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联合闭环靶控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以脑电双频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为闭环反馈指标行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闭环靶控的可行性。方法:40例年龄18~39a,拟行妇科腹腔镜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成2组,靶控组设丙泊酚3mg·L-1,瑞芬太尼4μg·L-1的浓度行诱导和维持;闭环靶控组设同样初始浓度,以BIS值(50~60),MBP(8~12kPa),HR(60~100次·min-1)为反馈指标在诱导和麻醉维持过程中进行靶控浓度的反馈调控,术中监测HR,MBP,BIS等指标。结果:术中BIS最高值靶控组为63.7±s2.8,明显高于闭环靶控组的53.3±2.0(P<0.01),且超出所设上限60。插管期靶控组MBP最低值低于闭环靶控组(P<0.05),且低于8kPa;切皮期靶控组MBP最高值明显高于闭环靶控组(P<0.01),且超过12kPa。切皮期靶控组HR最高值明显高于闭环靶控组(P<0.01)。结论:以BIS,MBP和HR作为反馈指标行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闭环靶控可以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及适当的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全静脉麻醉用于纤支镜检查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需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60例,年龄35~65岁。随机分为3组各20例,Ⅰ组超声雾化吸入2%利多卡因10 min,表面麻醉后镜检;Ⅱ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 μg8226;kg 1,微泵输注丙泊酚1.5~2.5 mg8226;kg 1,至OAA/S评分为1分,经内窥镜面罩吸氧后镜检;Ⅲ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1 μg8226;L 1、丙泊酚起始血浆靶浓度1.0 μg8226;L 1,每3 min递增0.5 μg8226;L 1至OAA/S评分为1分,插入喉罩供氧后开始镜检。记录基础值,支气管镜入声门前、入声门时、入声门后5 min、活检时、出声门时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BIS)值,以及操作过程中支气管镜能否一次性进入声门,有无呛咳、体动反应,患者清醒后自诉镜检过程的感受等。结果Ⅰ组支气管镜进入声门时血压、心率均高于基础值,高于Ⅱ组和Ⅲ组(均P<0.05)。Ⅱ组、Ⅲ组患者均一次进入声门成功;Ⅲ组呛咳反应、体动反应、呼吸抑制发生率均低于Ⅱ组(均P<0.05);Ⅰ组3例患者无法耐受而放弃检查,Ⅱ组5例发生呼吸抑制,Ⅲ组2例发生呼吸抑制。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能满足支气管镜检查术,且安全有效,苏醒迅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诱导时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12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30例)、B组(30例)、C组(30例)和D组(30例)。四组患者均于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A组输注氯化钠注射液,B组、C组、D组分别静脉输注0.1、0.2、0.4μg/(kg·min)瑞芬太尼。比较四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插管前即刻(T1)、拔管后1 min(T2)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水平、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丙泊酚输注16 min后的MOAA/S评分。结果 四组患者T1的MAP、HR均低于本组T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T2时的MAP、HR均高于本组T0时,B组、C组、D组T1时的MAP、HR均低于A组,C组、D组T1时的MAP、HR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老年肿瘤患者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5年3月来我院行肿瘤切除术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观察组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和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后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分别为(5.24±2.03)min和(10.56±3.57)min,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83±2.34)min和(14.21±4.18)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在手术期间均有所上升,但对照组上升幅度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老年肿瘤患者手术麻醉中效果显著,血流动力学稳定,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靶控浓度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9例择期腹腔镜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4ng/ml,6ng/ml,8ng/ml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3μg/ml靶控输注静脉麻醉。观察并记录插管前、插管后5分钟,建立气腹前及建立气腹后1、3、5、10和15分钟的心率和动脉收缩压数值。同时测量并记录气腹前和气腹后5分钟的血糖。结果:R1组建立气腹后血糖明显低于建立气腹前数值(P〈0.05),并且建立气腹后各时点的血压和心率与建立气腹前相比有明显差异。R2与R3组建立气腹前后血糖无显著变化。其中R2组病人的心率和血压在建立气腹前后无显著变化,但R3组病人心率在建立气腹后较气腹前显著减慢。结论: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可以应用于腹腔镜手术麻醉,而瑞芬太尼的最佳靶控血浆浓度为6ng/ml。 相似文献
6.
老年患者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的血流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时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行上腹部手术患者60例,按年龄不同分为2组.青壮年组(n=30)30~59岁,老年组(n=30),60~80岁.全麻诱导设定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3 mg/L,瑞芬太尼7 μg/L.意识消失后给予维库溴铵0.1 mg/kg进行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术中瑞芬太尼靶控浓度维持不变,气管插管后丙泊酚的靶控浓度降至2.5 mg/L,术中调节丙泊酚的量使脑电双频谱指数维持在45~55之间.记录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插管前、插管后1 min及插管后5 min的SBP、DBP、HR.结果2组患者间除年龄外,性别、手术种类、体重、术前血球压积与白蛋白浓度及靶控输注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2组患者的丙泊酚、麻黄素及阿托器用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2组患者的SBP、DBP、HR均较诱导前降低,但老年患者更明显(P<0.01).结论老年人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明显不同于青壮年,因此在使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时,应根据年龄及种族的不同设定靶控浓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的麻醉效果,并与吸入麻醉进行比较。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剜除术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TCI组(T组)与吸入麻醉组(I组),每组20例。记录麻醉诱导前、气腹后30分钟、术毕和拔出气管导管后3分钟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记录病人停药至清醒(呼唤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手术时间。结果:T组病人围术期血压平稳,各个时点的SBP、DBP、HR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I组病人SBP、DBP、HR在气腹后30分钟及拔出气管导管后3分钟时明显高于基础值,差异有显著性(〈0.05),在相应时间点明显高于T组病人,差异有显著性(P〈0.05)。I组病人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比T组长,差异有显著性(〈0.05)。结论: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剜除术病人安全可行,可有效抑制手术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迅速完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观察组患者采取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苏醒与恢复情况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 O2)与本组麻醉前(T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插管后1 min(T1)、气腹后15 min(T2)的HR、MAP均较本组T0和观察组同时间点显著增加,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较好,术后苏醒迅速、恢复快,且可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同时安全性亦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7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取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常规静脉输注麻醉,研究组采取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情况,数字分级法(NRS)分级,不同时间点的警觉/镇静评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指南》2015,(19)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复合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应用于妇科宫腔镜检查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妇科宫腔镜检查患者80例,随机分为R和F组,每组各40例,R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维持麻醉,F组采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维持麻醉,监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观察患者意识消失时间、丙泊酚用量、术后苏醒时间和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MAP、HR、SpO2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中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与同组内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AP在F组与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术后清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均明显低于F组(P<0.05),麻醉效果优于F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复合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用于宫腔镜检查的临床效果是确切、安全的,具有镇痛效果好、可控性强、起效迅速、苏醒快而完全,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只要加强术中呼吸管理,不失为行宫腔镜检查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田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4):129-130
目的 探讨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喉罩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82例行喉罩麻醉的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行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治疗,观察组患者行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治疗,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丙泊酚用量及患者血液流动力学改变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丙泊酚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自插罩时至拔罩后3min的MAP及HR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行喉罩麻醉的外科手术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治疗可有效的提高麻醉效果,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TAN)全麻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某院2019年3月~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TAN患儿86例,以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使用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丙泊酚联合顺苯磺阿曲库铵诱导麻醉,对照组采用舒芬太尼和七氟烷维持麻醉,观察... 相似文献
13.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用于胆囊切除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的诱导和术后苏醒过程。方法ASAI-Ⅱ级择期行胆囊切除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R)组及芬太尼(F)组,R组采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诱导和维持麻醉,F组采用芬太尼和丙泊酚诱导和维持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及维持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术毕停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期不良反应等。结果瑞芬太尼麻醉术中循环波动较小,苏醒快,术后并发症少。结论与芬太尼相比,瑞芬太尼可更安全有效地用于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瑞芬太尼靶控输注下,患者意识消失时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方法:全身麻醉患者分为瑞芬太尼+丙泊酚组(RP)和单纯丙泊酚组(P)。RP组给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待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达到4ng/mL时开始丙泊酚靶控输注,靶控输注浓度为血浆浓度4μg/mL。P组单纯按4μg/mL给予丙泊酚靶控输注。记录患者意识消失时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结果:瑞芬太尼靶控输注下,令患者意识消失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ECe50值为0.84(0.75,0.93)μg/mL,ECe95值为1.40(1.27,1.59)μg/mL。单纯靶控输注丙泊酚则分别为1.9(1.83,1.98)μg/mL和2.8(2.72,2.94)μg/mL。两组ECe50值和ECe95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RP组患者意识消失的时间和丙泊酚用量均明显低于P组,Narcotrend指数则高于P组,平均动脉压降低也较P组严重(P均〈0.05)。结论:瑞芬太尼可增强丙泊酚的镇静效果,降低令患者意识消失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全静脉麻醉用于支撑喉镜下手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TCI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各时段平均动脉压、心率及术毕停药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和离开恢复室时间;观察病人拔管后即刻、离开恢复室、拔管后1h、4h的意识状况;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结果 (1)TCI组各时段血流力学平稳,对照组在插管中,及手术关键步骤等时段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高于TCI组,有统计学意义;(2)在苏醒过程中,自主呼吸、睁眼、拔管、定向力恢复及离开恢复室时间TCI组均短于对照组;(3)拔管即刻、离开恢复室、拔管后1h,OAAS评分TCI组高于对照组。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能满足支撑喉镜手术,和常规的静吸复合全麻相比,血流动力学更平稳、苏醒更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危重患者术中体温控制对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6月选择需要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的麻醉危重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体温控制组(术中体温控制在37.5℃,对照组不控温(手术室常温),术中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清醒时间,同时随访术后延迟性呼吸抑制、术中知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手术时期间血流动力学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诱导及麻醉清醒期间HR、BP、MAP及BIS未有统计学差别,但实验组手术期间HR、MAP及BIS均低于对照组。另外,实验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分别为(576.57±73.88)mg、(1073±355)μg,而对照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分别为(658.45±95.47)mg、(1118±465)μg,两组中丙泊酚具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体温控制对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术中丙泊酚用量小并且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常规室温下全麻。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在腹腔镜手术中的最佳靶浓度。方法选择腹腔镜手术的ASAⅠ~Ⅱ级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靶控输注麻醉(T组,50例),另一组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V组,50例),两组全麻诱导前均先开放静脉输液,预设T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Ctpro)3~6μg/mL,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CtR)3~5.5ng/mL,先输注丙泊酚,待患者入睡后,确定实际血浆靶浓度,再输瑞芬太尼,并予阿曲库铵0.5mg/kg,行气管内插管。V组静脉输注丙泊酚2~3mg/kg,瑞芬太尼3~5μg/kg。卡肌宁0.5mg/kg。行气管内插管,分别记录全麻诱导前后、气管内插管及插管后5min、切皮、术中、拔管时的心率、血压情况,及全麻诱导时患者意识消失的时间,停瑞芬太尼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唤患者睁眼时间、自主呼吸达到平稳的时间、拔管时间,术后随访,患者的术中知晓、恶心、呕吐情况。结果 T组在诱导、气管内插管,切皮,术中维持的心率、血压变化与V组比较,稳定更好,呈显著性差异(P<0.05);停瑞芬太尼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呼唤患者睁眼,自主呼吸达平稳时间与V组比较,时间更短,呈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回访患者,术中知晓:T组无发生,V组3例,发生率6%。恶心呕吐:T组1例,V组1例。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腹腔镜手术的麻醉过程中,全麻诱导阶段丙泊酚血浆靶浓度(Ctpro)(2.98±1.61)μg/mL,瑞芬太尼(CtR)(3.36±0.75)ng/mL,维持阶段丙泊酚(Ctpro)(3.1±1.08)μg/mL瑞芬太尼(CtR)(3.54±0.7)ng/mL血流动力学较稳定,术后清醒快,拔管早,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分析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效果.方法 88例择期手术患者,采用电脑抽号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实施静吸复合麻醉,观察组实施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比较分析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苏醒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前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743、-0.526、-0.311,P>0.05);麻醉期间两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有显著差异(t=-8.702、-7.506、-6.114,P<0.05),苏醒后两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9.938、-7.334、-5.297,P<0.05);且观察组平均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2.235,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应用于外科手术患者麻醉,具有较好的可控性,围麻起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苏醒快,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