白提高(P<0.001).结论:胸腺法新、索拉菲尼联合TACE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肝炎病毒所致的原发性肝癌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的PH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NLR值,分为低NLR组(NLR<2.5)和高NLR组(NLR≥2.5),分析两组患者总生存时间与无进展生存时间;并对其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介入术后,中位总生存时间21.1个月;其中术前高NLR组中位总生存时间16.0个月;术前低NLR组中位总生存时间 23.3个月;两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全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13.8个月,其中高NLR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 9.6个月,低NLR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17.6个月,两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单因素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分级、BCLC分期、AFP、假包膜形成、血供、TACE次数、NLR≥2.5 是影响PHC患者TACE术后总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P<0.05)。肝功能Child分级、BCLC分期、假包膜形成、血供、NLR≥2.5是影响PHC患者TACE术后无进展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分级、BCLC分期、NLR≥2.5是影响PHC患者TACE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BCLC分期、NLR≥2.5是影响PHC患者TACE术后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术前外周血NLR可作为PHC患者行TACE的预后指标,NLR高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不同Child分级的高HBVDNA滴度肝癌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肝功能损伤程度的差异。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80例高HBVDNA滴度的原发性肝癌患者,Child A级50例,Child B级30例,均给予介入治疗,比较两组在介入治疗后6个月内肝功能损伤的差异。结果两组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时间均在介入治疗后2周~1个月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肝功能恢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 B级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在介入治疗后明显升高,损害程度主要为Ⅱ、Ⅲ度,差异与Child A级组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介入治疗后2个月ChildA级和B级患者肝功能正常率分别为83%和50%(P〈0.01);4个月肝功能正常率分别为88%和67%(P〉0.05);6个月肝功能正常率分别为92%和80%(P〉0.05)。结论高HBVDNA滴度Child B级肝癌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后,肝功能损害程度明显,损伤比例较高,提示介入治疗前联合HBVDNA滴度和Child分级评价介入治疗指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不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药物剂量对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TACE治疗的中晚期HCC患者58例,按随机数据表法分为常规剂量组30例和低剂量组28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表柔比星进行化疗,比较2组术后肝纤维化指标和远期预后.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TACE,无1例出现术中大出血、肝衰竭和死亡.2组术前肝纤维化指标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TACE术后均有一定程度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HA、PCⅢ和C-Ⅳ上升高于低剂量组(P<0.05),但LN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4和29个月,至随访结束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分别有46.7%(14/30)和60.7%(17/28)病例存活;常规剂量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9.70%、76.80%和34.00%,低剂量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4.50%、57.10%和4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2).结论 低剂量的化疗药物对肝纤维化指标和临床预后的影响与常规剂量基本相同,建议临床选择低剂量进行治疗,但更确切的疗效需要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3.
彭宗玉  杜国威  王志海  李海鹰 《癌症进展》2016,14(11):1162-1164
目的 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后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磷脂酰肌蛋白聚糖3(GPC3)的浓度变化及对肝癌预后的作用.方法 收集肝癌患者50例为肝癌组,均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同期纳入5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比较健康组与肝癌组的血清SCCA和GPC3浓度,及治疗后肝癌患者不同疗效组及不同转移复发程度组的血清SCCA和GPC3浓度.结果 治疗前,健康组的血清SCCA、GPC3浓度低于肝癌组(P<0.05);治疗后,肝癌患者血清SCCA和GPC3浓度比较,有效组<稳定组<进展组(P<0.05),低复发转移倾向组血清SCCA、GPC3浓度低于高复发转移倾向组(P<0.05).结论 通过检测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后血清SCCA、GPC3的浓度变化,将有利于判断疗效及肿瘤复发、转移情况,并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内皮素抑制剂灌注对乙型肝病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的疗效分析。方法经组织学或临床诊断确诊为乙型肝病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患者30例,随机分为捏皮塑抑制剂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的观察组和单纯TACE的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至少2个周期相应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液AFP水平、疗效、不良反应发生以及肝外转移情况。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CT灌注参数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疗效、血液AFP水平、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上无明显差异( 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肝动脉灌注值(ALP)、血流量(BP)、肝脏灌注指数(HPI)参数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5),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内皮素抑制剂治疗乙型肝病病毒相关肝细胞癌,在术后CT灌注参数变化以及术后1年肝外转移发生率上均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向斌  向华 《实用癌症杂志》2017,(9):1494-1497
目的 研究肝动脉化疗栓筛(TACE)联合门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伴门静脉癌栓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 在遵循随机对照原则和入选标准的基础上,选取2012年7月至2015年1月确诊为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15例患者为观察组,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于我科确诊为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但仅接受TACE治疗的15例患者为对照组,而观察组则接受肝动脉化疗栓筛(TACE)联合门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主要指标和并发症情况,并随访两组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主要指标水平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肝功能主要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出现肝性腹腔积液、肝性脑病、严重感染及肺转移患者例数明显减少,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筛(TACE)联合门静脉支架植入术不仅可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还可有效改善中晚期患者的肝功能,其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上也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6.
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Wu JX  Huang JF  Yu ZJ  Meng XY  Li DG  Lu HM 《癌症》2002,21(8):881-884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施行肝动脉栓塞化疗后常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作者研究出血的相关因素,以帮助临床有效防治这一并发症。方法:208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影像学和AFP或病理检查确诊;采用Seldinger方法将动脉导管插入腹腔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或右动脉,注入表阿霉素、顺铂、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5-FU)以及碘化油或/和明胶海绵等;以呕血和/或黑便为依据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结合内镜检查和肝功能生化指标、血管选择情况、用药量等分析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208例中31例(14.9%)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检查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18例、急性溃疡和Mallory-Weiss综合征各3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2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积分(B级)与并发出血呈正相关(r=0.59,P<0.005);导管插至腹腔动脉者或肝总动脉注射药物并发出血者(7/18,38.9%;18/38,47.4%),显著多于插至肝固有动脉或肝左、肝右动脉者(5/146,3.4%;P<0.005);化疗药物用量较大以及合用栓塞剂者出血发生率较高。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动脉化疗栓塞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与患者肝功能分级、导管插入血管位置、化疗药物和栓塞剂用量大小等因素有关;认识这些因素,改进操作以及加强术后观察处理有助于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海藻酸钠(KMG)微球和明胶海绵颗粒在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栓塞效能、疗效,并探讨栓塞效能和疗效间的关系.方法 接受KMG微球及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的同质中晚期肝癌患者各50例,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栓塞效能(术后1个月瘤灶的碘油沉积率)以及栓塞疗效,并比较栓塞效能与疗效间的关系.结果 术后第一个月的碘油沉积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1.32±13.322)%和(50.78±19.72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年肝内肿瘤进展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8%和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进展生存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6%和26%,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82%,72%和6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1、2年肝外肿瘤进展率分别2%,4%和20%,30%,有统计学意义.1年肝内肿瘤进展及1年无进展生存率,两组比较无差别.实验组和对照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82.2%和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4.0%和30.4%;P=0.009,且1年肝内肿瘤进展率分比为4.1%和29.6%;P<0.001,肝外肿瘤进展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31%vs 35.5%;P<0.001.结论 KMG微球治疗应用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患者耐受良好;作为栓塞剂,较之明胶海绵颗粒,能取得更优的近期以及远期疗效. 肿瘤灶中碘油的沉积率作为栓塞效果的指标,碘油沉积率较高的肝癌患者其预后往往更优于乏碘油沉积的肝癌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术(MWA)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临床疗效及其患者肝功能变化、生存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其中有38例单独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为TACE组;其他42例行微波消融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进行治疗,为MWA+TACE组。对2组的临床疗效、患者肝功能变化、生存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TACE组和MWA+TACE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是39.5%和76.2%,MWA+TACE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TACE组患者(χ~2=11.098,P≈0.001)。2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含量等肝功能各项指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MWA+TACE组患者的2年、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TACE组(P<0.05)。在治疗6个月后,MWA+TACE组患者的生理状况、功能状况、情感状况、家庭/社会状况均显著高于TACE组患者(P<0.05);在总体评分上,MWA+TACE组患者显著优于TACE组(P<0.05)。结论微波消融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结肠癌肝转移有非常显著的效果,相对于单独化疗,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对肝功能不会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9.
AIM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reoperative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on long-term survival after hepatic resec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we conducte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235 HCC patients who underwent hepatic resection with a curative intent. METHODS: We compared clinicopathologic background, mortality, and survival rates after hepatic resection between those who underwent preoperative TACE (n=109) and those who did not (n=126). RESULTS: One hundred and two patients in the TACE group (93.6%) received TACE only once. The mean interval between TACE and hepatic resection was 33.1days. Patients in the TACE group were younger than those in the non-TACE group, and liver cirrhosis and non-anatomical hepatic resection were more prevalent in this group. The 5-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 after hepatic res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TACE group (28.6%) than in the non-TACE group (50.6%),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out cirrhosis or with stage I or II tumor.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mortality or disease-free survival after hepatic resecti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preoperative TACE, preoperative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elevation, and microscopic portal invasion to b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a poor outcome after hepatic resection. CONCLUSIONS: Preoperative TACE should be avoided for patients with resectable HCC, especially for those without cirrhosis or with an early stage tum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