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军  林黎明  李乐平 《山东医药》2004,44(18):11-12
目的探讨按照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原则,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按照TME治疗原则,在腹腔镜辅助下,对1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TME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结果14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0~240分钟,平均180分钟.术中出血30~180ml,平均50ml;术后1~2天恢复胃肠功能并下床活动,住院5~14天,平均为6天。术后6例应用镇痛剂,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能完全达到TME要求,且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约为3.1~10.7/10万,其中直肠癌的比例约占56%~70%,而低位直肠癌的比例可达70%~80%[1].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直肠癌行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LAPR)腹膜外结肠造口与腹膜内结肠造口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确定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最为合适的造口方式。 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2008年10月至2020年3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比较LAPR腹膜外造口与腹膜内造口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研究,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条件的文献,非随机对照研究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量表评价文献质量,评分>5分的研究纳入Meta分析,随机对照研究采用Jadad量表评估。提取文献基本信息及相关结局指标,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其中9篇临床对照研究,5篇随机对照研究,共计1 210例患者。其中腹膜外造口组594例,腹膜内造口组61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腹腔镜腹膜内造口相比,腹腔镜腹膜外造口组造口旁疝发生率(OR=0.14,95%CI:0.08~0.25;P<0.00001),造口脱垂发生率(OR=0.15,95%CI:0.06~0.37;P<0.0001),造口回缩发生率(OR=0.24,95%CI:0.09~0.63;P=0.004)均明显降低;术后住院时间缩短(MD=-0.82,95%CI:-0.97~-0.68;P<0.00001),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提前(MD=-0.71,95%CI:-0.88~-0.54;P<0.00001),更容易获得排便感(OR=9.67,95%CI:4.40~21.23;P<0.00001),但造口水肿发生率明显升高(OR=1.81,95%CI:1.13~2.92;P=0.01),而两组造口狭窄发生率(OR=0.62,95%CI:0.25~1.50;P=0.29)、造口感染发生率(OR=0.57,95%CI:0.29~1.12;P=0.10)以及造口时间(MD=-0.94,95%CI:-5.69~3.81;P=0.7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LAPR腹膜外造口能明显降低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速患者康复,更容易获得排便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议直肠癌LAPR永久性结肠造口首选腹膜外造口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直肠癌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护理。方法对行直肠癌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患者的术前术后精心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精心护理,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做好术前术后的护理,对并发症的预防与及时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柱状经腹会阴切除术(肛提肌外腹会阴切除术)作为直肠癌的一种新术式,较常规经腹会阴切除术可以切除更多的癌周组织,减少术中穿孔,降低环周切缘阳性率,从而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作者在国内率先开展本术式,并创新性使用生物材料进行盆底重建,不但简化了手术,而且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的机会,使本术式更加安全可靠。笔者详细介绍了柱状腹会阴切除术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阐述了本术式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柱状经腹会阴切除术有望成为无法保肛直肠癌患者的标准术式。  相似文献   

6.
直肠癌外科治疗的主要肠道重建方式为低位前切除术(EAR)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中低位直肠癌治疗的标准手术。为探讨在TME前提下肠道重建方式对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本文回顾分析了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用LAR、APR术式治疗的相关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并发早期肠梗阻的病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因低位直肠癌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并发早期肠梗阻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术后并发早期肠梗阻患者中,麻痹性肠梗阻6例,粘连性肠梗阻5例,盆底腹膜内疝3例,乙状结肠造瘘肠管与侧腹壁间隙内疝2例,乙状结肠造瘘肠管扭转1例,造瘘口狭窄1例,其中3例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6例麻痹性肠梗阻、1例造瘘口狭窄及4例粘连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痊愈,7例手术患者,根据术中情况,分别行内疝复位术、绞窄肠段切除吻合、重新缝闭盆底腹膜及侧腹壁裂隙、肠粘连松解+肠排列术、乙状结肠造瘘肠管扭转复位术并再行乙状结肠造瘘术。18例均痊愈出院。结论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并发肠梗阻原因复杂,具体治疗应依据病因进行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8.
直肠癌腹会阴联合根治术后会阴切口临床处理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 会阴部往往留有较大腔隙, 骶前积液、感染和引流不畅等局部并发症发生率高, 会阴切口不易愈合, 尤其是术前接受放化疗患者.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一期缝合会阴切口和会阴部引流的方法, 而难愈性会阴伤口临床处理颇为棘手. 移植肌皮瓣填塞技术在难愈性会阴伤口的处理与会阴部缺损重建上较有优势, 可选择性应用. 一般以股薄肌(皮)瓣为首选, 但手术操作较复杂. 结合作者的临床实践与国内外文献, 就会阴部伤口的处理方法的演进和效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我国多数是位于腹膜返折以下的低位直肠癌。近年来,随着直肠癌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手术技术的提高,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率在逐年上升。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保肛术式有低位前切除术(LAR)、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等,但保肛术后出现的各种肛门功能问题一直困扰着患者和医生。笔者通过回顾文献并结合自身经验就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影响肛门功能的因素及处理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一种改良的腹腔镜辅助下的肛提肌外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LAPE)和常规腹腔镜辅助的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需切除肛门的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差异。 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21年6月68位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随机分为APR组和改良ELAPE组,每组34例。APR组患者给予常规APR术,改良ELAPE组患者给予改良的ELAPE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临床参数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阳性率、术中穿孔、环周切缘阳性率、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腹腔引流量、会阴切口拆线时间、盆腔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盆腔出血、肠梗阻、会阴切口感染、会阴切口周围血肿以及其他少见并发症,随访结果项目包括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死亡率。 结果改良ELAPE组手术时间长于AP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90,P=0.000);术中出血量(t=-0.775,P=0.441)、淋巴结阳性率(χ2=0.553,P=0.457)、环周切缘阳性率(χ2=0.863,P=0.353)、穿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ELAPE组排气时间(t=-4.403,P=0.000)、排便时间(t=-2.934,P=0.005)、会阴切口拆线时间(t=-2.490,P=0.015)均早于APR组,腹腔引流量少于APR组(t=3.524,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进食流质食物时间(t=0.593,P=0.555)、盆腔引流管拔除时间(t=1.581,P=0.122)、住院时间(t=-1.465,P=0.148)无明显差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盆腔出血(t=4.24,P=0.94)、肠梗阻(t=5.55,P=0.58)、会阴切口感染(t=7.74,P=0.54)、会阴切口周围血肿(t=8.55,P=0.14)以及其他少见并发症(t=3.11,P=0.4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6~60个月,改良ELAPE组局部复发率(χ2=5.639,P=0.018)、远处转移率(χ2=4.178,P=0.041)均低于AP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01,P=0.107)。 结论改良的腹腔镜辅助的ELAPE手术较传统腹腔镜辅助的APR手术来说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能有效减少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腹腔镜联合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与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43例采用腹腔镜联合阴式全子宫切除术(LAV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抽取的50例经腹全子宫切除术(TAH)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未出现手术并发症,在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LAVH组均少于TAH组(P<0.01);而手术时间LAVH组长于TAH组(P<0.01)。结论 LAVH术后恢复快、伤口美观、愈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疗效。方法 198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93例和传统开腹组105例。分别采用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方法进行TME。结果两组患者切除标本长度、清扫淋巴结数量、肠管远切缘距离相比P>0.05。两组所有标本远切缘病理学检查均为阴性。腹腔镜组合传统开腹组完整TME切除+近完整TME切除率分别为92.5%和91.7%。腔镜组复发率和总生存率分别是5.6%和93.3%,而开腹组分别为7.3%、94.8%,两组相比P>0.05。结论腹腔镜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疗效与开腹手术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肠癌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护理。方法对直肠癌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的手术前后精心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精心护理,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对并发症的预防与及时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TME)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09~2009-12在腹腔镜下实施TME术84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2例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64(115~28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7.1(30~200)ml,术后1~2d恢复肠道功能并下床活动,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1(6~15)d,术后2例发生吻合口瘘,3例肺部感染。术后随访一个月至4年未见复发。结论应用腹腔镜TME术治疗直肠癌,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是一项具有应用前景的微创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低位直肠癌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在腹腔镜下行TEM术,对照组则行开腹TME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VAS疼痛评分、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性功能及泌尿功能障碍发生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手术时间、保肛率、肿瘤转移及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可在达到传统开腹手术疗效基础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经腹、肛门切除,一期肛门原位再造的临床效果和实用性。方法对62例下段直肠癌行经腹肛门切除,一期肛门原位再造术的病例进行回顾和总结。结果62例病人中未发生再造肛门缺血坏死和狭窄、回缩。术后早期排便次数多,常在8~17次/d,无便意,口服止泻药、排便次数正常。术后28周养成定时排大便习惯,大便成形。病人有58例获得随访(随访率93.5%,58/62),平均随访4.0年,其中局部复发1例(1/58局部复发率17%)。3年生存数46例(生存率88.5%,46/52),5年生存数30例(生存率83.3%,30/36)。结论低位直肠癌经腹肛门切除、一期肛门原位再造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直肠癌术式。  相似文献   

17.
经会阴平面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3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会阴平面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01/2011-10行经会阴平面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的39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吻合口漏2例,吻合口狭窄1例,随访4mo-3年,局部复发2例,术后排便频率2-7次/d,平均为3次/d,远期效果仍在跟踪随访.结论:经会阴平面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是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手术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LAPE)已经成为治疗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的重要术式。在降低局部复发率的同时,ELAPE手术由于切除更多肿瘤周围组织,有可能增加泌尿生殖神经损伤的发生率。笔者认为,在ELAPE手术的会阴操作过程中,对盆丛、阴部神经和神经血管束的保护是可行的,有助于保留术后的泌尿功能和性功能。在术前MRI分期的指导下,结合肿瘤的垂直浸润深度和环周生长情况,提出的个体化ELAPE技术,有助于在保证肿瘤根治性前提下,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和保护会阴部神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在临床上的成功应用,使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明显提高,局部复发率显著下降。目前临床研究表明,采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可取得与开放手术相同的疗效。我院应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保肛治疗直肠癌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