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马淑云 《吉林医学》2013,(20):4000-400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0例,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 h血压,根据结果分为MBPS组61例和非MBPS组89例,两组均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并观察颈动脉斑块情况,斑块分为单发斑块和多发斑块。比较两组CCA-IMT、颈动脉斑块的差异。结果:MBPS组CCA-IMT(1.13±0.23)mm,非MBPS组CCA-IMT(0.92±0.20)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PS组斑块检出率为85.2%、斑块平均厚度为(1.67±0.21)mm、多发斑块检出率39.3%,均明显高于非MBPS组斑块检出率为67.4%、斑块平均厚度为(1.39±0.17)mm、多发斑块检出22.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是颈动脉硬化的极其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及不同血压晨峰差值对颈动脉、心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符合条件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1例分为MBPS组(78例)和非MBPS组(93例),常规行尿微量白蛋白,双侧颈动脉超声,心脏超声检查计算左室质量指数,将MBPS按晨峰差值分A组(23.58 mmHg≤差值<33.58 mmHg)与B组(差值≥33.58 mmHg)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BPS组晨峰变异幅度显著增高,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收缩压均在较高水平位置,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5);MBPS组左室重量指数、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均高于非MBPS组(P<0.05);晨峰差值越大,靶器官损害越重(P<0.05).结论 MBPS高血压患者较非MBPS患者劲动脉、心肾靶器官损害更重,血压晨峰差值越大,其靶器官损害越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分析41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确认晨峰组与非晨峰组,对两组性别、年龄、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血脂、空腹血糖、体重指数(BMI)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有晨峰现象的129例(MBPS组),发生率为31.1%,与非MBPS组相比较.MBPS组24 h平均收缩压、脉压均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01).②凌晨血压增高与年龄相关(P<0.01),调整年龄后,男女MBPS发生率分别为28.5%,16.9%,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05).③不论男女,MBPS组的左室肥厚发生率、左室重量指数(LV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24 h平均心率、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的发生率均高于非MBPS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MBPS与BMI、空腹血糖、血脂无显著关联.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MBPS与年龄、性别、心室重构、心律失常密切相关,MBPS患者有更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硬化.MBPS可能使清晨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压晨峰与早期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筛选正常高值血压119例,作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血压晨峰数值,以血压晨峰≥35 mmHg为MBPS组,〈35 mmHg为非MBPS组,同时作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并计算斑块检出率。结果:晨峰组与非晨峰组在年龄、血脂各项指标上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P〉0.05;晨峰组颈动脉IMT较非晨峰组增厚,班块检出率也较高(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压晨峰与IMT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681,P<0.05)。结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血压晨峰是早期动脉硬化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焦虑抑郁情绪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晨峰(MBPS)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以及MBPS与HRV的关系.方法 对106例EH患者行焦虑、抑郁评定(SAS、SDS),分为焦虑抑郁组及非焦虑抑郁组,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资料、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及MBPS情况.结果 ①焦虑抑郁组24 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清晨血压及晨峰血压均明显高于非焦虑抑郁组(P均<0.01).其中尤以清晨血压增高更加明显.焦虑抑郁组MBPS反应明显,MBPS(+)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焦虑抑郁组(67.3%比31.5%,P<0.01).②焦虑抑郁组HKV时域指标(SDNN、SDANN、RaMSSD及PNN50)明显低于非焦虑抑郁组(P<0.01);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H患者发生MBPS(+)的危险与年龄增加、合并焦虑抑郁情绪及SDNN降低相关(OR值分别为2.524、2.699及3.867,P均<0.05).结论 焦虑抑郁情绪使EH患者MBPS(+)增加,可能与自主神经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对颈动脉、心肾功能的影响。方法:依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6例分为MBPS组(43例)和非MBPS组(63例),双侧颈动脉超声,心脏超声检查及肾功能情况。结果:晨峰组高血压患者IVST、LVPWT、LVM、LCCA-IMT、RCCA-IMT、Scr、BUN等水平均高于非晨峰组高血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GFR低于非晨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有MBPS对靶器官的损害较为严重,应积极的进行预防,减少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血压晨峰现象(MBPS)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12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 h血压,血压晨峰值≥35 mmHg患者为晨峰组(MBPS组)45例,血压晨峰值<35 mmHg患者为非晨峰组(NMBPS组)67例,两组均询问饮酒史、吸烟史、年龄、病程,测量诊室血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MBI),测定血糖、血脂,并对患者进行3年的随访.患者具备以下诊断标准为心脑血管事件: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动态血压各参数、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与NMPBS组比较,MPBS组血压晨峰值、清晨平均动脉压、24 h平均收缩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晨峰组患者血压晨峰值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结论 代谢综合征患者血压晨峰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压晨峰(MBPS)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收集93例拟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24例、单纯冠心病组2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47例.所有患者入院后测量血压晨峰,根据住院期间CAG结果,分别采用冠脉病变支数和冠脉狭窄程度积分统计冠脉狭窄程度,作为冠脉病变程度的指标.结果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的血压晨峰水平及冠脉狭窄程度均较单纯冠心病组明显升高(P<0.05);单纯冠心病组冠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中MBPS<25 mmHg亚组与MBPS≥25 mmHg亚组间血压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血压晨峰水平、冠脉狭窄程度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压晨峰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在剔除了其他常见影响因素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结论 MBPS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MBPS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中牟县第二人民医院216例高血压患者,按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及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探讨血压晨峰及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结果:IMT增厚组中血浆hs-CRP及血压晨峰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5);血压晨峰组中血浆hs-CRP、IMT均显著高于非血压晨峰组(P<0.05)。结论:血压晨峰和血浆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婧  田韵  倪敏霞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2):1169-117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MBPS)对靶器官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1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 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 MBPS 组和非 MBPS 组,检查血脂、空腹血糖、肌酐、尿微量白蛋白(MAU);计算体重指数(BMI)、左室质量指数(LVMI);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测定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 MBPS 组的24 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平均收缩压晨峰、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尿微量白蛋白(MAU)均显著高于非 MBPS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PS组血压晨峰与LVMI、IMT、MAU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加重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1.
钱喆  周国宝  李俭春 《海南医学》2011,22(21):23-2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肌缺血的相关性。方法 19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同步记录24 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根据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晨峰组(73例)和非晨峰组(120例),分析动态血压参数和心电图ST段偏移程度和偏移的时相性,研究心肌缺血和血压变异的关系。结果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检出ST段水平型压低分别为34.2%与14.2%(P〈0.01)。57.6%的ST段压低发作出现在清晨6:00~8:00,相关分析表明,凌晨血压和血压晨峰与对应时域ST段压低程度呈正相关。结论与无血压晨峰的高血压病患者比较,具有血压晨峰的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更常见,且多出现在清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morning blood pressure,MBPS)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分析6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的特点,根据MBPS差值,将凌晨血压增高≥23.6mmHg判断为凌晨血压增高(MBPS组,n=30),凌晨血压增高〈23.6mmHg判断为非凌晨血压增高(NMBPS组,n=32),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两组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结果MBPS组LVMI明显高于NMBPS组(P〈0.01),且其凌晨收缩压、凌晨舒张压、凌晨脉压均明显高于NMBPS组(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促进了左心室肥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脑氧饱和度监测用于颈部大动脉手术围术期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宝伟  米卫东  陈知进 《医学争鸣》2005,26(13):1206-1208
目的:探讨颈部大动脉手术围术期脑氧供需平衡的管理.方法:通过对颈部大动脉手术患者(颈动脉体瘤8例、颈动脉狭窄7例)围术期脑氧饱和度(rSO2)、动脉压和颈内动脉反流压等监测,维护患者术中脑氧供需平衡.结果:颈动脉狭窄患者和颈动脉体瘤患者双侧rSO2对照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体瘤患者术侧阻断前、中、后rSO2有显著差别(P<0.05);颈动脉狭窄患者阻断动脉开放前后即时rSO2的变化是有差别的(P<0.05);两例患者因术中反流压过低行动脉旁路术.结论:术中rSO2监测对患者围术期脑氧供需平衡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患者凌晨血压增高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MBPS)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2例,根据MBPS差值分为MBPS组(≥23.6mmHg,64例)与非MBPS组(<23.6mmHg,188例),分别检查血糖、血脂、血与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动态血压监测、心电图、心脏二维超声、尿常规等,比较2组之间动态血压参数及血与尿β2-MG、尿mAlb的差异。结果MBPS组凌晨收缩压、凌晨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心率、血与尿β2-MG及尿mAlb明显高于非MBPS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MBPS者较非MBPS者更容易出现早期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升高与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0例根据清晨血压是否升高分为晨峰组(MBPS组,83例)和非晨峰组(Non-MBPS组,97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的血浆ET和AngⅡ水平,分析两组间的血浆ET和AngⅡ水平差异,并分别分析两组中的血浆ET、AngⅡ水平与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MBPS组血浆ET、AngⅡ水平〔(82.53±12.24),(78.82±32.47)pg/ml〕高于Non-MBPS组〔(75.56±3.74),(59.34±31.7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BPS组中,血浆ET与24 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清晨舒张压增高值、清晨(6:00~10:00)平均舒张压呈正相关性;血浆AngⅡ与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清晨收缩压增高值、清晨(6:00~10:00)平均收缩压呈正相关性。Non-MBPS组血浆ET、AngⅡ与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MBPS组血浆ET、AngⅡ水平明显高于Non-MBPS组。血浆ET、AngⅡ水平可能与清晨血压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16.
李雯  赵剑秋  李俊娟  宋璐  陈朔华  吴寿岭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11):1522-1525, 1529
目的探讨开滦研究队列基线(2010年)血压水平及2年后(2012年)血压变化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来自开滦研究中的脑卒中队列作为研究对象,2010年和2012年分别对观察队列进行健康体检,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选取队列中基线非高血压且无斑块人群1 445例进行分析。根据基线血压及2年间血压变化进一步分为:稳定为正常血压组(Ⅰ组)284例,正常血压进展为正常高值血压组(Ⅱ组)184例、正常高值血压降为正常血压组(Ⅲ组)238例,稳定为正常高值血压组(Ⅳ组)498例,正常血压或正常高值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Ⅴ组)241例。观察血压变化与2012年新发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2年后正常高值血压人群颈动脉新发斑块检出率高于正常血压人群(P < 0.01)。Ⅰ、Ⅱ、Ⅲ、Ⅳ、Ⅴ组新发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18.9%、14.3%、17.1%、24.2%、26.4%,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新发斑块的检出率呈增加趋势(P < 0.05)。调整混杂因素后,与Ⅱ组比较,Ⅳ组、Ⅴ组发生颈动脉斑块的RR值(95%CI)分别为2.007(1.162~3.464)和1.823(1.009~3.291)。结论非高血压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与正常血压进展为正常高值血压比较,血压稳定在正常高值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已经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MBPS)对心脏结构和肾功能的损害。方法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符合条件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4例分为MBPS组(65例)和非MBPS组(99例)。常规检查空腹血糖、肌酐、血脂谱、尿微量白蛋白、a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等,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MBPS组的24h、自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非MBPS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P〈0.05)。MBPS组的LVMI、尿微量白蛋白、a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均高于非MBPS组(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晨峰者有更明显心脏结构和肾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分析与干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晨峰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以及血压晨峰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分析2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确认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测定QT离散度和LVMI,选择部分患者,观察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给药时间对晨峰的治疗效果.结果:①与非晨峰组相比较,晨峰组凌晨收缩压、脉压较高(P<0.001).凌晨血压增高与年龄相关(P<0.05),与性别无相关(P>0.05).②与非晨峰组相比,血压晨峰组的QT离散度增大,差别有显著意义(P<0.001).③血压晨峰组的LVH发生率为57.3%,非晨峰组为43.8%,差别显著(P<0.05).④睡前服药组凌晨血压下降的程度大于清晨服药组,钙离子拮抗剂优于转换酶抑制剂.结论:①血压晨峰与年龄相关.②血压晨峰使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③睡前服药对晨峰的治疗效果较好,钙离子拮抗剂优于转换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