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巨大肝血管瘤手术切除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一种改良的限制性局部肝切除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手术方法,其操作要点是确定相对无血管的切肝平面,通常距血管瘤边缘小于1.0cm;切肝时忽需考虑解剖性肝叶或肝段的全部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巨大血管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回顾性总结和分析2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31处)肝血管瘤可侵及肝脏各段,瘤体直径2cm~40cm.采用单一或联合手术方式,第一肝门阻断11例,常温下改良全肝血流阻断4例,阻断时间12~30min,术中平均出血1200ml,输血1450ml,术后SGPT增高15例,发热8例,右胸腔积液6例,右膈下积液2例,死亡1例。结论 手术治疗肝巨大血管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术中正确细致的操作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巨大血管瘤手术指征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2004年10月手术切除的28例肝巨大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全组肿瘤直径5~24cm,平均12cm,其中邻近第二肝门5例,与下腔静脉关系密切者7例,均采用肝血管瘤剥离术联合术中应用微波刀切除肿瘤。结果28例中12例出血量在400m l以下,未输血,5例出血量600~800m l,1例出血量为8000 m l。全组安全切除,均痊愈。病理检查为海绵状血管瘤。结论对于直径小于8 cm的肝血管瘤,可定期观察,但位于第二肝门的肝血管瘤,均应早期切除,肿瘤大于8 cm或合并有临床症状者,应手术切除。采用血管瘤剥离术联合术中应用微波刀切除肿瘤,出血量少,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提高了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4.
随着B超、CT检查的普及,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率日渐增高。本院自1991年1月~1996年1月收治肝血管瘤18例,其中10例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经手术治愈。术中出血量少,其中9例100~200ml,仅1例达到1600ml,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肝血管瘤的检查首选B超、CT或ECT。本组B超检查符合率77.8%,CT90%。经以上系统检查仍不能确诊的可切除肿瘤,尽早手术具有鉴别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临床意义。血管瘤剥除术式治疗第Ⅶ、Ⅷ段血管瘤为首选而又简便、安全的方法。预防术中大出血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6,(2)
<正>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间叶性肿瘤,其发病率约为0.7%~1.5%[1-2],尸检时肝血管瘤的检出率可高达20%[3]。肝血管瘤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多认为与肝内血管的发育畸形有关。肝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好发于30~50岁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5。病理类型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多见,常为单发病灶,约40%的患者可多发。多数肝血管瘤直径5 cm且无临床症状,常于常规体检时发现,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手段和外科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31例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影像学检查行B超+MRI 16例,B超+CT 11例,B超+CT+MRI 4例; 诊断为肝血管瘤29例(93.6%),误诊肝癌2例(6.4%); 均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结果:全组均获完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中出血平均量800 mL(400~2 000 mL),自体血回收平均600 mL(250~1 500 mL)。术中发生胆道损伤2例; 术后发生胸腔积液18例,膈下积液6例,肺炎4例,均治愈出院。结论:B超+MRI是肝巨大血管瘤手术前最合适的检查,术前应仔细分析肝血管瘤影像学表现、设计合理手术方案、术中精细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切除术中血流阻断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9例肝血管瘤患者的手术方式。结果全组均行手术切除,术中出血50~1 500 ml(平均312 ml)。术中根据血管瘤所在位置选择不同肝血流阻断方法,其中行半肝血流阻断4例,运用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或其分段原理阻断Glisson系统分支6例,间断阻断第一肝门7例,预置肝上、下下腔静脉和第一肝门阻断带并间断阻断第一肝门2例。术后5例并发右侧胸腔积液,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6.3%(5/19)。术后住院7~41 d(平均16.9 d),均治愈出院。12例患者获随访,随访0.3~2年(平均1.1年),术前有症状的8例患者症状均消失,无复发,1例残留肝内血管瘤(直径<2 cm)。结论肝血管瘤患者肝切除术中的入肝血流阻断应强调个体化,根据肿瘤位置及大小选择不同的阻断方法,使患者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8.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7)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5年8月对23例巨大肝血管瘤应用优先阻断或结扎瘤体供血动脉的方法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结果 1例Ⅶ段肝血管瘤因右肝静脉出血中转开腹。22例顺利完成手术,包括左外叶切除8例,手术时间(131±36)min,术中出血量(105±68)ml,术后住院时间(4.9±1.6)d;左外叶联合Spiegel叶切除1例,手术时间180 min,术中出血量200 ml,术后住院时间6 d;左半肝切除4例,手术时间分别为210、180、180、180 min,术中出血分别为150、700、200、100 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5、6、6 d;Ⅳ、Ⅴ、Ⅷ段切除1例,手术时间420 ml,术中出血量140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8 d;右半肝切除2例,手术时间分别为240、26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00、40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12、7 d;右后叶切除2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80、19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00、400 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7 d;Ⅲ、Ⅵ段不规则切除4例,手术时间分别为110、150、120、12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0、200、200、120 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6、5、5 d。无手术死亡病例,发生并发症2例(2/23,8.7%),1例胸腔积液,1例胆漏。23例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无血管瘤复发。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血管瘤安全可行。优先阻断或结扎瘤体的供血动脉可减少血管瘤的血供与体积,方便手术操作,灵活运用各种肝血流阻断方法及精细离断肝断面是顺利完成手术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肝脏起源于内皮细胞的肿瘤有海绵状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和血管肉瘤.其中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病率约为0.4%~7.3%.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肝血管瘤的临床检出率日益升高,从肿瘤直径分析,小于2cm占多数,一般不需临床干预治疗.目前尚无依据肝血管瘤直径分类的一致意见,1970年Adam将单一瘤体直径大于4cm称为巨大肝血管瘤,也有学者将单一瘤体直径大于10cm的肝血管瘤称为巨大肝血管瘤,这部分血管瘤也是目前外科干预治疗的主要对象.本文巨大肝血管瘤的概念采用后一种标准,现就巨大肝血管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适应证、术式等简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患者,男,24岁。因上腹部不适、腹胀1年,加重1月于1994年7月1日入院。患者1年前始感上腹部不适、腹胀、无腹痛,无皮肤、巩膜黄染,无泛酸、暖气,未予诊治。近1个月症状加重,腹部逐渐隆起,消瘦,乏力,经B超检查发现肝内占位。体检: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无明显异常,腹部隆起,可见胸腹壁静脉曲张,自脐向外呈放射状回流,腹壁软,全腹可触及一巨大实性包块,上自剑突下,下至耻骨联合,质地初,表面光滑,无压痛,边缘不清,无活动,肝上界上移,位于右锁骨中线第4肋间,肝、肾区叩痛(一),全腹叩诊实音… 相似文献
12.
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术后复发再切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术后复发再切除报道,近我们成功施行1例,报告如下。1临床病例男,35岁。1989年4月3日在我院行右肝血管瘤部分切除。切下瘤体9.scmX3.scm,病理报告为肝海绵状血管瘤。术后6个月复查发现,右肝仍残留11.scmX2.ocm之肿瘤。此后,定期复查见肿瘤逐渐增大,至1996年10月16日入院前2月开始感右上腹胀满不适。核磁共振和B超检查揭示肝血管瘤显著增大,为17.3cmXll.7cm,占据整个右半肝和左内叶,故决定再次手术治疗。1996年10月28日在全麻下剖腹探发现,肝周及肿瘤表面广泛致密纤维粘连。首先,仔细分离肝脏面近肝门… 相似文献
13.
杨志明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8,15(4):295-296
目的 探讨治疗肝尾状叶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手术方法。方法 通过1例肝尾状叶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外科手术治疗体会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肝尾状叶解剖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外科手术方法。结果 肝尾状叶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因肝尾状叶特殊的解剖特点,安全并有效的肝全尾叶血管瘤切除是治疗这类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路径是关键,熟练并精细地解剖、默契的手术配合可以安全切除肝尾状叶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14.
解剖第三肝门切除巨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为切除紧贴腔静脉的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寻找一种新的安全的手术途径。方法 在患侧肝动脉结扎后,于第三肝门部位逐一分离、结扎、切断肝短静脉,使瘤体与腔静脉分离,在肝门阻断下切除瘤体。结果 全组27例,行肝右叶及尾叶切除13例,右半肝切除2例,右肝上段切除3例,右后叶切除2例,左三叶及尾状叶切除5例,尾状叶切除2例。绵未行全肝血流阻断。术中输血平均1150ml,术后随访3 ̄48个月,全部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SO岁。因上腹胀痛4年,B超和CT提示肝尾状叶巨大血管瘤,于1996年5月17日入院。曾服中药及经股动脉插管肝动脉栓塞治疗1次,均无效,且瘤体由85×6.0×5.0cm3增至11×7×6.5cm3。化验肝功正常,HBsAg阴性,AFP阴性。于1996年5月20日在全麻下手术,取上腹正中切口,探查见肝尾状叶左侧部有一巨大血管瘤,紧贴下腔静脉左前方。切除肝左外叶,经小网膜八路,显露肿瘤。用左手食指抵住下腔静脉以免损伤,沿肿瘤基底部距下腔静脉1.0cm将肿瘤切除,创面严密缝扎止血。术中未阻断肝血流,出血3000ml,输血2800ml。病理证实为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尾状叶巨大血管瘤切除的手术技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腹腔镜肝尾状叶巨大血管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算患者的瘤体大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平均值,患者出院后每隔6个月复查腹部彩超的方式了解患者肝脏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腹腔镜肝尾状叶巨大血管瘤切除术,瘤体大小10~15 cm,平均(12±2)cm;术中出血量60~160 ml,平均(99±34)ml;手术时间160~250 min,平均(201±29)min;术后住院时间7~13 d,平均9 d;术后患者均出现短暂性的ALT、AST升高,给予护肝治疗后较快恢复,无出血、胆瘘、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所有患者均存活且无复发,仍在随访中。
结论术前对患者一般情况的充分评估,术中的耐心、精细、精准的脉管处理,以及术野良好的显露等是腹腔镜肝尾状叶巨大血管瘤切除术成功实施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18.
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治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肝海绵状血管瘤(下称肝血管瘤)的发现日渐增多,仅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东方肝胆医院共收治手术治疗的肝血管瘤达1296例[1],其中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就共收治1033例[2],包括手术切除869例(含大血管瘤切除 小血管瘤缝扎76例,血管瘤切除 微波固化3例),单纯瘤缝扎3例,非手术治疗(瘤内无水酒精注射、射频等治疗)以及瘤较小未治疗者共161例. 相似文献
19.
《腹部外科》2019,(6)
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目前对于肝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仍有较多争议。大多数肝血管瘤体积较小,不引起临床症状,因此不需要任何治疗。临床上只有体积较大且引起相关症状的肝血管瘤才需要治疗。血管瘤的生长速度与年龄相关,因此对于血管瘤的外科治疗决策,不只是考虑血管瘤的大小和位置,病人的年龄同样要考虑。对于直径在20 cm以上的肝脏超巨大血管瘤可能会对病人的血液系统、凝血系统及肝功能产生影响,术前应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并进行相应准备,避免术中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腹腔镜肝血管瘤剥除术创伤小,更适合于肝血管瘤这一良性疾病。但腹腔镜手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体积巨大肝血管瘤,腹腔镜手术仍难以保证安全实施。而介入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远期效果差,且有严重并发症风险,应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20.
肝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我院统计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肝血管瘤1033例。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肝血管瘤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但绝大多数为小血管瘤,需要外科治疗的病人仅占少数。肝血管瘤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血管瘤捆扎术、肝动脉结扎加放疗术、术中微波固化术等,近年来又相继开展了肝动脉插管栓塞术、瘤内硬化剂注射术、电化学治疗术、射频热损毁术以及肝移植术等。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肿瘤切除率不断提高,一些传统的方法已很少应用,而一些新的治疗方法还有待于数量和时间的检验。现就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的选择阐述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