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MR脊髓腔成像术(Magneticresonancemyeiography,MRM)是随高场强MR机应用而出现的一种安全、无损伤的新检查方法。据文献报导,有15%的病例,MRM所提供的信息不能在常规MRI上表现,25%的病例常规MRI比MRM好,MRM对72%的病例至少能在1~2个视野中对病变的显示好或非常好[1]。这就足以说明MRM的临床价值。关于MRM的成像技术国内尚未见报导,本文将技术及影响因素作初步探讨。1材料和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美国GE公司产SignaAdvan-tagel.ST超导型MR机,SunMlcrosystenl.2.6ddvantagewindows3D工作站,以及该公司提供的…  相似文献   

2.
评价 Arnold- Chiari畸形 ( ACM)的 MR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 1990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间 164例临床未明确诊断的 ACM 型患者进行 MR检查 ,总结并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 :164例中 ,60 %脊髓萎缩 ( 99/164) ;80 %出现不同程度脊髓空洞 ( 12 3/164) ;71%延、颈髓交界处屈曲成角 ( 117/164) ;75%合并其他畸形 ( 12 3/164) ;70 %合并颅颈交界处骨结构畸形 ( 115/164)。结论 :MR是诊断 ACM的首选方法 ,并能准确查明其合并畸形、脊髓空洞范围及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诊断胎儿脊柱脊髓畸形的价值及序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产前超声疑诊胎儿脊柱脊髓异常且48 h内接受MR针对性脊柱检查(Haste、Trufi和SWI)的30胎,分别与产后(生产或引产)6个月内随访结果(影像学、手术或尸检)对照,分析MRI与超声诊断符合率及MR针对不同病变的序列选择。结果7胎无畸形,15胎椎体畸形(裂椎、半椎体、分隔不全、骶尾椎发育不全),5胎脊髓低位,3胎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4胎脊柱、脊髓复合畸形。产前MRI诊断与随访结果完全一致;产前超声漏诊椎体畸形2胎,脊髓低位4胎,脊膜膨出、脊髓空洞及纵裂各1胎。Haste、Trufi序列可较好地显示脊柱、脊髓结构和畸形,而SWI能清晰显示椎体结构和畸形。结论MR Haste及Trufi序列显示胎儿脊髓及椎管内异常准确性较高,而SWI对显示椎体畸形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ChiariI型畸形(CMI)患者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与脊髓空洞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2001年142例CMI患者MR检查资料,其中伴发脊髓空洞症67例,无空洞症75例,测量小脑扁桃体下疝值,并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结果比较表明,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在空洞组与无空洞组间无差异。结论:ChiariI型畸形患者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与脊髓空洞症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5.
3.0T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诊断脊髓血管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3.0T MR脊髓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CE-MRA)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临床及MR平扫疑诊脊髓血管病的14例患者行CE-MRA检查,其中13例于3~5天内接受DSA检查,6例接受手术治疗,对比分析MRA与DSA及手术结果。结果 CE-MRA诊断8例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5例为髓周动静脉瘘(PMAVF),1例为脊髓动静脉畸形(SCAVM);与DSA检查结果对照,14例中,MRA可以准确判断11例的供血动脉及瘘口。结论 3.0T 3D-CE-MRA可快速、无创、清晰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供血动脉及瘘口,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协助制定治疗方案及术后随访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成像在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诊断和评价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探讨MR在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 (TCS)诊断和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1例TCS患儿的临床和MR资料 ,MRI检查采用矢状位T1、T2加权和轴位T1加权成像 ,部分加做冠状位T1加权成像 ;对每例患者的脊髓圆锥水平、终丝粗细、脊柱脊髓改变和并存的其它异常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 1例中 2 0例脊髓圆锥低于腰 1~ 2椎间平面 (测量 17例患者的终丝 ,15例可见增粗 ) ;7例脊髓可见空洞或软化样改变 (19例可见有脊柱异常 )。造成脊髓栓系的原因包括椎管脂肪瘤 11例 ,脊髓纵裂 4例 ,脊膜膨出 2例 ,脊膜脊髓膨出并脂肪瘤 4例。结论 :MR能够清晰显示TCS的病因 ,以及并存的脊柱脊髓先天异常和继发的脊髓改变 ,是确诊TCS的首选检查方法 ,对TCS的术后随访评价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脊髓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MR特征。方法4例脊髓原发性PNET术前均行MR常规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发病年龄:13~46岁,中位年龄26.5岁。病灶部位:2例肿瘤位于胸段,1例肿瘤位于颈胸段,1例肿瘤位于圆锥。MR影像表现:3例表现局部占位征象,1例表现为脊髓弥漫性增粗;4例肿瘤均位于脊髓的中心,与周围正常脊髓分界不清,且周围无明显水肿;在T1WI上,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病变尾侧继发囊变1例;增强MR,3例病变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结论脊髓原发性PNET好发于成人,可位于髓内,或髓内外,或呈外生性生长,并可发生于脊髓的各个节段,其中胸段脊髓及圆锥常见,MR影像没有特异性征象,最后确诊需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ChiariⅠ型畸形(CMI)患者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与脊髓空洞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2001年142例CMI患者MR检查资料,其中伴发脊髓空洞症67例,无空洞症75例,测量小脑扁桃体下疝值,并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结果比较表明,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在空洞组与无空洞组间无差异。结论:ChiariⅠ型畸形患者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与脊髓空洞症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640层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3.0T动态MR血管成像(CE-MRA)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例临床怀疑脊髓血管病变的患者,其中11例行多层螺旋CTA检查,10例行CE-MRA检查,16例接受DSA治疗,3例接受手术治疗。结果:11例行CTA检查中有4例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4例为髓周动静瘘(PMAVF),2例为脊髓动静脉畸形(SCAVF),8例与DSA诊断一致,1例DSA为阴性;10例行MRA检查中有7例为SDAVF,其中2例SDAVF CTA检查未显示供血动脉及瘘口,CE-MRA显示很好的供血动脉及瘘口,2例为PMAVF,1例为SCAVF,均与DSA诊断一致。结论:3.0T CE-MRA对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供血动脉及瘘口,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中优于CTA;脊髓CTA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可作为DSA检查前的筛选检查,并对DSA有指导作用;而3.0T CE-MRA可快速、无创、清晰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供血动脉及瘘口;CTA、CE-MRA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协助制定治疗方案及术后随访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MR脊髓造影主要是利用脂肪抑制加重T2 FSE造影术在增强脑脊液信号强度的同时,抑制了周围组织的背景信号,从而获得高质量的椎管影像.由于MR脊髓造影具有不需要造影剂,又安全可靠、无任何伤痛,已有替代普通X线椎管造影及CT椎管造影的趋势.本文主要对本院2000年10月~2002年10月MRM检查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脊髓室管膜瘤MRI特征分析及其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室管膜瘤的磁共振(MRI)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脊髓室管膜瘤,所有患者均行了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肿瘤部位、大小、生长方式、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有无囊变、出血及“帽征”。结果:全部脊髓室管膜瘤呈中心性生长,3例终丝室管膜瘤合并有椎间孔扩大,肿瘤平均累及2.7个椎体高度。在平扫MRI T1W1像上,大部分肿瘤呈等或低信号,在T2W1像上全部肿瘤呈高信号,10例肿瘤实质头端或尾端脊髓反应性囊变;3例瘤内囊变,2例可见肿瘤内出血,在T2W1像上,5例肿瘤可见“帽征”。增强扫描后,15例肿瘤表现为显著强化,14例肿瘤与正常脊髓分界清楚。结论:脊髓室管膜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脊髓室管膜瘤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髓型多发性硬化MR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脊髓型多发性硬化行脊髓和/或头颅MR检查,对其征象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分布上以颈髓受累最多,占40%,颈胸髓同时受累占30%,胸髓受累占25%,全部脊髓受累最少,为5%.病灶形态,以条带状最多见,为40%,斑片状或云雾状为25%.矢状面T2WI均表现高或稍高信号,T1WI 90%为等信号,T2WI轴位病变,以类圆形高信号和点片状高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强化或不强化.结论 MRI有助于发现病灶,明确病灶位置,是目前诊断脊髓多发性硬化最敏感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14例脊髓拴系综合征(7例经手术证实)的MRI和临床表现进行了分析。145例中10例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占71.4%,而一肢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者仅占14.2%,在脊髓拴系的合并病变中,以神经管闭合不全和脂肪瘤居多,占71.4%。在71例经手术证实的病例中,其手术所见与MRI表现符合,符合率达到100%,证明MRI对一种快速、可靠、无损伤的诊断方法。笔者认为,在X线平片显示有骶椎型的同时,如  相似文献   

14.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MRI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MRI影像学特点,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中15例脊髓低位,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及脂肪脊髓脊膜膨出10例,椎管内脂肪瘤3例.脊髓纵裂2例,皮样囊肿2例,脊柱裂、腰骶椎分节不全15例。结论MRI能明确显示脊髓圆锥的位置、引起栓系的原因及伴发畸形.为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脊柱损伤的影像学检查特征,评估常规x线平片、cT及MR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经x线平片、螺旋cT扫描及MR检查的脊柱损伤患者的病例。结果:cT与MR在显示椎间盘病变与椎体内细小骨折线优于X线平片,CT在显示椎弓与椎板骨折上优于X线平片与MR,MR在显示脊髓损伤上优于X线平片与cT。结论:X线平片是脊柱损伤的首选方法,但最好同时辅以cT检查,明确脊柱损伤的类型。对于怀疑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应及时进行MR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MRI表现及鉴别。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经临床随访及手术证实的46例脊柱炎症性病变(结核27例,化脓性脊柱炎4例,布氏杆菌脊柱炎6例,I型终板炎9例)的MRI图像资料,探讨脊柱结核的MRI表现并与其他炎症性病变做一鉴别。结果:(1)27例脊柱结核中,颈椎1例,胸椎6例,胸腰椎4例,腰椎10例,腰骶椎4例,骶椎2例。2个椎体受累17例,2个以上椎体受累10例。(2)脊柱结核椎体信号改变复杂,主要有5种类型。①病变椎体无形态学改变,仅表现为椎体内均匀的片状T1WI低、T2WI稍高、高信号影,边界模糊。②病变呈三层信号结构。③灶周均匀的片状T1W I低、T2W I低或T1W I高、T2W I中等信号结构。④灶周均匀片状T1W I低T2WI高信号影。⑤病变椎体内单纯性破坏灶,周围为正常髓质骨信号影。这些表现反应了不同阶段的病理改变。(3)24例椎间盘不同程度破坏呈长T1长T2为主的信号影。(4)20例出现寒性脓肿,呈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5)12例脊髓及硬膜囊受压。结论:利用低场MRI可对脊柱结核的不同表现进行良好显示,为诊断及鉴别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选择性水激励脂肪抑制技术(MR-Proset)在临床检查和对外科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1.5T-Intrea磁共振机的选择性水激励脂肪抑制技术(MR-PROSET)序列在胸、腰、骶部各种疾病中的检查。查阅近年来采用此技术检查的56例。其中男37例:20—30岁11例;31~40岁19例;41—60岁9例。女19例:20~30岁4例;31-40岁12例;41—60例3例。结果此技术对腰椎间盘.脊髓、脊神经根以及相邻关系显示良好。结论选择性水激励脂肪抑制技术(MR-Proset)使病变显示清楚,诊断明确,手术明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引起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管狭窄的形态特点,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方法:我院门诊及住院120例患者,男62例,女58例,年龄45-76岁,平均57.2岁,分为4个年龄段(40-49岁29例、50-59岁42例、60-69岁33例、70-79岁16例),所有患者常规行腰椎MRI检查。观察椎板、椎管、黄韧带、小关节的形态特点,测量L2/3、L3/4、L4/5、L5/S1轴位经椎间盘关节突平面黄韧带厚度、椎板厚度、椎管矢状径及椎管冠状径;分析各测量参数在不同年龄段、椎体节段的变化特点。结果:椎管狭窄类型:中央型椎管狭窄27例、侧隐窝型狭窄35例、混合型58例;小关节增生:单侧33例、双侧87例;椎管形态:"三角形"76例、"三叶草形"44例;黄韧带平均厚度在L2/3(2.4 mm)、L5/S1(3.1 mm)轻于L3/4(3.7 mm)、L4/5(4.5 mm);随着年龄增加,黄韧带厚度增加,且L4/5增厚最明显;椎板厚度在L5节段最小4.5 mm,在L3节段最大,为5.8 mm,椎管冠状径在L4/5节段最小4.7 mm,在L2/3节段最大,为10.3 mm,二者随着年龄增加,在各个椎体节段变化不明显;黄韧带增厚,椎管冠状径变小。结论:1黄韧带增生肥厚引起椎管冠状径变小、双侧关节突关节尤其是上关节突增生内聚是椎管狭窄的主要因素;2手术时应扩大椎管的冠状径,切除黄韧带及部分关节突、扩大侧隐窝,保留棘突复合体。  相似文献   

19.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慢性损伤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慢性损伤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对31例临床确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髓常规MRI和DTI检查。测量病变处ADC值和FA值并按病变常规T2WI高信号阳性与阴性分组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常规MRI和DTI对颈髓病变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结果所有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能完成DTI检查,后处理图像颈髓显示清晰,无明显图像变形及伪影。9例(29%)表现为颈髓病变T2WI高信号的患者均出现颈髓受压平面ADC值升高,FA值下降,平均ADC值为(1183.44±121.96)×10-6mm2/s,相应FA值为(432.56±59.97)×10-3,与正常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22例(71%)颈髓病变T2WI高信号阴性患者中,7例(32%)病变处平均ADC值及FA较正常值无明显变化;15例(68%)颈髓受压平面ADC值升高,FA值下降,平均ADC值(1055.07±80.61)×10-6mm2/s,FA值为(501.87±41.09)×10-3,有统计学意义。检查方法的敏感度常规T2WI为29.0%,DTI为67.7%;特异度常规T2WI为71.0%,DTI为22.6%;PPV常规T2WI为27.3%,DTI为72.7%;NPV常规T2WI为75.9%,DTI为24.1%。结论 DTI较常规MRI更早期而准确地诊断脊髓型颈椎病颈髓慢性损伤,是一种显示脊髓型颈椎病颈髓病变和观察病变修复过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