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揭示失神经骨折愈合中Ⅰ、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神经系统对骨折愈合机制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5/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室及细胞生物教研究室完成。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20只。单纯左胫骨骨折组(胫骨骨折组),于左胫骨前弓状缘上0.3cm上1/3处咬断胫骨,从胫骨平台前缘插入一根直径0.8mm克氏针,制成胫骨骨折模型。T10脊髓完全性损伤并左胫骨骨折组(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横断切除T10段脊髓约0.3cm,制成T10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胫骨骨折模型制备。分别于伤后1,2,4,5周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骨痂中Ⅰ、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结果: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伤后第1周,两组Ⅰ、Ⅱ型胶原均有表达,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两种胶原的表达程度均高于胫骨骨折组;伤后第2周,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的表达达到峰值,高于胫骨骨折组(39.45±0.99,29.45±0.85,aP<0.05);伤后第4周,胫骨骨折组Ⅰ型胶原表达量达峰值,高于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31.69±1.42,26.33±1.11,aP<0.05),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仍有高表达;伤后第5周,胫骨骨折组、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Ⅰ、Ⅱ型胶原表达下降(Ⅰ型胶原2组依次为:20.32±0.56,13.57±0.44;Ⅱ型胶原2组依次为6.34±0.21,12.58±0.44)。结论:神经系统可能通过调节Ⅰ、Ⅱ型胶原的分泌而影响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年来大量的实验及临床观察均证实神经因素对骨折愈合有调节和支配作用。Ⅰ型胶原是促成骨细胞分化和增强成骨细胞黏附能力主要因素,是组成骨构架的基质蛋白;而Ⅱ型胶原由软骨细胞产生。目的:观察失神经状态下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5/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室及细胞生物教研究室完成。材料:选用3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单纯胫骨骨折组与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各20只。方法:单纯胫骨骨折组大鼠于从左胫骨平台前缘插入1根中Φ8min克氏针,制成胫骨骨折模型。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在植备上述模型的基础上,横断切除T30段脊髓约0.3cm,制成T10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胫骨骨折模型。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伤后1,2,4,5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大鼠骨折断端骨痂中Ⅰ、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结果:伤后第1周两组大鼠骨折断端骨痂中Ⅰ、Ⅱ型胶原均有表达,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两种胶原的表达程度均高于单纯胫骨骨折组(P〈0.05):伤后第2周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的表达量达到峰值,高于单纯胫骨骨折组(P〈0.05);伤后第4周单纯胫骨骨折组Ⅰ型胶原表达量达峰值,高于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P〈0.05),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仍有高表达:伤后第5周两组Ⅰ、Ⅱ型胶原表达量均下降。结论:失神经状态下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胶原的分泌规律与正常骨折愈合一致,区别在于各时间点尤其是在峰值点上表达量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背景:临床观察表明,截瘫患者骨折常常愈合加快或在下肢有异位骨化形成,表明周围神经系统对骨折愈合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观察一侧下肢失神经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计量学参数及骨痂形成和生物力学的变化。设计:自身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天津医院。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6个月龄,平均体质量210g。方法:实验于2001—03/2004—03在天津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将大鼠一侧下肢制成失神经胫骨骨折模型,对侧制成正常神经支配骨折模型。骨折后2周、4周麻醉状态下处死大鼠,取双侧胫骨,拍X射线片、测定生物力学强度,制备不脱钙切片,进行骨计量学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骨折后双侧胫骨和骨痂湿质量比较。②X射线平片计分。③胫骨标本生物力学测试结果.④骨折愈合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①两组大鼠骨折后双侧胫骨和骨痂湿质量比较:骨折后2,4周失神经组重量远大于正常神经支配组[(0.94&;#177;0.15)比(0.76&;#177;0.14)g,(1.06&;#177;0.26)比(0.81&;#177;0.10)g,P〈0.05]。②X射线平片计分结果:失神经组骨痂形成量明显增多(P〈0.01)。③胫骨标本三点弯曲生物力学测试结果:骨折后2.4周失神经组骨痂的强度明显低于正常神经支配组[(9.88&;#177;8.49)比(16.62&;#177;13.38)N.(12.77&;#177;7.55)比(20.19&;#177;10.60)N,P〈0.05]。④骨计量学检测结果:静态参数与正常神经支配组比较,失神经组矿化骨小梁宽度明显减小(P〈0.05),类骨质宽度增加,破骨细胞指数及骨吸收表面明显增大(P(0.05),成骨细胞指数及骨形成表面两组无差别;动态参数与正常神经支配组比较,失神经组矿化沉积率明显变小(P〈0.05),类骨质成熟时间延长(P〈0.05)。结论:周围神经在骨折愈合早、中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完整的神经支配是骨折愈合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4.
背景:临床观察表明,截瘫患者骨折常常愈合加快或在下肢有异位骨化形成,表明周围神经系统对骨折愈合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观察一侧下肢失神经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计量学参数及骨痂形成和生物力学的变化。设计:自身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天津医院。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6个月龄,平均体质量210g。方法:实验于2001-03/2004-03在天津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将大鼠一侧下肢制成失神经胫骨骨折模型,对侧制成正常神经支配骨折模型。骨折后2周、4周麻醉状态下处死大鼠,取双侧胫骨,拍X射线片、测定生物力学强度,制备不脱钙切片,进行骨计量学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骨折后双侧胫骨和骨痂湿质量比较。②X射线平片计分。③胫骨标本生物力学测试结果。④骨折愈合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①两组大鼠骨折后双侧胫骨和骨痂湿质量比较:骨折后2,4周失神经组重量远大于正常神经支配组[(0.94±0.15)比(0.76±0.14)g,(1.06±0.26)比(0.81±0.10)g,P<0.05]。②X射线平片计分结果:失神经组骨痂形成量明显增多(P<0.01)。③胫骨标本三点弯曲生物力学测试结果:骨折后2,4周失神经组骨痂的强度明显低于正常神经支配组[(9.88±8.49)比(16.62±13.38)N,(12.77±7.55)比(20.19±10.60)N,P<0.05]。④骨计量学检测结果:静态参数与正常神经支配组比较,失神经组矿化骨小梁宽度明显减小(P<0.05),类骨质宽度增加,破骨细胞指数及骨吸收表面明显增大(P<0.05),成骨细胞指数及骨形成表面两组无差别;动态参数与正常神经支配组比较,失神经组矿化沉积率明显变小(P<0.05),类骨质成熟时间延长(P<0.05)。结论:周围神经在骨折愈合早、中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完整的神经支配是骨折愈合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药超声透入对大鼠股骨骨折愈合中Ⅰ、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27只SD成年大白鼠的股骨骨折模型,随机分成3组,超声组每日予骨折部位行低强度超声治疗,实验组予以中药为耦合剂的低强度超声透入治疗,对照组给予假刺激,分别在术后10d、20d、30d每组各处死大鼠3只取标本(骨痂)行Ⅰ、Ⅱ型胶原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10d时Ⅰ型胶原表达在三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Ⅱ型胶原表达在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0d时型胶原表达在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Ⅱ型胶原表达在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超声组高于对照组(P〈0.05);30d时Ⅰ型胶原表达在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超声组高于对照组(P〈0.05),Ⅱ型胶原表达在三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中药超声透入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其机制有可能是:在早中期促进Ⅱ型胶原表达,在中后期促进Ⅰ型胶原表达。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Ⅰ型胶原蛋白与骨关节炎间的关系尚未被完全揭示,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模式亦未知,缺乏相关的研究来探讨上述问题。目的:观察软骨退变过程中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模式,为进一步研究Ⅰ型胶原蛋白与骨关节炎间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10只新西兰大白兔,用手术刀片在兔左下肢股骨滑车凹造一约5 mm长的纵向软骨损伤制备软骨损伤模型。造模后2,6周分别处死5只动物,取软骨损伤部位后制作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损伤周围Ⅰ、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情况,番红O-快绿染色检测损伤周围软骨的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免疫组织化学示:造模后2周后即可在软骨损伤周围检测到少量Ⅰ型胶原蛋白,6周后软骨损伤周围的Ⅰ型胶原蛋白有所增加,Ⅱ型胶原蛋白则未见明显改变。番红O-快绿染色示:2,6周软骨损伤周围均未见明显退变。结果表明,Ⅰ型胶原蛋白在骨关节炎早期即有表达,在软骨退变过程中表达逐渐增加,提示与骨关节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大鼠膝关节组织总胶原、Ⅰ型及Ⅱ型胶原蛋白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目前研究认为胶原蛋白在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骨质的形成和吸收、骨基质矿化等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膝关节组织总胶原、Ⅰ型及Ⅱ型胶原蛋白含量变化.方法: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16周后,取膝关节软骨和交叉韧带,采用微量羟脯氨酸测定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膝关节软骨及前交叉韧带组织总胶原、Ⅰ型及Ⅱ型胶原蛋白含量.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膝关节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前交叉韧带总胶原、Ⅰ型及Ⅱ型胶原蛋白含量明显下降(P < 0.05),Ⅰ型/Ⅱ型胶原比值也显著降低(P < 0.05),提示骨质疏松可引起膝关节内组织总胶原、Ⅰ型及Ⅱ型胶原含量及其比值改变,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研究认为胶原蛋白在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骨质的形成和吸收、骨基质矿化等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膝关节组织总胶原、Ⅰ型及Ⅱ型胶原蛋白含量变化。方法: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16周后,取膝关节软骨和交叉韧带,采用微量羟脯氨酸测定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膝关节软骨及前交叉韧带组织总胶原、Ⅰ型及Ⅱ型胶原蛋白含量。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膝关节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前交叉韧带总胶原、Ⅰ型及Ⅱ型胶原蛋白含量明显下降(P〈0.05),Ⅰ型/Ⅱ型胶原比值也显著降低(P〈0.05),提示骨质疏松可引起膝关节内组织总胶原、Ⅰ型及Ⅱ型胶原含量及其比值改变,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糖尿病患者骨折愈合过程中局部骨痂形成较差,成骨细胞增殖能力下降,骨折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而Ⅰ型胶原纤维和钙质成分是骨痂的主要成分。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早期过程中骨痂组织中Ⅰ型胶原纤维含量和骨密度的变化,分析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的原因。方法:10只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破坏胰岛细胞诱导为糖尿病大鼠,10只为正常对照大鼠,腹腔内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2组大鼠均造成右胫骨斜形骨折,于伤后第1,2,4,6周取骨痂组织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正常对照组X射线片显示骨痂生成量多,骨折愈合程度明显优于模型对照组(P<0.01),各组Ⅰ型胶原纤维表达均呈上升趋势,在第2周达到峰值,第4周下降,至第6周进一步下降。模型对照组骨痂中Ⅰ型胶原纤维表达和骨密度升高幅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提示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较正常大鼠骨痂生成下降,骨痂中Ⅰ型胶原纤维表达和骨密度升高幅度同步下降。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显示骨质疏松症是涉及Ⅰ型胶原数量及理化性质改变的一种复杂病理生理过程,但有关骨质疏松与Ⅰ,Ⅱ型胶原间的相关性,至今少有报道。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Ⅰ,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生物力学性能的相关性。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与一般性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切除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分别于骨折损伤后1,2,4,5,8,12周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骨痂中Ⅰ,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于损伤后4,8,12,16周进行骨密度测定与生物力学性能测试。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Ⅰ,Ⅱ型胶原的表达及骨密度值在损伤后各时间点与一般性骨折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下降趋势更明显。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中Ⅰ,Ⅱ型胶原与最大转矩、弹性模量、最大扭转角均有相关性(P〈0.05)。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型胶原的分泌异常改变导致了其力学强度乃至骨折愈合质量的降低,影响骨折愈合,是再次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背景:研究显示骨质疏松症是涉及Ⅰ型胶原数量及理化性质改变的一种复杂病理生理过程,但有关骨质疏松与Ⅰ,Ⅱ型胶原间的相关性,至今少有报道.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Ⅰ,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生物力学性能的相关性.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与一般性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切除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分别于骨折损伤后1,2,4,5,8,12 周采用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骨痂中Ⅰ,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于损伤后4,8,12,16 周进行骨密度测定与生物力学性能测试.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Ⅰ,Ⅱ型胶原的表达及骨密度值在损伤后各时间点与一般性骨折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且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下降趋势更明显.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中Ⅰ,Ⅱ型胶原与最大转矩、弹性模量、最大扭转角均有相关性(P < 0.05).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型胶原的分泌异常改变导致了其力学强度乃至骨折愈合质量的降低,影响骨折愈合,是再次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临床中发现失神经可导致骨折断端骨痂过度生长甚至在肌肉中出现异位骨化,这一现象提示神经因素对骨折愈合有影响。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6/2006—03在解放军第二军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健康雄性3个月龄SD大鼠120只,体质量250—300g,随机分为单纯左胫骨骨折组和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每组60只。注射用神经生长因子由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方法:两组人鼠制备单纯胫骨骨折,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肌注2000AU(1.4g),1次/d,分别注射两侧腓肠肌,连续肌注2周。伤后第4周对2组大鼠骨折断端行断层CT,测量骨折断端最大横截面及计算骨痂灰度值,行生物力学3点折弯试验。主要观察指标:①骨组织形态计量学、骨密度测定。②骨痂组织形态学的观察。③免疫组化法测定骨痂组织骨钙素的表达。④观察2组大鼠骨痂中成骨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Western印迹检测Ⅰ、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3点折弯试验各项生物力学参数均优于单纯左胫骨骨折组(P〈0.05)。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见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骨折愈合优于单纯左胫骨骨折组。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单纯左胫骨骨折组(P〈0.05);而单纯左胫骨骨折组骨痂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P〈0.05)。结论:生物力学测试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和成骨细胞微观结构均说明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断端的骨化有促进作用,其途径有可能在骨痂生长的不同时期通过调节Ⅰ、Ⅱ型胶原的量来调控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核心结合因子α1在SD大鼠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表达的变化,探讨核心结合因子α1在骨折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2在教育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将48只6个月龄雌性SD大鼠左侧胫骨制成相同的骨折模型,采用克氏针行髓腔内固定。②于骨折术后7,14,21,28d分批处死动物,采用X射线、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观察核心结合因子α1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时期表达情况。结果:①X射线显示胫骨骨折断端无移位。②组织学切片显示骨折愈合过程中可同时见纤维性骨痂和软骨性骨痂形成。③核心结合因子α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骨折术后第7天及14天时在增殖的间充质细胞及软骨细胞中见强阳性反应,从第21天起,核心结合因子α1染色阳性细胞数及阳性反应程度明显下降,7,14,21,28d各时间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0.568±0.013,0.534±0.016,0.313±0.011,0.277±0.008。④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表明骨折术后第7天及14天时核心结合因子α1mRNA表达量较高,第21天及28天时,核心结合因子α1mRNA表达下调,各时间点基因表达的相对强度均值分别为1.935±0.231,2.103±0.264,0.956±0.045,0.527±0.038。结论:在SD大鼠胫骨骨折髓腔内内固定模型中,骨愈合主要表现为二期愈合方式,核心结合因子α1集中表达在骨痂形成的早期,说明核心结合因子α1是骨折愈合的启动调节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4.
黄芪调控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Ⅰ型胶原是体外培养成骨细胞所分泌的特异性胶原蛋白,所形成的网状结构也是成骨细胞矿化功能实现的前提,也是反映成骨细胞骨形成能力的重要指标.诸多报道反映了应用单味黄芪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功能,但缺少有关黄芪促进Ⅰ型胶原分泌及表达的研究.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体外培养新生大鼠颅盖骨成骨细胞增殖及分泌Ⅰ型胶原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分为用含小牛血清的MEM培养液培养的对照组,分别加入相应体积分数黄芪注射液培养的黄芪组,于培养1,3,5,7,9 d以四甲基偶氮唑盐法观察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以Real-time PCR方法检测黄芪注射液干预6 h后成骨细胞Ⅰ型胶原蛋白а1 mRNA的表达情况,并用in cell western方法测定培养6 d时成骨细胞I型胶原蛋白的分泌.结果与结论:从培养3 d开始直至培养9 d,与对照组比较,各体积分数的黄芪注射液均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P<0.05),这一趋势在培养7 d时达到最高峰.不同体积分数的黄芪注射液均能促进COLLа1 mRNA的表达,尤其以15%的黄芪作用明显.以15%和10%的黄芪注射液培养的成骨细胞Ⅰ型胶原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证实,黄芪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泌Ⅰ型胶原的能力,但具有一定的量效趋势. 相似文献
15.
背景:在去神经早期大鼠骨髂肌成肌调节因子(MyoD)表达明显上调,有明显延缓骨骼肌肌萎缩的作用.临床实验证实电刺激是治疗失神经肌萎缩的有效方法.尚未有实验证实电刺激对失神经肌萎缩MyoD表达的影响.目的:验证电刺激对大鼠骨骼肌MyoD基因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7/11在山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健康的SD大鼠36只,雌雄不限.随机分成3组,即空白对照组、去神经组、电刺激组,每组12只.方法: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去神经组和电刺激组大鼠制作右侧坐骨神经离断,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模型.用电刺激对电刺激组进行刺激,1次/d,30 min/次.分别于去神经第2,7,14,28天,处死大鼠,取小腿的腓肠肌肉标本.主要观察指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MyoD mRNA的表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yoD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在去神经支配后第2,7,14,28天,去神经组和电刺激组标本中MyoDmRNA和蛋白含量表达上调,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电刺激组表达高于去神经组(P<0.05).结论:通过电刺激可以上调大鼠腓肠肌失神经模型MyoD的表达,说明电刺激是延缓骨骼失神经肌萎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MG-132是蛋白酶体抑制剂的一种,有报道显示其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有延缓作用.目的:进一步验证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大鼠骨骼肌成肌调节因子myf-5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被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不切断坐骨神经,仅做假手术,去神经组和去神经MG-132干预组切断坐骨神经1 cm以上,制作失神经骨骼肌动物模型,去神经MG-132干预组肌肉内注射MG-132.分别于去神经第2,7,28 d处死大鼠.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myf-5 mRNA表达情况,Western-blot检测myf-5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及结论:在去神经支配后第2,7,28天,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去神经组、去神经MG-132干预组myf-5mRNA和蛋白质均表达上调(P<0.01);去神经MG-132干预组myf-5mRNA和蛋白表达较去神经组均明显上调(P<0.01).结果提示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可以通过抑制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来上调myf-5的表达,从而起到延缓骨骼肌萎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33):6168-6172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由成骨细胞合成,并对成骨细胞具有促进增殖和分化作用。目的:观察中枢神经损伤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血清、局部骨痂的表达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脑损伤-骨折组、脊髓损伤-骨折组、单纯骨折组。于术后第1,2,3周测量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术后第2,3周行X射线摄片评估骨痂愈合情况,术后1,2,3,4周取股骨制作标本,测量骨痂体积,术后3d,1,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骨痂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正常对照组、单纯骨折组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血清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骨痂体积、X射线评分高于单纯骨折组(P<0.05);伤后3d,1,2周时,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血清质量浓度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0.01);伤后1周,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骨折端平均阳性细胞数高于单纯骨折组(P<0.01)。提示中枢神经损伤可以影响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质量浓度和骨痂局部的表达,从而能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8.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由成骨细胞合成,并对成骨细胞具有促进增殖和分化作用。目的:观察中枢神经损伤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血清、局部骨痂的表达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脑损伤-骨折组、脊髓损伤-骨折组、单纯骨折组。于术后第1,2,3周测量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术后第2,3周行X射线摄片评估骨痂愈合情况,术后1,2,3,4周取股骨制作标本,测量骨痂体积,术后3d,1,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骨痂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正常对照组、单纯骨折组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血清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骨痂体积、X射线评分高于单纯骨折组(P〈0.05);伤后3d,1,2周时,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血清质量浓度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0.01);伤后1周,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骨折端平均阳性细胞数高于单纯骨折组(P〈0.01)。提示中枢神经损伤可以影响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质量浓度和骨痂局部的表达,从而能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和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联合检测对早期预测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156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后1、4、8、12周时的血清PINP和β-CTX水平,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将患者分为延迟愈合组(30例)和正常愈合组(126例),比较两组的血清PINP和β-CTX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四肢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影响因素,并采用ROC曲线分析术后血清PINP和β-CTX联合检测对四肢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早期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骨折术后血清PINP和β-CTX水平呈升高趋势,在治疗后8周达高峰,随后下降。骨折术后4、8、12周时,延迟愈合组血清PINP和β-CTX水平均低于正常愈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血清PINP和β-CTX水平是四肢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显示,术后血清PINP和β-CTX联合检测预测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1(P <0.05)。结论 术后血清PINP和... 相似文献
20.
大鼠股骨骨折合并脑外伤骨折愈合过程中IGF—Ⅰ在骨痂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股骨骨折合并脑外伤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在骨痂中的表达,探讨骨折合并脑外伤骨折愈合加快的机制。方法12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6只,随机分成8组,每组8只,即:2周单纯骨折组(G1)、2周骨折合并脑外伤组(G2)。建立大鼠脑外伤和骨折模型。分别于2周取材,骨痂作SP法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免疫组化分析平均阳性细胞百分数骨折合并脑外伤组高于单纯骨折组。结论脑外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IGF-Ⅰ可能是脑外伤促进骨折愈合的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