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文祥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3):5441-5442
目的:观察腹部抚触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早期干预方法。方法:6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早产儿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均给予早期喂养,观察组于生后第2天开始进行腹部抚触,并联合应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连续治疗7天。比较两组早产儿进奶量、残奶量、恢复至出生时体重所需日龄及腹胀、呕吐、胎粪情况。结果:两组早产儿在出生2周内每日进奶量、残奶量、恢复至出生时体重所需日龄、达到全胃肠营养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8.8%)显著低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抚触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能避免或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且能缩短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  相似文献   

2.
刘育红 《现代保健》2011,(26):49-50
目的观察西沙比利治疗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诊断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2例,均采用鼻(或口)饲胃管喂养,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沙比利0.2mg/kg,3次/d,于喂奶前30min喂入,疗程5~7d。结果治疗组应用西沙比利干预治疗后,每天奶量为(110±42)ml/kg,胃潴留量为(1.60±0.61)ml,体重增加(1.12±0.51)k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西沙比利治疗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68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分为两组,治疗组在禁食、减少喂养量及静脉营养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红霉素,5mg·kg^-1·d^-1分两次口服,疗效不佳者逐渐增加剂量,最大量为15mg·kg^-1·d^-1;对照组在给予禁食、减少喂养量及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增加腹部抚触。观察两组患儿奶量、腹围、体重及大小便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完全喂养量时间、住院天数,监测是否有肝功能损害及菌群失调。结果两组患儿治疗7天后奶量、腹围、体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15.75、6.78、4.00,均P〈0.05)。两组的症状消退时间、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完全喂养量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5.48、7.70、2.46、3.27,均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常规胃肠动力药物联合微生态制剂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0月在该院新生儿科出生24 h内的早产儿336例为研究对象。将336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98例、观察1组125例和观察2组11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保暖、对症治疗和护理并给予营养支持;观察1组在此基础上,在患儿出生6 h内口服枯草杆菌活菌散剂;观察2组在观察1组的基础上,在患儿出生6 h内加服多潘立酮悬液。观察3组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营养吸收情况、喂养不耐受情况、胃肠动力情况、并发症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1组和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生理性体质量下降幅度较低,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平均体质量增长速度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2组与观察1组比较,生理性体质量下降幅度较低,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平均体质量增长速度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每日奶量添加速度、第15天摄入奶量、肠内营养热卡达60 k Cal·kg~(-1)·d~(-1)时间、全胃肠喂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不耐受率较低,不耐受持续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2组与观察1组比较,不耐受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初次排便时间、胎粪排尽时间均较短,平均大便次数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儿全肠意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和败血症发生率,观察1组和观察2组明显比对照组降低,观察2组与观察1组比较,败血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使用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单一使用微生态制剂和联合使用胃动力药物和微生态制剂都可有效防止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可以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缩短住院时间,尽快建立全胃肠道喂养,降低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使用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并且联合使用药物要优于单一使用微生态制剂枯草杆菌活菌散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对治疗早产儿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另加用口服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后比较两组患儿的喂养耐受情况及体重增长情况。结果两组在残奶量、呕吐、腹胀消失及体重增长等方面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结论小剂量红霉素可促进胃肠动力,从而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入住中山市博爱医院新生儿科的60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早产儿治疗和护理及非营养性吸吮、口腔按摩及运动等干预措施,同时按照《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实施经口喂养;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干预,并采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对患儿经口喂养能力进行评估后经口喂养。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经口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奶量不增或减少、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可以指导医护人员正确评估并帮助早产儿尽早安全的经口喂养,降低早产儿经口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产儿奶摄入量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及体质量增长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223例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逐日每次奶量递增为0.5~1.0ml,观察组按每日20ml/(kg·d)奶量进行个体化喂养。观察在喂养控制摄入情况下,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基本情况,及体质量增长情况。结果 对照组发生NEC2例,观察组3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NEC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体质量增长快及住院天数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体质量变化情况制定每日摄入量,不会增加NEC的发生率,但可维持正常体质量的增长,并可以缩短早产儿的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及对医院感染的影响,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20年2月于山东菏泽市立医院诊治的208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进入试验资格评估,筛选排除后随机分配,最终研究组、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早产儿标准配方奶喂养,研究组患儿接受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对比两组的喂养耐受指标(每日进奶量、胎粪排尽时间、达全胃肠营养时间、复奶后7d内总胃残留次数(GRV1)、复奶后全天胃残余量/全天预计奶量比(GRV2)、生长发育指标(体重、头围增长速度)、并发症发病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理性黄疸、大便潜血阳性或便血)及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喂养耐受指标除每日进奶量(t=5.037)高于对照组外,胎粪排尽时间(t=9.217)、达全胃肠营养时间(t=15.833)、GRV1(t=6.737)、GRV2(t=9.95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体重增长速度(t=2.454)、头围增长速度(t=5.469)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坏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促进早产儿喂养的临床疗效。方法早产儿1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并给予暖箱保暖,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及酸碱平衡,静脉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分两次静脉滴注红霉素10mg/(kg·d)。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8.0±1.5)d]比对照组[(12.0±1.8)d]明显缩短,每日体重增长量[(55.0±0.7)g]也比对照组[(25.0±0.5)g]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能促进早产儿喂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喂养不耐受且胎龄34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5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鼻饲管间断喂养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和对照组28例(单纯予以鼻饲管间断喂养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记录两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体重、头围、身长的生长情况,每日奶量的增长,每日体重的增长,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胃管留置时间,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患儿体重、头围、身长的增长及每日奶量的增长均高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胃管留置时间,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深度水解配方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46例符合喂养不耐受标准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红霉素5mg·kg-1.d-1,治疗3天,观察两组患儿每日完成的奶量、呕吐及腹胀情况、体重增长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呕吐、胃潴留缓解、体重增长情况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显著疗效,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2017年4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38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采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分别给予观察组和对照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综合护理和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体质量开始增加时间以及摄奶量。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以及体质量开始增加时间分别为(3.27±0.58)、(3.19±0.69)、(3.28±0.64)d和(3.52±0.61)d,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的(4.85±0.64)、(4.78±0.83)、(5.13±0.97)d和(4.84±0.7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摄奶量为(92.01±18.25)ml/(kg·d),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63.54±14.23)ml/(kg·d)。结论对于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有助于缩短患儿各种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缩短患儿体质量开始增加时间,提高患儿的摄奶量,有助于保障患儿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的全身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前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金乡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需间断胃管喂养的早产儿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予以全身抚触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记录两组喂养不耐受和生长发育相关指标。结果治疗7天后,喂养不耐受治疗的有效率,治疗组为76.1%(35/46),对照组为43.5%(20/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8,P<0.05);治疗组的开奶时间少于对照组,治疗组的开奶量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达到经口全胃肠喂养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9、4.82、4.11,均P<0.05)。治疗组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而头围增长幅度以及14天时体重量显著大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16、3.65、5.04,均P<0.05)。结论全身抚触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成熟,显著降低喂养不耐受症状的发生,并对其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03~2018-05喂养不耐受早产儿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2)、对照组(n=32)。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小剂量红霉素治疗,试验组采取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均治疗5~7天。对比2组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可完全肠道营养时间、每日进奶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试验组总有效率90.63%(29/32)较对照组68.75%(22/32)高(P<0.05);试验组胃潴留、呕吐、腹胀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可完全肠道营养时间较对照组短,每日进奶量较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38%(3/32)与对照组6.25%(2/3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给予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可增强疗效,减轻临床症状,促进患儿康复,且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刘倩  刘松林  邓晓毅 《中国校医》2014,28(8):612-613
目的比较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间隙缓慢滴注鼻饲喂养和连续鼻饲喂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NICU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90例,随机分成间隙缓慢滴注鼻饲喂养组(A组)和连续鼻饲喂养组(B组),均同时予以非营养性吸吮和部分胃肠外营养,直至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比较2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性、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及平均住院日。结果间隙缓慢滴注鼻饲喂养组较连续鼻饲喂养组出现喂养不耐受数的例数少(P〈0.05),且达到完全胃肠道喂养时间短(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更耐受间隙缓慢滴注鼻饲喂养,其达到完全胃肠喂养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口腔运动联合腹部按摩干预在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10月我院NICU病房接收的62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口腔运动联合腹部按摩干预,比较两组早产儿恢复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完全停止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完全自主排便时间、恢复正常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胃潴留量及每日增加奶量。结果观察组早产儿恢复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全停止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完全自主排便时间、恢复正常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胃潴留量少于对照组,每日增加奶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口腔运动联合腹部按摩可缩短恢复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完全停止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完全自主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有效缓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减少胃潴留,提高奶量,加快早产儿恢复正常体重,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黄疸早期干预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早期干预早产儿黄疸的临床作用。【方法】将52例需经鼻胃管喂养的早产适于胎龄儿,根据是否辅以非营养性吸吮,随机分成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NNS)组30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配方乳经鼻胃管喂养以及静脉营养方案,且均采用相同的蓝光照射以及药物治疗方案进行黄疸治疗.而NNS组则在此基础上辅以非营养性吸吮。采用美国BECKMAN公司SYNCHRON CX5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两组早产儿生后第3、7、14d的血清胆红素值,并分别记录两组早产儿黄疽持续时间、胎粪排尽时间、胃残留奶量、每日大便次数以及大便量。【结果】NNS组早产儿生后第3、7、14d的血清腮红素值均明显降低,黄疸持续时间及胎粪排尽时间均明显缩短,胃残留奶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平均每口大便次数以及大便量较对照组则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对于早期干预早产儿黄疸,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作为一种早期干预早产儿黄疸的辅助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产儿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水平与喂养量的相关性。【方法】 将42例早产儿分为观察组(有喂养不耐受)22例与对照组(无喂养不耐受)20例。两组患儿分别在生后24 h内及7日龄后行血清胃泌素水平的测定,观察两组患儿治疗一周后临床状况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入院时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及当日每公斤体重奶量较对照组显著减低,治疗7 d后两组血清胃泌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或<0.01),而在住院期间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高峰值及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一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吸入性肺炎等严重的喂养并发症。两组患儿血清胃泌素水平与检测当日每公斤体重奶量的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r=0.589,P<0.01)。【结论】 早产儿血清GAS水平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关系密切,微量喂养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以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作为开奶喂养的早产儿相关营养状况。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首次以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开奶喂养的早产儿共157例,记录相关诊断、出生情况、营养摄入、生长发育等。根据有无喂养不耐受(不耐受组和耐受组)和出生体质量(<1 500 g、1 500~2 500 g和≥2 500 g组)进行分组,分析生长发育情况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共60例(38.2%)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出生体质量和胎龄越小,发生喂养不耐受越多,其中<1 500 g组喂养不耐受为71.1%。与耐受组比较,喂养不耐受组出生体质量[(1 620±440)g比(1 980±421)g,P=0.000]、胎龄[(31.3±2.6)周比(33.0±2.1)周,P=0.000]、出生头围[(28.9±2.2)cm比(30.4±1.9)cm,P=0.000]和出生身长[(41.1±3.9)cm比(43.2±3.4)cm,P=0.000]明显减小,转奶时间[(26.4±17.6)d比(7.9±5.3)d,P=0.000]和达到足量喂养时间[(21.5±10.0)d比(13.8±6.2)d,P=0.000]明显延长。同时,开奶时间[<1 500 g组(6.1±5.1)d,1 500~2 500 g组(3.8±2.5)d,≥2 500 g组(3.3±1.2)d,P=0.002]、转奶时间[<1 500 g组(28.7±18.3)d,1 500~2 500 g组(9.7±8.1)d,≥2 500 g组(7.0±3.8)d,P=0.000]和达到足量喂养时间[<1 500 g组(24.0±10.4)d,1 500~2 500 g组(14.3±6.0)d,≥2 500 g组(11.4±3.5)d,P=0.000]出生体质量越小组越晚。不耐受组和<1 500 g组有更多患儿接受肠外营养支持(93.3%;97.8%),且肠外营养提供热量[<1 500 g组(325.9±59.4)kJ/(kg·d),1 500~2 500 g组(281.2±64.8)kJ/(kg·d),≥2 500 g组(269.9±43.9)kJ/(kg·d),P=0.001]和持续时间[<1 500 g组(27.1±14.5)d,1 500~2 500 g组(13.0±7.0)d,≥2 500 g组(8.7±3.4)d,P=0.000]更多。生长发育方面不耐受组头围增长较快[不耐受组(0.7±0.6) cm/周,耐受组(0.6±0.5) cm/周,P=0.045]。<1 500 g 组体质量增长[(21.8±9.5) g/d]和头围增长[(0.8±0.4) cm/周]均明显高于其他出生体质量组[体质量增长:1 500~2 500 g组(14.2±7.6)g/d,≥2 500 g组(4.9±11.9)g/d,P=0.000;头围增长:1 500~2 500 g组(0.5±0.4)cm/周,≥2 500 g组(0.6±0.8)cm/周,P=0.005]。对是否有喂养不耐受作变量控制后,偏相关分析显示住院期间体质量增长与胎龄(r=-0.666,P=0.035)、出生体质量(r=-0.700,P=0.024)、头围(r=-0.846,P=0.002)以及恢复至出生体质量天数(r=-0.697,P=0.025)呈负相关,与头围增长(r=0.672,P=0.033)呈正相关,而与出生身长、开奶、转奶时间和达到足量喂养时间、肠外营养热量和持续天数,以及住院天数和一些并发症有无无相关性。结论 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喂养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能获得类似于喂养耐受组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与肠外营养的应用有关。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头围越低的早产儿更适于采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作为开奶喂养。  相似文献   

20.
张关英 《现代保健》2011,(21):77-79
目的探讨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治疗对早产低体重儿营养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60例适于胎龄的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通过对早产低体重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把这四种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流程重组形成护理循环贯穿在早产儿的日常护理中。对照组采取早产儿常规护理,两组均用同一种配方奶喂养,记录喂养相关情况(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肠道营养达418.4kJ/kg·d的时间)及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结果干预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8.5±3.1)d较对照组(11.0±3.0)d显著缩短(P〈0.01);干预组肠道营养达418.4kJ/(kg·d)的时间(11.9±5.5)d较对照组(16.6±5.3)d明显缩短(P〈0.01);干预组鼻胃管留置时间(12.0±6.0)d较对照组(18.0±8.0)d明显缩短,有显著差异(P〈0.01);干预组胃残留的发生率(13.3%)较对照组(43.3%)减少(P〈0.01)。结论在早产低体重儿喂养的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治疗能促进早产低体重儿的胃肠道功能的成熟,提高经肠道喂养的耐受性,有效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加快其生长发育水平,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