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孤立性的下腔静脉畸形十分少见,而下腔静脉的肝段或膈水平的膜性狭窄或闭塞更为罕见。自Osler 1898年描述本病以来,至1980年止国外仅报导了近100例下腔静脉膜性梗阻病例(1),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无报导。Kimura在1962年首先报导了手术矫正下腔静脉膜性梗阻病例(2),由于本病有手术治疗的可能,并在与Budd-Chiari综合征鉴别上具重要意义,逐渐引 临床的兴趣,现收集我院自1978年以来经手术和造影证实的下腔静脉膜性梗阻病例共7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2.
金属支架是一项治疗左半结肠肿瘤性梗阻的简便有效的新方法。本文对左半结肠内应用金属支架的适应证、禁忌证、支架的选择、操作方法、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及其处理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下腔静脉恶性梗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评价采用国产金属Z形自膨胀式支架治疗下腔静脉恶性梗阻的疗效。方法78例晚期肝癌伴有下腔静脉梗阻的患者入选本研究 ,其中原发性肝癌 6 6例、转移性肝癌 12例 ,患者中男 6 6例、女 12例 ,平均年龄 (5 0 45± 11 81)岁 (年龄范围 2 0~ 78岁 )。术前所有患者均行CT、MRI或彩色超声 (以下简称彩超 )检查 ,提示下腔静脉梗阻存在 ,同时对患者的梗阻症状进行记分。经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狭窄及其程度 ,并在狭窄段放置国产金属Z形自膨胀式支架。术前、术后分别对患者下腔静脉狭窄段内径、患者的梗阻症状积分进行比较 ,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秩和检验。术后每 2个月采用CT、彩超或下腔静脉造影对患者下腔静脉的通畅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78例患者下腔静脉狭窄段长度为 1 5~ 18 5cm(中位值为 7 2cm) ,共 94个支架放置于患者下腔静脉狭窄段内 ,体内支架长度为7 5~ 2 0 0cm(中位值为 10 0cm)。支架释放成功率为 98%。除 1例患者于术后第 2天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外 ,其余患者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下腔静脉狭窄段内径由术前 0~ 0 5cm(中位值为 0 2cm)扩张至术后 0 3~ 1 6cm(中位值为 1 0cm) (Z =- 5 4 36 5 ,P <0 0 0 0 1) ,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患者梗阻症状积分由术前的 4~ 5分 (中位值  相似文献   

4.
肾脏、肾上腺及肝脏肿瘤所造成的下腔静脉肿瘤性栓塞是众所周知的并发症,但由于腹膜后生殖细胞瘤侵犯下腔静脉而形成肿瘤性栓塞至今尚未见报道,作者分析了3例,男性2例,女性1例。CT图象上可见下腔静脉及肾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及其附近肿块阴影。第1例病人是由于生殖细胞肿瘤侵蚀肾静脉壁,进入肾静脉,然后进一步蔓延进入下腔静脉引起栓塞;另2例是由于肿瘤直接侵及下腔静脉并在腔内生长形成瘤栓。有时巨大肿瘤压迫下腔静脉,使血流减慢,亦可造成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如能诊断出腹膜后恶性肿瘤是下腔静脉腔栓塞形成的原因,可避免采用一般的溶血栓疗法而耽搁疗  相似文献   

5.
6.
作者对确定泌尿科恶性病变的8例病人术中用US进行了下腔静脉的估价。用10MHz线阵换能器放于加入无菌胶的无菌塑料套中,将无菌盐水加温至体温后倒入术野,检查时保持无菌套和各器官间的位置。一般在US扫描者指导下由外科医生操作,每个扫描全部录象,并从中获取选择影象。原发性肾癌5例,男3例,女2例,年龄29~64岁。左侧3例,右侧2例。肾上腺癌3例,男2例,年龄分  相似文献   

7.
肝癌致下腔静脉梗阻的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评价肝脏肿瘤引起的下腔静脉梗阻内支架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56例下腔静脉梗阻患者采用Z形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治疗.放置支架前后分别行下腔静脉造影,对下腔静脉狭窄或梗阻段长度、直径、压差进行分析.结果 156例患者置入179枚支架.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长度为(6.1±2.2)cm,狭窄段压力差由(2.1±0.5)kPa降为(0.5±0.11)kPa.狭窄段直径由(0.33±0.11)cm扩张至(1.6±0.4)cm.术后患者症状迅速改善,随访2~24个月,支架通畅率为86.7%.结论 置放Z形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是对肝脏肿瘤引起的下腔静脉梗阻行姑息性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局麻下气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原发性气管肿瘤合并气管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原发性气管肿瘤合并气管梗阻患者。在局麻和DSA透视下置入镍钛记忆合金支架。结果5例原发性气管肿瘤患者共置入支架5枚,技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即刻缓解,置入前后气促评级、PaO2、PaCO2均有显著改善。结论应用局麻下气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原发性气管肿瘤引起的气管狭窄,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措施,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作者描叙了14例下腔静脉梗阻的声象图表现,并与静脉造影对照。梗阻的原因为膜(5例),血栓形成(3例)以及6例因肾上腺瘤,肝癌和肾上腺癌所致的腔内肿瘤浸润。梗阻水平分为上段,腔静脉中段和肾下段。5例膜性梗阻、1例肝癌和1例  相似文献   

10.
PTA 方法治疗15例下腔静脉阻塞的病人。术后平均随30访,57±13,51月,11例下腔静脉通畅或无症状复发,2例再阻塞或症状复发,2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结论:PTA 治疗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对至少有一个肝静脉开放的病例。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致下腔静脉梗阻的介入性开通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引起的下腔静脉恶性梗阻Z形自膨式腔内支架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46例原发性肝癌所致下腔静脉恶性梗阻患者采用Z形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治疗。术前对患者行CT或MRI查了解下腔静脉梗阻情况及临床梗阻症状。放置支架前后分别行下腔静脉造影,测量梗阻段两端压力差。术后每1~2个月行下腔静脉造影或CT检查随访支架通常情况。结果:46例患者梗阻下腔静脉均开通成功,手术成功率100%(46/46)。2例患者因梗阻段超过10cm而置入2个支架,其余均置入1个支架。开通前后下腔静脉压由术前2.4±0.5kPa降至0.6±0.12kPa。经t检验,开通前后下腔静脉狭窄端压力变化具有非常显著差异(t=3.135,P〈0.05)。术后1~5天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10个月,4例患者出现下腔静脉再狭窄,支架通畅率为91.3%(42/46)。结论:置入Z形自膨式金属支架,是对原发性肝癌引起的下腔静脉梗阻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Gd-DTPA在MRI中的诊断作用。材料与方法:总结分析了被确诊的378例(402人次)患者应用Gd-DTPA增强检查后的效果。对肿瘤、感染、梗塞等病变的强化特点进行了讨论。结果:使用Gd-DTPA后,有23例平扫时误诊的病例得到了纠正,并发现了MRI平扫时未能发现的一些病变,诸如管内型听神经瘤、脑膜炎、脑(脊)膜的转移性病变等。但是,作者还同时发现即使在用了Gd-DTPA之后,仍有多种病变存在鉴别诊断上的困难。结论:合理使用增强检查,将有助于提高诊断的符合率。  相似文献   

13.
上腔静脉综合征属急症,引起病人严重的不适,需紧急处理,若不治疗预后很差,若积极处理,大约25%病人存活至少一年。大约75%由支气管肺癌引起(特别是小细胞癌),恶性淋巴瘤占10%,放疗对几乎所有的上腔静脉综合症有效,特别是位于胸腔内的肿瘤。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25例,平均年龄55岁,男∶女∶2.8:1。大多数为Ⅲ期支气管肺癌,恶性淋巴瘤占14%,肿癌中42%为小细胞肺癌。呼吸困难占55%,面部、躯干、上臂水肿者占1/3。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支气管镜检查并取活检。开始用高剂量放疗(300—400cGy/日,3次/周)与常规放疗相比症状缓解程度相似。全组平均存活5.5个月,1年存活率24%,2年为9%,存活率与组织学关系密切,如恶性淋巴瘤一年存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DC值在下腔静脉梗阻型布-加综合征(BCS)大鼠模型肝脏氧化应激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13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常规清洁饲养)、模型组(60只,结扎大鼠肝后段下腔静脉)和假手术组(60只,不结扎下腔静脉)。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各分为4个亚组(1、4、8、12周组,每亚组15只)。观察各组在不同时间点肝脏ADC值的变化,以各组肝脏HE染色情况,检测各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模型组ADC值呈现先下降后升高趋势(第4周最低),始终低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术后MDA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始终高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均P<0.05);SOD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始终低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均P<0.05)。模型组ADC值与MDA呈负相关,与SOD呈正相关,SOD与MDA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ADC值与BCS的肝脏淤血缺氧后的氧化应激损伤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动态评估BCS肝脏淤血缺氧损伤的新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MRI和MRCP在胰胆管恶性梗阻性病变中的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在恶性胰胆管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先进的Siemens Avanto 1.5T磁共振扫描仪,对252例可疑胰胆管梗阻性疾病及正常人行MRI和MRCP检查,原始图像作三维重建,分析图像资料并作出诊断。结果:MRCP清晰显示胰胆管的解剖结构,对胰胆管梗阻程度和梗阻部位判定的准确率达100%,恶性胰胆管梗阻端表现为突然截断、锥状或鼠尾状狭窄,结合MRI能够明确肿瘤大小和范围。MRI和MRCP诊断恶性梗阻的敏感性95%、特异性98%、准确率96%。结论:MRI和MR-CP作为无创伤性检查,准确率高,胰胆管的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可作为胰胆管疾病常规的检查方法,且可作为肿瘤可切除性评估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I常规扫描联合MRCP在胆管梗阻病因诊断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胆管梗阻患者,对其MRCP图像结合常规MRI图像进行综合诊断。结果:60例中,根据胆管扩张形态(枯枝状、软藤状)和胆管梗阻部位的形态(倒杯口状、截断状和鼠尾状)单纯MRCP确诊36例,定性诊断准确率为60.0%;常规MRI扫描联合MRCP确诊50例,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3.3%;2种方法对良恶性胆系梗阻的病因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MRI扫描联合MRCP可明显提高胆管梗阻病因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快速FLAIR 序列在颅脑MRI 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在脑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脑部疾病患者同时行常规MRT2加权像及快速FLAIR检查,比较两种序列对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FLAIR共检出病灶310个,常规T2加权像检出237个,FLAIR显示病灶的轮廓更为清晰,病灶与正常脑组织的对比度更高。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泌尿系疾病经腹腔镜手术后常规检查不能解释临床症状的20例病人作了CT研究。男8例,女12例,年龄19~78岁。CT扫描为术后1天~4个月做了腹部和盆腔CT以除外可能的并发症。腹腔镜操作包括肾切除、离断性肾盂成形各4例,Burch阴道悬吊3例,供体肾切除和肾囊肿切除各2例,肾输尿管切除、输尿管切开取石、肾切开取石、尿道周围阔筋膜悬吊和肾活检各1例。除供体肾切除口服对比剂、肾活检者未用对比剂外,均静脉注射或口服对比剂后完成CT。CT估价的最初指征为疼痛12例,发烧或白细胞数升高5例,红细胞比容下降3例。15例中CT确定手术并发症13例,2例CT确定病变与手术无关。因此,75%(15/20)的病人术后CT作出与症状有关的诊断,当红细胞比容降低或可疑脓毒血症病人的估价时,CT成功地确定了100%  相似文献   

19.
肺梗塞和肺炎间的鉴别诊断在临床实践中是常见的问题,约有15%肺栓子病人可发生肺梗塞。作者对7例临床上疑为肺血栓栓塞的病例作静脉造影术、肺血管造影术以及非增强MRI作T_1和T_2加权扫描。3例在胸片上有病变,经肺血管造影证实为肺梗塞的病人,在梗塞部位MRI T_1加权呈高强信号;3例症状和X线表现和肺梗塞相似,但肺动脉造影无栓塞的病例,MRI未发现病变区域有高强T_1加权信号,最后确诊为肺炎;另1例有呼吸困难而X线正常的病人静脉造影及肺血管造影确定为  相似文献   

20.
CT、MRI及MRCP在恶性胆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涛  徐春玲  周胜利 《放射学实践》2008,23(10):1125-1128
目的:探讨CT、MRI和MRCP对恶性胆道梗阻的综合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00年9月~2007年9月经手术病理和临床治疗证实的胰胆管恶性肿瘤298例,包括肝内胆管癌13例,肝门胆管癌56例,胆总管癌34例,壶腹癌19例,胆囊癌20例,胰头癌156例。回顾性分析其CT、MRI及MRCP的表现。结果:全部患者MRCP检查均一次成功,胆管及胰管显示满意;MRCP对胆道梗阻定位符合率为94.3%,MRCP结合MRI定位符合率提高到100%;CT、MRI和MRCP对恶性胆道梗阻病变的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5%、84.2%和76.2%,MRI结合MRCP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9.6%。CT、MRI及MRCP定性诊断符合率提高至91.6%。结论:MRCP联合MRI能够提高恶性胆道梗阻的定位符合率,综合分析CT、MRI及MRCP表现能提高恶性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