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 2型糖尿病(T2DM)病人血清肌腱蛋白 C(TN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 2021年 3月至 2021年 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 155例 T2DM病人。收集其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 TNC水平。根据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CIMT)将病人分为正常组( 35例)、内膜增厚组( 48例)和斑块形成组( 7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法,对 T2DM病人 CIMT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 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 TNC与其他临床参数相关性;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T2DM人群中血清 TNC对 CAS的诊断价值。结果对病人血清 TNC水平比较,斑块形成组 137.20(119.11,150.36)ng/L高于内膜增厚组 121.64(101.18,141.75)ng/L和正常组 110.63(84.59,125.38)ng/L,内膜增厚组高于正常组( P<0.001)。 CIMT随着血清 TNC升高而增加(趋势 P<0.001)。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 TNC是 T2DM病人 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 T2DM病人血清 TNC水平和身体质量指数、腰围呈正相关; ROC曲线分析显示, TNC是预测 CAS发生的良好指标。当 TNC取最佳截断值 125.38 ng/L,灵敏度为 77%,特异度为 59%。结论血清 TNC水平升高是 T2DM病人 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成为预测 T2DM病人 CAS风险的潜在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对冠心病(C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CHD患者60例,超声检查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增厚组40例,正常组20例:并同时检测此60例患者血清RBP4水平、丙二醛(MDA)含量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血脂。结果增厚组RBP4增高明显(P〈0.01);MDA、年龄、TC、TG、LDL—C、SBP、DBP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SOD活性则表现为明显降低(P〈0.01或〈0.05)。血清RBP4水平与MDA、SBP、TG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25、0.231、0.245,均P〈0.05),与SOD则呈负相关(r=-0.241,P〈0.05);以IMT是否增厚为凶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BP4水平升高、高血压、年龄增高、血脂异常是CHD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72、1.025、1.151、1.046,P均〈0.01)。结论血清RBP4水平升高是C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可能会增强血管内膜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140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及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测量首次血压、纤维蛋白原(Fg)含量。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占52.3%。颈动脉平均IMT与患者血压及Fg含量密切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黄连素治疗前后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RBP4)的变化。方法20例新诊断的T2DM患者经过饮食和运动治疗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仍然不能达到良好控制者,予黄连素片0.9g/a口服治疗共16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测定空腹血糖(FBG)、TC、TG、游离脂肪酸(FFA)、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RBP4水平。根据公式分别计算BMI、腰臀比(WH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T2DM患者予黄连素治疗16周后BMI、WHR略低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PG、TC、TG、FFA、HbAlC、Fins、RBP4、Homa—IR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6.4±1.7)mmol/L比(7.5±2.0)mmol/L,(5.2±1.4)mmol/L比(6.0±1.5)mmol/L,(1.6±0.4)mmol/L比(2.0±0.6)mmol/L,(1.1±0.3)mmol/L比(1.4±0.4)mmol/L,(6.5±1.0)%比(7.2±1.1)%,(2.7±0.9)mU/L比(3.8±1.2)mU/L,(11.4±1.7)μg/L比(15.3±2.9)μg/L,0.9±0.3比1.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黄连素能明显降低T2DM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可能通过减少脂源性细胞因子RBP4的分泌而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在本院住院T2DM患者100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例为病例组。不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0例为对照组。入选患者均进行吸烟情况的调查。收缩压,舒张压的测量,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百分比(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检测。并进行经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病例组FPG、HbAlc%,TG,TC,LDL—C,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吸烟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良好的血糖控制,调脂,降压,戒烟等干预将会有效延缓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出现。 相似文献
8.
9.
10.
血尿酸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B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大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动脉粥样硬化(AS)组和非AS组,同期选择我院健康体检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采用ELISA测定BUA水平,并分析BUA与IMT、BMI、血糖血脂血压、HOMA-IR等相关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 AS组、非AS组BUA水平均高于NC组(P<0.01);AS组BUA水平显著高于非AS组(P<0.01)。2型糖尿病患者BUA与WHR、BMI、IMT、FBG、HOMA-IR和HbA1c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P<0.01或<0.05)。HOMA-IR、BMI和IMT为影响T2DM患者BUA的独立相关因素。HOMA-IR和BUA是影响T2DM患者颈动脉IMT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BUA与T2DM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能在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T2DM)患者血浆钙结合蛋白复合物(S100AS/A9)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单纯T2DM组(A组,30例)、T2DM合并颈动脉病变组(B组,50例)及正常对照组(C组,36例)患者血浆S100A8/A9水平,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及白细胞介素6(1L-6).结果 A、B组血浆S100A8/A9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P<0.05),B组血浆S100A8/A9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S100A8/A9与IL-6呈正相关(r=0.57,P<0.05),S100A8/A9与HbA1c及血脂无相关性.结论 T2DM患者血浆S100A8/A9与慢性炎症有关,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影响因素。方法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分成A组(无颈动脉斑块)及B组(有颈动脉斑块),记录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与结论年龄、糖尿病病程、FPG、HbA1C是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血清纤维蛋白胶凝素3(ficolin-3)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出现CA的预测效果.方法 根据患者颈动脉IMT的值将我院收治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2020年1月-2020年12月为糖尿病组,将其按照颈动脉IMT值分为常规组(CO组)19例、增厚组(TH组)23例、斑块组(PI组)28例,选取同期医院体检... 相似文献
15.
丁婷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9):146-148
目的探讨血清雌二醇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黄冈市中心医院2014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93例作为2型糖尿病组,按照颈动脉球部内膜中层厚度(IMT)程度分为IMT增厚组54例与IMT正常组39例;另选取2014年1月-2017年5月在本院体检健康者4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雌二醇水平、IMT、糖代谢水平〔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2型糖尿病不同IMT组血清雌二醇水平、IMT、糖代谢水平。分析2型糖尿病血清雌二醇水平与IMT增厚相关性。结果 2型糖尿病组血清雌二醇水平低于对照组,IMT厚于对照组,FPG、2 hPG、HbA1c高于对照组(P<0.05)。IMT增厚组血清雌二醇水平低于IMT正常组,IMT厚于IMT正常组(P<0.05)。IMT增厚组与IMT正常组FPG、2 hPG、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血清雌二醇水平与IMT增厚呈线性负相关(r=-0.846,P<0.05)。结论血清雌二醇水平降低可能为老年2型糖尿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且血清雌二醇水平与IMT增厚呈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5年9月~2009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98名,按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分为0级组、1级组、2级组、3级组,测定其血清胆红素水平,用统计学软件SPSS11.0进行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程度的斑块分组之间血清胆红素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斑块3级组〈2级组〈1级组〈0级组(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能与低血清胆红素有关,血清胆红素可作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新的实验室诊断指标,而血清胆红素与糖化血红蛋白二者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白细胞的关系。方法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112例患者颈动脉斑块,并将其分组。检测各组患者血白细胞水平。结果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血白细胞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比较,血白细胞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斑块患者血血白细胞增高,血白细胞与斑块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视黄醇结合蛋白4(RB P4)在单纯2型糖尿病(对照组)及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2型糖尿病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组)血清定量,探讨RB P4与2型糖尿病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相关性。方法65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患者(女18例,男12例)为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另外35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女14例,男21例)作为对照组。腹部超声检查根据肝肾超声对比度和肝亮度对脂肪肝进行诊断。结果非酒精性脂肪肝组RBP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BP4是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联的独立影响因子(P=0.015,OR=0.48),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RBP4水平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正相关,RBP4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中,RBP4与非酒精性肪肝的发生可能相关,可能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及进展的无创性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朱丽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8):11-14
目的 探究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糖脂代谢及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96例明确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胰岛素应用方式的不同分为注射组(47例)和泵组(49例).注射组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泵组采用胰岛素泵注射胰岛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