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胆囊声像图与慢性传染性乙型肝炎临床关系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传染性乙型肝炎 (简称慢性乙肝 )患者胆囊壁改变的声像图表现。方法 对 170例无发热、莫菲氏征阴性 ,血象不高的各型慢性乙肝与 5 3例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超声观察 ,并予对照 ,分析肝脏病情轻重与胆囊壁改变的关系。结果 乙肝病毒携带者与轻度慢性乙肝 ,胆囊壁无一例呈‘双边影’改变 ;中度、重度慢性乙肝胆囊壁可出现毛糙水肿 ,甚至呈‘双边影’。结论 胆囊壁超声声像图的改变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轻重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280例慢性乙肝B超表现与病理分级分期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B超在慢性肝炎分级分期中的作用。方法 :对 2 80例慢性乙肝患者B超表现与病理分级分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肝右叶最大斜径、脾厚和胆囊炎症 (如胆囊壁毛糙、增厚和双边征 )改变与慢性乙肝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显著相关 (P <0 .0 5 ) ;而脾厚、肝内回声强度和血管走行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 (P <0 .0 5 )。结论 :B超表现对判断慢性肝炎病情的轻重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量化指标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超声检测448例慢性乙肝患者,并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确定对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较大的超声量化指标。结果脾脏长径、胆囊壁厚度、脾脏厚度、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门静脉内径5项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1、0.496、0.491、0.334和0.160,P均<0.01);且肝纤维化程度不同,患者上述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脾脏长径、脾脏厚度对判断肝纤维化≥S2期尤其是≥S3期的严重肝纤维化较有诊断意义〔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分别为0.751与0.757,0.794与0.786〕,而胆囊壁厚度对判断肝纤维化≥S3期的严重肝纤维化较有诊断意义(ROC下面积为0.804)。结论超声检测脾脏长径、脾脏厚度、胆囊壁厚度是诊断肝纤维化较有价值的指标,适用于随访复查。  相似文献   

4.
魏凤英 《河北医学》2016,(2):245-248
目的:探讨超声评价慢性乙肝肝硬化与胆囊壁厚度及前后径改变的关系的效果. 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8月至2015年2月我院超声科收治的43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43例资料作为对照组,超声检查两组空腹、非脂肪餐后1h、2h胆囊壁增厚量及前后径缩短量,和肝功能Child-pugh改良分级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空腹胆囊壁厚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空腹胆囊壁增厚量、胆囊前后径缩短量和肝功能Child-Pugh改良分级具有最强的相关性( P<0.05) ,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主干内径、腹水、脾大及肝功能中胆红素、白蛋白和肝功能分级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P<0.05),血常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红细胞、血红细胞含量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强而提升( P<0.05) ,肾功能BUN、Cr、UA含量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强而降低( P<0.05). 结论:超声能够有效评价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分级与胆囊壁厚度及前后径改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80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组织病理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ASC)肝组织病理特点及其与血清HBV DNA的相关性。方法对80例ASC进行肝组织病理、HBV免疫组化检查。结果95%(76/80)患者肝组织有炎症或纤维化改变,大部分病理诊断为轻度,极少部分为中度和重度,17.5%达G_2以上;肝组织HBsAg表达(+)占47.5%,(++~+++)占52.5%,HBcAg表达(+)占70%;肝组织G_(2~4)和G_(0~1)、S_0和S_(1~4)HBV DNA载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大部分ASC患者肝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改变,应争取行肝活检,以及时判断肝病活动性和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HBV DNA不能作为慢性HBV感染组织病变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对慢性乙肝中医证候蛋白质组学规律的探索研究中,发现慢性乙肝五种中医证型患者与正常人比较,存在多个蛋白质表达差异,其中,免疫球蛋白J链(IG-J)与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改变有较强的相关性。探讨免疫球蛋白J链作为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可能性,为临床乙肝纤维化的无创伤性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中医临床辨识慢性乙肝中医证候纤维化反应状况提供可供参考的客观化指标,最终为进一步探讨慢性乙肝中医证候本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胆囊三角区的血管、胆管及肝管解剖关系,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给26具防腐成年尸体标本行胆囊三角区显微解剖,观测胆管及血管的走行分布特点及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结果]胆囊管的长度为(31.12±1.16)mm,直径为(3.12±0.26)mm;左右肝管汇合点距肝表面长度为(12.26±1.18)mm,左肝管长度为(16.26±1.42)mm,右肝管长度为(8.86±0.72)mm,少数标本的肝总管于肝内汇合.单支型胆囊动脉可走行于肝总管的前方或肝总管的后方;双支型和多支型胆囊动脉可同时走行于肝总管的前方或肝总管的后方,也可分别走行于肝总管的前方或后方.胆囊动脉直径为(1.68±0.40)mm,肝右动脉直径为(3.20±1.50)mm.部分标本胆囊三角内可见1,2个胆囊淋巴结,直径为(3.32±0.26)mm.[结论]胆囊动脉在其起始、分支及走行等方面存在变异;胆囊管长短不一,形态多样,管径变化较大,存在较多的变异.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应该仔细辨认胆囊管、肝总管及胆总管的关系及解剖学特征,以防止对胆囊三角区组织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及CD34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到早期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关系及其病理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4例早期肝细胞肝癌(早期HCC组)、70例乙肝后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组)、70例慢性乙肝(慢性乙肝组)和10例正常肝组织(正常对照组)中Hpa、b-FGF、CD34的表达水平.对各组肝组织中Hpa、b-FGF表达进行半定量计数,CD34阳性微血管进行MVD计数.对各组肝组织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早期HCC组肝组织中Hpa阳性表达率为57.1%(8/14),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组的20.0%(14/70)和乙肝后肝硬化组的28.6%(20/70)(P<0.05).早期HCC组肝组织中b-FGF(+-++)阳性表达率为85.7%(12/14),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炎组的52.9%(37/70)和乙肝后肝硬化组的57.1%(40/70)(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早期HCC组肝组织中,b-FGF表达与MVD值呈正相关(r=0.808,P<0.01),Hpa表达与MVD值呈正相关(r=0.645,P<0.05),b-FGF表达与Hpa表达亦呈正相关(r=0.629,P<0.05).病理检查结果示:早期HCC组肝组织中CD34呈广泛、窦隙状强阳性表达,而在慢性乙肝组及乙肝后肝硬化组肝组织中肝窦多为呈阴性.结论 Hpa、b-FGF、CD34在早期HCC中的阳性表达高于非肝癌组织,为早期HCC与非肝癌组织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NF-α、IL-6在慢性乙肝不同阶段的作用及双利肝对于两种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55 例慢性乙肝患者在治疗前测定血清TNF-α、IL-6水平及肝功能.在一般保肝治疗基础上口服双利肝,在治疗前后测定血清TNF-α、IL-6水平及肝功能.结果随着肝功能损害加重,TNF-α、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5),经过双利肝治疗,患者转氨酶、胆红素、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1),IL-6水平略有上升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肝病程中,TNF-α与肝细胞坏死程度有关,可作为病情轻重的判别指示.IL-6与肝脏损伤过程有关.双利肝可明显降低慢性乙肝患者TNF-α水平,有效地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新疆维吾尔族(维族)与汉族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及维族非结石患者肝组织固醇携带蛋白2(SCP2)表达和血脂变化情况.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技术,研究新疆维族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汉族胆固醇结石患者和维族非结石患者各20例肝组织SCP2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并采用生物化学技术检测其血脂改变.结果 维族与汉族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肝组织SCP2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维族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肝组织SCP2蛋白表达水平较维族非结石患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血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疆维族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肝组织SCP2蛋白水平升高,SCP2表达上调可能是通过影响血脂代谢参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可以有效地减少HIV的复制,但却不能完全恢复CD4+T细胞的数量.即使病毒血清学指标得到良好控制的病人,CD4+T细胞数也很难达到正常水平.目前研究表明:γ链细胞因子在始动、维持及调节免疫稳态和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γ链细胞因子具有多重功能,如在健康及疾病中作为调节和效应分子发挥作用,因此,该家族...  相似文献   

12.
白细胞介素-28和白细胞介素-29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白细胞介素-28(IL-28A、IL-28B)和白细胞介素-29(IL-29)是一组由病毒或双链RNA诱导的多种细胞产生的新型白细胞介素,它们能结合一种由IL-10RB和IL-28Rα组成的异二聚体型Ⅱ类细胞因子受体,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而发挥其抗病毒或其他防御功能。作者就IL-28与IL-29的分子结构、编码蛋白、受体与生物学活性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L-1Ra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血清IL-6、IL-10、IL-13、IL-1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10)、阿霉素肾病组(B组,n=10)、阿霉素肾病IL-1Ra治疗组(C组,n=10)、阿霉素肾病生理盐水治疗组(D组,n=10),2周后检测尿24hUP、血清IL-6、IL-10、IL-13、IL-1、Al、T—ch、BUN、Scr。结果:B、C、D组血清IL-6、IL-10、IL-13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IL-1Ra治疗后,24hUP、T—ch较B、D组及C组IL-1Ra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Al、IL-6、IL-10、IL-13水平均较B、D组及C组IL-1Ra治疗前增高(P〈0.05).IL-1血清水平较B组、D组、C组IL-1Ra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接近A组水平(P〉0.05)。结论:IL-1Ra对阿霉素肾病大鼠有明显治疗作用的同时能提高抗炎细胞因子IL-6、IL-10、IL-13的血清水平。  相似文献   

14.
过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IL-2、IL-4、IL-6和IL-8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了观察白细胞介素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该文分别对哮喘发作期20例。缓解期12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10例进行了血清IL-2、IL-4、IL-6和IL-8的测定。结果发现,发作期患者血清IL-2水平下降,而IL-4、IL-6和IL-8水平均增高,缓解期均增高,缓解期均恢复至正常水平。提示这些细胞因子在哮喘哪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33(IL-33)、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等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医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82例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发作组(45例)、缓解期组(37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 缓解期组呼气流量峰值(PEF)、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哮喘控制测试评分(ACT)均显著高于急性发作组(P<0.01).急性发作组IL-17、IL-5、IL-4、IL-6、IL-8、IFN-γ、IgE值均显著高于缓解期组、对照组,IL-2显著低于缓解期组、对照组(P< 0.05);缓解期组IL-17、IL-5、IL-4、IL-8、IFN-γ、IgE值显著高于对照组,IL-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CD3+、CD4+、CD4+/CD8+测定值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发作组CD3+、CD4+、CD4+/CD8+值显著高于缓解期组、对照组(P<0.05);缓解期组患者的CD3+、CD4+、CD4+/CD8+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哮喘患者的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与健康人群存在显著差异,急性发作期患者与缓解期患者的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肺功能指标差异显著,提示免疫功能紊乱、炎症介质分泌增加与哮喘发作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胡杉林  秦飞  郑江海  代梅 《海南医学》2016,(21):3455-3457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4(-34C/T和-590C/T)、6(-174G/C和-572C/G)、13(-1112C/T和+1923C/T)的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120例为CP组,另选取健康受试者120名作为对照组,选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比较两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特点。结果两组受检者IL-4-34位点、IL-4-590位点、IL-6-572位点、IL-13+1923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6-572位点、IL-13-1112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4-34位点/-590位点、IL-6-572位点、IL-13+1923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无关;IL-6-572位点、IL-13-1112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相关。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IL-6、IL-8、IL-12、IL-18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温先勇  向成玉  苑冀蓉 《四川医学》2003,24(11):1111-1112
目的 探讨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乙型肝炎病变的关系。方法 运用ELISA法、比色法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ALT、TBil及HBV DNA水平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除隐匿性肝炎外 ,急性、慢性及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NF α、IL 6、IL 8、IL 12、IL 18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1) ,升高程度与病情相关 ;急性、慢性肝炎经治疗后 ,细胞因子浓度均明显下降 (P <0 0 0 5~ 0 0 0 1) ,重型肝炎患者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预后好的患者细胞因子水平下降更为明显 (P <0 0 5 ) ;相关分析表明 :乙肝患者各细胞因子与血清ALT、TBil水平相关 ,与HBV DNA无相关性。结论 血中细胞因子水平是判断乙肝患者免疫状态、肝脏损伤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19.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IL-6、IL-8、IL-12、IL-18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乙型肝炎病变的关系.方法运用ELISA法、比色法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ALT、TBil及IBV-DNA水平,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除隐匿性肝炎外,急性、慢性及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IL-6、IL-8、IL-12、IL-18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升高程度与病情相关;急性、慢性肝炎经治疗后,细胞因子浓度均明显下降(P<0.005~0.001),重型肝炎患者无明显变化(P<0.05);预后好的患者细胞因子水平下降更为明显(P<0.05);相关分析表明:乙肝患者各细胞因子与血清ALT、TBil水平相关,与HBV-DNA无相关性.结论血中细胞因子水平是判断乙肝患者免疫状态、肝脏损伤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息肉组织中T辅助细胞1(Th1)和Th2细胞及细胞因子IL-12和IL-4的含量及意义。方法标本取自30例鼻息肉患者的息肉组织和20例行鼻中隔手术患者的正常中鼻甲黏膜(对照组)。新鲜鼻息肉手术标本和正常中鼻甲黏膜制备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测定Th1和Th2细胞的百分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IL-12和IL-4在冰冻鼻息肉标本和正常中鼻甲黏膜的含量。结果鼻息肉组织以Th1细胞亚群为主,且其中Th1和Th2细胞亚群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鼻息肉组织IL-12、IL-4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h1细胞百分率与IL-12的水平正相关(P〈0.05),Th2细胞百分率与IL-4的水平正相关(P〈0.05),IL-12的水平与IL-4负相关(P〈0.05)。结论鼻息肉中Th细胞在IL-12和IL-4作用下分化为Th1和Th2,二者共同参与鼻息肉的发生发展和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