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小儿支原体肺炎发病特点,提高该病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MP-IgM抗体,同时做血沉、心肌酶谱测定,拍胸片.结果本组34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均以持续发热、刺激性咳嗽为主症,用除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疗效不佳,其中有4例出现肺不张、心肌炎等肺外症状.结论支原体肺炎除常表现持续发热、刺激性咳嗽外,易出现肺外症状,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从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特征、肺外合并症及治疗转归等方面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结果:612例MPP发病年龄2月~1岁占8.00%,1~3岁占24.67%,3~6岁占30.06%,6~13岁占37.25%;临床表现中咳嗽是突出症状,占96.89%,早期多为干咳或刺激性咳嗽,且夜间较重;64.70%的患儿有发热症状,热型不定,发热程度和持续时间不一;早期缺乏阳性体征,胸部X线改变不典型;除呼吸道病变外,患儿常合并肺外多系统的损害;MP-IgM血清学检测阳性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所有病例选用阿奇霉素治疗均有效。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婴幼儿肺炎应高度重视肺炎支原体的感染;血清学MP-IgM检测可作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指标;选用阿齐霉素口服或静滴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小儿支原体肺炎发病特点 ,提高该病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 EL ISA)检测血清特异性 MP- Ig M抗体 ,同时做血沉、心肌酶谱测定 ,拍胸片。结果 :本组 34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均以持续发热、刺激性咳嗽为主症 ,用除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疗效不佳 ,其中有 4例出现肺不张、心肌炎等肺外症状。结论 :支原体肺炎除常表现持续发热、刺激性咳嗽外 ,易出现肺外症状 ,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4.
乔金梅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9):2692-2694
目的:提高对小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2005年10月~2006年6月96例确诊为MP肺炎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儿童,7~13岁占56.2%,持续发热伴刺激性咳嗽的患儿占93.8%,早期肺部无明显阳性体征。MP-IgM阳性率高(92.7%)。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72.9%),但血沉(32.3%)及CRP(51.0%)都升高。胸片以一侧大片絮状阴影为多见,占80.2%,右侧(53.1%)多于左侧,下叶(62.3%)多于中上叶。41例有肺外合并症,伴有心肌酶增高占29.1%,此外尚有胸腔积液、贫血、肝损害、血尿、蛋白尿、肌肉、关节痛,嗜睡或烦躁或精神萎靡等神经系统症状。还有腹痛、胸痛、皮疹、食欲差、恶心、呕吐、胸闷、气短等肺外症状。对MP肺炎患儿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良好。必要时可并用利福平、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结论:小儿MP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MP-IgM阳性率高,利于早期诊断。MP可引起肺炎及肺外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对小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2007-05-2009-06确诊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53例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儿童,6~13岁26例,占49%,持续发热伴刺激性咳嗽的患儿50例,占94.3%,早期无明显阳性体征.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阳性率高达92.5%.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占71.7%,但血沉(84.9%)及CRP(52.8%)均升高.胸片以一侧大片絮状阴影为多见,占88.7%,右侧(58.5%)多于左侧,下叶(71.7%)多于中上叶.17例(32.1%)有肺外合并症,伴有渗出性胸膜炎者7例(41.2%),此外还有贫血、心肌炎、肝损害等.所有病例用红霉素、阿奇霉素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阳性率高,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尹晓霞 《现代保健》2010,(19):76-77
目的 了解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断治疗水平.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86例确诊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86例患儿中以学龄儿童多见,秋末、冬季发病为主,持续发热(7~13 d)伴刺激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患儿80例,占93%,发病早期临床体征不明显,可有肺外表现,血清MP-IgM阳性,胸片以单侧病变为主,右侧多于左侧,下叶病变多于中上叶.所有患儿均给予乳糖酸阿奇霉素治疗3~4个疗程.持续高热患儿,在除外结核感染、川崎病后给予地塞米松0.2 mg/(kg·d)(总量≤10 mg)静点.结论 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持续发热及刺激性咳嗽为其主要临床表现,阿奇霉素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为预防小儿支援体肺炎提供有益的方案.方法:根据对2010年12月份~2012年12月份以在本院诊断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小儿197例,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的特点、临床体征、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的资料、肺外并发症、以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1) 4岁以上年龄段的儿童患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病例占同年龄段肺炎总病例数23.60%以上,明显的高于三岁以内的儿童(P=0.0004).(2)小儿支原体肺炎以秋、冬季发病率要比春、秋两季都要高的多.(3) 男女发病比率无明显的差异.(4) 本实验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约有89%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而且年龄越小,发热率越高,而且全部婴儿患者都出现发热;而且发热程度与年龄是成反比的,以上的情况的婴儿占一半以上.(5) 不同龄段的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在发热率和发热程度上都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明显差异,(x2=20.66,P=0.0081).(6)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刺激性干咳的发生率是不同的.例如,学龄前和婴幼儿的肺炎患者刺激性干咳的发生率在23%~32.5%之间,年长一些儿童刺激性干咳发生率为67.5%,青春期组达89.19%,不同年龄间刺激性干咳的发生率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明显的差异(x2=122.27,P<0.0001).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费用咳痰发生率分别为48.15%和65%,明显高于学龄儿童和婴儿,但是有69.24%的婴儿有喉头痰鸣,占有该症状全部19例患儿的47.37%(P<0.0001).(7) WBC>10×109/L者仅占全部病例的30.46%,67.01%病儿的外周血白细胞在正常范围.(8) 62.44%的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是在正常范围内;但是各年龄组患儿C反应蛋白升高的比率有明显的不同,(x2=35.42P<0.0001),年龄小的儿童明显低于年长的儿童.(9) 从影像学的检查显示,所有肺炎支原体的患儿肺部的影像学均有所改变,肺部影像学表现是根据年龄的不同表现也是不同的,婴幼儿的阴影多见以斑片状,学龄儿童常出现阴影是出现节段性、大片状(x2=42.38,P=0.0001).(10)小儿肺炎的支原体的肺炎的肺外并发症者的发生率比较低,仅仅达37.05%.(11) 小儿支原体肺炎对阿奇霉素敏感,197例全部治愈,治疗期间时间平均7~10天.结论:(1) 发热是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症状,而且年龄越小,发热率越高,而且全部婴儿患者都出现发热;而且发热程度与年龄是成反比的;(2) 年长的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多伴有刺激性干咳而年幼的支原体肺炎的儿伴有咳痰;(3) 虽然支原体肺炎的患儿肺部影像学均有所改变,但是听诊的肺部罗音者仅占18.78%;(4) 小儿支原体肺炎对阿奇霉素敏感,应采用其治疗.  相似文献   

8.
郑红英 《工企医刊》2014,27(1):569-570
目的 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147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应用阿奇霉素治疗,并给以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症状主要是咳嗽、发热、干咳及气喘等,肺部听诊,部分患儿可有干湿性啰音;均经X线检查,肺部可呈肺纹理增粗紊乱、肺门阴影增浓、间质性肺炎改变、斑片状阴影.治疗有效率达97.28%,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小儿支原体肺炎症状往往不太典型,诊断时应注意此病症;应及早行X线检查和血清MP-IgM检测.治疗以阿奇霉素为主;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帮助患儿早日康复,尽可能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护理时应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以帮助患儿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9.
徐庆玲 《现代保健》2010,(31):76-77
目的 进一步加强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笔者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间250例确诊为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多在学龄儿童,6~14岁占70%.临床表现以持续发热和刺激性干咳为特点,早期无明显阳性体征,白细胞大多正常,胸片以一侧大片絮状阴影为多见,所有病例用阿奇霉素治疗效果良好,治疗及时,肺外并发症少.结论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多发于学龄儿童,发病1周末查血支原体抗体阳性率高,有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旨在为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整理和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该院儿科门诊治疗的86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结果 支原体肺炎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86.00%)、发热(84.00%),不到1/3患儿出现肺外并发症(23.00%),经过相关辅助检查发现患儿胸部X线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而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患儿多有效.结论 小儿支原体肺炎具有肺部症状明显但体征轻的特点,一旦明确诊断为小儿支原体肺炎,可优先考虑使用阿奇霉素对其进行治疗,能够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效果。方法将86倒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给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序贯口服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口服,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67%,而对照组为86.05%,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观察组的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音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均P〈O.05)。结论孟鲁司特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可有效改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症状,安全可靠,缩短病程,提高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应用阿奇霉素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1年10月住院治疗的小儿支原体肺炎78例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8),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红霉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痊愈27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6.3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分别为(3.36±1.25)d、(4.12±1.24)d、(4.23±1.52)d,对照组分别为(5.63±1.32)d、(6.45±1.36)d、(6.16±1.4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杨杰 《职业与健康》2012,28(9):1144-1145
目的了解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4月平舆县人民医院儿科病房确诊为支原体肺炎211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支原体肺炎患儿年龄、临床症状体征、胸部X线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特征。结果支原体肺炎男性患儿104例,女性患儿107例;5岁以下儿童占71.1%;咳嗽率98.6%,发热率75.4%,喘息率51.2%,婴幼儿喘息率明显高于年长儿(62.4%vs 39.2%,P0.01),呕吐腹泻率明显高于年长儿(35.8%vs 14.7%,P0.01),皮疹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长儿(14.7%vs 5.9%,P0.05)。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发病年龄呈低龄化趋势,以咳嗽、发热、喘息为主要表现,婴幼儿较年长儿更易出现喘息,呕吐、腹泻及皮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采用低剂量CT扫描与X射线胸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入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0例,对照组行X射线胸片检查,观察组行低剂量CT扫描,对比两种检测影像可见症状、准确率和漏诊率。结果:观察组影像可见症状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具有差异(P<0.05);观察组准确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漏诊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采用低剂量CT扫描,其准确率高于X射线胸片检查,误诊率较低,且影像可见症状更为清晰,有利于临床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甲泼尼松龙辅助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效果及其免疫影响。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2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支原体肺炎患儿,采用随机数字法均分为两组,根据是否接受甲泼尼松龙辅助治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两组患儿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CRP、IL-2、IL-8、TNF-α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7.0%vs.28.0%,P<0.05);其无效率则低于对照组(5.4%vs.19.4%,P<0.05)。甲泼尼松龙辅助治疗支原体肺炎前后,血清CRP、IL-8、TNF-α水平降低,IL-2水平升高(P<0.05);甲泼尼松龙辅助治疗支原体肺炎后,血清CRP、IL-8、TNF-α水平降低,IL-2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泼尼松龙辅助治疗支原体肺炎能够较快的减轻肺部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但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6.
蔺增榕 《临床医学工程》2013,(11):1359-1360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本院收诊的73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阿奇霉素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比较两组间的疗效、症状改善时间差异及住院时间,随访6个月统计病情反复例数.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观察组患儿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等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病情反复率为18.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0%,P<0.05.结论 阿奇霉素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好,能有效缩短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并降低病情反复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1月来我院治疗的12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出现临床发热114例(95%)、咳痰42例(35%)、气促6例(5%)、啰肺部干湿音105例(87.5%)、发热无咳嗽5例(4.2%),所有患儿在治疗5d后体温均正常,13d后经X线检查均好转出院,30d无复发,患儿痊愈。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属临床较为常见的儿童疾病,可采用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临床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8.
小儿支原体肺炎55例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及X线胸片特点,总结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55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0个月~1岁发病例数占1.8%;1~3岁发病例数占34.5%;4~7岁发病例数占41.8%;8~13岁发病例数占21.9%。对55例X线表现进行分析并做动态观察,其肺部体征轻微,与正常X线胸部阴影显著表现不符。血清MP-IgM检测均阳性。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学龄儿,胸部X线表现多样,且出现较早,故小儿胸片能较早发现病灶,若能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将大大提高本病的检出率,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类酯类药物序贯治疗,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在早期识别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7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患者的患病程度分为普通组和重症组。两组患者均行支气管镜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支气管镜下的表现。结果:75例患者均出现发热伴咳嗽,病变部位黏膜可见不同程度充血、水肿并有粘液性分泌物,两组患者比较,气管黏膜纵行皱襞出现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粘液或痰栓堵塞、炎性肿胀致狭窄、黏膜表面结节样凸起、黏膜糜烂出现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早期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具有更高的粘液或痰栓堵塞、炎性肿胀致狭窄、黏膜表面结节样凸起、黏膜糜烂出现率,这些临床表现可作为不典型症状为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单用阿奇霉素和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 将116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Ⅰ采用30 mg/(kg·d)的红霉素静注,继而10 mg/(kg·d)的阿奇霉素口服;治疗组Ⅱ采用10 mg/(kg·d)的阿奇霉素静注,继而口服相同剂量的阿奇霉素.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Ⅰ和治疗组Ⅱ总有效率分别为96.6%、89.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组Ⅰ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小于治疗组Ⅱ(x2=78.86,P<0.05),两组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序贯治疗的疗效优于单一阿奇霉素序贯治疗,且耐受性更好,更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