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右胸头胸导联心电图对右室梗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文锦  夏蓉 《心电学杂志》1990,9(3):148-150
用头胸导联及习用导联心电图对40岁以上正常人及右室梗塞患者作同时串连式记录,对比分析结果:右胸头胸导联在右室梗塞的急性期ST抬高幅度较大,异常Q、QS和T波倒置的出现特异性高;进行诊断时优于习用导联。对陈旧性右室梗塞的诊断也有明显优越性。认为这一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龚红武  孟素荣  尹炳生  彭健 《心脏杂志》2003,15(1):47-48,57
目的 :对比观察头胸导联心电图和常规导联心电图反映右室心电活动的差异。方法 :对 5 0例健康青年进行右胸头胸导联和常规导联 2种心电图的检查 ,并对 P波、QRS波、T波进行对比。结果 :右胸头胸导联心电图 P波、R波、直立 T波较常规导联对应的各波波幅明显增大。而前者的 Q波及部分 S波波幅较后者明显减小。右胸头胸导联心电图未见宽深 Q波和倒置 T波。结论 :头胸导联心电图较常规导联心电图更好地反映右室的心电活动  相似文献   

3.
正常成人右胸导联心电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281例正常成人右胸导联心电图,结果表明,QRS 波以r_s为主,V_(3R)及v_(4R)出现率分别为99%及94%,V_(6R) 及 V_(7R) 可出现 QS 波,但 V_(3R)、V_(4R)罕见,无1例在所有导联均出现 QS 波;终末 r 波代表右室圆锥部的除极,其振幅减低或消失可能为右室梗塞所致。测量 ST 段应在 J 点后40ms 处进行,正常 ST 段抬高≤0.1mV。本研究为右室梗塞的诊断提供了心电图依据。  相似文献   

4.
薛兆利 《山东医药》2000,40(13):10-11
对1000例正常成人及80例右室梗塞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正常人右胸导联多呈rS型,上腹部导联呈R型,ST段无明显偏移,右室梗塞患者右胸及上腹部导联均有2个或2个以上导联出现QS或Qr波,同时伴有ST段抬高。因此,认为,右胸及上腹部导联心电图联合检查比单用右胸导联检查诊断右室梗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性别差异对正常右胸导联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选取900名正常人,男女各半,分年龄组分析右胸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群、ST段及T波,比较男女变化规律。结果 V3R→V6RQRS波群振幅、ST段抬高率及振幅均为男性大于女性(P〈0.01)。T波女性以倒置为主,男性直立多见(P〈0.01)。V3R→V6R均倒置者女性多于男性(P〈0.01);由直立、双相、平坦→倒置者男性多于女性(P〈0.01)。结论 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男女差异显著,应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新西兰大白兔头胸导联心电图和常规导联心电图的差异,比较二者的优劣。方法:同步描记35例新西兰大白兔头胸导联和常规导联二种心电图,并对P、Q、R、S、T波振幅进行比较。结果:在头胸导联中P、T波一般为正向。QRS综合波以R为主,未见Q波。相应的常规导联,特别是右胸心电图中,P、T波多低平倒置,QRS波多矮小(P<0.01),可见较多的Q波。结论:头胸导联能更准确表达心电活动。尤其在反映右室心电活动中优于常规导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7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有30例加做右胸导联,发现有9例并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检出率30%。结果 右室梗死患与正常人右胸导联QRS波形对照,认为QRS波形对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无可定论。右胸导联ST段抬高≥0.05mV,特别是MR、ME的ST段抬高,对临床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诊断右室梗死的可靠指标。结论 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应常规加做右胸导联心电图,以提高右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头胸导联对右胸异常q波的观察,结合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结果,评价其对常规心电图右胸导联异常q波的鉴别作用。方法根据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所判断的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4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分为A(20例)、B(28例)两组,前者右冠状状动脉狭窄程度为95%-100%,后者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50%。所有患者均给予同步记录常规心电图(RLECG)的V_(3R)到V_(8R)和头胸导联心电图(HCECG)HV_(3R)到HV_(8R)。结果 A组两种心电图配对的导联q波出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756)。B组两种心电图配对的导联q波出现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5)。头胸导联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对右胸导联异常q波的敏感性分别为60%~100%和53.8%~90.5%、特异性分别为96.7%~100%和0.6%~80.6%。右冠状动脉近端(15例)、中段(4例)和远端(1例)。重度狭窄闭塞患者分别在HV_(3R)~HV_(8R)、HV_(5R)~HV_(8R)和HV_(6R)~HV_(8R)导联可见异常9波。结论头胸导联心电图有助于对常规导联右胸异常q波的进一步鉴别,并提示右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与异常q波在头胸导联心电图右胸的导联部位呈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78例Q型下壁梗塞时右胸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显示下壁梗塞时右胸导联的异常Q波与正常人右胸心电图相对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右胸导联出现的异常Q波有三种类型,其中右心前导联出现较少,右心后导联较为多见,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解剖学关系密切。20例急性下壁梗塞患者,24小对内HC导联右胸S-T抬高持续时间长,幅度高。与Wilson’s导联相比,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单极WiLson’s导联与尹氏双极头胸(HC)导联对比结果,HC导联右胸心电图对右室梗塞的诊断优于Wilson’s导联。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右胸头胸导联心电图病理性Q波的临床意义,我们观察40例40岁以上中老年正常人、31例左心室下壁心肌梗死、13例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的右胸导联(V_(3R)—V_(7R))与头胸导联(HV_(3R)—HV_(7R))心电图Q波的特征及分布情况,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40例正常人,男28例,女12例,年龄40—60(平均52±7.5)岁,经全面检查确诊无器质性心血管病。 31例左心室下壁梗死患者,男23例,女8例,年龄42—76(平均54±9.7)岁,其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8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13例。 13例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45—78(平均55±9.5)岁,其中急性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8例。诊断依据:急性左心室下壁心肌梗死时,V_(3R)—V_(6R)导联中有1个或1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0.1mV,Ⅲ与Ⅱ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1,陈旧性左心室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5例。 心电图描记:纸速25mm/s,标准电压10mm/mV,描记常规12导联及右胸导联V_(3R)—V_(7R)后,用头胸导联描记同部位HV_(3R—HV_(7R)导联。 头胸导联心电田病理性Q波诊断标准同常规标准,即Q波宽≥0.04s,深≥R/4。 结果 40例正常人中26例(65%)右胸常规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其在V_(3R)—V_(7R)导联出现率分别是5%、12.5%、30%、45%、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健康人右胸导联心电图QRS波和T波形态及临床意义。方法测量867名健康人右胸导联心电图,分析QRS波和T波形态。结果右胸导联Q波的发生率与V1导联R波的幅度有密切关系,V1呈QS型、V3R~V5R多数有Q波。V1呈rS型,则R波幅度越小,V3R~V5R出现Q波的机会越大;右胸导联V1→V3R→V5R直立T波出现逐渐减少,倒置T波出现逐渐增多。结论健康人右胸导联心电图V1、V3R~V5R出现Q波和T波倒置不能作为诊断合并右室心肌梗(RVMI)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T波形态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男女T波形态差异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测量240名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比较男女T波形态及变化规律。结果Vl→V3R→V6R直立T波出现率逐渐减少,倒置T波出现率逐渐增多。女性以倒置T波为主,男性以直立T波多见,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V1→V6R的T波变化规律:可均倒置,女性多于男性(P<0.01);也可由直立→双相→平坦→倒置,男性多于女性(P<0.01),但未见由倒置→直立。结论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T波形态男女差异显著,应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13.
李本富  周翔 《心脏杂志》2008,20(6):757-759
目的比较健康人常规12导联中的肢体导联心电图与相对应头胸导联正常心电图之间的差异。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同时记录常规心电图及头胸导联心电图,由两位资深的电生理医生分析,作出心电图无异常的诊断。而后以6个肢体导联(I、II、III和aVR、aVL、aVF)分别与头胸导联中对应的各两组导联(CL2、CL4、CL6和HV7、HV8、HV9及HR3、HO、HL3和AR3、HR7、AL3),进行逐一配对的心电图比较。观察心电图P、QRS、T波的形态,计数各导联同一波形之假性改变者,作对应导联的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在120例健康人正常心电图中,常规肢体导联中的III导联双相或倒置P波的出现率是31.6%、宽或深Q波的出现率是29.1%、低平或倒置T波的出现率是26.7%,而对应头胸导联的CL6或HV9导联上述假性改变的出现率均为零(0.0%);aVR导联P波和T波倒置的出现率是100%,而对应头胸导联AR3倒置P、T波的出现率均为18.3%,HR3导联无假性改变;aVL导联T波倒置的出现率是23.3%,而HO和HR7导联无假性改变。正常心电图P-QRS-T波假性改变在两导联系统的出现率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均为P<0.01)。结论健康人的正常心电图,头胸导联波形假性改变出现率比常规肢体导联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正常人的多组右胸导联心电图的特征。方法 对210例正常空勤人员的常规、头胸、胸腹3组右胸导联进行检测对比。结果 (1)伪性Q波在头胸导联(HC)出现率最低,即HC的V1-3R无Q波,V4-5RQ波占2%,V6R占7%;(2)常规右胸、HC导联STV3R≥0.1mV分别为8%和3%,STV4-6R均在正常范围;93)HC的TV1-6多数直立(85-67%)。结论 正常人3组右胸导联心电图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41例正常人的 aVR 导联和右前额部位的单极加压导联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右前额体表面电位值近乎 VR 导联,不是“0”是负值。并以此与头胸导联讨论了关于单极性、P、R、T 正相波阵及电谷状 S 波阵等问题。说明头胸导联的设计依据偏高了客观实际,它实质是一种参比量为负值的双极导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常规和头胸导联心电图在陈旧性心肌梗死中异常Q波的分布情况,借以探讨WL和HCECG对真假异常Q波的辨别能力及对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取40例健康人群作对照组,另取40例陈旧性心梗死组,两组均采用ML2000数字化24道全同步心电仪记录常规导联和头胸导联心电图,比较两组异常Q波的分布情况.结果对照组在常规导联心电图中出现异常Q波率明显高于头胸导联心电图的异常Q波率.两者之比常规导联:头胸导联心电图=34.77%:8.86%,有显著性差异;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的异常Q波在两组导联中出现率基本相等,p>0.05.结论①头胸导联心电图对常规导联心电图出现的异常Q波具有校正作用,即具有辨别其真伪能力.②对于诊断心肌梗死(无论是急性或陈旧性),头胸导联和常规导联,两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右胸导联心电图诊断右室梗塞特异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300例正常人和100例非心肌梗塞性心脏病患者的右胸导联心电图。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右胸导联ST上升对右室梗塞诊断的特异性较高;上升0.1mV以上可作为诊断右室梗塞的指标之一;在CLBBB患者中右胸导联QS波的假阳性较多,应注意鉴别;V_4R~V_6R中任一组合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比单一的V_4R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右室梗塞(RVI)日益受到重视,为进一步掌握右胸导联心电图的诊断,本文将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1 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 1.1 QRS波群 多数作者认为,正常成人右胸导联心电图有一定变化规律。即QRS呈rS型,以V_3R出现率最高,V_3R以右导联r波振幅依次递减或消失,S波振幅亦依次降低,QRS演变为qr或QS型。对于右胸导联Q波的研究,各家报导略有不同Andensen等强调正常人不应在全部右胸导联出现Q波,否则应疑及RVI;但有作者却认为,正常人V_3R—v_6R均可呈QS  相似文献   

19.
常规导联与头胸导联对急性右心室梗死心电图诊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对急性右心室梗死心电图诊断方面,头胸导联是否具有与常规导联一样的价值。方法对于正常人和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急性右心室梗死患者,同步记录常规及其右胸导联心电图和头胸导联心电图各一份,由两位不知情的资深电生理医生进行分析诊断。而后由观察者将两种体表心电图的诊断结果与冠脉造影的结果、以及正常人的结果相对照,分别计算出两种导联系统对急性右心室梗死心电图诊断的准确率和假阳性率,并作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本实验包括由全国十二家大医院提供的急性右心室梗死患者42例,和正常人58例。常规导联对急性右心室梗死的心电图诊断准确率为83.3%(35/42)、假阳性率32.7%(19/58);而头胸导联的诊断准确率为95.2(40/42)、假阳性率0%(0/58)。头胸导联诊断急性右心室梗死的准确率高于常规导联,假阳性率低于常规导联,两者皆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对急性右心室梗死患者的诊断方面,头胸导联优于常规导联。  相似文献   

20.
胸导联心电图R-ST-T变化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导联心电图R-ST-T变化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关系.方法对经超声心动图和/或左心室造影确诊的42例AHCM病人(AHCM组)及35例非AHCM病人(对照组)的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胸导联心电图R-ST-T变化(R波增高呈RV4>RV5>RV3,T波倒置呈TV4>TV5>TV3,ST段下移,且均无动态演变)对判断AHCM的临床价值.结果 AHCM组心电图出现异常42例(100%).胸导联心电图R-ST-T变化在AHCM的出现率为7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P<0.01).胸导联心电图R-ST-T变化预测AHCM的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91.4%.5例AHCM病人胸导联心电图R-ST-T变化早于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改变.结论胸导联心电图R-ST-T变化是诊断AHCM的敏感、特异的预测指标,心电图对AHCM的诊断具有早期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