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肛门直肠手术后黏膜外翻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用肛门电刺激仪检测肛周肌肉发育及分布情况,如果肛周部分肌肉发育不良或缺损,修补外括约肌,将外括约肌包绕直肠缝合;如果肛周刺激全无收缩,须行尾路切开,找出肛门直肠括约肌环,将直肠包绕,再将肛门处外翻黏膜切除.结果手术治疗肛门直肠术后黏膜外翻患儿25例,术后再无黏膜外翻,无污染内裤现象.结论手术治疗小儿直肠黏膜时要用肛门电刺激仪检测肛周括约肌的发育及分布情况,对于肛门括约肌不完整的必须进行修补,不能单纯采用外翻黏膜切除及扩肛,否则会再次出现黏膜外翻.  相似文献   

2.
文献报道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时,高位者括约肌发育不良或不发育,中位较好,低位正常。然而对括约肌发育形态上直观的变化了解极少。为了对手术中括约肌及耻骨直肠环,肛门肌肉复合体的辨别,我们采用术中电兴奋刺激肛门周围肌肉寻找耻骨直肠肌环或肛门周围肌肉复合体中心。在术中明确此肌坏或肛门肌肉复合体中心,与未找到者手术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吴美然  李洪波 《吉林医学》2008,29(23):2260-2260
直肠由双套管肌肉所包绕,内层是内扩约肌,外层是外扩约肌、耻骨直肠肌及肛提肌,两层之间即扩约肌间隙,其下端与中央间隙相连续。该二间隙内的肛腺与淋巴管与肛门直肠相通,病菌常可通过此途径入侵,故此在行肛周脓肿手术时一定要处理好其发源地。笔者改进了传统的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在切开引流术的基础上,在脓腔内寻找内瘘道,并行橡皮筋挂线术,共治疗20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女婴无肛前庭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均采用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ASAPR),该术式保留瘘口末端的组织结构,在电刺激仪指导下,将直肠末端置于横纹肌复合体中心,肛门重建及会阴体重建.结果 本组切口全部Ⅰ期愈合,无直肠黏膜外翻,无肛门狭窄,肛门外观好.根据Kelly临床评分均为优.结论 前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治疗女婴先天性无肛前庭瘘直视下辨认、解剖、重建肛门及会阴体,不需结肠造瘘,可Ⅰ期完成手术,该术式损伤小,麻醉安全,操作简单,结果满意,是治疗无肛前庭瘘的一种较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2 9岁。 5个月前因外伤致直肠下端肛管上方断裂 ,部分缺损 ,骶骨后间隙广泛剥离达骶岬水平 ,腔隙约 10 cm× 10 cm,肛门括约肌完全断裂。在外院行肛门括约肌重建、肛管直肠黏膜缝合术、直肠后间隙引流及乙状结肠单筒造瘘术。术后仍有肛门失禁 ,入本院诊治。外科检查见乙状结肠造口处黏膜红润 ,肛管松弛 ,见直肠黏膜 ;指诊示肌肉收缩无力 ,未扪及包块 ;肌电图示肛门外括约肌呈神经源性损伤。超声检查 :采用 AL OKA- 6 5 0型超声诊断仪 ,直肠腔内探头 ,频率 7.5 MHz及 5 MHz。患者取左侧卧位 ,行纵、横、斜切多切…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6,(2):191-192
目的:探讨四联疗法治疗直肠黏膜脱垂的疗效。方法:采用肛周间隙消痔灵注射、直肠黏膜下点状注射、肛门外括约肌折叠术及肛门紧缩术四联疗法治疗Ⅱ度、Ⅲ度直肠黏膜脱垂患者128例。结果:总有效率100%,治愈率92.97%,平均住院日14.71±2.19d,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四联疗法治疗Ⅱ度、Ⅲ度直肠黏膜脱垂是安全及有效的手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肛门闭锁、直肠前庭瘘是常见的一种肛门直肠畸形,据北京儿童医院报导占16%。按1970年墨尔本国际小儿外科学会关于肛门直肠畸形的分类,它属于中间型畸形。直肠前庭瘘时,直肠末端位于耻尾线以上或以下,瘘管通过耻尾线并被耻骨直肠肌环包绕,开口于阴道前庭,瘘管长1~2厘米,瘘孔直径0.5~1.5厘米,内括约肌未发育,外括约肌发育不全,仅为痕迹器官。手术治疗的方法较多,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也较多,常见的如阴道损伤,术后瘘孔再发和肛门失禁等都给病儿造成不同程度的痛苦或需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比较单用肛门内肌电描记生物反馈法与联用肛门括约肌电刺激法治疗产后大便失禁的疗效。次要目的在于检测治疗对与排便节制相关的生活质量的影响。60例有症状患者随机接受肛门内肌电描记生物反馈法或电刺激肛门括约肌法治疗,1次/周,持续12周,治疗间期进行日常骨盆底锻炼。根据排便节制得分、肛门测压及肛门内超声扫描结果的症状问卷评估疗效。治疗前、后应用有效的问卷调查评估生活质量。54例患者完成了治疗,其中52例(96%)患者超声显示肛门外括约肌缺损。治疗后,两组排便节制得分(P<0.001)及肛门收缩压力(P<0.04)显著改善。静息肛…  相似文献   

9.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的感染,发展成为脓肿.多数脓肿在穿破或切开后形成肛瘘.任何年龄均可发生.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大多起源于肛管直肠壁内感染如肛窦炎等,也可经淋巴传播或肛周毛囊皮脂腺发生感染形成脓肿.粪便内尖锐异物刺破肛管直肠壁而引起周围组织的感染,也可形成肛周脓肿.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被肛提肌和盆筋膜分为若干间隙,脓肿也常位于这些间隙内,如坐骨直肠窝脓肿、黏膜下脓肿、骨盆直肠窝脓肿和皮下脓肿.肛管直肠周围被丰富的血管、淋巴、脂肪等疏松组织包绕,而这些组织被肛提肌、筋膜及肌束分隔成不同的间隙:骨盆直肠周围间隙、直肠后间隙、直肠黏膜下间隙、坐骨肛管周围间隙、肛管后间隙、肛门皮下间隙.而在一般情况下,以肛提肌为界分为肛提肌上间隙和肛提肌下间隙.2007-2009年我们采用一期手术治疗肛周脓肿, 高位脓肿配合中医挂线疗法,对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患者手术治疗6l例,治疗时间短,费用低,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肛门直肠部解剖之复习(一)解剖与麻醉之关系齿线以上是直肠,以下是肛管,其管约长2—3厘米,其末端通于体外之开口即肛门。直肠环状肌末端于肛门部肥大形成内括约肌,其外层纵行肌与肛门外括约肌深、浅、皮下等三部相连,与内括约肌形成肛门环,有括约肛门之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直肠拖出切除双吻合器技术在结直肠肿瘤中低位保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该院23例结直肠肿瘤患者经肛门拖出切除双吻合器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的病例资料。结果该组病例直肠拖出切除双吻合器行低位保肛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吻合口漏1例,有1例局部复发。结论经肛门拖出双吻合器保肛术治疗结直肠肿瘤安全可行,是一种可选择的根治性保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游离掌长肌自体移植在小儿肛失禁和尿失禁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游离掌长肌自体移植治疗小儿尿失禁和肛失禁各一例,小儿肛失禁为手术方法按Hektlius所描述的方法,而小儿尿失禁的治疗如下:第一步掌长肌肌支神经去除,3周后膀胱造瘘引流,二周后游离掌长肌移植于尿道周围,按“○”环的方法包绕尿道括约周围以代尿道括约肌,二例疗效均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括约肌途径手术切除中下段直肠良性肿瘤的适应证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经括约肌途径手术切除16例中下段直肠病变,其中包括15例直肠绒毛状腺瘤和1例直肠平滑肌瘤,术中根据病变切除的需要,对肛管括约肌进行了部分至完全的切断。结果:16例病人均成功地保留了肛门和大便控制功能。5例病人发生了术后并发症:骶前间隙感染3例;吻合口瘘2例。随访中有2例病人出现吻合口复发,4例病人诉坐位时会阴部疼痛。结论:切断肛管托约肌的经括约肌途径直肠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只要术毕立即予以细致的括约肌重建即可。经括约肌途径手术是治疗多种良性直肠病变的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手术方式,尤其适用于切除中下段直肠绒毛状腺瘤。  相似文献   

14.
肛瘘是肛周皮肤和直肠、肛管相通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管道.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肛周感染、破溃流脓,长期不愈的病人可以发生肛周癌.肛瘘的传统治疗方法是瘘管切除、瘘管切开、挂线疗法、瘘道旷置引流术、经肛直肠黏膜瓣内口修补术等手术方式,其共同缺点是创伤大、愈合时间长、部分病人可出现肛门功能受损(在高位复杂性肛瘘可达10%~50%),甚至大便失禁.  相似文献   

15.
评价低位直肠癌经腹腔镜下直肠拖出切除保肛手术的疗效。回顾性总结我院1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腹腔镜下直肠经肛门拖出切除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吻合口瘘2例,1例局部复发。腹腔镜下经肛门拖出切除肿瘤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创伤小,切缘明确,是一种可选择的根治性保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高位肛门括约肌外瘘尚无最佳的外科修复方法。作者介绍了一种相对简单的括约肌外瘘手术,该手术方法能完全保存肛门括约肌,不影响肛门功能,且必要时不排除进一步手术的可能性。方法:使用环形直肠肛门吻合枪,用“U”形钉直肠内皮瓣治疗5例高位括约肌外瘘患者。操作过程要在齿状线上及3cm以外,即内口的近端和远端,进行两次180°荷包缝合。启动吻合枪,结果是切除一个180°的直肠瓣,含有内口,包括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结果:围手术期未出现并发症。2例患者在控制排气和(或)排便急迫方面存在一些暂时性困难,术后前两个月内未经治疗自发缓解。…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最佳治疗术。方法2000年11月至2006年2月对42例低位直肠癌采用直肠拖出,双吻合器技术行保肛的手术切除。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吻合口狭窄5例,术后平均随访30个月,4例手术后18个月局部癌复发(9.5%),余38例无癌生存,全组术后平均8~12周排便次数及功能接近正常人。结论拖出式双吻合器直肠切除术在确保癌根治的情况下,保存了肛提肌和肛管内、外括约肌,保存了正常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直肠肿瘤保肛新理论、新技术及新器械的发展,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比例明显增大.全直肠系膜切除(toral mesorectal exsicion,TME)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使低位甚至超低位直肠肿瘤未侵犯肛门外括约肌且保肛愿望强烈的患者既保住了肛门又达到肿瘤根治的目的,使保肛根治术不再受距离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成为医生们首选的手术方式[1].  相似文献   

19.
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十年内收治的23例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均经阴道分娩,均有阴道侧切伤或会阴撕裂伤,其中9例产后行清宫术。23例中有10例累及肛门外括约肌。所有病例均行病灶切除,对肿块直径超过5cm或病灶浸及肛门外括约肌的患者术前或术后给予假孕疗法治疗。仅1例累及肛门外括约肌未行受累部位括约肌切除的患者术后7月复发,再次接受括约肌部分切除加修补术后痊愈,其余病例均无复发。结论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妇科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部分累及肛门括约肌者应注意与肛周疾病鉴别。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切除的彻底性是治疗此类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加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手术经验和效果。方法对31例癌灶下缘距离齿状线≤2cm的直肠低位肿瘤进行术前评估,对其中18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行术前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腹部手术施行直肠全系膜切除,向下切断骶骨直肠韧带和部分提肛肌达肛门外括约肌环上缘,沿外括约肌环和肠壁(内括约肌)之间再向下分离1~2cm。肛门手术于癌灶下缘2cm、齿状线下方垂直于肛管处长轴切开内括约肌全层,然后沿内外括约肌间向上游离至腹部,将近端结肠或结肠袋与肛管或肛管-齿状线端端吻合。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31例病人平均随访24月,26例患者无复发和转移,1例患者出现复发和转移,1例患者糖链抗原19-9(CA19-9)增高,但未见转移灶。30例患者手术后肛门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可用于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根治性,并能较好保留肛门功能。对较早期或对术前放、化疗敏感的超低位直肠癌、直肠间质瘤、基底广泛息肉和骨盆狭窄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是一种可选择的根治性保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