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叙述噻甲羧肟头孢菌素、氧哌羟苯唑头孢菌素、氨噻三嗪头孢菌素、氧哌嗪青霉素四种β-内酰胺抗生素及托普霉素、艮他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紫苏霉素、乙基紫苏霉素五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75株绿脓杆菌(50株托普霉素敏感菌,25株多种药物耐药菌)的抗菌活性。其中噻甲羧肟头孢菌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抗菌活性最强者,托普霉素为氨基糖苷类中抗菌活性最强者(对绿脓杆菌而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抗生素的发展主要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的β—内酰胺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青霉素类首次研制的是氨苄青霉素,其次是羧苄青霉素、磺苄青霉素等。开始时对大肠杆菌、吲哚阴性变形菌感染症有疗效,逐渐扩大到吲哚阳性变形菌、绿脓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3.
<正> 随着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包括滥用),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问题越来越突击。现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代表药物做一概述。 1、青霉素类的代表药物:青霉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使用最为广泛,耐药菌株也最多,有些品种虽然对某种β酶稳定,但对于混合感染的病人往往发挥不了其应有的效果,如羧噻吩青霉素,其抗菌谱较氨苄西林更广,对绿脓杆菌、肠杆菌、蚓哚阳性的变形杆菌均有效,对耐药性绿脓杆菌产生的β酶稳  相似文献   

4.
氨噻羧单胺菌素(Azthreonam)是一种新的人工合成的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双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相似的生物特性。对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高度抗菌活性,对多数β-内酰胺酶稳定,但对金葡菌和脆弱类杆菌则无作用。作者检测了本品对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青霉素敏感酶和细胞形态的作用,并与噻甲酰头孢菌素(曾译头孢菌素Ⅰ)进行比较。在低浓度时(≤0.1μg/ml),氨噻羧单胺菌素完全与大肠杆菌的  相似文献   

5.
欲作为非胃肠道使用的羧噻吩甲氧青霉素(Temocillin,BRL17421)是一种在其分子结构中的6α位上引入了一个甲氧基的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体结构为6β(2-羧基-2-噻嗯基-3-乙酰胺基)-6α-甲氧基青霉素酸双钠盐。据已有的报道表明,它对许多革蓝氏阴性菌有抗菌活性,而且对这些菌株产生的β-内酰胺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因此作者将羧噻吩甲氧青霉素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新近由临床分离的201株菌进行了体外抗菌活性的比较。作为一起被比较的药物除了氨苄青霉素、羧噻吩青霉素(Ticarcillin)、噻吩甲氧头孢菌素(Cefoxitin)外,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比研究了19种抗菌药物对40株绿脓杆菌体外抗菌活性。抗菌药物包括7种半合成青霉素类、6种第3代头孢菌素类、5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1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应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MIC范围、MIC_(50)及MIC_(90)。实验结果证明,Ceftazidime是19种抗菌药物中抗绿脓杆菌活性最强者(MIC0.5~16μg/ml)。酰脲类青霉素如阿洛西林、呋苄青霉素和哌拉西林抗绿脓杆菌活性也较高,在浓度为8μg/ml时,分别可抑制92.5%、90%和85%菌株。Cefsulodin和头孢哌酮也具有较高的抗绿脓杆菌活性,在浓度为8μg/ml时,分别可抑制92.5%和95%菌株。上述抗菌药物对绿脓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可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媲美。 作者对比了我院分离与北京市其他医院分离的绿脓杆菌对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其中5种青霉素类及3种头孢菌素类对我院分离菌株的MIC明显高于外院,此结果与用药特点不同有关。同时提示我院分离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应引起临床医生注意。 同时应用棋盘法测定了阿洛西林和苯唑西林、哌拉西林与氟嗪酸对4株耐羧苄青霉素绿脓杆菌的联合药敏。结果表明,两组组合均显示了协同或部分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7.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红 《上海医药》1995,(5):32-34
近年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成为抗生素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它β-内酰胺类(如: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及氧头孢烯类等)。随着临床上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断应用,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亦呈增长的趋势。此类耐药的一个最重要机理是产生β-内酰酶。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内酰胺环,从而使这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法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Fleming发现青霉素以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生产和研究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虽然今天抗生素已发展到3500余种约10余大类,但由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优异的选择毒性,至今仍独占鳌头,是最重要的一大类抗生素。它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青霉素类和头孢霉素类外,还有具有单环内酰胺结构、体内高抗菌活性的诺卡菌素(Nocardicin)以及能和青霉素、头孢菌素显示协同作用而具有很好疗效的棒酸类(Clavulanic acids),其它还有硫霉素类(Thienamycin)等。 随着以青霉素为主的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的增加就成了问题,因此,取代天然青霉素并显示良好抗耐药菌作用的半合  相似文献   

9.
体内及体外试验均已证明,经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后诱导出的 L-型菌或成球形菌变成对β-内酰胺抗生素不敏感而对原来不敏感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显著敏感,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有效。作者试图进一步通过临床试验确定,联合应用β-内酰胺抗生素和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9、3″-双-氧-乙酰麦迪霉素(9、3″-di-O-Acetylmidecamycin,MOM)治疗绿脓杆菌感染患者是否有效。临床标本取自10例绿脓杆菌感染患者,  相似文献   

10.
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培孝  李倩 《黑龙江医药》2002,15(5):382-382
青霉烯类抗生素首次于1975年由R.Bwood ward等基于青霉素与头孢菌素融合的概念,向青霉素骨架中引入双键,以增大β-内酰胺反应性,从而提高抗菌活性的设想而设计合成的,青霉烯类抗生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β-内酰胺酶产生菌,柠檬酸杆菌,肠球菌与厌氧菌也有良好作用,青霉烯类化合物也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同时对脱氢肽水解酶-I(DAP-I)较碳青霉烯稳定,但抗绿脓杆菌活性低于碳青霉烯。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化学性质不如碳青霉烯稳定,  相似文献   

11.
绿脓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碳青霉烯类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绝大多数致病菌具较强抗菌活性,尤其对引起院内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包括绿脓杆菌的多重耐药菌株亦具较强抗菌活性。该类药物对β-内酰胺酶稳定,因此临床上常用于绿脓杆菌及其它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治疗。近年来,国外临床分离出一些对该类药物耐药的细菌,包括绿脓杆菌、粘质沙雷菌等。绿脓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为外膜通透性改变尤其是D_2蛋白的缺失,其次为某些β-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本文对绿脓杆菌  相似文献   

12.
以往发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由放线菌、真菌所产生,几种植物病原细菌也只产生β-内酰胺类结构的毒素。本文报导从假单孢杆菌的新种中第一次发现两种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Sulfazecin 和 Iso-sulfazecin。作者使用绿脓杆菌超敏感菌 P_sC~(ss)和缺乏染色体控制的β-内酰胺酶与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1B 的大肠杆菌超敏感菌 PGB,以 pH4.5琼脂平板筛选土样,得到两种产生β-内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有很高的疗效.在治疗由绿脓杆菌引起的感染时,托普霉素和羧苄青霉素联合应用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上述研究过程中也指出了在试验中由斯氏普鲁  相似文献   

14.
在很多住院病人中已出现了革蓝氏阴性杆菌所致严重感染的趋势,目前已加强对治疗这类感染,特别是由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粘质沙雷氏菌和绿脓杆菌引起感染的新抗生素研究。更多研究集中于β-内酰胺抗生素类,并期待着这类化合物的毒性低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于数十年前发现的早期青霉素类,以抗革蓝氏阳性菌而著名,并对它们进行了三方面修改:1.给与更强抗葡萄球菌活性,尤其抗耐药金葡菌;2.赋与抗革蓝氏阴性菌活性而并不失去抗重要革蓝氏阳性菌的性质;3.扩大抗革蓝氏阴性菌抗菌谱并能抗假单胞菌。1945年发现头孢菌素C,通过多方面修饰形成了不但抗革蓝氏阴性和阳性菌,还对β-内酰酶稳定的各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β-内酰胺抗生素类超敏感菌是筛选β-内酰胺抗生素类的主要模型之一。它对β-内酰胺抗生素类具有高度敏感性,而对其他抗生素保持一定的耐药性,故利用它可以检测微生物产生的微量的β-内酰胺抗生素类。作者选择了一株耐药性绿脓杆菌Ps-539,该菌对各种抗生素均高度耐药,尤其对β-内酰胺抗生素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C等,耐药性超过1000γ/ml。诱变时,采用300γ/mlNTG,对Ps-539处理20分钟,经平板分离及抗生素抑制活性的测定,分离出超敏感变异株。但在NTG处理过程中,绿脓杆菌Ps-539对β-内酰胺抗生素类的敏感性不断提高的同时,其本身的一些细菌学特征也相应发生一些变  相似文献   

16.
绿脓杆菌对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的耐药性是著名的。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性,涉及与天然不透性相结合的染色体β—内酰胺酶活性。某些β—内酰胺类包括羧基青霉素和脲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和碳青霉烯类,均具有抗假单胞菌属活性,但耐药性可能常常由改变染色体β—内酰胺酶合成,或诱发β—内酰胺酶的获得而产生。碳青霉烯耐药性与不透性有关,而与β—内酰胺酶无关。  相似文献   

17.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更广泛的抗菌性,为广谱抗生素,尤其高效抗绿脓杆菌的活性。通过结构改造,第二代碳青霉烯类显示出抗肾脱氢肽酶(DHP-1)活性,低神经毒性并可通过血脑屏障。  相似文献   

1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头霉素类抗生素,其分子结构中含有重要的β-内酰胺环。为了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配伍溶液中稳定,延缓这类抗生素在溶液中迅速水解而失效,充分发挥其抗菌活性,作者就此类药物在配伍输液中可能发生的某些变化进行探讨。1 分子结构与水解关系 青霉素类抗生素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分子结构中β-内酰胺环是青霉素类抗生素抗菌活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不稳定的部分,易水解。如遇碱,β-内酰胺环首先破裂,分解为青霉噻唑酸;遇酸时分解为青霉二酸或分解为青霉烯酸。  相似文献   

19.
Carumonam     
Carumonam(CRMN)是日本武田制药公司,首次从细菌中发现的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Sulfazecin,为骨架进行化学改造而得到的新的注射用抗生素,结构如附图。该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区别于青霉素类和头孢烯类,被命名为monobactan类抗生素,其中之一还有Aztreonam(AZT)。 CRMN对包括绿脓杆菌在内的革蓝氏阴性菌的抗菌活力,比已有的β-内酰胺类注射剂强,而且其安全性已由毒性试验、一般药理试验、Ⅰ期临床所证实。为用于临床,日  相似文献   

20.
头孢菌素类药物因其结构特点在抗生素分类中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还包括天然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类以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β-内酰胺类。它们的化学结构共同点是都具有β-内酰胺环,此环与抗菌作用密切相关,如被打开则抗菌活性消失。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特点都具有7-ACA结构。目前,因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抗酶性强,抗菌谱广,发展迅速,作用强而被临床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