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混合糖电解质与葡萄糖对全肠外营养液临床配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将10%的葡萄糖注射液作为对照组,将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作为研究组,分别加入到相同配方、相同剂量的全肠外营养液中,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取样观察两组注射液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48h内外观、pH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渗透压增高约100mOsm· L-1,不溶性微粒、脂肪乳颗粒随时间的转移变化较大.结论 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对全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临床上应现配现用,严格控制其含量.  相似文献   

2.
电解质对全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明霞  舒文琳  谢黎崖  邵志宇 《中国药房》2005,16(23):1824-1826
目的:考察电解质对全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4组加入不同电解质的全肠外营养液,于配制后0h及20℃~22℃下贮存4、8、12、16、24h后分别取样测定pH值和溶液微粒数变化,并肉眼观察其外观变化。结果:4组pH值在24h内均未发生明显变化;≥5μm的微粒数除加入1、2价电解质组(第4组)一开始就急速增至峰值外,其余均随放置时间延长而增加;加入2价电解质组(第3组)和加入1、2价电解质组(第4组)配制后6h即出现分层现象,加入1价电解质组(第2组)12h发生乳凝反应,而未加入电解质组(第1组)24h内无沉淀和分层现象。结论:电解质对全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在配制时应注意电解质用量,配制后应尽快输注,放置不宜超过24h。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我院一份全肠外营养液处方在不同配制顺序下溶液pH值变化,以及一价电解质浓度对该TPN液稳定性的影响,为今后同类TPN的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6组全肠外营养液分别加入不同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和不同浓度一价电解质(Na+浓度),于各步骤混合后0h及20℃--22℃下贮存12、24h后分别取样测定pH值,并肉眼观察其外观变化。结果:不同配制顺序下该全肠外营养液的pH值在24h内稳定,同样处方比例下加入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III)的出现分层现象,加入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II)的未发生明显变化;加入Na+终浓度100、150、200、250mmol/L的TPN液24h后均未出现分层析出现象。结论:该份全肠外营养液处方在不同配制顺序下溶液pH值无变化,一价电解质250mmol/L对该处方的24h稳定性无影响,不同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选择对全肠外营养液稳定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声传  李杨 《中国药房》2016,(8):1055-1057
目的:考察临床常用全肠外营养液(TPN)中的不溶性微粒数及其配伍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临床常用的6种TPN处方,按无菌操作规程配制后,在室温(25℃)下,分别考察其在0、1、4、8、24 h各时间点的外观、pH值、渗透压和不溶性微粒数。结果:配制后24 h内,各TPN的外观及pH值未见明显变化,渗透压均<900 m Osm/L。对其不溶性微粒数的考察结果显示,加入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后,TPN中的不溶性微粒数急剧增加,≥10μm和≥25μm的微粒数均超出药典规定范围;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水溶性维生素、混合糖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加入,也使其不溶性微粒数增加。结论: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脂溶性/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混合糖电解质和微量元素对TPN的不溶性微粒数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保证电解质在全肠道外营养液的稳定性,杜绝差错和失误的发生,从而使全营养混合液的使用达到安全、合理、有效.方法 整理、归纳电解质的日需要量、对脂肪乳稳定性的影响及产生沉淀的原因;根据经验积累,总结临床上经常出现的不合理应用情况及对策.结果 电解质对全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在配制TPN液时,不宜直接将电解质与脂肪乳剂相混合,同时应注意电解质的浓度和用量,且应避免沉淀的发生.结论 应加强电解质在全肠道外营养配方中的操作规程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房》2015,(25):3493-3495
目的:研究几种常见电解质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室温(25℃)下考察仅含一价或二价离子的电解质(10%氯化钠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25%硫酸镁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的营养液和同时含一价、二价离子的电解质的营养液混合放置24 h内的外观变化,测定其p H和不溶性微粒数、乳粒粒径大小及粒度分布(多分散指数,PDI)。结果:加入电解质的营养液的p H均大于5,均符合质量要求;外观均未出现沉淀、絮凝、变色等现象;仅含一价离子的电解质的营养液放置24 h出现少量挂壁现象,但未出现破乳现象;仅含二价离子的电解质的营养液放置24 h出现少量挂壁现象,且出现破乳现象;同时含一价和二价离子的电解质营养液放置12 h出现少量挂壁现象,放置24 h挂壁现象更明显且出现微量破乳现象,同时出现粒径大于5μm的乳粒和粒径大于25μm的不溶性微粒,且平均粒径和PDI值均比前2种情况更高(P<0.05)。结论:新生儿肠外营养液中含一价和二价离子的电解质,特别是含二价离子的电解质加入越多,其稳定性越差,表现为乳粒粒径增大、不溶性微粒数增加。  相似文献   

7.
影响全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段辉  吴锦秋 《医药导报》2004,23(9):0704-0705
全肠外营养液既有脂溶性成分,又有水溶性成分。整个体系是以胶体溶液、乳浊液的混合形式共存,属于不稳定体系,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pH值、金属离子、电解质浓度、脂溶性药物、温度与洁净度等。配制全肠外营养液应严格按照配制规程进行。加入全肠外营养液体系以外的药物应考虑对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全肠外营养液临床配制稳定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越 《中国药业》2011,20(24):58-61
目的考察临床上使用混合糖电解质或葡萄糖等配制全肠外营养液的配方稳定性。方法将10%葡萄糖注射液和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分别加入到配方相同的全肠外营养液中,作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在不同时间取样观察两组注射液的外观变化、pH、不溶性微粒、渗透压、脂肪乳颗粒变化和电解质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48 h内的外观、pH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渗透压大约高100 mOsm/L,不溶性微粒数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脂肪颗粒经时变化较大。结论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对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临床使用时应严格控制其含量,且配制后尽快输注。  相似文献   

9.
全胃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全胃肠外营养液(TPN)组方的稳定性,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并希望能引起各环节(生产、复配使用、贮存)对药品稳定性的重视.方法:选择临床常用科室的10份TPN液处方,包括外科、内科系统,在本院静脉用药配置中心的净化环境下,按TPN液标准操作规程配制后,在常温下,采用外观观察法、pH检测法、不溶性微粒检查法考察TPN液在0,4,8,12,16,20,24,30 h各时间点外观、pH、微粒的变化,并进行无菌考察.结果:10份TPN液在各时间点,外观未见明显变化,10组TPN液的pH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组TPN液的p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N配伍后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微粒直径≥10 μm和≥25 μm的微粒数都有所增加,不同组TPN液的微粒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制后无菌考察均合格.结论:建议TPN液在净化环境下配置,其pH在5~6范围内稳定性最好,TPN配制后不溶性微粒会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多,需引起临床注意并及早输注,以保证临床应用安全、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0.
姜华  王莹  王燕琼  汤庆娅 《中国药房》2007,18(31):2452-2453
目的:考察谷氨酸钠对全合一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不同剂量的谷氨酸钠分别加入不同配方的全合一肠外营养液中,放置不同时间(0、24、48h)后测定pH和渗透压等相关指标,观察稳定性。结果:每增加5mL谷氨酸钠,pH升高0.04±0.18,渗透压升高41±12mOsm。溶液的渗透压<800mOsm时,24、48h后脂肪乳颗粒的大小形态正常,表面不受破坏,未出现凝集现象;渗透压>800mOsm时,24h后脂肪乳颗粒表面破损,形态异常并发生凝集。结论:谷氨酸钠可加入全合一肠外营养液中进行配伍使用,建议在48h内输注完毕。  相似文献   

11.
全胃肠道外营养药在危重早产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全胃肠道外营养(TPN)抢救危重早产儿.方法:30例危重早产儿采用以葡萄糖、5%复合氨基酸、20%中/长脂肪乳剂、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混合的营养液用输液泵经周围静脉24 h均匀泵入,早产儿出生后2~7 d应用,持续5~28 d.结果:30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5例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减少脂肪乳剂后恢复正常.结论:TPN应用于早产儿疗效好,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两种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同样的调配方法,以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的临床常用量1.5 mL和临床最大使用量3 mL为依据,将添加(实验组)和不添加(对照组)对羟基苯甲酸甲酯的两种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分别调配成新生儿肠外营养液,将其置于避光室温(25 ℃)下存放,于调配后的0 h、12 h、24 h考察外观变化、pH值、乳粒粒径大小、粒度分布、不溶性微粒以及细菌生长情况等。结果:按临床常用量或临床最大使用量配制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样品的pH值、乳粒粒径大小、不溶性微粒数、细菌生长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PD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样品的PDI值均<0.2,乳滴的单分散性良好。结论:两种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添加和不添加对羟基苯甲酸甲酯)调配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均较好,临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相似文献   

13.
曾艳 《中国药房》2006,17(9):712-713
目的:交流从事全胃肠外营养(TPN)工作的心得。方法:查阅近年来相关国内外文献,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回顾、总结和分析。结果与结论:从事TPN工作的临床药师应不断接受业务教育,凭借专业优势与临床加强联系,善于分析、总结临床信息,推动临床药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全胃肠外营养液的合理用药分析和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全胃肠外营养液(TPN)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TPN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年7月~2009年6月TPN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两年我院有425例患者使用TPN,共4438份,主要应用于肿瘤科、消化内科、心胸外科、普外科。结论:我院TPN的应用基本合理,但仍需进一步提高TPN合理应用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腹部手术后使用精氨酸强化的全肠外营养(TPN)对患者营养及免疫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67例接受腹部手术和TPN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TPN支持,24例)、试验Ⅰ组(TPN+15g精氨酸,25例)和试验Ⅱ组(TPN+30g精氨酸,18例),术后连续应用3d。结果:精氨酸强化的TPN提高了术后氮平衡的水平,促进血浆白蛋白、总蛋白的恢复,并使CD4+、CD4+/CD8+升高。在观察的周期内对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C4的影响没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精氨酸强化的TPN能提高术后患者的营养和免疫指标,提高TPN支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590份全肠外营养液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全肠外营养液(TPN)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年6月~2008年7月TPN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5例患者使用TPN共590份。患者疾病以腹部手术围手术期为主,占54.74%。结论:我院TPN临床应用基本合理,但仍需进一步提高TPN合理应用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一次性使用静脉营养输液袋化学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曦 《中国药房》2010,(1):43-44
目的:考察一次性使用静脉营养输液袋的化学稳定性。方法:将0.9%氯化钠注射液放入一次性使用静脉营养输液袋中,分别于8℃和37℃放置不同时间(0、24、48、72h),以其为供试液,与空白对照液(0.9%氯化钠注射液放置于玻璃瓶)比较酸碱度、金属离子、不溶性微粒、氯化物、还原物质、紫外吸光度、环己酮溶出量的变化。结果:8℃时放置24h时各项指标稳定,37℃时随放置时间延长,与空白对照液比较,还原物质、环己酮溶出量增加;8℃与37℃比较,后者紫外吸光度增加。结论:一次性使用静脉营养输液袋注入注射液后应于8℃左右存放较宜,并应于24h内使用完毕。  相似文献   

18.
肠外营养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利君  陈威  付少伟 《医药导报》2003,22(9):623-624
目的:总结肠外营养(PN)的应用情况。方法:对378例患者进行PN营养支持,所有PN液都是在空气净化台或层流间内配制成“全合一”的混合液,供患者ld内输注。结果:在PN期间死亡或自动出院8例(占2.1%),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明显下降,消化道手术后胃麻痹经全肠外营养(TPN)支持治愈,恶性肿瘤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改善。结论:营养支持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重症急性胰腺炎、颅脑损伤宜选用阶段性营养支持疗法,消化道手术后胃麻痹、恶性肿瘤首选TPN治疗。  相似文献   

19.
6401份全肠外营养液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全肠外营养液(TPN)的使用情况,以提高TPN使用的合理性。方法:对我院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的TPN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PN总共使用6 401份,主要集中在普外科、新生儿科、肿瘤外科、肝胆外科、重症监护室和胸心外科。结论:我院临床使用TPN基本合理、规范,但是存在部分问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