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排尿障碍严重影响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是导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就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治疗研究进展做简单的归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脊髓损伤排尿障碍的效果.方法 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68例,给予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并观察干预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68例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60例经7-25d治疗后能自行排尿,2例出院后仍需停留尿管,6例出院后需清洁间歇导尿;自行排尿患者残余尿量均<100 ml;8例患者出院时尿常规检查提示有轻度的泌尿系感染,其余患者尿常规检查无异常.结论 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对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经验。方法:对28例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的患者进行排尿功能康复护理。结果:28例患者中有24例恢复排尿反射,能够自主排尿,有1例恢复反射性膀胱。结论:采取适当、有效的康复方法可以帮助大部分脊髓损伤患者建立正常的排尿反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行间歇导尿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的康复护理疗效。方法:60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实验组30例采用间歇导尿术,对照组30例采用留置导尿术。结果:实验组患者83.3%通过间歇导尿术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形成自主排尿,泌尿系感染发生率16.7%;对照组始终未建立反射性膀胱,泌尿系感染发生率1 00%。结论:间歇导尿术对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膀胱排尿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脊髓损伤致排尿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2例2005-06~2009—10住院治疗的脊髓损伤致排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排尿次数和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或P〈0.01),最大排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以改善脊髓损伤致排尿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患者排尿障碍的康复护理疗效。方法:对28例脊髓损伤排尿障碍的患者进行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及心理康复护理等综合康复护理,观察治疗8周,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尿流动力学检测结果,观察临床护理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率提高,残余尿量减少,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方法,可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有效地改善脊髓损伤患者排尿障碍。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是由于各种不同致病因素引起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脊髓功能(运动、感觉、反射等)的障碍。它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损伤,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截瘫或四肢瘫,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自理和参与社会活动能力。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并发症是排尿障碍,如不能合理解决不但困扰患者一生,而且会随时造成泌尿系统感染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我们通过对2003-2006年7月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姚君峰 《中外医疗》2009,28(26):136-136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统的护理。方法我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60例,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统的护理过程分为留置导尿、间歇导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3个阶段。结果无一例因排尿障碍而再次住院,有43例出院后逐渐恢复自行排尿功能。结论泌尿系统感染与排尿处置方法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西医联合疗法对脊髓损伤后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35例脊髓损伤后存在排尿障碍的病人,综合采用中医普通针刺、通电针刺、艾灸等方法,配合西医膀胱功能训练、心理疏导等措施,观察治疗前后膀胱残尿量、排尿次数及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的变化。结果经3个月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患者残尿量及24 h排尿次数明显减少,心理状态明显改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于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能使受损的具有传导排尿反射冲动功能的中枢神经及其神经通路得到修复,从而增强逼尿肌排尿反射活动及其兴奋性,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及总体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常见的功能障碍是膀胱功能障碍。对患者施行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脊髓性膀胱自主排尿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本文综述脊髓损伤致膀胱功能障碍对患者的影响,以及膀胱功能康复常用护理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留置导尿、间隙性导尿、手法挤压排尿等。  相似文献   

11.
袁湘瑜  李向芳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3):1518-1519,1521
目的:探讨改良清洁间歇导尿术对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为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寻求更安全、有效、经济及让患者易于接受的尿道管理方式。方法:将34例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改良清洁间歇导尿术,对照组采用无菌间歇导尿术,比较两组患者实施导尿术1周、2周、3周后出现尿路感染的比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第2周尿路感染率分别是11.1%和6.3%;第3周的尿路感染率分别是27.8%和25%。两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清洁间歇导尿术与无菌间歇导尿术应用于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未增加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而改良清洁间歇导尿术更易于患者接受及掌握,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尿道护理方法,值得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并存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方法:将27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康复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康复治疗组在脊髓损伤稳定后早期定时夹闭尿管、膀胱区定时进行按摩,膀胱区超短波治疗、针灸、穴位注射等方法,营养膀胱神经;常规组采取定时夹闭尿管,营养膀胱神经治疗方法。结果:康复治疗组强化训练7~10d,15例拔除尿管,自行排尿,1例需在患者家属按压膀胱后完成排尿。常规治疗组7例10~14d拔出尿管后自行排尿,4例在训练21~28d拔出尿管后自行排尿。结论:对脊髓损伤并发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早期进行多种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膀胱功能恢复,自行排尿。  相似文献   

13.
脊髓损伤患者发生便秘和排尿障碍的比例很高,这是由于中枢神经损伤致腹部的躯体和内脏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失调、肠蠕动、肛门括约肌和膀胱逼尿肌的自主运动丧失所致[1]。我院自1991~1996年对35例脊髓损伤患者给予特殊护理,均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本病35例,男28例,女7例;年龄20~56岁,平均30.6岁。胸椎骨折引起脊髓损伤15例,腰椎骨折致马尾神经损伤20例,其中28例均有程度不同的便秘和排尿障碍。我们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以预防和减轻便秘和排尿障碍。2 护理方法首先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引起便秘…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交通及建筑业的迅猛发展,高速高能量创伤日益增加.脊髓损伤并截瘫的病人也逐年增多,而脊髓损伤后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比例也很高,目前临床采用的方法多为持续导尿,极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又给病人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我科于2000年11月~2003年9月收治脊髓损伤合并排尿障碍病人65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合并膀胱功能障碍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间歇导尿、排尿训练、呼吸肌训练及排便训练等康复护理措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留置尿管时间明显缩短,自助排尿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施行康复护理有助于促进其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护理指导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66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尿残余量、自主排尿时间和尿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尿残余量下降明显、自主排尿时间早、并发症少(P<0.05).结论 有效护理指导有利于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俞募穴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临床疗效.方法 6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对照组.针刺组取穴(四神聪、肾俞、会阳、膀胱俞、中极、关元、水道),对照组采用膀胱训练方法.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46.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针刺可以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48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尿残余量、自主排尿时间和尿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尿残余量下降明显、自主排尿时间早、并发症少。结论有效护理干预有利于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的恢复重建,减少尿路感染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可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的内脏器官丧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和/或脊髓)的调节与支配,引起神经性功能紊乱。其中以排尿障碍较为常见。脊髓损伤患者不管病变完全与否,其膀胱常处于一种脊髓休克状态,此时膀胱功能完全丧失,常表现为张力性膀胱,  相似文献   

20.
就脊髓损伤(SCI)后造成的病人排尿障碍问题综合分析,归纳了近年来药物疗法、康复训练、电刺激、磁刺激排尿技术、膀胱神经再支配疗法、逼尿肌成形术等有关方面的进展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