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6 毫秒
1.
目的以CK19(cytokeratin-19)mRNA为基因标志检测不同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检测化疗前后外周血有核细胞CK19 mRNA表达量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比较不同化疗方案下外周血有核细胞CK19 mRNA表达量的变化。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217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表达(17例导管内癌、176例浸润性导管癌和24例乳腺癌远处转移)。217患者中有67例完成了化疗全过程常规取血和查血,对这些患者的化疗前后外周血CK19 mRNA拷贝数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化疗方案为CEF方案(CEF组23例)、TEC方案(TEC组28例)和TP方案(TP组16例),3组均行化疗6个周期,21d为1个周期。由于217例患者拷贝数改变值在各组中的分布均不符合正态分布,统计学分析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在导管内癌组、浸润性导管癌组和乳腺癌转移组3组间,外周血CK19 mRNA拷贝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乳腺癌远处转移组外周血CK19 mRNA拷贝中位数高于导管内癌组和浸润性导管癌组(P〈0.050)。67例患者中,化疗前后外周血CK19 mRNA拷贝数改变在临床分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临床Ⅳ期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CK19 mRNA拷贝数改变的中位数高于Ⅰ~Ⅲ期患者(P〈0.050)。PCNA阳性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CK19 mRNA拷贝数改变的中位数高于PCNA阴性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ER、PR、以及HER-2亚组间化疗前后外周血CK19 mRNA拷贝数改变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3组患者化疗后外周血CK19 mRNA拷贝数均有改变,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表达可以提示转移风险,TEC方案较TP和CEF方案对外周血CK19 mRNA表达量改变的影响更显著,因此可以通过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人乳腺癌外周血珠蛋白(hMAM)mRNA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nested-RT-PCR技术检测50例乳腺癌外周血hMAM mRNA的表达和化疗前后外周血hMAM mRNA的变化,并取20例乳腺纤维腺瘤、10例健康志愿者作阴性对照。结果:50例乳腺癌外周血hMAM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34.0%;20例乳腺纤维腺瘤及1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均未检出hMAM mRNA的表达。hMAM mRNA的阳性与淋巴结转移状况、肿瘤TNM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例乳腺癌化疗前检测17例hMAM mRNA阳性,化疗2~3周期后13例hMAM mRNA转为阴性,转阴率76.5%(13/17),化疗前后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乳腺癌外周血中hMAM mRNA表达可以反映术后化疗对乳腺癌血液微转移的影响,有望成为乳腺癌血道微转移标志物和一个重要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外周血微转移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44例乳腺癌患者首先经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CK-20 mRNA为阳性表达,给予CEF方案行新辅助化疗后,再次检测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并评价化疗对肿瘤的疗效。结果:新辅助化疗后14例(31.8%)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表达转为阴性,21例(47.7%)表达下降,9例(20.5%)未见明显变化,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化疗疗效临床完全缓解3例(6.8%),部分缓解34例(77.3%),疾病稳定7例(15.9%),无疾病进展病例;CK-20表达下降与新辅助化疗疗效显著相关,r=0.942。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明显降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发生,并可作为化疗疗效判定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探讨乳腺癌组织中ER、PR、p53及Bcl-2表达变化在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中的意义,指导乳腺癌化疗的选择及判断预后。方法:术前采用空心针穿刺活检予以病理确诊并行ER、PR、p53及Bcl-2测定。化疗采用CEF方案[氟尿嘧啶(flurouracil,5-FU)500mg/m2,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75mg/m2,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500mg/m2],经3个疗程化疗,再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手术,免疫组化SP法检测98例Ⅱ/Ⅲ期乳腺癌病例在疗前后乳腺癌组织中ER、PR、p53及Bcl-2的表达,比较化疗前后上述各指标阳性表达率的变化。结果:98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经3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70例(71.4%)获得临床部分缓解。化疗前后ER、PR阳性表达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p53及Bcl-2化疗前后表达阳性率显著变化(P〈0.05),化疗有效组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下降(P〈0.05)而Bcl-2阳性表达率显著上升(P〈0.05)。结论:ER、PR表达在新辅助化疗前后无显著差异,新辅助化疗可能通过抑制p53的表达来抑制乳腺癌的增殖并通过上调Bcl-2表达来调整肿瘤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外周血微转移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44例乳腺癌患者首先经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CK-20 mRNA为阳性表达,给予CEF方案行新辅助化疗后,再次检测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并评价化疗对肿瘤的疗效.结果:新辅助化疗后14例(31.8%)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表达转为阴性,21例(47.7%)表达下降,9例(20.5%)未见明显变化,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化疗疗效临床完全缓解3例(6.8%),部分缓解34例(77.3%),疾病稳定7例(15.9%),无疾病进展病例;CK-20表达下降与新辅助化疗疗效显著相关,r=0.942.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明显降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发生,并可作为化疗疗效判定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阳性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其预后价值。方法 应用RT-PCR检测5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24例良性乳腺病变患者及20名健康体检志愿者外周血有核细胞CK19 mRNA的表达,并根据基因标志物结果随访。结果 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前外周血有核细胞CK19 mRNA阳性率40.0 %(20/50),与良性乳腺疾病患者[12.5 %(3/24)]及健康体检志愿者[5 %(1/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P=0.004);外周血有核细胞CK19 mRNA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月经状况、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况、病理分化、激素受体状况、Her-2、血清CA153、血清CEA水平异常升高无关(P>0.05);20例外周血有核细胞CK19 mRNA阳性的患者中有11例随访期出现转移复发(P=0.002),中位无瘤生存期明显缩短(P=0.007)。结论 CK19 mRNA可以作为循环肿瘤细胞基因标志物。检测CK19 mRNA阳性循环肿瘤细胞,可能作为早期乳腺癌术后判断复发转移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K19 mRNA检测对判断乳腺癌微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110例乳腺癌及45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中CK19 mRNA,并比较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阳性表达率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的差异,以及不同分期及治疗前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阳性表达率的差异.结果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疾病者,Ⅲ、Ⅳ期乳腺癌患者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乳腺癌患者治疗前CK19 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治疗后;有淋巴结转移者CK19 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外周血CK19 mRNA检测可以预测乳腺癌发生的远处转移及微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及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发生,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15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及60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20及乳腺组织中E-cadherin mRNA的表达.结果 15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均有E-cadherin阳性表达(100%),而60例乳腺癌组织中,E-cadherin阳性表达23例(38.3%),二者差异显著(P〈0.01);CK-20在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未见表达.在60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检出CK-20阳性表达28例(46.7%),E-cadherin在相应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4.3% (4/28),32例外周血CK-20阴性的乳腺癌病例中,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为59.3%(19/32),二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乳腺癌组织中E-cadherin的低表达与外周血高转移率显著相关,提示E-cadherin的表达缺失或低表达可能是导致乳腺癌高转移的因素之一,可作为临床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组织中C-erbB-2表达的差异性,探讨其对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Elivision法分别测定53例乳腺癌组织化疗前后C-erbB-2的表达,比较其差异性;同时评估C-erbB-2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53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病理缓解(包括部分及完全缓解)41例(77.4%),其中病理完全缓解3例(5.7%)。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3例无癌组织进行检测,其余50例患者中各指标的变化情况:C-erbB-2新辅助化疗前后表达一致的为43例(86.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erbB-2表达阳性的病例86.7%(13/15)、表达阴性的病例73.7%(28/38)有化疗反应,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性(P=0.472)。结论新辅助化疗不影响乳腺癌组织中C-erbB-2的表达,单因子C-erbB-2的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细胞角蛋白19mRNA(CK-19mRNA)的表达与手术、化疗、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60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手术及化疗前后外周静脉血CK-19mRNA的含量。选择20例乳腺良性疾病手术患者做为对照。结果:对照组外周血中未检出CK-19mRNA。术前乳腺癌组外周血CK-19mRNA阳性率为30.0%(18/60),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周内及术后化疗1周期后CK-19mRNA阳性率分别降至25.0%(15/60)和13.3%(8/60)。Ⅲ期乳腺癌CK-19mRNA的阳性表达率高于Ⅱ期(P〈0.05),CK-19mRNA的表达与激素受体、HER2表达无关(P〉0.05)。有神经及脉管受侵或淋巴结转移者CK-19mRNA的阳性表达率增高,与无神经及脉管受侵或淋巴结转移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K-19mRNA的表达与神经及脉管受侵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激素受体及HER2表达无关。随着肿瘤分期的增高,微转移检出率将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方法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mRNA作为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标志的可能性及意义。方法 以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分别对40例乳腺癌患者和30例健康人静脉血进行EGFRmRNA检测,同时与目前研究较多的循环上皮细胞标志:细胞角质蛋白CK-19的mRNA做比较。结果 在30例健康人外周静脉血中没有发现EGFRmR NA的表达( 0% ),但有8例CK-19阳性( 26. 7% )。而40例乳腺癌患者检测出13例EGFRmRNA阳性(32. 5% ),与正常人相比P<0. 01,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CK-19的mRNA阳性例数为14 (35. 0% ),与正常人相比P>0. 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到25例( 62. 5% )的肿瘤组织中EGFR阳性,所有外周血中EGFRmRNA阳性的病例,相应的原发肿瘤病灶中EGFR蛋白均为阳性,组织中EGFR蛋白高表达的患者外周血EGFRmRNA检出率也高(P<0. 01)。26例初治患者中5例EGFRmRNA阳性(19. 2% ),14例复治患者中8例EGFRmRNA阳性(57. 1% ),两组相比P<0. 05,存在显著性差异。6例曾使用过紫杉醇类药物挽救化疗的转移性患者中1例EGFRmRNA阳性(16. 7% ), 8例未使用过紫杉醇类药物挽救化疗的转移性患者中7例EGFRmRNA阳性(87. 5% ),两组相比P<0. 05,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CK-19的  相似文献   

12.
13.
胃肠道癌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Na GW  Li J  He KJ  Li HH  Zhao XN  Li XW  Mi HN 《癌症》2004,23(11):1350-1353
背景与目的:检测上皮组织特异性标志物,如CK19、CK20、多形上皮粘蛋白的核心蛋白(MUC1)及CEA等,在外周血、淋巴结及骨髓中的表达,是诊断早期胃肠道癌微转移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通过检测手术前、后胃肠道癌患者外周血细胞角蛋白20信使核糖核酸(CK20mRNA)的表达,了解胃肠道癌血行播散转移情况及在围手术期综合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RT-PCR)检测62例胃肠道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CK20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62例样本中,34例(54.3%)术前CK20mRNA检测为阳性,31例(50.0%)术后CK20mRNA检测为阳性,对照组10例正常人及12例良性胃肠病患者CK20mRNA测定均为阴性。Ⅰ、Ⅱ、Ⅲ、Ⅳ期患者外周血CK20mRNA阳性率依次为37.5%、36.3%、66.7%、100.0%。Ⅰ、Ⅱ期患者与Ⅲ、Ⅳ期患者比较,两者间CK20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36.9%和83.3%)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肠道癌的分化程度及癌栓的形成与外周血CK20mRNA的表达无关。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患者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手术前后外周血CK20mRNA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外周血CK20mRNA检测可作为胃肠道癌微转移的判断指标之一,对临床正确分期及治疗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Li X  Li Y  Yang SE  Ma Y  Wen SJ  Guo L  Guli KZ  Zhao B  Liu W  Hu X 《中华肿瘤杂志》2011,33(12):916-920
目的 探讨生存素(Survivin)、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以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表达对乳腺癌TE方案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56例乳腺癌患者行TE方案新辅助化疗,应用RT-PCR法检测TE方案化疗前后Survivin、BCRP和HER-2 mRNA的表达差异,并结合化疗疗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56例乳腺癌患者经TE方案新辅助化疗后的总有效率为71.4%.全组完全缓解5例,病理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35例,稳定13例,进展3例.Survivin mRNA的阳性表达率由化疗前的60.7%降至化疗后的35.7% (P =0.008);BCRP mRNA的阳性表达率由化疗前的37.5%降至化疗后的19.6%(P=0.036);HER-2 mRNA的阳性表达率由化疗前的41.1%降至化疗后的21.4% (P =0.025).Survivin或BCRP单独阴性表达的患者化疗的有效率均较阳性表达者高(均P<0.05).HER-2 mRNA的单独表达状况与化疗疗效无关(P =0.144).Survivin、BCRP和HER-2 mRNA均为阴性表达的患者化疗疗效高于其他各组(P =0.003).在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BCRP和HER-2 mRNA的表达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 联合检测Survivin、BCRP和HER-2的表达可作为预测乳腺癌TE方案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外周血CK-19mRNA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6例初治乳腺癌患者根治手术后的外周血用RT-PCR方法检测了CK-19mRNA的表达,并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了手术标本的c-erbB-2、ER、P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手术后患者外周血CK-19mRNA阳性率为52.3%;外周血CK-19mRNA状况与临床分期呈显著相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c-erbB-2、ER、PR蛋白的表达均无显著相关(P>0.05);外周血CK-19mRNA阴性病例与阳性病例相比,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显著延长(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外周血CK-19mRNA的检测有助于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CD44V6 mRNA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外周血微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及其与CK19 mRNA在外周血中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NSCLC癌组织中CD44V6 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中CD44V6 mRNA与CK19 mRNA的表达情况.采集2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正常肺组织和外周血作对照.结果 CD44V6 mRNA在NSCLC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正常肺组织(P<0.001),其阳性表达率在各病理分期间、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各病理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患者外周血中CD44V6 mRNA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阳性表达率在各病理分期间、有无淋巴结转移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 mRNA在NSCLC组织中表达与外周血中表达呈正相关,NSCLC外周血中CD44V6 mRNA与CK19 mRNA表达呈正相关;CD44V6 mRNA与CK19 mRNA联合检测灵敏度为75.0%,优于单基因检测(P<0.05).结论 NSCLC外周血中CD44V6 mRNA的高表达与其侵袭转移有关,CD44V6 mRNA可作为检测NSCLC外周血微转移的分子肿瘤标志物,并有望成为判定NSCLC预后的分子标志物;CD44V6 mRNA与CK19 mRNA联合检测可提高NSCLC血行微转移诊断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