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起蜡样芽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5月25日早晨5时30分,黄岩焦坑中学82名学生在本校食堂就餐,发生了39名学生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5月25日早晨焦坑中学食堂的炊事员将5月23日的中餐剩饭约15kg加工成蛋炒饭,作为早餐出售给学生吃,5点30分钟开饭后,有82名学生同时就餐,进食蛋炒饭的有69名,其中39名学生进食蛋炒饭后40分钟后即陆续出现症状。7名学生述米饭发粘,口感不爽,6名学生没有吃完倒掉,全部病例未出现腹泻,13名未进食蛋炒饭的学生无一例出现症状。2 临床资料2.1 …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对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学检验。方法:以2013年7月本市发生的因进食沙门氏菌污染食物引起的中毒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对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标本、鉴定标本之后,进行病原检验及分离鉴定。结果:亚硫酸铋琼脂(BS)培养基产生表面光滑、圆形突起半透明或无色透明,并且边缘光滑带有黑色中心的中等菌落。结论:患者血清与分离出的沙门氏菌的凝集效价具有十分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2013年3月5日~8日扬州市广陵区一幼儿园发生多名幼儿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集留样食物和相关人员的呕吐物、肛拭子进行病原菌、诺如病毒的检测。结果:11份患儿肛拭子中7份检出诺如病毒GⅡ型;2份患儿呕吐物中检出同种蜡样芽胞杆菌,由于证据不充分,最终此次疫情确定为诺如病毒引起。结论:应立即加强对诺如病毒的学习与认识,落实有效预防控措施,减少此类群体性感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其次感染性腹泻病人的致病原因,预防此类感染性腹泻疫情的再次发生。方法:采集患者肛拭子7份、吃剩的菜2份、呕吐物1份、井水1份。依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8与《霍乱病防治手册》第五版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在7份病人肛拭子中检出沙门氏菌5株、2份剩菜中检出沙门氏菌1株(鸭肉)、井水及呕吐物未检出致病菌。结论:该感染性腹泻疫情是由沙门氏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7.
笔者于 1997年 9月和 2 0 0 0年 2月 ,两批计收入 11例肉毒杆菌食物中毒患者 ,其中 2例死亡 ,9例经抢救治愈。1 临床资料例 1:女 ,39岁 ,1997年 9月全家 5人吃了自制豆豉 ,食后约 6小时发病 ,初开始头昏、恶心、呕吐、腹泻 ,随后四肢无力 ,语言困难 ,两眼无力睁开 ,家人见其病情较重送入院救治。入院检查发现患者全身软瘫 ,失语 ,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 ,眼内外肌麻痹 ,初诊为 1急性胃肠炎 ,低钾血症 ;2重症肌无力 ,原因待查。用先锋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及补液、补钾等治疗 ,于第2天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相似文献   

8.
邵芬  黄薇 《亚太传统医药》2008,4(10):133-134
为了及时查明一起食物中毒的原因,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我们采取了流行病学和卫生学的方法,对该事件进行了调查,并开展了病原学实验室检测。结果认定这是一起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食物中毒事故。加强屠宰卫生管理、食品加工时煮熟烧透等源头管理措施及相关预防知识的掌握是预防控制此类事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引起一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进行实验室检验和分析。方法:按照GBTF4789.4—2003进行致病菌检验,利用美国杜邦公司Ribo Printer自动微生物基因指纹鉴定系统对2株病原菌通过基因分型进行了同源性分析。结果:食品标本和患者肛拭子各检出1株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2株菌相似系数为0.98。结论:本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为阿柏丁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2月15日14时,我们接到雁江区丰裕镇某村村医生电话报告,该村发生一起有13人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症状的疑似食物中毒。我们立即感到事发现场,对事件进行调查处理。现将调查情况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1.
2008年8月24日我市某酒店承办婚宴,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就餐人数150人,中毒人数25人,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烧、口渴、浓血便。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资料,判定这是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2.
2003年9月,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三坝村发生一起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的疾病流行。发病时间持续一个多月,发病58例。我们从病人的粪便、血液及粪水中分离出18株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并进行了生化、血清学、药敏等一系列试验,现将分离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2008年9月12日凌晨,接县人民医院报告,有五位村民食用从市场上购买的米果后,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并已人院治疗。接到报告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派人对中毒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对中毒食物来源进行了追踪。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2004年5月2日,本辖区内因办婚宴而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经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细菌学检测证实该次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引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2010年6月12日固始县丰港乡某户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验,证明该起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用腊牛肉中亚硝酸盐含量过量所致,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2004年5月2日,本辖区内因办婚宴而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经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细菌学检测证实该次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引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2004年5月2日,本辖区内因办婚宴而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经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细菌学检测证实该次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引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10年6月25日通化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根据群众反映处理一起4人中毒的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经实验室检验及流行病学调查最终未确定为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20.
五倍子醇提液对假单胞铜绿杆菌生物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五倍子醇提液对假单胞铜绿杆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采用试管对倍稀释法测定五倍子醇提液对假单胞铜绿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平板改良体外复制假单胞铜绿杆菌生物膜模型,并检测五倍子醇提液的不同MIC浓度对假单胞铜绿杆菌生物膜的影响作用。结果五倍子醇提液对假单胞铜绿杆菌的MIC为31.25mg/ml,1.5倍的MIC(46.8mg/ml)能使生物膜活菌数明显减少,但不能完全清除生物膜上的细菌,2倍的MIC(62.5mg/ml)对细菌生物膜有完全清除作用。结论五倍子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有清除效应,但还需要进行临床用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