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春桃 《北方药学》2011,8(10):36-36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及非结合胆红素(IBIL)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生理性黄疸组42例、病理性黄疸组46例,检测其TBA、TBIL及IBIL的水平,并做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理性黄疸组的TBA水平比生理性黄疸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BA、TBIL及IBIL检测在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及疗效观察中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足月顺产晚断脐对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为新生儿断脐时间的选择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产科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足月顺产分娩的新生儿230例。按照断脐时间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采取快速断脐方法)与试验组(采取延迟断脐方法),各115例。对比对照组与试验组新生儿组间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总胆红素水平以及黄疸情况发生率。结果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第3天HB、HCT水平明显升高,且试验组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而两组STB水平以及生理性黄疸发生率、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 对比快速断脐新生儿,延迟断脐新生儿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升高,积极预防了新生儿早期贫血风险,但对胆红素水平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延迟断脐时间与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贫血、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发生的相关性,并判断该方法是否能够有效预防新生儿贫血。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儿401例随机分为早期快速断脐(ECC)组(206例)和延迟断脐(DCC)组(195例),对两组新生儿的经皮胆红素值,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g)、红细胞比容(Hct)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 DCC组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经皮胆红素值较ECC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天以后两组经皮胆红素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C组新生儿RBC、Hct、Hbg平均水平较ECC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CC能够增加新生儿Hbg水平,但会提高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率,对降低新生儿贫血和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两种断脐方法对阴道分娩的新生儿血红蛋白及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3月~2018年3月于我院足月顺产的200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断脐方法不同分为快速断脐组(ECC,114例)和延迟断脐组(DCC,86例),比较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总胆红素(STB)和经皮胆红素(TCB)水平以及黄疸发生率。结果 DCC组产后HB和HCT水平显著高于ECC组(P 0.05);两组产后STB和TC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产后第7天,DCC组和ECC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23%vs 38.37%,P 0.05)。结论与快速断脐相比,给予延迟断脐的新生儿,其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浓度升高明显,可以有效预防早期新生儿贫血,且不会增加黄疸的发生率及胆红素水平。  相似文献   

5.
药物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收集新生儿黄疸住院病例20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联合蓝光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BIL、IBIL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但DBIL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不同浓度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幅度不同,水平越高下降幅度越大。结论常规药物加蓝光治疗降低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效果优于单纯蓝光治疗法,具有安全、经济、方便的优点,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张学萍 《中国基层医药》2014,(23):3628-3630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活菌联合间断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并分析两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新生儿黄疸患儿14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间断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给予同等剂量蓝光照射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治疗,两组均治疗5d。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37例,有效3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治愈29例,有效3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6.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56,P<0.05)。治疗前,两组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分别下降78.1%、80.7%、64.2%,对照组下降70.5%、71.5%、41.8%,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樊爱民 《贵州医药》2016,(5):503-505
目的:分析不同蓝光照射时间对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为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242例新生儿黄疸随机分为两组,短时间组(121例)采用短时间蓝光照射治疗(照射8h 停16h),长时间组患儿(121例)采用长时间蓝光照射治疗(照射12h 停12h),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含量、临床有效率、平均光疗次数和时间、经皮黄疸指数(TCB)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所有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降低,两组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9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平均光疗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短时间组平均光疗时间为(21.62±1.51)h,长时间组为(30.08±1.6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平均经皮黄疸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比较中,短时间组患儿出现发热、腹泻、脱水、烦躁不安以及食欲下降的发生率(11.36%)明显低于长时间组(6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短时间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同样能明显的降低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并且在疗效相当的情况下能够缩短光疗时间,明显的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两种断脐时间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纳入研究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延迟断脐组和快速断脐组,快速断脐即出生后10 s内断脐,延迟断脐即出生后45-60 s断脐。对两组新生儿出生时脐血胆红素、血红蛋白,产后1周外周血胆红素、血红蛋白,产后2周贫血与黄疸情况,以及脐带创面干燥、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断脐组新生儿1周血红蛋白平均水平较快速断脐组高,且脐带残端干燥情况、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断脐可增加胎盘向胎儿的血液灌输量,有效预防新生儿贫血,不会增加新生儿黄疸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且可以促进新生儿脐带残端创面干燥及脐带残端早期脱落。  相似文献   

9.
茵栀黄注射液佐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4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茵栀黄注射液佐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新生儿病理性黄疸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注射液,观察两组皮肤黄疸及胆红素消退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85.7%和100%,对照组分别为57.9%和81.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7.74、8.47,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胆红素下降(146.00&#177;43.98)μmol/L,黄疸消退时间(5.3&#177;1.64)d,对照组下降(96.00&#177;46.13)μmol/L,黄疸消退时间(7.1&#177;2.15)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2.14、2.95,P均〈0.05)。治疗组6例出现轻度腹泻,未见其它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茵栀黄注射液佐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一定疗效,相对安全,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菌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菌栀黄颗粒,6d后统计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血清胆红素浓度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11%,治疗组为100.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72h胆红素下降值、日均胆红素下降值、胆红素降至102.6μmol/L以下所需天数均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菌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甲状腺功能。方法以100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为观察组、100例正常足月儿为对照组,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所有对象血清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促甲状腺素(TSH)、胆红素水平。结果观察组T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T4、TSH无明显差异(P>0.05);T3与血胆红素水平呈负相关(r=-0.21,P<0.05),T4、TSH与血胆红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病理性黄疸新生儿血清T3明显下降,且T3水平越低,病理性黄疸越严重,检测T3有助于评价疾病的发展与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抚触配合脐敷胎毒清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 选取足月分娩新生儿1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抚触组、脐敷胎毒清抚触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抚触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正规的标准抚触方法;脐敷胎毒清抚触组在常规护理和标准抚触的基础上,给予脐带敷用健婴宝——胎毒清,观察并记录新生儿出生后6d内的经皮胆红素变化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结果 在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方面,脐敷胎毒清抚触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抚触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尽管新生儿黄疸发生原因比较复杂,但抚触有明显降低新生儿黄疸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作用,而抚触配合脐敷胎毒清效果更优于单纯抚触。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晓丽  何金根  陆达林 《安徽医药》2008,12(10):929-931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异常的危险因素及在高胆红素血症处理中的价值。方法对147例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C)、总胆红素/自蛋白(B/A)比值、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糖,并根据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测的结果,分组对病因、黄疸出现时间、就诊时日龄、体重的变化及TBC、B/A、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糖进行对比观察。结果147例患儿BAEP正常81例,异常66例。BAEP正常组和异常组的TBC、B/A比值、二氧化碳结合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血糖水平及体重丢失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因中新生儿溶血病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黄疸出现时间在24h内差异有显著性(P〈0.05);7d内就诊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黄疸出现早、新生儿溶血病、胆红素水平高、B/A比值高、低二氧化碳结合力是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异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茵陈茅根汤加金双歧预防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将114例新生儿按黄疸出现的顺序随机分成3组,茵陈茅根汤加金双歧组、茵陈茅根汤组和对照组。每组每天监测皮测值2次,茵陈茅根汤组单服茵陈茅根汤,茵陈茅根汤加金双歧组服茵陈茅根汤加金双歧,对照组不进行干预。6d后,观察3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结果茵陈茅根汤加金双歧组及茵陈茅根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或P〈0.05)。茵陈茅根汤加金双歧组的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低于茵陈茅根汤组(P〈0.05)。结论茵陈茅根汤加金双歧对预防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效,且用药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液灌流治疗方法在小儿药物中毒中的治疗效果。方法180例小儿药物中毒患者随机分为灌流组( n =100)和对照组( n =80):灌流组常规洗胃治疗后进行血液灌流;对照组常规洗胃治疗。比较2组小儿药物中毒患者的治疗恢复时间、生存率,并对治疗前后2组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以及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总胆红素( STB)的含量变化进行对比。结果灌流组患儿症状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患儿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前,对照组与灌流组血液中毒鼠强、苯巴比妥、卡马西平、苯二氮、芬那露的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对照组与灌流组血液中的有毒药物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灌流组血液中药物浓度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前对照组与灌流组血液中BUN、SCr、ALT、AST、STB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对照组与灌流组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且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灌流组血液中的BUN、SCr、ALT、AST、STB含量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液灌流可以明显降低血液药物浓度,并最大限度保护重要脏器,避免对器官组织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 ALB)及非结合胆红素( UCB)检测在新生儿黄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新生儿黄疸患者87例,对患儿血清ALB、UCB及血清总胆红素( TSB)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对比可知重度黄疸患儿ALB显著低于中度黄疸患儿,TSB及UCB显著高于中度黄疸患儿(P<0.05)。除梗阻性黄疸患儿与其他原因黄疸患儿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梗阻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及其他原因黄疸患儿其他各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LB及UCB检测在新生儿黄疸诊断中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可用于对患儿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为治疗方案的确定及预后评价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郑素梅  李博  严慧芳 《中国医药》2009,4(5):356-357
目的探讨黄疸时高胆红素对新生儿心肌损害的作用,以及心肌损害早期诊断指标的选择。方法选择日龄〉3d的早产儿与足月儿各60例各自分为生理组及病理组,各30例,在黄疸极期采集空腹静脉血,Jendrassik-Grof法检测胆红素水平,生化法检测心肌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结果病理性黄疸组CK-MB、cTnI水平均高于生理性黄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CK-MB、cTnI水平均高于足月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胸部X线片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胆红素升高与心肌损害呈正相关;cTnI对诊断新生儿心肌损害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可作为高胆红素血症致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技术对重型肝炎患者血生化指标和黄疸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血浆置换技术治疗50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的变化、黄疸症状的改变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AST、ALT、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ALP、GGT、结合胆红素( DBL)、总胆红素( TBL)、血清总胆汁酸(TBA)和LDH等指标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1、7.58、4.31、11.63、10.23、8.26、4.13、16.48、7.32,均P<0.05),而TP、ALB、CHE和PA无明显变化;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黄疸症状消失或减退,有黄疸症状者36.0%(18/50)显著低于治疗前(χ2=27.06,P<0.05);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0.0%(14/20),略高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50.0%(15/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技术有效改善重型肝炎患者血生化指标,改善黄疸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生儿黄疸与产前使用催产素的相关性.方法 比较产前使用催产素新生儿与未使用催产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及血清胆红素浓度水平,分析催产素的使用与新生儿黄疸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产前使用催产素催产或引产新生儿发生病理性黄疸21例(14.29%),未使用催产素活产新生儿发生病理性黄疸61例(8.2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12.56,P<0.05).结论 产前使用催产素引产或催产能够增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延迟断脐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院妇产科自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出生的新生儿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9)、观察组(n=39),对照组新生儿实施快速断脐(10s内),观察组新生儿实施延迟断脐(30~90s),分析两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总胆红素、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败血症发生率。结果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对比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总胆红素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对比显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败血症发生率对比显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新生儿断脐中,延迟断脐不会增加新生儿黄疸发生率,但其可提高新生儿血红蛋白的含量,有效降低败血症与贫血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