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扰素用于治疗乙肝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据国外资料介绍,该药治疗乙肝的有效率(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阴转、乙肝病毒e抗原/e抗体血清转换和转氨酶复常)为30%~40%。但是该药在我国使用的情况却令人堪忧,疗效极不理想,加之价格昂贵、副作用明显等问题,致使该药难以在我国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乙肝患者胃黏膜病变与幽门螺旋杆菌和乙肝病毒的相关性,为乙肝患者胃黏膜病变的预防提供临床参考。方法以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98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乙肝35例、肝硬化33例,乙肝相关肝癌30例,并选取30例无肝病胃炎患者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用唾液板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抗原,用C14检测Hp的感染情况,对比各组的差异。结果乙肝病毒感染阳性情况对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影响评价结果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胃黏膜炎性病变以重度和中度为主,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均阳性患者则以重度为主,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抗原阳性患者的Hp感染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乙肝组、肝硬化组、肝癌组的胃黏膜病变发生率分别为91.43%、93.93%、93.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与非肝病胃炎组相比,组间的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病毒影响乙肝患者的胃黏膜炎症病变的程度和黏膜病变发生率,但Hp对该类患者胃黏膜炎性病变发生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不同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不同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情况的影响.方法 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产前检查的孕妇中随机抽取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29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自然分娩组180例,剖宫产术组(简称手术组)112例.所有孕妇孕期均未使用过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和其他任何抗病毒药物.观察婴儿生后0、3、6个月静脉血乙肝抗原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定性.结果 自然分娩组180例新生儿乙肝病毒阳性者5例,乙肝病毒阳性率为2.78%;剖宫产术组112例新生儿乙肝病毒阳性者4例,乙肝病毒阳性率为3.57%.两组新生儿乙肝病毒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146,P=0.736).所有乙肝病毒阳性新生儿乙肝e抗原均呈阳性.自然分娩组乙肝表面抗原无阳性,剖宫产术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2例,阳性率为1.79%,经检验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146).结论 乙肝病毒携带者剖宫产与自然分娩新生儿乙肝病毒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仅占乙肝病毒阳性新生儿的少数,所有乙肝病毒阳性新生儿均可出现乙肝e抗原阳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16(5):369-374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中的miR-122和miR-22,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中miR-122、miR-22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慢乙肝患者用干扰素治疗48周后是否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为界分为e抗原血清学转换组和e抗原血清学未转换组。检测两组血清miR-122、miR-22在干扰素治疗前后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干扰素治疗24周和48周后,两组中的血清miR-122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在干扰素治疗48周时两组血清miRNA-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慢乙肝患者血清中:血清miR-122与ALT、HBsAg定量、HBeAg定量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值分别为0.562、0.637、0.752;P值均0.01),血清miR-22和ALT之间无相关性(r=0.192,P=0.141),但与HBsAg定量、HBeAg定量之间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291、0.345;P值分别为0.024、0.007)。e抗原血清学转换组中在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miR-122、miR-22的表达水平有下降,血清miR-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miR-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6)。而在e抗原血清学未转换组干扰素治疗前后的血清中miR-122和miR-22的表达水平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9,P=0.971)。结论血清miR-122和miR-22有可能为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过程中预测疗效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际公认的抗病毒药物只有琢-干扰素、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这三种药物的合理使用,可以使部分乙肝复制指标获得阴转,起到控制病情发展,减少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的作用。但是这三种抗病毒药物并非灵丹妙药,只有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才能获得有限的疗效。这些疗效医学上称为应答,分为完全应答和部分应答两种。完全应答是指:通过抗病毒治疗后,患者转氨酶复常,HBVDNA、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均阴转;部分应答是指:转氨酶正常,HBVDNA、乙肝病毒e抗原均阴转,但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仍阳性。如果能…  相似文献   

6.
笔者随机调查前来就诊的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84名,使用过抗病毒药物者67位,占调查人数的79.76%;使用的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拉米呋啶、无环鸟苷、单磷酸阿糖腺苷、膦甲酸等,从总体治疗效果看,收效甚微。67位患者中,61位乙肝病毒复制指标(e抗原、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依然阳性,个别(13位)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乙肝病毒PreS1抗原在入境人员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8—2010年经我中心体检的362份入境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血清标本进行PreS1抗原检测,同时用PCR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测定。结果PreS1总阳性率为41.16%,HBV-DNA阳性率为43.92%,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率为29.83%。PreS1总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阳性率。PreS1与HBV-DNA的总符合率为84.80%。结论PreSl抗原作为乙肝感染和复制的血清学指标敏感性高于HBeAg,对提示乙肝患者的病情发展和转归有重要临床意义。PreS1抗原可以作为一项新的乙肝病毒复制的指标在入境人员中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1抗原在乙肝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乙肝患者150例。采用ELASA和实时荧光定量,对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HBV DNA的相关性、与HBV DNA、HBe Ag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检出率与HBV DNA具有高度的相关性;84.6%的HBV DNA阳性患者乙肝病毒前S1抗原成阳性,94.5%的HBe Ag阳性患者乙肝病毒前S1抗原成阳性。结论: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能够很好地反应乙肝患者体内HBV复制情况,可以作为乙肝检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1抗原在乙肝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乙肝患者150例。采用ELASA和实时荧光定量,对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HBV DNA的相关性、与HBV DNA、HBe Ag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检出率与HBV DNA具有高度的相关性;84.6%的HBV DNA阳性患者乙肝病毒前S1抗原成阳性,94.5%的HBe Ag阳性患者乙肝病毒前S1抗原成阳性。结论: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能够很好地反应乙肝患者体内HBV复制情况,可以作为乙肝检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是目前治疗乙肝、丙肝唯一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为了使肝炎患者对其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帮助他们决定是否选择干扰素治疗,了解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我们谈以下几个问题。 干扰素治疗的适应症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HBeAg,HBV DNA)阳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抗—HCV.HCV RNA)阳性,均可试用干扰素治疗。但最好同时符合下述条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持续轻度增高(100—300单位/升),无重要合并症,肝组织病理检查有炎症活动而无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经验主要来自干扰素和拉米夫定。干扰素的疗程比较确定,获得有效应答的情况下,一个疗程需要半年~1年。如果治疗后肝功稳定,应答持久,可以获得长期效益;如果病情不稳定,可以考虑再次使用。拉米夫定的疗程需视患者的应答情况而作调整, 一旦选择使用拉米夫定治疗,必须作好长期使用、不能擅自停药的思想准备。拉米夫定的优势是患者的治疗应答率高,完全无应答的患者比例较低,但未达到血清转换的患者在终止拉米夫定治疗后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除了那些已经出现乙肝“大三阳”转为乙肝“小三阳”,并且乙肝病毒DNA持续阴性一年以上的患者,可以考虑停止治疗外,其他患者都需要长期连续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持续抑制病毒复制。即便是使用过程中出现病毒变异和耐药情况,也不能擅自停药,可以联合或由其他有效抗病毒药物替代。当前抗病毒治疗公认的治疗终点是乙肝“大三阳”患者治疗6个月后,在两次测量下均出现了乙肝病毒e 抗原和e抗体转换,而且乙肝病毒DNA持续阴性。但对于 HBeAg阴性(乙肝“小三阳”)合并乙肝病毒DNA阳性患者的治疗终点尚不明确,一般主张这些患者的疗程应该在3 年之上。但对于未达到治疗终点的病人的停药时机选择,仍存在诸多争议。2003年亚太乙肝治疗共识认为,对于那些  相似文献   

12.
<正>乙肝五项也称为乙肝两对半,是检测血液中乙肝病毒的血清学标志,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HBsAg阳性代表感染了乙肝病毒。抗-HBs是保护性抗体,若为阳性,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存在免疫力。HBeAg阳性说明病毒复制较快,传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四川省某医院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乙肝e抗原(HBeAg)水平与乙肝病毒(HBV)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4-2020年该医院就诊孕妇筛查血清HBsAg,对HBsAg阳性者检测血清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和HBV DNA载量,分析HBeAg水平与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结果 2014-2020年该医院就诊孕妇HBsAg总阳性率为7.33%(7 432/101 354);在HBsAg阳性孕妇中,HBeAb和HBcAb阳性占68.12%,HBeAg和HBcAb阳性占21.72%,HBcAb阳性占8.17%。在HBeAg浓度(IU/mL)<0.6、0.6-10.0、10.1-100.0和>100.0的HBsAg阳性孕妇中,HBV DNA载量<500IU/mL至>100.0IU/mL的比例分别从69.67%、36.28%、2.71%和0.00%下降或上升至0.00%、8.37%、16.28%和30.14%(趋势性检验:R2=0.853,P=0.00...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家庭内传播及对社会人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邹城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家庭内传播及其对社会人群的传播影响.[方法]1994~1999年,以EIA(电泳免疫测定)法检测来门诊诊治或作乙肝疫苗接种者的血清乙肝病毒5项标志物.[结果]显示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家庭内传播较重、父母血清HBsAg(乙肝表面抗原)均阳性,子女HBsAg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父母单方HBsAg阳性,子女HBsAg阳性检出率(X2=316,P《0.01);母亲HBsAg、HBeAg(乙肝e抗原)均阳性,子女HBsAg阳性检出率(68.45%)高于HBsAg阳性、HBeAg阴性子女HBsAg阳性检出率.(40.67%)(X2=21,P《0.01).[结论]人群中乙肝病毒HBsAg阳性检出率高,与家庭内乙肝病毒传播的人在社会中传播有关.  相似文献   

15.
绝大多数乙肝患者及相当一部分医务工作者以乙肝病毒学指标,所谓“大三阳”(即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体为阳性)、“小三阳”(即表面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为阳性)等来判断乙肝病情的轻重,并且视“三阳”是否阴转为疗效好坏的唯一指标,这是极其错误的。“大三阳”和“小三阳”只能说明体内携带有乙肝病毒,不能说明病情的严重性,也不能代表肝病到了什么程度或体现疗效的好坏。以下逐一阐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HBV病毒含量与血清HBeAg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 PCR)检测乙肝病人血清中的HBV DNA含量 ,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乙肝标志物e抗原 (HBeAg)。[结果 ]HBeAg阳性组其HBV DNA检出率 10 0 %,且含量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 (P <0 0 1) ,HBeAg阴性组中HBV DNA阳性检出率为49 7%。检验结果能有效反应乙肝的临床治疗和监测发现。 [结论 ]用FQ PCR能直接 ,准确地反映乙肝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水平。对乙肝诊断、指导临床用药和治疗监测方面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乙肝患者在血液中检测出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体(抗HBc)、e抗原(HBeAg)同时阳性,俗称"大三阳";检测出表面抗原、核心抗体、e抗体(抗HBe)同时阳性,称"小三阳";检测出表面抗原和核心抗体阳性,称为"小二阳".这些情况都属于乙肝病毒现症感染者,如果同时化验乙肝病毒DNA阳性,肝功异常,就应该积极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8.
《社区卫生保健》2011,(2):121-121
1.增加了我国2006年发布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2.增加了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定量检测指导抗病毒治疗的新进展。3.增加了替比夫定。聚乙二醇干扰素、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肝的新资料。4.更新了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理念,积极推荐优化治疗。  相似文献   

19.
《家庭健康》2009,(6):54-54
我准备结婚,前两天作婚前检查时查出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为阳性,而且转氨酶指标也高。医生建议我先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婚事。请问结婚后再治疗行不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深圳市外来劳务工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探讨劳务工血清乙肝标志物与乙肝DNA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ELISA法对235份深圳市外来劳务工的血清标本进行乙肝五项检测,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肝患者的HBV-DNA水平。结果在235例感染乙肝病毒的外来劳务工中,30岁以下劳务工患者占总的乙肝病毒感染人数的74.89%。大三阳(1,3,5阳性)和小三阳(1,4,5阳性)患者占劳务工乙肝患者总数的77.45%,其乙肝DNA的检出率分别为97.8%和68.8%,HBsAg(+)和HBcAb(+)患者的HBV-DNA的阳性率为76.5%。结论乙肝五项不足以真实反映乙肝患者的病毒复制水平,对于年青外来劳务工乙肝五项异常者必须进行DNA测定以正确判断患者的传染性,从而为乙肝的防控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