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照红 《贵州医药》2002,26(6):540-540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机制常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腐蚀导致血栓形成 ,噻氯匹啶与阿司匹林是目前临床常用的 2种重要抗血小板药物。噻氯匹啶对肾上腺素、二磷腺苷 (ADP)、凝血酶、TXA2 、胶原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噻氯匹啶尚能抑制血小板黏附和ADP介导的血小板腹颗粒 ,抑制ADP诱发的血小板上糖蛋白Ⅱb/Ⅲa受体暴露。阿司匹林通过使环氧化酶乙酸化而失活 ,从而使TXA2 和前列环素 (PGE2 )合成均减少。我科于1999~ 2 0 0 1年应用噻氯匹啶与阿司匹林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35例。现报告如下。1 材料…  相似文献   

2.
业已证明,以阿司匹林为代表药物的抗血小板疗法对脑缺血、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有肯定疗效。其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_2(thromboxane A_2,TxA_2)的合成。但阿司匹林的作用选择性差,在抑制血小板TxA_2合成的同时,血管内皮细胞中具有抗血小板活性的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_2)的合成亦被抑制,使其疗效受到限制。因此,近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具有选择性抗TxA_2活性的药物,并已取得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物警戒》2007,4(1):51-51
2006年9月8日,FDA发布警告称,布洛芬可能降低低剂量阿司匹林(81mg/日)的抗血小板作用,使其在心脏保护和预防中风方面的作用减弱。在美国,阿司匹林为非处方药,剂型包括片剂、缓释片剂、泡腾片、速释胶囊和肠溶片。阿司匹林单剂量范围为81~500mg。已公开或未公开发表的人离体试验结果显示,当布洛芬与阿司匹林合并使用,布洛芬可影响低剂量阿司匹林(81mg,速释)的抗血小板活性。该作用机制可能源自对血小板中环氧合酶(COX)乙酰化位点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布洛芬(可逆性抑制)及阿司匹林(不可逆性抑制)均可占据附近的环氧合酶位点,当布洛芬存在时…  相似文献   

4.
Smith 等报导,很低浓度的消炎痛和阿司匹林可以抑制受凝血酶刺激的血小板中前列腺素(PG)E_2及 E_(2α)的形成和释放,而水杨酸钠只有弱的作用。保泰松的活性介于阿司匹林和水杨酸钠之间,而扑热息痛则无效。上述结果与这类药物抑制血小板不可逆的聚集作用和伴随着的释放反应的相对强度有明显的平行关系。Kocsis 等指出,口服阿司匹林或  相似文献   

5.
1 阿司匹林的药理活性有哪些?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而镇痛;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趋化性等而抗炎;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解热;解热、镇痛、抗炎而抗风湿;花生四烯酸在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环氧合酶-1(COX-1)的作用下,逐步转变成具有强烈促进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血栓烷A2,而阿司匹林能使COX-1不可逆地乙酰化,抑制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抗血小板聚集而抗血栓.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对其血小板活性、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2例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观察组32例接受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两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水平、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活性。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率93.75%(29/32)高于对照组71.88%(23/32)(χ2=5.3791,P <0.05);两组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活性和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疗效,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恢复血栓素与前列腺素在机体内的平衡和保护神经细胞的机制,改善凝血功能、血小板活性以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过去十年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阿司匹林是一种有效的抗血栓药物。它的抗血栓作用归因于它的抑制血小板的功能。阿司匹林能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内的环氧化酶,从而影响花生器烯酸变为血栓烷A_2(TXA_2)的转化,同时它也抑制血管壁细胞中的环氧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其服用阿司匹林前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阿司匹林治疗前后的全血中血小板表面糖蛋白(CD62p /PAC-1)的表达率,采用自身对照分析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影响.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治疗前的血小板表面糖蛋白PAC-1、CD62p的表达率分别为(10.36±6.15)%和(10.72±7.12)%,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经以阿司匹林为基础的抗血小板治疗后CD62p、PAC-1的表达率下降至(4.32±2.08)%和(4.90±2.37)%,(P<0.001),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CD62p和PAC-1是血小板活化的敏感和特异指标,且相关性良好,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血小板活化,抑制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上海医药》1994,(8):18-21
自70年代发现阿司匹林片(ASA)不仅有解热消炎镇痛作用,而且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以来,临床上逐渐把它作为一种防治血管血栓疾病的有效药物之一。大量的实验研究已证实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是它在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中,能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阻断TXA_2的形成,进而阻止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达到抗血栓形成的目的。然而,阿司匹林在抑制环氧化酶的同时,亦阻断了血管破损的内皮细胞PGI_2的形成,而  相似文献   

10.
阿司匹林能降低高危病人的冠脉粥样血栓事件和死亡的几率(约占1/4)。阿司匹林抗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是通过灭活血小板环氧酶-1来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从而抑制了血小板的激活。但是,阿司匹林并非万能。阿司匹林并不能有效预防已经出现临床症状的冠脉粥样硬化血栓患者大多数严重心血管事件。患者中出现复发性的心血管事件(“阿司匹林治疗失败”)会有几种可能的原因(见附表),阿司匹林耐药是近年来凸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阿司匹林具有二个与凝血过程有关的作用。第一,它抑制了血小板凝血素A_2的合成,从而减少血少板的聚集。第二,它抑制了前列环素(PGI_2)在血管壁中的,合成。前列环素本身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并使平滑肌松弛。因此,阿司匹林理想的剂量应该是能抑  相似文献   

12.
朱保华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1):1393-1394
阿司匹林为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面世至今104年,由于具有抗炎、镇痛、解热、抗血小板活性和抑制消化道肿痛等肯定疗效.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但老年人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动脉闭塞性疾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尚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为此.笔者8年来收集老年人因预防性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诱发胃、十二指肠出血者4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定(ticlopidine),是两个有效的抗血小板药,能降低卒中复发危险。本文比较两药对女性卒中的预防效果。阿司匹林预防卒可试验 Grotta复习文献后指出,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后预防性口服阿司匹林,可使卒中发生率降低25~30%;最适剂量为每日325mg。这种小剂量几乎完全抑制环氧合酶,阻止血小板内生成血栓素A_2,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并用其他抗血小板药如磺吡酮(硫氧唑酮)或双嘧  相似文献   

14.
益欣(R) 益欣雪(R)是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推出的新品种,通用名为阿司匹林肠溶胶囊,每粒含阿司匹林75mg.主要用于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脑缺血或中风.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一个多国家研究组研究者的报道,NicOx公司的NCX4016(Ⅰ)在健康志愿者中可抑制血小板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引起的胃损伤比阿司匹林(Ⅱ)轻微。(Ⅰ)正处于治疗糖尿病肾病、胰岛素抵抗、外周动脉疾病和血栓形成的Ⅱ期试验。  相似文献   

16.
阿司匹林联用双嘧达莫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彭慧  李焕德 《中南药学》2004,2(2):104-106
阿司匹林(aspirin)与双嘧达莫(dipyridarnole)均为老药新用的典型代表,尤其是阿司匹林在众多的抗血小板药中仍然应用最广.目前全世界每年生产45 000吨阿司匹林.拜尔公司1996年向全世界70个国家的销售量高达110亿片.然而阿司匹林作用较窄,只能对抗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中依赖环氧化酶的血小板激活,而且阿司匹林虽无严重毒性,但不良反应较多.如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慎重地调整剂量或将小剂量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联用可能将取得更为理想的抗栓效果.双嘧达莫不仅能抑制磷酸二酯酶,使cAMP降解减少,而且能激活腺苷环化酶,使cAMP生成增多,从另一角度对抗血小板激活,延长血小板的生存时间.若单独应用,疗效不及与阿司匹林合用.  相似文献   

17.
偏头痛患者的胃肠道症状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 ,而且抑制口服抗偏头痛药的吸收。此项研究目的是比较赖氨酸阿司匹林 /甲氧氯普胺 (LAS +MTC)与麦角胺 /咖啡因 (ERG +CAF)缓解偏头痛患者恶心、呕吐及头痛症状的有效性。患者符合国际头痛协会标准 ,随机、双盲给予LAS +MTC(162 0mgLAS相当于 90 0mg阿司匹林 +10mgMTC)或ERG +CAF(2mgERG +2 0 0mgCAF)。通过为期 2 8d研究中的病历收集数据。研究试验在患者首次用药后恶心、呕吐症状消失时为主要终点 ,头痛缓解为第二项有效标准。结果表明 ,12 6名…  相似文献   

18.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秀清 《中国药房》2010,(4):380-382
<正>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方案中,抗血小板治疗是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目前,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已成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重要药物[1]。阿司匹林通过使环氧化酶失活而抑制血小板激活剂血  相似文献   

19.
目前已知应用抗血小板疗法可以减少曾患心肌梗死的病人以后发生缺血事件的危险。然而,除了阿司匹林之外,其他新的有效的口服抗血小板药是否可以进一步降低继发性缺血事件的危险性? 塞氯匹定(ticlopidine)和 clopidogrel是 thienpyridine的衍生物,其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机理与阿司匹林不同。阿司匹林是通过抑制血栓烷A2的合成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但thienpyridine类是阻断ADP的结合以抑制血小板聚集。然而当前尚缺乏确实证据说明此二种新药在疗效和安全方面的优点足以能替换现行的疗法,但是 clopidogrel似乎可以用于那些曾患过心肌梗死或有不稳定…  相似文献   

20.
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司匹林的问世已有 10 0余年 ,最初阿司匹林在临床中主要用于疼痛或炎症的治疗。近些年 ,尤其是上世纪 70年代发现其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之后 ,人们对阿司匹林的血小板功能抑制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展开了广泛研究。目前它在心血管系统疾病 ,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治疗中已得到普遍关注与广泛应用。业已证明阿司匹林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以及某些选择性患者的一级预防中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临床观察中仍有部分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存在抵抗现象 (Aspirinresistance) ,使得已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