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药物热的发生率呈逐步上升趋势,抗菌药物导致的药物热是常见的药源性疾病,伴随着给药停止药物热将消失,临床上往往容易忽视抗感染药物引发的药物热。本文对1例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发热与抗菌药物导致的药物热进行鉴别及相关文献回顾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诊治及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药物热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降低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导致发热的药物及种类,提高对药物热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1998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且符合药物热诊断标准的患者病历资料,对致热药物的种类、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 结果 共10例药物所致发热患者,其中以抗生素引起发热最多,致热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药最常见。热型以驰张热为主,患者多有伴随症状。结论 临床上药物热与其他发热性疾病难以鉴别,对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例应辨别是否发生药物热,以免误诊。同时要坚持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艾滋病患者发生药物热的临床特征,以期为其药物热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发生药物热的艾滋病患者基本情况、诊疗经过、药物热发热特点、致热药物等,将感染性发热与药物热比较,总结药物热临床特征。结果:(1)共收集发生药物热的艾滋病患者37例,其入院时均因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39.2±0.87)℃,抗感染治疗后体温均恢复正常,感染性发热病程(17.72±12.98)d。(2)β-内酰胺类抗生素、美罗培南、异烟肼及利福霉素类抗结核药物、复方磺胺甲基异唑均可导致药物热,以β-内酰胺类最常见(51%),其次是利福霉素类(30%)。(3)与感染性发热比较,药物热高热者更多(70.3%),以弛张热、稽留热为主,而感染性发热高热者43.2%,以不规则热更常见(均P<0.05);药物热时血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明显低于感染性发热,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感染性发热患者(均P<0.05)。结论:药物热是艾滋病患者发热原因中并不少见的原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利福霉素类抗结核药物最常见。发热的热型、热度、用药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为药物热鉴别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4.
药物热是临床常见的药源性疾病,是与用药有关的发热反应[1].与其他原因的发热比较,药物热的主要特征是,一旦给药停止药物热将消失[2,3]. 1 资料 患者(住院号12140):女,71岁,于2011年11月1日下午因确诊尿毒症血液透析5年,咳嗽、气短2周入院.既往有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10年,糖尿病史8年,对多种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氨曲南、左氧氟沙星)过敏.  相似文献   

5.
药物性发热     
<正> 随着药物的广泛使用和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加,药热的发生率也在增长,且已逐渐成为发热待查的一个病种。因此熟悉和掌握有关药热知识,对于诊斯和及时解除患者痛苦,避免造成严重后果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药源性发热浅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介绍易致药源性发热药物;探讨与药源性发热相关因素。方法:检索和查阅国内近年来有关文献,统计、分析和归纳有关内容。结果:药源性发热涉及28类103种药物;药物热可发生于各个年龄的患者,男性的构成比约为66%,静脉给药的构成比较高。结论:药源性发热涉及药物种类之多,发病原因及其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药物热的发生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查询2004~2011年有关药物热的报道文献,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原始文献175篇,标准病例226例,发生药物热的患者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酶类及生化药物等所致的药物热共141例,153例除发热外还伴有其他症状及并发症,注射剂与静脉滴注是发生药物热的主要剂型和给药方式。结论:临床应提高对药物热的重视和正确认识,加强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陆加惠  高芳 《哈尔滨医药》2009,29(6):131-132
药物热即是药物本身引起的发热。是人体对药物的过敏现象,除发热外,尚可伴有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表现。但有时也可以发热为唯一症状。药物热与感染而致的发热有相似之处,如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等,但药物热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发热热度较高、常常是突然发热、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病人一般状况好、  相似文献   

9.
张伟  任欣  朱琪  孙学智  曾洁 《医药导报》2010,29(9):1175-1176
[摘要]目的观察结核病患者服用利福平出现药物热后改用利福喷丁的效果。方法肺结核患者服用利福平出现药物热 42例,后改用利福喷丁,0.15 g,po,qd。结果40例患者改服用利福喷丁后未发热,2例患者服用利福喷丁后再度发热,两药发生交叉药物热仅4.8%(2/42)。结论利福平致药物热患者试用利福喷丁安全,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痰热清注射液的清热作用及其主要活性成分在发热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变化。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发热模型对照组、正常给药组、发热模型给药组。发热模型对照组和发热模型给药组腹腔注射LPS 100μg·kg^-1造模,正常对照组和正常给药组同时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所有大鼠30 min后尾静脉给5 mL·kg^-1痰热清注射液,于给药后8 h内每0.5 h测1次体温,给药后不同时间取血浆,同时从血浆中提取3种成分,LC-UV法测定黄芩苷(BG)的浓度,LC-MS法测定熊去氧胆酸(UDCA)和鹅去氧胆酸(CDCA)的浓度。采用WinNonlin 6.3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痰热清注射液对LPS诱导发热大鼠有显著降温作用,能使发热大鼠体温降至与正常大鼠体温接近,并且在给药后5~8 h血药浓度较低时仍有较好的降温作用。发热模型大鼠和正常大鼠iv 5 mL·kg^-1痰热清后估算BG的半衰期分别为(41.42±7.65)和(50.32±19.10)min,AUC0~τ分别为(2 411.95±523.80)和(2 187.74±447.14)μg min.mL-1,估算UDCA的半衰期分别为(60.22±14.97)和(71.85±18.82)min,AUC0~τ分别为(1 687.59±319.65)和(1 581.38±101.48)μg min·mL^-1,AUC0~∞分别为(1 754.39±311.16)和(1 659.51±110.23)μg min·mL^-1,估算CDCA的半衰期分别为(96.47±25.04)和(94.35±27.41)min,AUC0~τ分别为(407.35±87.29)和(356.89±39.16)μg min·mL^-1,结果表明发热模型大鼠和正常大鼠iv 5 mL·kg^-1痰热清后BG、UDCA和CDCA的药物动力学行为相似。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对LPS诱导发热大鼠有显著降温作用,发热状态下大鼠静脉注射痰热清注射液不影响其主要活性成分BG、UDCA和CDCA的药物动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临床表现,为临床准确诊断药物热提供参考,以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身心痛苦以及节约医疗资源。方法 对2011年至2013年医院收集的33例抗菌药物致药物热患者的性别、年龄、潜伏期、热型、发热程度、伴随症状和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查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大部分的一般情况和临床特征符合抗菌药物致药物热的临床表现。结论 抗菌药物致药物热无明确诊断标准,多根据药史、临床表现及用药经过诊断。  相似文献   

12.
王书郁  谌雪 《河北医药》2012,34(17):2720-2720
目前异烟肼仍是一线抗结核药物.由于用药时间长,治疗期间副作用经常出现.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皮疹、周围神经炎、精神症状、肝损伤等.我院近期收治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治疗1周后体温正常,3周后出现每日上午发热.停止经静脉滴入异烟肼后热褪,试口服异烟肼1次后再次出现发热,停用药物后未再出现.由此我们认为该患者的发热由异烟肼引起,属药物热,静脉及口服给药均可出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l例静脉使用万古霉素致发热不良反应发生的病例进行分析,以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和药师对药物热的认识和警觉性,为临床万古霉素致药物热的识别及处置提供借鉴和帮助.方法 根据药物热的诊断和临床特征,分析该发热不良反应与万古霉素的相关性,并讨论万古霉素致药物热的机制与处置.结果 该发热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万古霉素的使用存在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该例肺部感染患者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后引起药物热的病例特征。方法: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查房时发现,1例肺部感染患者在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治疗后感染症状基本得到控制,但仍反复发热。结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患者病情,怀疑该发热症状可能是由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引起的药物热,临床药师遂建议停用该药,之后患者未再出现发热症状。结论:药物热与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不易区分,临床在判断药物热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病情发展和相关药物特性,及早明确发热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  相似文献   

15.
冯铁娟 《黑龙江医药》2006,19(6):505-505
药物热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而且与其它发热性疾病难以鉴别,2003年1月到2005年6月,我科共发生药物热9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药物与发热的关系,以提高对药物热的认识。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3年1月到2005年6月,在儿科住院患者出院时确诊为药物热9例。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最大18岁,最小6个月。1.2诊断依据感染性发热者应用抗生素后体温一度下降,继续用药体温再度升高,找不到其它原因;感染性发热者,应用抗生索后,体温反较用药前更高,不能用原有的感染来解释,而且患者一般情况尚可;非发热性疾病患者,用药后出现发热,不能用继发感染来解释。有上述任何一项者,停用可疑药物后,体温迅速下降者,诊断为药物热。2临床表现2.1发热和用药的关系原有发热用药后发热更高者2例,原有发热经用药后体温正常后再发热者4例,原无发热而用药后发热者3例。9例药物热中,用药后出现发热的时间为2个小时到1周,其中2个小时的4例,1周的5例。停用可疑药物后,体  相似文献   

16.
ADR咨询     
系列问答92——药物热有哪些类型?药物热(drugfever)是指用药后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临床发热待查的原因之一,并日益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药物热有多种类型或发病机理如下:●药物变态反应性药物热如一些患者对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药物过敏引起的发热。●特异质反应引起的发热少数特异质患者在接受氟烷、琥珀胆碱作全身麻醉时出现恶性高热。●药物通过直接刺激体温调节中枢或增加新陈代谢导致发热如苯丙胺、阿托品等药物引起的发热。●药物引起病原微生物释放致热源导致发热如青霉素治疗梅毒引起的赫克斯海…  相似文献   

17.
由药物引起的药物热是非常常见的。据报导发热中约有2.5—10%的病例为药物热。典型的药物热诊断并不困难。但不伴有其它过敏体征的药物热,尤其是感染发热使用抗菌药物后引起的药物热,诊断有时是较为困难。现报告2例并结合文献讨论如下: 一、临床资料: 例1:患者男、56岁,因咳嗽咳痰20年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应用万古霉素引起药物热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2017年7月至2021年6月应用万古霉素引起药物热的住院患儿,并对国内儿童使用万古霉素引起药物热的病例报道进行文献复习,总结用药剂量、药物热发生时间、不良反应处理及转归情况。结果:共收集万古霉素引起药物热的患儿11例,其中我院4例,文献报道7例。药物热发热时间5.0(2.0~10.0)d,最高体温39.1(38.3~40.0)℃,停药后退热时间1.9(1.0~3.0)d,可伴随其他器官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热期间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感染指标明显升高,停药后预后良好。结论:万古霉素引起儿童药物热与感染性疾病的发热较难鉴别,应结合药物使用时间、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患儿发热特点加以判断,及时停用可疑药物,避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中南药学》2019,(8):1296-1300
1例22岁女性患者卵巢癌术后第2次接受卡铂化疗,化疗当日即出现高热现象,最高体温达40.5℃。医师立即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却并未在当日后续检验中发现粒细胞异常。药师利用专业知识,结合检验结果、药物不良反应知识和发热机制,查阅相关资料后分析是卡铂所致药物热,并制订不良反应的应对方案,在卡铂引发药物热的分析方法、给药方案、监测时长上给出具体的建议和干预,协助医师在患者下周期化疗中补液降温,对症治疗。药师完善了卡铂导致不良反应的药学监护路径,同时减少病区内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并通过合理宣教和床边问诊降低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20.
<正>药物热是应用药物本身引起的发热,是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之一,亦可能是某些药物唯一或主要的症状表现。临床上常与疾病所引起的发热难以鉴别诊断。目前,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及临床应用,药物热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加之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标准,出现误诊、误治的概率也越来越高。合理用药,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需全面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