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能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髓中除了造血干细胞 (hematopoieticstemcells ,HSCs)以外 ,还存在着另外一类干细胞 ,即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MSCs)。MSCs早在 1976年就被Fridenshtein发现 ,他把骨髓标本接种到含胎牛血清的培养体系中 ,发现贴壁的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形成克隆并不断增殖 ,从而分化成为骨和软骨细胞。从此 ,一些研究者陆续发现MSCs能分化为脂肪细胞、骨骼肌细胞、神经外胚层细胞等 ,本文就骨髓MSCs多能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为其更广泛地应用于组织工程领域提供…  相似文献   

2.
具有无限或较长期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及其“横向分化”特性的发现,为治疗各种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使其成为近年米研究的热点。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real stem cells,MSCs)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除具有向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组织细胞分化的能力,在体外也可以分化肝细胞样细胞或肝系细胞。  相似文献   

3.
永生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永生化骨髓问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质粒pCMVSV40T/PUR导入大鼠BMSCs,建立永生化BMSCs.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采用检测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了解永生化BMSCs是否可分化为成骨细胞;采用裸鼠皮下接种实验检测细胞的致瘤性;应用不同血清浓度进行细胞培养及冻存,描绘其生长曲线及复苏后的活性.结果:未导入质粒的BMSCs培养至15代后细胞不能继续传代,呈明显衰老迹象,而永生化BMSCs培养至5代后仍可保持较好的活性,但具有明显接触抑制;永生化BMSCs具有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能力:裸鼠接种后无致瘤性;与其他血清浓度相比,20%血清培养组的细胞生长速度较快;50%及90%血清组其复苏后较20%血清组活性高(P<0.05).结论:在体外,pCMVSV40T/PUR构建的永生化BMSCs具有活性较好等特性,且无成瘤性.可为BMSCs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大量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4.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内皮细胞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及其向内皮细胞定向分化能力。方法 无菌条件下采集兔骨髓 ,肝素抗凝 ,经淋巴细胞分层液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 ,通过贴壁培养法获得MSC ,然后在内皮细胞生长环境中进行诱导分化 ,最后对扩增的细胞特征进行鉴定 ,同时初步研究其体外成血管特性。结果 MSC每扩增一代 ,细胞数量增加 5~ 8倍 ,7.6 5× 10 3 个原代MSCs体外扩增 3代即获得 1.2 6× 10 8个细胞。在 70 %~80 %融合时呈现“铺路石”样形态 ,细胞免疫组化证实扩增细胞表达CD31和vonWillebrandfactor(vWF) ,具有吞噬ac LDL的功能 ,且扩增细胞在体外参与网状血管样结构形成。结论 MSC扩增能力强 ,在体外能诱导其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最新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其来源将其分为四类:成体干细胞、胎儿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和核移植干细胞。胚胎性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除了来源不同,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的不同:胚胎性干细胞可无限增殖,而成体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则有限;胚胎性干细胞分化潜能要较成体干细胞宽。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都证实成体干细胞确实具有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潜能,因此成体干细胞成为生物医学领域中一个很好的研究手段,同时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成体骨髓来…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强 《心脏杂志》2008,20(4):498-500
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心肌梗死治疗方法的进展,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其中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细胞之一。本文通过介绍BMSCs向心肌样细胞的分化;BMSCs的促血管新生作用;BMSCs对心肌细胞保护和抗凋亡作用;改善心室重构等总结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文章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在脑梗死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崔瑷  代华平  王辰 《国际呼吸杂志》2007,27(23):1829-1832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一组疾病,其以肺间质纤维化为共同病理改变,是导致肺功能进行性丧失和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最常见的一种ILD,其对目前采用的药物治疗几乎无反应,预后差。目前对这类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认为,无论是否有炎症反应,肺纤维化形成都是肺损伤与修复反复失衡的结果。间充质干细胞(MSC)是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的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受损肺,骨髓来源的MSC(BMd-MSC)可以分化为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采用MSC疗法有可能是治疗肺纤维化最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研究显示,小鼠肝纤维化模型中给予一定数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能减轻肝纤维化程度,但也有研究持否定观点。本研究通过研究BMSC尾静脉移植后在纤维化肝脏的定位、分化来说明BMSC在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通过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体外定向诱导为成骨细胞,探讨理想而有临床实用价值的成人骨髓MSC体外诱导培养体系。方法:体外分离、扩增成人骨髓MSC,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采用基础诱导培养液[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L-抗坏血酸加不同浓度的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recombinant huma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l,rhTGF-β1)]诱导成人骨髓MSC体外分化为成骨细胞。利用倒置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碱性磷酸酶(ALP)染色、ALP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成人骨髓MSC增殖和分化情况。结果:成人骨髓MSC的增殖和分化作用和rhTGF-β1有剂量依赖关系,低浓度时促进增殖,高浓度抑制增殖,5μg/L浓度达到高峰,其浓度升高促进MSC分化。结论:含有rhTGF-β1 5μg/L的基础诱导培养液是理想且有临床实用价值的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成骨细胞的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问充质干细胞(BMMSCs),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内皮细胞、心肌细胞等,并能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参与组织修复。因此,BMMSCs成为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并取得了不少令人欣喜的成果,但是其到底是怎么归巢到靶器官,仍不是很清楚。本文就BMMSCs归巢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洛伐他汀抑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体外以缺氧无血清条件模拟心肌梗死后的心脏缺血微环境,研究洛伐他汀是否能够抑制缺氧无血清引起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凋亡。方法以Hoechst33342染色法及AnnexinV/PI流式细胞术检测洛伐他汀的抗凋亡作用,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洛伐他汀对细胞色素C释放及caspase-3活化的影响。结果洛伐他汀0.01~1μmol/L能够有效地抑制缺氧无血清引起的MSCs凋亡。洛伐他汀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增强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抑制细胞色素C释放,降低caspase-3活化水平。结论洛伐他汀能够抑制线粒体途径介导的凋亡,阻止caspase-3的活化,发挥抗缺氧无血清引起的MSCs凋亡,为提高移植干细胞的存活率提供了一种可能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胆汁淤积性肝病。近年来研究发现,鉴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抗纤维化和肝细胞分化的特性,正在成为治疗肝脏疾病的新方式,并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治疗有积极作用。本文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发病机制以及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等方面展开叙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前景十分广阔,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类具有自我增殖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在特定条件诱导下可向多系细胞分化.近年来,MSC向肝系细胞分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系列实验证明MSC在一定条件下可向肝细胞分化.其向肝细胞分化的机理以及诱导分化条件的优化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研究的深入,利用BMSC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在BMSC的作用机制、移植时间、移植途径、特异性标记物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争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霉素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8周龄F344大鼠的股骨和胫骨,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纯化、扩增后 ,用5-溴-2'脱氧尿苷(BrdU)进行标记,然后注射到心力衰竭模型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心肌组织内,细胞移植后4周,采用生理记录仪测量3组大鼠的心功能 ,处死动物,心脏切片行免疫组化了解移植细胞在受体心脏的存活情况.结果 细胞移植后4周,细胞移植组大鼠死亡率为6.2%,明显低于假细胞移植组12.5%(P<0.01);在受体大鼠的心脏切片上有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存活.心功能测定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LVSP)、心率(HR)、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LV±dp/dtmax)均明显下降(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LVDP)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大鼠的LVSP、HR、LV±dp/dtmax均有明显升高(P<0.01),而LVDP明显降低(P<0.01);与假移植组相比,细胞移植组大鼠的HR、 LV±dp/dtmax仍有明显下降(P<0.01),而LVDP明显升高(P<0.01).结论 MSCs移植可有效改善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大鼠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霉素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取8周龄F344大鼠的股骨和胫骨,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纯化、扩增后,用5-溴-2’脱氧尿苷(BrdU)进行标记,然后注射到心力衰竭模型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心肌组织内,细胞移植后4周,采用生理记录仪测量3组大鼠的心功能,处死动物,心脏切片行免疫组化了解移植细胞在受体心脏的存活情况。结果细胞移植后4周,细胞移植组大鼠死亡率为6.2%,明显低于假细胞移植组12.5%(P<0.01);在受体大鼠的心脏切片上有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存活。心功能测定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LVSP)、心率(HR)、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LV±dp/dtmax)均明显下降(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LVDP)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大鼠的LVSP、HR、LV±dp/dtmax均有明显升高(P<0.01),而LVDP明显降低(P<0.01);与假移植组相比,细胞移植组大鼠的HR、LV±dp/dtmax仍有明显下降(P<0.01),而LVDP明显升高(P<0.01)。结论MSCs移植可有效改善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大鼠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辐射诱导胸腺瘤形成的影响,探讨辐射损伤的防治,为预防辐射诱发肿瘤的发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按照Kaplan经典方法,取(13±2)g雌性C57Bl/6小鼠,每次照射剂量1.75 Gy,每周1次,共4次,制备小鼠胸腺瘤动物模型。无菌取乳鼠股骨骨髓,分离、培养、DAPI标记MSCs,取1.0×106个MSCs经尾静脉注入模型小鼠,每周1次,共2次。末次照射后6个月杀鼠取胸腺,10%甲醛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病理学检测胸腺结构,判断胸腺瘤的形成情况,计算胸腺瘤发生率。结果镜下观察可见假照射组C57BL/6小鼠胸腺组织结构正常,皮髓质结构清晰,淋巴细胞形态规则,呈圆形或卵圆形。辐射诱导模型组C57BL/6小鼠无正常胸腺结构,未见正常淋巴细胞,淋巴样肿瘤细胞弥漫分布,胞核大,深染,呈典型的淋巴瘤特征性细胞。MSCs注射组可见小鼠胸腺结构,未见淋巴瘤特征性细胞。模型组C57BL/6小鼠胸腺瘤的发生率为72.73%,MSCs注射组的发生率为20%。结论辐射诱导C57BL/6小鼠胸腺瘤模型建立成功;MSCs可降低辐射诱导C57BL/6小鼠胸腺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现状和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成体干细胞的一种,作为近年来医学各领域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对其各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本文就其生物学特性,诱导分化潜能及机制,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和原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杨芬  杨乃龙  林鹏 《山东医药》2008,48(3):25-26
来源于人胚脑组织的神经干细胞及来源于16岁非造血系统疾病患者的胸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采用Transwell培养板在体外共同培养(共培养组),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形态变化,在共培养第7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中神经元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并与单纯低糖DMEM培养基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共培养组中的NSE阳性细胞达32.7%±11. 5%,而对照组未见NSE阳性细胞,两组相比,P<0.05.认为BMSCs在体外可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