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在癌症患者的长期输液、化疗和紧急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PICC导管的材料、类型和留置方法不断改进,但仍无法避免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如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这些因素不仅与操作者和导管护理人员的经验水平有关,还与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和基础疾病有关.因此,在置管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隧道式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PICC)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经外周静脉PICC置管失败后改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的病例19例(实验组),同时期成功施行传统PICC置管的病例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病人一般资料,并记录导管相关性感染和血栓形成及病人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人年龄、体重指数(BMI)、PICC置管史、化疗或长期补液史均可影响PICC置管成功率(P值均0.05);两组间导管相关性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组自理能力、舒适度、美观三方面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是一种可行、有效的置管新方法,可以作为传统PICC失败后的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辅助化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10—2021-09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乳腺癌根治术辅助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VPA组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组(PICC组),各38例。比较2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置管后当天和化疗结束后,采用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P-BR)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PA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PICC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ICC组,QLICP-BR生活质量评分优于PIC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PA与PICC均有较高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但VPA患者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意外拔管率均低于PICC,生活质量高于PICC,是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进行辅助化疗的理想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白血病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比较,探讨如何减少化疗患者静脉炎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在患病期间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方法:105例血液病患者分为两组,50例PICC置管组,55例静脉留置针组,记录静脉炎及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PICC置管组留置时间60-240天,静脉留置针组留置时间2~10天。结论:PICC管置管组静脉炎发生3例(6%),疼痛等其他相关并发症6例(12%),留置针组静脉炎发生18例(32.7%),疼痛等其他相关并发症20例(36.3%)。结论:在临床应用中对血液病患者静脉化疗中,选用PICC输液的效果明显优于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PICC置管在肿瘤病人中应用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管的中心静脉导管(简称PICC)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论:PICC导管材质与组织兼容性良好,置管时间长、感染率低,能有效提高静脉输液的稳定性,减轻患者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同时能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及生存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周静脉输液和中心静脉置管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用于长期精液或化疗的患者,在我院已广泛推广和使用.在患者使用期间,由于护理人员积极有效的护理,已把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降到最低.得到了病人的认可,提高了志者的护理满意度,保证治疗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情况较为特殊的患者在B超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经验。方法 2005年10月~2008年8月对100例经反复置管均未成功的患者,严格无菌条件下,将美国巴德公司(BARD)PICC导管在美国强生公司SONOACE6000C型B超引导下置入。结果 100例B超引导下穿刺全部成功,穿刺成功率为100%。98例置管成功,成功率98%。1例因腋静脉畸形置管20cm后无法送管到预定长度,1例来我院时已分别在外院经外周静脉化疗4~6个周期,血管内膜损伤严重,穿刺成功后无法送管。结论 B超引导下行PICC,为PICC置入困难的患者提供了可行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结直癌患者化疗期间建立无痛性安全的静脉渠道,减轻患者痛苦,减少PICC置管导致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方法应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对本科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365例结直肠癌患者化疗行PICC置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利用PICC导管365例患者,其中326例是一次插管,成功率为89.3%,留置时间为18~361d,平均置管时间165d,其中3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8.76%。结论 PICC置管可以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确保结直肠癌患者顺利地接受化疗,减少患者的疾苦。在置管和导管维护的过程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熟练掌握穿刺和送管技能,有效的导管护理,可以显著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对提高护理质量有着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目的比较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剌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穿剌中心静脉置管的利弊。方法将18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92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观察两组穿剌时间、穿剌成功率、穿刺异常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导管留置时间等。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平均操作时间短(P<0.01);总穿剌成功率高(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其中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1.36%,对照组为零,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用于输液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用于化疗优于PICC置管。  相似文献   

10.
PICC置管X线摄片前首次固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使其导管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一种置管技术。PICC置入的长度由操作者根据患者外测量估算,这种外测量与实际置管长度存在一定差异;且置管时可因操作者因素、患者因素等导致导管异位,发生率达4%~38%。因此,置管完毕还需到放射科行X线摄片以确认导管尖端是否到达理想解剖部位,若有差异,须进行调整,若导管异位则应尽快进行正位。鉴于PICC置入长度的不确  相似文献   

11.
三向瓣膜式PICC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目的探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对预防肿瘤患者化疗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42例接受NP(诺维本加顺铂)方案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观察组采用三向瓣膜式PICC;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周浅静脉穿刺。结果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63.6%)显著高于观察组(5.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行PICC化疗可减少肿瘤患者化疗所致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较深静脉穿刺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置管并发症少,适于中长期输液患者尤其是肿瘤患者.但PICC在使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其中静脉炎最为常见.对此我们给予PICC 置管患者前瞻性护理,即于PICC置管当天给予热敷及喜疗妥涂擦治疗,观察静脉炎发生情况,以评价其对于静脉炎的预防作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颅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减少静脉穿刺失败率及静脉炎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60例颅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PICC置管,对照组经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CVC),比较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和穿刺并发症等。结果与CVC相比较,PICC组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明显较高,穿刺时间明显较短,导管留置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VC置管相比,PICC安全简便、置管时间长,且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70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化疗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05月至2010年08月在我科住院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晚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70例,均采用PICC导管留置进行化疗药物输入,严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及时采取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一次置管成功率77.1(54/70).导管末端55例位于上腔静脉内,10例插入右心房,5例位于颈内静脉,平均置管时间88.5±12.2天,最长置管295天.置管期间只有3例出现严重感染.结论:PICC是一种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的深静脉置管术,能有效降低化疗药物对患儿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黄丽萍  王虹  程红 《护理学杂志》2012,27(17):21-22
目的 对PICC置管失败患者转颈内静脉置管,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确保患者完成化疗.方法 对PICC置管失败的11例乳腺癌患者,在严格无菌操作下中转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术.结果 11例均一次置管成功,导管留置时间132~186 d,顺利完成6~8周期化疗.结论 对PICC置管失败者采取颈内静脉途径置管补救,可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肿瘤患者使用完全置入式静脉输液港(VPA)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的满意度和服务体验,为临床筛选合适的静脉化疗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将100例拟化疗6个周期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和VPA组各50例,PICC组采用PICC静脉化疗途径,VPA组采用VPA静脉化疗途径,采用本土化后的雏多利亚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经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在危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80例ICU危重患者分为PICC组(40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0例),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PICC组较锁骨下静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92.5%vs 75.0%,χ2=4.501,P=0.034),穿刺时间短[(15.7±5.3)min vs(23.9±6.3)min,t=-6.263,P=0.000],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10.0%vs 27.5%,χ2=4.021,P=0.045).结论 PICC穿刺简便易行,危险性小,在危重患者中PICC置管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以其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带管时间长,并发症少等诸多优势,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本文对PICC置管并发静脉炎的防护进行了综述,为PICC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三种下肢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寻找下肢静脉最佳的穿刺置管方法.方法 将经下肢化疗的85例肿瘤患者分为三组.外周深静脉组23例,选择内踝大隐静脉起始处或小腿内侧,以15°~30°角进针行静脉穿刺,置入16 G PICC导管至大隐静脉末段或股静脉,经X线拍片证实导管尖端位置正确后接通输液装置输液;股静脉组41例,选择股动脉搏动最明显部位的内侧0.5 cm处,针头指向患者头部、与皮肤呈30°~45°角穿刺,王入16 G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输液;外周留置针组21例,采用18~22 G贝朗留置针,选择下肢浅静脉行静脉穿刺王管输液.结果 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操作平均耗时、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股静脉组成功率最低且耗时最多,外周留置针组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最高;外周深静脉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显著短于股静脉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股静脉组发生严重感染1例.结论 为预防化疗性静脉炎,应避免使用外周静脉而选择深静脉给药.外周深静脉置管与股静脉穿刺王管比较,操作简单、一次操作成功率高、耗时少,无严重并发症,是下肢深静脉置管较理想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近心端静脉PICC置管在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超低出生体重儿57例根据置管部位不同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31),对照组经外周静脉PICC置管,观察组经近心端静脉PICC置管。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超低出生体重儿行近心端静脉PICC置管,能安全、迅速地为超低出生体重儿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