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颅脑外伤后偏瘫病人的早期肢体康复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偏瘫是颅脑外伤患者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我科对自 1 996年 1月以来的其中 2 5例颅脑外伤后偏瘫患者 (0~ 3 )级进行早期肢体康复护理 ,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临 床 资 料 本组 2 5例 ,年龄 7岁~ 68岁。平均 3 1 .2岁。GCS计分 3分~ 5分 1 4例 ,6分~ 8分 1 0例 ,9分~ 1 5分 1例。其中脑挫裂伤 1 1例 ,颅内血肿 1 4例 ,均经各项检查后诊断为颅脑外伤后偏瘫。昏迷时间 1 0小时~ 5 2 8小时。患侧肢体肌力为 0级~ 3级。护 理 方 法 对每一个患者根据 0度~ 5度的肌力分级记录 ,制定相应的护理指导训练计…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抗肢体痉挛康复护理三步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进行筛查,经符合纳入标准的先入院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后入院的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告知患者及家属取得同意后将6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对,服组惠者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充分评估病情后制定个性化妁康复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于入院后2-14天内辅助开展抗肢体痉挛三步法的康复护理。在康复护理15天给予2组患者进行评定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并在患者出院后进行延续护理随访,并分别在出院后3个月及6个月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2组患者对比显示:Fugl-Meyer上肢评分观察组入院时为(9.54±10.27)分,15天评分为(29.78±16.53)分,对照组入院时为(9.43±10.28)分,15天评分为(22.12±17.53)分;下肢评分观察组入院时(9.02±4.34)分,15天评分为(23.67±9.45)分,对照组入院时为(9.13±5.03)分,15天评分为(19.23±10.62)分;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入院时为(27.72±10.56)分,3个月为(56.59±18.32)分,6个月后(73.98±18.39)分.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入院时为(2&02±10.97)分,3个月为(43.99±20.52)分,6个月后(65.34±15.76)分。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实施抗肢体痉挛康复护理三步法,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减低了患者的致残率,并在患者出院后进行延续护理随访显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上升。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的疗效。②方法急性脑血管病致偏瘫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对照组两组各100例,均按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案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早期康复组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加用早期康复治疗1个月。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估患者的挛缩程度,BI(Barthel Index)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疗效。③结果1、3、6月后,早期康复组患者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BI评分早期康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④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预防及减轻脑血管病患者痉挛状态和提高日常活动能力有明确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5.
卧位的调整在脑血管病偏瘫痉挛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位的调整对脑血管病偏瘫痉挛的影响。方法 根据是否采用卧位康复护理训练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等康复护理训练方法;对照组未进行调整卧位训练,常规康复,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卧位康复护理训练不需要特殊设备和技术,只要护理人员与其他人员掌握好训练方法,可有效的减少痉挛发生。 相似文献
6.
7.
痉挛是个体随意功能的减弱或丧失,其表现为肌张力升高,肌肉僵硬,抽搐性痉挛等,是神经康复领域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严重的痉挛会造成患者运动障碍,日常生活不便和护理困难。对影响肢体偏瘫痉挛因素的研究是康复工作中一个重要课题,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目前尚未有公认的定论。本文结合近几年来痉挛性瘫痪状态的临床及科研研究,主要对痉挛的发病机制,及其发病部位、病变部位大小、温度、心理对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的影响以及偏瘫患者肢体痉挛治疗现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开放性前列腺术后膀胱痉挛属其手术早期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为耻骨上区胀痛,急迫尿意感,膀胱痉挛性疼痛,尿道烧灼感等。患者极为痛苦,也给护理工作造成一定难度。我院自2002年11月-2004年1月实行前列腺摘除术180例,术后并发膀胱痉挛153例(85%),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取良姿位摆放对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及针灸、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加上良姿位摆放,护理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上、下肢肌张力评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其中0级、2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采取良姿位摆放,可明显控制患者瘫痪肢体肌张力的增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偏瘫肢体肌肉痉挛的治疗,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产生肌肉痉挛的各种生理生化机制进行探讨,通过对比和分析,最后给出治疗方法。结果:抗痉挛的运动治疗手段多种多样,利用良好的肢体位置的摆放来防止痉挛的出现和对抗痉挛的加重,持续牵张训练,牵张痉挛的肌肉以缓解痉挛,而根据康复联合反映理论推论得出,可以利用联合反应治疗痉挛,在脑损伤的早期。特别是软瘫期,可以利用常见类型的健侧主动活动来诱发患侧肢体的活动,增加肌张力,从而可增强肌力和缩短软瘫期,根据临床经验,软瘫期越短,肢体功能越容易恢复。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的出现限制了患肢再学习随意运动的能力,是偏瘫康复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能否有效的抑制痉挛,进而诱发部分分离运动,是提高康复效果的关键。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治疗,尚无长期、特效的药物。主要从理疗、功能训练等康复手段着手。从现代康复医学的角度看,脑卒中偏瘫患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功能重组。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温针疗法缓解偏瘫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及机理分析。方法选60例偏瘫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改Ashworth量表、Fugl—Meyer Bar山el指数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痉挛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温针疗法可明显缓解偏瘫后肢体痉挛状态,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早期康复治疗中手指点穴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 从晋城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痉挛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患者中选取9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即:45例实施常规康复治疗的对照组和45例实施常规康复治疗联合手指点穴治疗的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和痉挛... 相似文献
16.
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后瘫痪肢体肌肉痉挛是导致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抑制患者肢体肌肉痉挛和纠正异常运动模式,减轻由于偏瘫肢体痉挛所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是脑卒中治疗的主要任务.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中枢性痉挛状态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丁维民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3(3):31-32
重症颅脑外伤病情极严重 ,症状多种多样 ,病理变化复杂 ,且变化比较突然 ,因此 ,护理工作极为繁重和重要 ,护理质量常影响病人的安危 ,必须细心 ,全面考虑 ,迅速及时掌握病情变化 ,积极为救治创造条件。本文针对 12 4例重症颅脑外伤不同情况 ,采取相对应的体位护理 ,提出具体的护理措施 ,对减少病人的合并症及后遗症 ,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死亡率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目前由于交通事故增多,其中脑外伤为最常见的严重创伤其致残和死亡率很高。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痛苦,降低致残率,颅脑外伤后的康复护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旨在说明中医康复护理的早日干预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提高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