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前路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探讨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19例齿状突骨折患者在牵引复位基础上,术中在C臂监视下行前路空心钉固定。结果J8例获得(14.5±2.6)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获得满意愈合,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17例为E级,1例D级。结论前路空心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疗效好,重建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和保留寰枢关节的活动性,是治疗齿状突骨折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伟  陶文武 《现代保健》2012,(7):122-123
目的探讨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成人新鲜齿状突Ⅱ、Ⅲ型,有寰枢椎脱位者术前先行颅骨牵引复位,x线片显示复位满意后在C形臂x线监视下,行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23.6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无明显颈部运动受限,无螺钉断裂、移位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详细的术前准备、精确的手术操作情况下,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具有微创、内固定牢靠、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不错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上颈椎损伤的疗效.方法 对1例寰椎骨折、2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关节半脱位、1例枢椎骨折、1例寰枢椎骨折的患者行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结果 5例患者随访3~10个月,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植骨均得到骨性愈合.局部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椎弓根钉无松动、断裂及脱出现象.结论 对于上颈椎损伤,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安全有效,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寰枢椎骨折脱位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对1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采用经关节突螺钉固定和寰枢椎钛缆固定手术方式治疗,术前做好颅骨牵引等的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呼吸道的管理,指导四肢功能锻炼,严密观察脊髓神经功能,评估神经恢复情况。结果:1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无一例发生手术或护理并发症。术后脊髓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经关节突螺钉固定和寰枢椎钛缆固定手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效果良好,护士规范细密的围手术期护理也是成功治疗的关键因素,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此类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颈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经验.方法 牵引复位后,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颈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22例.结果 22例患者内固定均满意,螺钉位置良好,头端螺纹均超过骨折线,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诊2-16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无明显颈部活动受限.结论 颈前路单枚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了颈椎的生理活动范围,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李强  李如求  李泳  武文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8):1066-1068
目的探讨伴关节突交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本院对31例关节突交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关节突交锁松解、前路减压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手术治疗,术后头颈胸支架外固定至植骨融合。采用ASI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颈椎正侧位片评价颈椎序列重建,颈椎动力位片评价颈椎稳定性,从三方面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3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获满意复位并重建颈椎序列,无并发症发生;31例均随访12~37(中位时间22)个月,术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较手术前提高了1至2级,植骨融合,正侧位及动力位片显示颈椎序列正常稳定。结论对伴关节突交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后路关节突松解联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能有效复位并重建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22例.对脱位复位情况、内固定植骨融合率、JOA评分、影像学评估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22例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 47(25.8±10.2)个月,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术后疼痛和神经症状均得到缓解,术后JOA评分(15.8±1.9)分,较术前的(10.3±1.2)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寰枢椎均融合.结论 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科于2007年12月至2011年6月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不稳患者13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28~ 50(中位年龄39)岁.10例为车祸伤,3例为高处坠落伤,其中齿状突骨折4例,均为AdersonⅡ型骨折,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AdersonⅡ型)1例,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不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1例出现头晕、头痛,其中寰齿前间隙>5mm者4例,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根据寰枢椎移位情况决定牵引的方向和重量,一般牵引超过1周,重量2~5kg.首次牵引后1~3h复查床旁侧位X线片(图1),以后每日复查1次,根据复位情况调整牵引重量及角度:术前均行寰枢椎CT三维重建,并测量相关数据,包括进钉点的选择、螺钉内倾角度和钉道长度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前路加压螺钉在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2009年12月.对23例Ⅱ型齿突骨折在X线监测下施行经颈前路单枚加压螺钉内固定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以及颈部活动情况。结果手术时间75~120min,平均95min。术中出血50~110ml,平均70ml。术中无一例发生副损伤。所有患者获得6—32个月的随访,平均16个月。23例骨折均正常愈合;23例骨折愈合后颈椎活动均恢复正常。结论颈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技术有固定简单可靠、损伤少、愈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重建上颈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重建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治疗上颈椎不稳患者21例,其中Ⅱ型齿状突骨折13例,齿状突不连5例,横韧带损伤3例.在寰枢椎后弓间植骨融合,使寰枢椎复合体得到稳定.结果 共置入84枚螺钉,术中2枚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未发生脊髓、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X线片示寰椎完全复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处复位良好.CT片示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位置关系良好.按JOA评分标准,优15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5.71%(18/21).1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12.83±4.23)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钉板断裂.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钉板系统固定重建上颈椎不稳能显著增强寰枢椎间生物力学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该术式在寰枢椎融合术中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前路加压螺钉在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2009年12月,对23例II型齿突骨折在X线监测下施行经颈前路单枚加压螺钉内固定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以及颈部活动情况。结果手术时间75~120min,平均95min。术中出血50~110ml,平均70ml。术中无一例发生副损伤。所有患者获得6~32个月的随访,平均16个月。23例骨折均正常愈合;23例骨折愈合后颈椎活动均恢复正常。结论颈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技术有固定简单可靠、损伤少、愈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II型齿状突骨折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O颈前路空心螺丝钉内固定治疗成人Ⅱ型和Ⅲ型新鲜齿状突骨折安全性、效果和最佳手术治疗方案。方法从2000年8月~2002年10月,应用AO经颈前路空心螺丝钉内固定治疗成人齿状突骨折16例。其中Ⅱ型9例,Ⅲ型7例。采用1枚螺钉固定13例,2枚螺钉固定3例。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进行体格检查,拍摄上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X线片和CT检查。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16例全部获得随访。骨折复位满意,骨折愈合率93.8%(15/16),1例经过延长外固定时间最终达到骨愈合,2例遗留颈部僵硬感,但临床检查无活动受限。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AO颈前路空心螺丝钉内固定治疗成人Ⅱ型和Ⅲ型齿状突新鲜骨折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是治疗该类型骨折的最佳选择;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精细的手术操作以及术后适当的外固定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脱位的手术治疗及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脱位骨折33例.所有病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 3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7(19±5.33)个月.疗效评定根据Baird-Jackson 标准进行评定.本组病例优20例,良8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4.8%.结论 踝关节骨折合并脱位要想取得优良的疗效,内外踝骨折必须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寰枢椎前路复位钢板系统(TARP)在治疗寰枢椎脱位时的应力分布,为TARP系统的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方法应用中国数字人男1号数据集(CT)建立寰枢椎脱位前路复位钢板螺钉固定的有限元(FEM)模型,在此模型上模拟施加各种载荷条件下进行有限元分析,测定钢板、螺钉及寰枢椎在不同载荷条件下内部结构变化和应力分布。结果TARP钢板固定后,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不同状态下,内固定器械主要应力均集中在TARP钢板的中部(应力为0.159×10^8-0.732×10^8Pa)和枢椎螺钉的根部(应力为0.214×10^9-0.958×10^9Pa)。但前屈运动时集中在寰枢关节面上(应力为0.512×10^7Pa);后伸运动时集中在寰椎侧块与后弓的连接部(应力为0.582×10^7Pa);侧弯运动及旋转运动时集中在枢椎螺钉的钉道部位(应力分别为0.287×10^9Pa及0.241×10^9Pa)。结论尽管不同部位的应力大小不同,但无论在哪种运动状态下,螺钉的最大应力均在根部,TARP钢板的应力均集中在中部,因此螺钉根部及钢板中部力学强度的大小是决定TARP钢板系统力学疲劳性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后路椎弓根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创伤性失稳临床效果及操作技巧。方法对17例创伤性寰枢椎失稳患者行颈后路椎弓根钉一棒复位固定、椎板后弓植骨。结果随访3~43(9±3.1)个月,未发生并发症,复位良好,序列稳定;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块移位;骨折愈合好,植骨渐进融合。术后颈部症状完全消失,受损颈髓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创伤性失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Ⅰ期联合后前入路360。施行骨折复位+脊髓减压+内固定重建术,治疗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20例,颈脊髓损伤程度按Frankle分级,A级7例,B级5例,C级6例,D级2例。结果术后Mill示椎管减压彻底;随访10~24个月,损伤节段内固定可靠;脊髓功能Frankle分级平均提高1~2级;椎节3个月内融合。结论Ⅰ期颈椎后前路联合手术解决脊髓前后压迫,其中后路手术使骨折脱位容易复位,特别是对有关节交锁病例;前路可解决脊髓前方的压迫,前方植骨+钛板内固定可恢复椎问高度,重建颈椎前柱结构,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有利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肖浩  贺成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6):814-815
目的比较桡骨远端合并与不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挠骨远端骨折患者按AO分类为B型和c型,均行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分成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19例,未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32例。术中未对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特殊处理。术后评估骨愈合及腕关节功能。结果51例获得随访。术后随访6~24(10±3.3)个月。所有病例骨性愈合,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与Werley临床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无尺骨茎突骨折组:优20例,良8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87.5%;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组:优12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合并或不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对于腕部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昕  孙永强 《医药与保健》2014,(3):176+173-176
<正>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一种严重损伤,常会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在颈椎的损伤中约占10%左右,发病率约占颈椎损伤的10%。枢椎齿状突由于解剖结构特殊及其后方毗邻脊髓,临床上有发生延迟性或者急性颈脊髓损伤,一部分患者可能发生骨折不愈合,一系列症状的出现可能导致患者终身残废或者付出生命的代价。1齿状突的解剖特点枢椎齿状突是寰枢区的运动枢纽,其与寰椎前弓齿状突切迹构成的寰齿关节的旋转运动功能占整个颈椎旋转功能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斜坡-齿状突型颅底陷入的治疗原则.方法分析11例斜坡-齿状突型颅底陷入的临床资料.11例经口腔前方入路切除压迫延髓前方的齿状突,10例经后路枕颈植骨融合固定.结果平均随访1.2年,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1例,无加重及死亡者.结论斜坡-齿状突型颅底陷入的治疗应首先考虑经口腔做前路减压,寰枢椎脱位者还需施行植骨融合固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壮年新鲜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43例患者,头下型13例,经颈型21例,基底型9例,均采用3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34例采用带股方肌骨瓣植入。结果经过平均2年的随访,疗效评定:优28例,良9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86%,骨折愈合40例,愈合率93%,3例出现骨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坏死率7%。结论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对治疗青壮年新鲜股骨颈骨折疗效可靠。良好的骨折复位,早活动晚负重及带股方肌肌骨瓣植入,能明显提高股骨颈骨折的治愈率,减少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